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的启示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认为当一个社区或者环境中出现一些小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没有被及时处理和解决,会导致更多的问题的产生,并且越来越严重。
这个理论的名字来源于一家商店的实际情况,即如果有一个商店的窗户被打破了,但是窗户没有及时被修好,那么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砸破窗户,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商店已经被遗弃了,而且也没有人在意里面的东西。
班级管理中也存在着破窗效应,如果一个班级中存在着一些小的问题,例如迟到、旷课、作业不交等,如果班主任或老师没有及时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的产生,例如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进而导致班级纪律的混乱,甚至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
从破窗效应的角度来看,班级管理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进行有效的解决,才能防止问题的
扩散和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例如,当发现有学生不守纪律时,老师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2.重视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非常重要,因此,班主任或老师必须要
重视班级管理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维护班级纪律,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班级管理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学生的责任。
因
此,班主任或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自我管理和责任感,让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和纪律,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总之,破窗效应揭示了一个小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产生,对班级管理提出了很大启示。
班主任或老师应该注重班级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确保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破窗效应启示

“破窗效应”启示
“破窗效应”启示我们,如果某种不良环境因素出现且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就难免出现更多的问题,使“更多的窗户玻璃被打碎”,甚至引发管理上的严重危机。
破窗效应对于政府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从源头上,对于“破窗”要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
现实生活中,应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一定要对初期的违法行为予以制止和劝说,避免更加复杂和大规模的问题发生。
二是从思想上,要有保护好其他“好窗”不被打破的意识。
一旦出现了“破窗”,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才能保护好那些完好无损的窗户。
三是从途径上,要寻求“好窗”不被打破的方法。
人们看到一个“破窗”,就会打掉其他好的窗户,归根结底是“从众心理”的体现。
比如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有一两个人过马路闯红灯,其他人也会跟着过马路,是一种从众心理的体现,那么在治理的时候就需要把握住这一心理,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其辨别意识和安全意识,才能杜绝这一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我要在理解“破窗效应”的基础上,合理地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当发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问题扩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问题及时解决,顺利地开展各项工作。
“破窗效应”的启示

破窗效应指: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增长。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事情的恶化也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大热天走在街上,买根雪糕,半天没有找到垃圾筒,你会将包装纸放在哪儿?是不是找个有垃圾的角落,悄悄地扔掉呢?路上的噪音、墙上的笔迹、地上的痰迹就这样越来越多,我们离优雅、文明、公德就这样越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不少人会这样辩解道。其实,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环境的好坏是人的行为的体现。我们许多人抱怨环境恶劣,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少人盯着社会的阴暗面,结果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狭隘和阴暗,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扇“破窗”。
我们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
远离“破窗效应”

远离“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指,一件事情如果被忽略或放任不管,就会变得更严重,就像玻璃窗破了
一块,如果不及时修补,很快就会被人打烂。
这种效应常常发生在社会生活中,很多问题
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像破窗一样,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我们要远离“破窗效应”,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要提高自我意识,做到不犯小错。
很多时候,小问题被忽视了,久而久之
就会变成大问题。
比如在家庭中,我们要注意居家安全,不乱丢东西、乱扔垃圾,及时清
理垃圾,否则就会下一不小心,引发火灾或卫生问题。
同样,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忽视细节,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就能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其次,我们要加强社会监督力度,防止不良行为的蔓延。
社会是一个共同体,每个人
都有义务维护社会安定。
当我们看到有人抛弃垃圾,乱涂乱画、乱扔口香糖等行为,应该
及时劝阻和制止。
此外,我们还要利用社交媒体和热线电话等渠道,对不法行为进行举报
和曝光,增加对不法行为的群体警示效果。
最后,我们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防止不良行为从根源上产生。
从教育入手,注重
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行为道德观念,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把文明礼仪、公德
心融入到行为中。
另外,政府也要出台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对不良行
为做出明确的界定和惩罚,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
总之,我们要远离“破窗效应”,加强意识形态,提高社会监督力度,营造良好的社
会环境,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创
造一个文明、和谐、幸福的美好社会。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及其启示所谓“破窗效应”,是指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违法活动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效应”启示我们,如果某种不良环境因素出现且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就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相当程度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若不采取措施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难免出现更多的问题,使“更多的窗户玻璃被打碎”,甚至引发管理上的严重危机。
由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三个苹果的故事一个苹果让夏娃吃了,产生了人类;一个苹果砸在了牛顿头上,人类发现了万物有引力;一个苹果让乔布斯咬了一口,创造出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数字出版等6大产业的颠覆性变革。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观念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一、健康是什么?(讨论);首先我想让大家讲讲,在你们眼中的健康是什么概念。
(一个互动)是否健康不等同于是否正常(我们往往是夸大了健康的外延)其实我们的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处理事务的能力等等,我们具有自我的意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首先明确我们都是正常的,我们能够正常的从事每天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破窗效应”的启示,你所不知道的惊人破坏力

“破窗效应”的启示,你所不知道的惊人破坏力※本文共2278字,阅读全文约2.5分钟。
如果你已很努力,但还是混得不咋的!是否有想过一个问题,也许原因并不在你自己的身上?而是环境对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破窗效应”正在毁掉你的人生!破窗其实是一个连锁反应,一个窗子破了,其他窗子也会莫名其妙地开始破碎。
一个你认为很正常的环境,但你还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经是破坏链上的一份子了,并身受其害。
你所在的环境,改变着你的一切。
让我们一起解读破窗理论,带你找到偏航的原因。
一、什么是破窗理论?破窗理论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他找来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放在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在相对杂乱的地区,把车牌卸掉,打开车窗,很快便有人来偷车里的东西,演变到最后,整个车都被人拆完搬走。
而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不但完好无损,还放了一个星期之久,也没有遭到任何的破坏。
破窗效应是心理学十大效应之一,这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自由,会不停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问题就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引发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后果。
一扇打破的窗子,如果不及时修补好的话,那将会引导人们去破坏另外好的窗子。
如果任其发展,那将会所有窗子都会被打烂。
破窗理论的可怕之处,在于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并会引诱你去做类似的事情。
因为你站在破窗环境中,是觉察不出有任何不妥。
二、破窗效应的影响。
破窗效应就像毒苹果一样,吃下去了,就有可能毒倒一大片。
破窗效应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的选择。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有随众性、懒惰性,默默地融入了环境中,可以说破窗效应,就是一个隐藏的陷阱。
1、职场中。
在职场中,我们依赖于公司、依赖于部门、依赖于团队,不可否认我们都是站在一个大集体之上。
你职场的成败,很有可能跟这个集体密切相关,成也集体,败也集体。
而你很有可能就是其中深受其害的一份子。
我亲眼见过这样的部门,可以说气氛压抑到了极点,上司自私、霸道,还记仇;下属充满了尔虞我诈,阴险、尖酸,利益至上。
破窗理论的三个启示

破窗理论的三个启示
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及乔治·凯林提出。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比如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破窗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一是“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其次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
最后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六”的恶果。
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关于破窗效应的启示

关于破窗效应的启示“破窗效应”既然对班级教育管理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就要重视和防范“破窗效应”的产生。
同时,我们又可以巧妙地运用“破窗效应”来加强和优化班级管理。
一、环境“美窗”。
当我们进入一个环境非常优美一尘不染的地方,我们就不会去吐一口痰,扔一张纸,这就是周围的环境在暗示我们不要去破坏这美好的环境。
“破窗效应”强调的是利用外在的环境来教育人,因为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逆其道而行之,运用“破窗效应”的反面——“美窗效应”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如我们?常净化美化教室,天天做到窗明几净,学生在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没有人会故意去弄脏墙壁,没有人会随意丢一张纸,学生往往会自觉地维护着班级的美好环境。
另外,还要重视班级良好舆论环境的建设,人人讲文明,讲礼貌,好人好事蔚然成风,充满正能量,学生也会更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人人都会维护班集体荣誉而努力。
二、制度“保窗”。
制定班规,做到有“法”可依。
每学期伊始,班主任老师就要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依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安全守则》《课堂常规》等制定班。
可从纪律、安全、仪表、卫生、礼仪等“五项常规”进行细化,要对学生的行为做一些具体的限制和禁止,如强调“必须怎样”“禁止怎样”,要让每个班级都构建一套严谨、规范、有效的班规。
在严格的班规面前,学生的行为也往往会较为谨慎小心,“破窗”也就难成“效应”。
三、人人“护窗”。
班主任老师要落实班规,做到有“法”必依。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不落实,就会成了摆设,“破窗效应”就会形成。
因为任何管理不到位都可能使打破“第一扇窗”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批评教育,第二扇、第三扇“窗”,就难保不被打破。
“第一扇破窗”往往是事件恶化的起点,因此,在抓规章制度时,对学生的第一次错误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对其他方面的第一次也要加强管理,例如对第一次上课、第一次值日、第一次作业等,对每一个“第一次”,班主任都要管理规范到位,若形成“破窗效应”,想再“亡羊补牢”的难度就要大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窗效应的启示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有次我去病房检查质控,发现一个年轻医生去了治疗室,随后我也跟了过去,可能是不熟悉的原因,并未对我的跟随有任何的戒备和注意,他进了治疗室,徒手打开了无菌换药包,未洗手或手消,打开无菌包,拿出换药碗,之后拿出旁边的碘伏,将棉球放在无菌碗里倒入碘伏,之后将镊子放在另一个碗里,将上述物品重新放在打开的无菌包内,可能患者不能移动,他是想要到病房去换药,拿着换药包就去了,治疗车也没有推,帽子,口罩也没带。
还有一次,我们有位主任口罩帽子都没带,直接进入治疗室,后面紧跟着一位大夫也没带口罩帽子进了治疗室。
此现象发生后,我没看见科室的感控护士也好,护士长也好进行制止。
就当时的情况看,年轻大夫的行为可以理解了,因为她老师本身就缺乏起码的意识,虽然知道这样做不合规范,但因为破窗效应而得不到惩罚就无视了。
路漫漫兮其修远……
同样是一个病房治疗室,当李护士值班的时候,她打扫得干干净净,进出的人也会小心地维护着这份洁净,不乱扔乱弃垃圾;而当王护士值班的时候,治疗室就有些凌乱,来往的人也随手添“脏”,一片狼籍……
这种现象也可以用“破窗”理论来解释。
破窗效应也是一种社会心理学效应,又称为破窗理论。
是指如果一座房子的窗户破了,但是没有人去理会它,那么不久之后,其它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
如果一个地方扔了很多垃圾,没有人去打扫的话,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垃圾扔在哪里。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看到破窗效应的现象,一个烟头没有及时清理,用不了多久烟头就会遍布地上;一幅涂鸦没有擦去,接二连三的漫画马上就盖满墙壁;有人在街头吐痰,就有人在路边小便;有人上班迟到,有人便提前早退;一个人不按顺序抢上公交车,大家便一哄而上;一个人闯红灯,后面便跟上一大片……这就提示出一个规律,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所谓
“千里大堤,溃于蚁穴”。
希望我们的工作,不论是护理也好、医疗也好、院感也好最好不要出现“破窗效应”
院感科20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