NO.18破窗理论
安全生产与“破窗”理论.doc

安全生产与“破窗”理论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巴杜曾经进行过一次非常著名而有趣的实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车停在两个街区,其中一辆在被他损坏后一天内就被偷了,而另一辆一周都没动过。
后来,他用锤子在汽车玻璃上砸了一个大洞。
结果,几个小时后车就被偷了。
基于此,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利共同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不及时修复,更多的窗户将被打破,甚至整个建筑将被拆除。
换句话说,不良现象的存在会传递一个信息,反过来又会创造一个冷酷无情的环境,导致更多的不良现象。
这种不敏感的环境是铁路安全管理最害怕的。
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不及时消除,我们面前存在的许多安全隐患将被忽视。
越来越多的小隐患会形成恶性循环,这将逐渐增加安全风险,最终直接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或许,轻微的隐患不会直接导致重大事故。
但是,如果第一个隐患不被重视,不能及时消除,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给人一种随意、无序、混乱的感觉,使人无意识地降低安全心理防线,从而弱化危机感,为今后的安全生产埋下许多隐患不仅如此,如果一个隐患不能及时消除,它还会叠加成许多安全漏洞。
虽然起初一切似乎都很平静,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当事故发生时,我们会发现到处都是安全漏洞。
正是这些小隐患最终引发了安全事故,并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铁路安全管理必须防止窗户被打破我们要把事故调查变成隐患,从小事做起,发现隐患,发现隐患,消除隐患,防止隐患变成事故。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提高我们的危机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
防止防波堤倒塌的蚁巢。
只有这样,安全管理工作才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p >。
思想建设-破窗理论

文档仅供参考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提出者: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犯罪学家凯琳点评:要防微杜渐。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了一项试验。
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
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打开。
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
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事。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
结果仅仅几个小时后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增长。
破窗理论所描述的现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等等。
破窗理论的启示是: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破玻璃的窗户。
这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日本,有一种称做“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清楚区分要与不要的东西,找出需要改善的事、地、物;将不要的东西贴上“红牌”;将需要改善的事、地、物以“红牌”标示;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红牌”;藏污纳垢的办公室死角贴上“红牌”;办公室、生产现场不该出现的东西贴上“红牌”;努力减少“红牌”的数量。
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
《破窗理论》共享解析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破窗理论”以及“偷车试验”告诉我们: 人的行为和环境均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对于不良行为和环境,我们必须报有及时修好 “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窗”的积极警觉态度和雷 厉风行的作风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可以发现一些类似“破窗 理论”现象:公园中有人折花而无人管束,即使布满了 “禁止摘花”之类的警示牌,久之也会“花香满径”、 “落英缤纷”;一个脏乱差的城市街道会痰迹遍地,而 即使是一个习惯“随地吐痰”的人,进入标准五星级宾 馆,也会自觉地约束自己……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詹巴斗的试验及其相关现象,为凯琳和威尔逊提 出“破窗理论”提供了基础。“破窗理论”亦称“破窗 效应”,是指一种心理暗示造成的某种效应。如果有人 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窗户玻璃,而又没有及时得到修复,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似乎纵容人们可以去打碎更 多的玻璃。久之,这些破碎的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 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违规甚至犯罪行为 就会不断滋生和蔓延。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美国有一家以极少炒员工著称的公司,一天,资深熟手车工杰瑞为了赶在中午 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之后,就把切割刀前 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收取加工零件来更方便更快捷一点。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 主管雷霆大发,除了目视着杰瑞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外,又站在那里控制不住 地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量。事到此时,杰瑞以为 结束了,没想到,第二天一上班,有人通知杰瑞去见老板。在那间杰瑞受过好 多次鼓励和表彰的总裁室里,杰瑞听到了要将他辞退的处罚通知。总裁说: “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 成几个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 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 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他这 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破窗理论的启示

“破窗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读心理学故事的点滴感受“破窗理论”是由政治学专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在1982年提出的。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且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秩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应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一、要看到所有窗户玻璃的完好首先要弄清我们的学生有哪些“玻璃”。
按时上下学,有请要请假;及时做值日,不拖拉;所有的座位整齐清洁;卫生洁具按要求摆放在指定位置;所有学生的全部作业都已完成;不说脏话,不欺负同学;校园干净整洁;……无论是教干还是普通职工,无论你是值周领导还是值周教师,无论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无论你是一线教师还是后勤职工,无论你是正式员工还是校聘人员,请在进入校园的前五分钟,进入班级的前一分钟,环顾一下我们所处的环境:你看到“玻璃”了吗?“玻璃”完好吗?用我们的眼神和动作告诉学生我很在意所有玻璃的完好。
如果你看不到玻璃的完好,也许你也看不到玻璃的缺损。
二、请迅速补好破损的第一块玻璃人总无完人,事总有例外,无论我们呵护得多么小心,总会有第一块玻璃被打碎。
当有一个同学没有完成作业,当有学生第一次顶撞了老师,当有学生第一次有早恋的倾向,当只有一张纸屑漂浮在校园,当第一次有垃圾堆躺在路中间,当学生第一次将剩饭倒在地上,当家长第一次责问我们为什么不小心……这些都是破损的第一块玻璃,我们千万不该忽视了这看似明天再补也不迟的第一块玻璃,也许,明天破损的玻璃块数就是以几何级数、甚至数字爆炸的速度增长。
三、心中装得下世界也容得了玻璃人生为一大事而来。
教育即是大事,关乎千秋万代。
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要我们目光要宽广,不能坐井观天;面向未来要我们目光深远,不为短期的成果所累;面向现代化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整个社会变化的节拍。
对破窗理论的认识

对破窗理论的认识
破窗理论,也称为弗里德曼窗,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1969年提出的一个社会学理论,旨在解释犯罪率的变化原因。
该理论被应用于众多领域,特别是在涉及网络安全的领域,更为重要。
弗里德曼窗理论基本上认为,一个安全系统最初受到保护,所以网络入侵者很难取得成功。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全系统的漏洞会逐渐暴露出来,入侵者也就有可乘之机,成功突破网络防御。
因此,有些技术安全专家认为,即使今天一个安全系统仍然相当安全,也无法保证未来某一天不会受到非法入侵。
事实上,弗里德曼窗理论也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互联网上,各种网络技术每天都在发展和改进,人们总是在努力提高自己网络安全系统的安全性。
但是,随着使用者的增多,漏洞也会被很快发现,有一定的把握,漏洞也将会面临入侵的威胁。
因此,对于网络安全的机构,他们不断获取客观信息,观察网络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弗里德曼窗理论的概念,及时发现漏洞,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防止可能的入侵。
总之,弗里德曼窗理论是一个很有用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网络安全及时发现漏洞的重要性。
它并没有完全解释网络安全对现实世界的作用,但可以理解其重要性,体现其安全性。
因此,值得期待有关部门在研究这个理论时能够更好地把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将网络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安全生产的“破窗理论”

安全生产的“破窗理论”
在安全巡检时,发现有人不戴安全帽在现场巡检,他们完全不知这一轻微的违章,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中,你在下面巡检,上面如果有人在工作或扫地会不小心把一些杂物弄掉下来,你如果不戴安全帽,砸到你······
在安全生产中,任何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尤其要高度警觉哪些看似偶然、轻微的违章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危险,却造成了大量的安全事故。
看到这些轻微的违章,不由让人想起著名的“破窗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过一项试验,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被人及时修复,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这一理论至少揭示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即任何一种不良的现象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必然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分析以上的案例至少有两个共性:一是违章造成的,二是看起来危险不大,随手就做了。
由此可见,在安全管理中要严格自我约束,摒弃侥幸心理,勿以恶小而为之,有了“小恶“要及时除恶,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防微杜渐。
如果听之任之就会酿成大祸,要从源头做起,从细节做起,见微知著,只要有违章行为的苗头,就要对其进行制止和教育,把违章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今年公司定为班组建设年,希望我们的管理干部,要把重心放在基层班组建设上,一定要把班组长“利责权”职责落到实处,确保班组建设健康发展。
破窗理论

颇具争议的理论
❖ 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灾祸,不论是兵祸、水灾 还是瘟疫,都是有弊有利的。损失能带来新 的商机,会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 一个试图把坏事变好事的过程是复杂的,世 界上的资源总是稀缺的,不要相信那些发动 战争有利于美国经济的说法。
❖ 稀缺的资源并不一定是被充分利用的。
总结
❖ 第一个“破窗理论”的主旨;
“红牌作战”
❖ 日本,“质量管理活动” ❖ ——清理: 清楚区分要与不要的东西,找出需要
改善的事、地、物。 ❖ ——整顿:将不要的东西贴上“红牌”;藏污纳垢
的办公室死角贴上“红牌”;办公室、生产现场不 该出现的东西贴上“红牌”。 ❖ ——清洁:减少“红牌”的数量。 ❖ ——修养:有人继续增加“红牌”;有人努力减少 “红牌”。
金科玉律 7——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的内容:
❖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 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 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 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 璃。
back
破窗理论的由来:
❖ 一项有趣的“偷车”试验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
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 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完好无损,停放 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 辆,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 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而玻璃商从理发师那里赚到的钱,又可以用来从其他商人那 里购买其他商品。于是,在这种不断扩大的循环中,打破窗 户的行为提供了金钱和就业机会。
❖ 黑兹利特 当一个顽童打坏了一户人家的玻璃窗后,为了修复,户
主就需要花钱购买新玻璃,还要雇工匠安装,玻璃店也有了 新生意。虽然户主蒙受了损失,但就此产生了工匠、商店、 工厂和运输方面的新需求,又使另外的一些人得到了好处。
破窗理论: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破窗理论: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詹巴斗是美国斯坦福高校闻名的心理学家,他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詹巴斗把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车的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在那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政治学家威尔逊(Wilson)和犯罪学家凯琳(Karrin)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提出了破窗理论。
该理论认为:假如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玻璃窗户,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准时的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意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置之不理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扩散、猖獗。
通过这个试验可以揭示出行为背后的这样一种心态: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去维护完善的东西,不舍得去破坏它。
而对于坏的东西,即使让它更坏一点也认为没有关系。
曾有人用该理论在一座城市中做过一个试验,先在一条街道上扔一些生活垃圾。
不几天,这条街道便被铺天盖地的垃圾所掩盖了,碎纸与塑料袋满天飞。
与此同时,人们将另外一条街道打扫得特别洁净,并且维护了好几天。
此后,每当街上消失垃圾时,总是有人自动将其扔进垃圾桶内;若遇到别人往地上乱扔垃圾,还会有人加以制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许多行为都存在破窗理论的效应。
在窗明几净、环境优雅的高级宾馆里,极少有人会大声喧哗或者随地吐痰;但是,在路边一些环境脏乱的小饭馆中,却经常可以见到这种行为。
在大家都自觉排队等待公交车的时候,几乎不会有人在大家鄙夷的眼光下贸然插队;恰好相反,假如队列混乱,没有秩序,许多人会千方百计地排到前面。
破窗理论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剧烈的示意性与诱导性,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会传递一种信息,而该信息又会造成该种不良现象无限扩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比如,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因此,环境好,不文明之举也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样,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2.组织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即对于破坏制度的行为不能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要及时公正的处理,避免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3.從眾心理在任何场所任何地方都会存在,中國人的從眾心理早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不怕隨大流,就怕不一樣。因此,组织应减少“消极从众心理、现象”存在,鼓励和表彰“积极顺从心理、现象”。
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调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好吗?”
主人听了疑惑地说:“不好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听后,微微一笑,说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好的了?”
主人哑口无言了,赫尔岑说罢,便起身告辞了。
实际上,赫尔岑对于不好的东西同样能够流行的论断,不仅不是难得一见的特例,而且是人类社会中十分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任何一种行为、信息或者是现象,都会对其它的产生一种传染的力量,从而出现流行的可能。
对这种现象,有一个社会学上的“破窗户理论”专门加以解释。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对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他摘掉了车牌,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半亩方塘
人事课主办2006年第6期总第18期
【管理法则】破窗理论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
俄国19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有一次应邀出席了一位朋友的酒宴。席间,他被轻佻庸俗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一见赫尔岑这个样子,连忙解释道:“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俄国流行的歌曲,你怎么会感到厌烦呢?”
核准:审核:制作: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被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如何杜绝“破窗效应”,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把握环境的这种暗示和诱导的作用。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小题大做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玻璃的窗户”的明智举措。
管理启示:1.任何制度都有可能被破坏,一旦始作俑者出现,破坏起来就会非常容易。因而必须防微杜渐,持之以恒,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来维护它的完美。
“破窗理论”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
“破窗理论”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但不管把“破窗理论”用在什么领域,角度不同,道理却相似: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同时,对于任何一个规定的行为,哪怕是极其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也都是对管理秩序的损害。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其实际后果就是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各类有损公共秩序的行为,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滋生出来。这将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形成剧烈的冲击,并导致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陷入无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