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的启示
“破窗理论”的启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破窗理论”的启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
他把前者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就人偷走了。
而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这项试验,提出了“破窗理论”。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总会有人怀着侥幸心理去钻制度的空子,或者“无意”地破坏了制度,成为第一个“打破玻璃者”。
在施工、作业现场,常常看见有人不戴安全帽,甚至在高空交叉作业中,也有人认为戴不戴安全帽无所谓。
“你不戴,没人,没人管,这不暗示我也可以不戴吗?”。
这就是安全管理上暗示性的纵容,这“暗示性的纵容”,塑造了多少个“打破玻璃者”。
有多少块“玻璃”必将被打碎。
“破窗理论”提醒我们抓安全生产必须未雨绸缪,及时修理“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任何制度都有被破坏的可能。
任何管理上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的祸端。
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堵塞各种可能造成事故的漏洞,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不能让制度管理流于形式。
细微处入手,从点滴上抓起,不能忽视预防预警工作,必须“防患于未然”。
同时,对企业员工来说,要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摒弃侥幸心理,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把每一个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只有人人都不去打“玻璃”,人人争做“玻璃”的守卫者,企业安全的这扇窗户才能更明亮更结实。
破窗效应给我的启示

破窗理论给我们班级管理的启示就是班主任要视小为大,要学会“小题大做”,见到被打破的“窗子”要及时修复。
一辆汽车被盗,源于一个小洞;千里大堤顷崩,源于一个蚁穴。
从哲学上讲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班级工作中,我们要视发生在班级内的每一个不良现象都是大得不能再大的事,一定要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工作过程中的谨小慎微,以防止“质变”。
一个凳子断了腿,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和心态;一次黑板没擦好,可能会引起班级日常管理秩序的混乱;一个正直的敢于管理的班干部如果遭到班内邪恶势力的报复,可能会导致班风的变化;一个同学课堂玩手机、睡觉可能会使这个孩子变得厌学而无所事事,最后逃课辍学……所以我常说,班主任要有一双很勤的腿、一对很冷的眼和一颗很热的心。
腿勤,就是要经常转班,一早一晚,甚至午间、课间休息时都要转;眼冷,就是要会观察、善发现教室内是否有被“打破的窗子”,“打开的小洞”,以便及时“修补”;心热,就是要动脑筋,会分析,能判断,对你所发现的“破玻璃”、“小洞”要做出合乎情理的推测。
破窗理论

文章一:破窗理论破窗户理论是指环境具有非常强的暗示和诱导作用。
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上的一块玻璃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和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孳生和蔓延。
这就是破窗原理,或叫暗示定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作为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最先破碎或最可能破碎的玻璃窗,进行危机管理。
这样可以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又可以在危机发生时集中精力控制局面。
作为一个组织必须有一套预防危机的机制,建立一套预警系统,建立一套分析检查的制度,通过预警发现可能发生的危机。
这样在处理危机时可以从容应对。
资源是稀缺的,但是稀缺的资源并不一定被充分利用。
窗户破了,要及时修补,否则会被损的更怀。
特别是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必须小题大做,以防止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我们有必要将一系列不利影响的事情察于未萌、止于未发。
处理危机要掌握几个原则,一是要向公众说明事实真相,二是要率先对问题做出反应,三是处理危机时要迅速果断,四是要沟通,五是要与公众分享你的感受,要比较成功地解决突发危机事件,修好被打碎的第一块玻璃。
有一种新的破窗理论认为,破窗会引来更多的破坏,但也会创造新的机会。
有了破窗,会给玻璃商创造商机,会刺激新的需求。
所以,在对待破窗的问题上确实要采取两分法。
文章二:破窗理论的由来、实验以及对于社会的影响俄国19 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有一次应邀出席了一位朋友的酒宴。
席间,他被轻佻庸俗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一见赫尔岑这个样子,连忙解释道:“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俄国流行的歌曲,你怎么会感到厌烦呢?”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好吗?”主人听了疑惑地说:“不好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听后,微微一笑,说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好的了?”主人哑口无言了,赫尔岑说罢,便起身告辞了。
实际上,赫尔岑对于不好的东西同样能够流行的论断,不仅不是难得一见的特例,而且是人类社会中十分普遍的现象。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们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中,其中一辆摘去车牌,将引擎和车窗全部打开;另一辆则封闭如常,保持原样不动。
实验发现,三天内,打开的那辆车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保持完好无损。
接着,他们在剩下的那辆车的窗子上打了一个洞,不到一天的功夫,车上的所有窗子都被打破了,汽车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个实验被称为“破窗实验”。
该实验揭示了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对于已经坏了的东西,留着也没有用,让它更坏一些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人们都会自觉地去爱护它,舍不得去破坏它。
对这个实验的解读被心理学家称为“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很有启迪的。
学生群体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表现、行为习惯等都存在着发展中的不平衡。
我们经常就会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诸如不适应环境、学业基础比较差、学业成绩不理想等原因,对自己失去自信心,导致学习动力的不足、学习习惯的偏差或学习行为的不良。
对这些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呢?我们应该采用“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教育方法,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使他们总能看到成功的希望,使他们总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
我们应该知道,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那么,他将失去一切。
因此,对行为中出现种种不良表现的学生,教师绝不能采用简单或粗暴的教育方法。
教师对学生如果采用侮辱、讽刺或挖苦的语言,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也不管发生在什么环境下),那么,不仅是对学生合理权益的侵犯,更是对学生自尊的摧残和心灵的伤害。
有人说,人心灵上的一道皱纹比眼角上的十道鱼尾纹还要衰老。
如果我们对学生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那么,很可能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而“心病”是很难治愈的;如果我们对学生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那么,很可能会拉远学生与教师心灵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感甚至是反感,同时,可能会使学生认为自己“不可救药”,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错误心理,主观上采用放任甚至放大自己不良行为的方式,拒绝外界的教育与帮助。
破窗理论读后感

破窗理论读后感导语:破窗理论读后感中国有一句传统名言: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说的是衣服有了一个小洞不及时补好,过不了多久就会烂成一个大洞,喻指人们对小的危害不重视,就会酿成大的危害。
古训说的很形象,很精辟。
无独有偶,最近在网上看到,西方管理学中也有个类似的理论,叫破窗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教授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
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棚打开。
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
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事。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原本完好无损的车的玻璃上砸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从一辆完好无损的车到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乃至车内的东西全部丢失,仅仅源于窗户上的一个小洞!这就是事实。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没修复的破窗,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上的一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环境和细节会对人们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以及细节会对事件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破窗理论所描述的现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例如: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单位规程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在优雅洁净的场所,人们一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也没人随便吐痰;相反的,在脏乱不堪的环境中,倒是时常可以看见吐痰、便溺、打闹、互骂等不文明的举止;在公共场合,我们提倡每个人都要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这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而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一旦形成“破窗效应”,会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等等。
破窗理论的启示

破窗理论的启示有一则材料,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去打破更多的玻璃,这就是破窗理论。
看了这则材料我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首先,破窗理论说明了人都会有潜意识的模仿,跟从习惯。
俗话说,入乡随俗嘛,那个乡是什么样的乡,新人进去了可能会按乡里的老习惯去做,类似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
比如曾有报道海口假日海滩脏杂物满地,一片狼籍,是由于人们去游泳时带去很多食品,就象破窗理论说的,有一人乱扔垃圾而没有及时清除,其他人看到地上有垃圾,都认为此处可随意扔垃圾,接着谁吃完后都随手乱扔,结果造成沙滩上遍地都是垃圾。
如果在沙滩上每隔不远的地方安置一些垃圾箱,同时做一些规定,立牌明示,不能随便乱丢垃圾,同时安排一些人员监督、罚款,看到垃圾时及时清理,及时修好第一扇打破的窗,则会使假日海滩变得干净、整洁,也是人们所希望的。
类似的还有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其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是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厢开始治理,车厢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纽约变了样,变整洁干净了。
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称为纽约的“引爆点”。
其次,“破窗”理论还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每件大事都由无数小事即细节构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只有将细节尽可能做到完美,将来的结果才有可能完美。
不管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就好比一个酒店,如果洗碗工偷洗洁精回家用,而不及时制止,那厨师就可能偷菜或酱油回家,收银的可能偷钱,那整个酒店必然破败无疑。
“破窗”理论说明细节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把细节工作做好,我想首先要重视身边有用的细节,每个细节建立一个标准,然后按照标准来做,同时进行监督、检查,直至养成习惯。
破窗效应心得体会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我深入学习了破窗效应的相关理论,对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破窗效应,是指一个不良现象的出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就会导致更多的类似现象出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以下是我对破窗效应在教育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破窗效应在教育工作中具有普遍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各种不良现象,如学生的迟到、早退、抄袭、作弊等。
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就会像破窗一样,让其他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从而导致整个班级风气恶化。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发现不良现象要及时制止,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
其次,破窗效应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处理能力。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
同时,面对这些不良现象,教师要有果断的处理措施,不能姑息迁就。
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遏制破窗效应的蔓延。
再次,破窗效应启示我们要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如果学校环境脏乱差,学生就会产生懈怠心理;如果班级风气不正,学生就会产生模仿不良行为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整洁、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
此外,破窗效应还告诉我们,教育工作中要注重预防。
预防胜于治疗,这是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我们要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等。
最后,破窗效应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给予关爱和帮助。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总之,破窗效应为我们揭示了教育工作中的一些规律和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学生的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良现象,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破窗效应”的概念和启示

“破窗效应”的概念和启示一、“破窗效应”的概念: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二、“破窗效应”的表现:有一家百来号人的本土企业,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必须配带工牌。
虽然制度上规定:如果发现不带工牌,每次罚款20元。
最初一、两个员工没有照做,但管理层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严格执行该项规定。
一个月以后,不带工牌的员工由最初的1、2个,发展到几乎50%的员工都不带工牌,员工对此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管理层并没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纵容,严重影响公司士气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
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
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
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
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
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
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窗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
——读心理学故事的点滴感受
“破窗理论”是由政治学专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在1982年提出的。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且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秩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应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要看到所有窗户玻璃的完好
首先要弄清我们的学生有哪些“玻璃”。
按时上下学,有请要请假;及时做值日,不拖拉;所有的座位整齐清洁;卫生洁具按要求摆放在指定位置;所有学生的全部作业都已完成;不说脏话,不欺负同学;校园干净整洁;……无论是教干还是普通职工,无论你是值周领导还是值周教师,无论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无论你是一线教师还是后勤职工,无论你是正式员工还是校聘人员,请在进入校园的前五分钟,进入班级的前一分钟,环顾一下我们所处的环境:你看到“玻璃”了吗?“玻璃”完好吗?用我们的眼神和动作告诉学生我很在意所有玻璃的完好。
如果你看不到玻璃的完好,也许你也看不到玻璃的缺损。
二、请迅速补好破损的第一块玻璃
人总无完人,事总有例外,无论我们呵护得多么小心,总会有第一块玻璃被打碎。
当有一个同学没有完成作业,当有学生第一次顶撞了老师,当有学生第一次有早恋的倾向,当只有一张纸屑漂浮在校园,当第一次有垃圾堆躺在路中间,当学生第一次将剩饭倒在地上,当家长第一次责问我们为什么不小心……这些都是破损的第一块玻璃,我们千万不该忽视了这看似明天再补也不迟的第一块玻璃,也许,明天破损的玻璃块数就是以几何级数、甚至数字爆炸的速度增长。
三、心中装得下世界也容得了玻璃
人生为一大事而来。
教育即是大事,关乎千秋万代。
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要我们目光要宽广,不能坐井观天;面向未来要我们目光深远,不为短期的成果所累;面向现代化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整个社会变化的节拍。
教师要有关注细节的智慧,也要有关注细节的习惯,更要有你时刻在影响学生的意识。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不简单,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只要高楼不管玻璃似乎和只要楼上不要基础一样可笑。
要善于抓小事,要勇于抓小事。
抓小事表明你的态度,也是在检验学生的领悟能力。
“破窗理论”给我的启示,一言以蔽之: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