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和挖坑理论
管理哲理

管理哲理【破窗理论】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理论2也叫破窗效应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蝴蝶效应】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今天的企业,其命运同样受“蝴蝶效应”的影响。
消费者越来越相信感觉,所以品牌消费、购物环境、服务态度……这些无形的价值都会成为他们选择的因素。
“你一朝对客户不善,公司就需要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去补救。
”“在客户眼里,你代表公司”。
今天,能够让企业命运发生改变的“蝴蝶”已远不止“计划之手”,而组织和个人自由组合的结果就是:谁能捕捉到对生命有益的“蝴蝶”,谁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青蛙现象】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启示之一:我们的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来自突如其来的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进而无法察觉的过程形成。
安全生产的破窗理论

安全生产的破窗理论什么是破窗理论?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由美国犯罪学家詹姆斯·威尔逊(James Q. Wilson)和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犯罪学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一旦窗户被打破,其他的人就会觉得这里不安全,进而放任下去,可能会导致更大规模的破坏和罪恶行为。
破窗理论认为,社会的一些小问题被忽视、被放任,会助长犯罪行为的发生。
如果及时修补这些问题,可以避免犯罪的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城市的公共场所,经常能看到工作人员及时维修路灯、公共厕所等设施,以避免一些小问题的滋生。
破窗理论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破窗理论可以被应用在安全生产的管理中,有助于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预防安全事故的工作。
一、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安全隐患是一些小问题的堆积,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逐渐形成事故易发区。
这也就是破窗理论所讲的“破窗效应”,即一些小问题被放任不管,会引起更大的问题。
因此,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必须及时排除小问题,防止事故的发生。
比如,工厂生产线上有一个小漏洞,如果及时修补,可以避免机器损坏,生产线长时间停工。
再如,员工随意丢弃垃圾,如果及时整治,可以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破窗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社会的一些小问题不及时整治,会导致人们认为这里不安全,从而形成不良习惯。
同样,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如果员工对安全重视不够,或者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教育,就会漫不经心地处理安全事宜,放任小问题的存在。
因此,企业应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让员工理解安全对企业的重要性,让他们对安全的工作产生更多的注意力。
企业可以在培训中增加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教育,帮助员工形成安全意识。
三、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借鉴破窗理论,我们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让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
如果出现问题,责任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思想建设-破窗理论

文档仅供参考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提出者: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犯罪学家凯琳点评:要防微杜渐。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了一项试验。
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
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打开。
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
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事。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
结果仅仅几个小时后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增长。
破窗理论所描述的现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等等。
破窗理论的启示是: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破玻璃的窗户。
这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日本,有一种称做“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清楚区分要与不要的东西,找出需要改善的事、地、物;将不要的东西贴上“红牌”;将需要改善的事、地、物以“红牌”标示;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红牌”;藏污纳垢的办公室死角贴上“红牌”;办公室、生产现场不该出现的东西贴上“红牌”;努力减少“红牌”的数量。
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
破窗理论

文章一:破窗理论破窗户理论是指环境具有非常强的暗示和诱导作用。
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上的一块玻璃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和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孳生和蔓延。
这就是破窗原理,或叫暗示定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作为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最先破碎或最可能破碎的玻璃窗,进行危机管理。
这样可以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又可以在危机发生时集中精力控制局面。
作为一个组织必须有一套预防危机的机制,建立一套预警系统,建立一套分析检查的制度,通过预警发现可能发生的危机。
这样在处理危机时可以从容应对。
资源是稀缺的,但是稀缺的资源并不一定被充分利用。
窗户破了,要及时修补,否则会被损的更怀。
特别是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必须小题大做,以防止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我们有必要将一系列不利影响的事情察于未萌、止于未发。
处理危机要掌握几个原则,一是要向公众说明事实真相,二是要率先对问题做出反应,三是处理危机时要迅速果断,四是要沟通,五是要与公众分享你的感受,要比较成功地解决突发危机事件,修好被打碎的第一块玻璃。
有一种新的破窗理论认为,破窗会引来更多的破坏,但也会创造新的机会。
有了破窗,会给玻璃商创造商机,会刺激新的需求。
所以,在对待破窗的问题上确实要采取两分法。
文章二:破窗理论的由来、实验以及对于社会的影响俄国19 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有一次应邀出席了一位朋友的酒宴。
席间,他被轻佻庸俗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一见赫尔岑这个样子,连忙解释道:“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俄国流行的歌曲,你怎么会感到厌烦呢?”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好吗?”主人听了疑惑地说:“不好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听后,微微一笑,说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好的了?”主人哑口无言了,赫尔岑说罢,便起身告辞了。
实际上,赫尔岑对于不好的东西同样能够流行的论断,不仅不是难得一见的特例,而且是人类社会中十分普遍的现象。
对破窗理论的认识

对破窗理论的认识
破窗理论,也称为弗里德曼窗,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1969年提出的一个社会学理论,旨在解释犯罪率的变化原因。
该理论被应用于众多领域,特别是在涉及网络安全的领域,更为重要。
弗里德曼窗理论基本上认为,一个安全系统最初受到保护,所以网络入侵者很难取得成功。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全系统的漏洞会逐渐暴露出来,入侵者也就有可乘之机,成功突破网络防御。
因此,有些技术安全专家认为,即使今天一个安全系统仍然相当安全,也无法保证未来某一天不会受到非法入侵。
事实上,弗里德曼窗理论也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互联网上,各种网络技术每天都在发展和改进,人们总是在努力提高自己网络安全系统的安全性。
但是,随着使用者的增多,漏洞也会被很快发现,有一定的把握,漏洞也将会面临入侵的威胁。
因此,对于网络安全的机构,他们不断获取客观信息,观察网络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弗里德曼窗理论的概念,及时发现漏洞,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防止可能的入侵。
总之,弗里德曼窗理论是一个很有用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网络安全及时发现漏洞的重要性。
它并没有完全解释网络安全对现实世界的作用,但可以理解其重要性,体现其安全性。
因此,值得期待有关部门在研究这个理论时能够更好地把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将网络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心理学]破窗理论
![[心理学]破窗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e30efed7cd184254a35350f.png)
[心理学]破窗理论“破窗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
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
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我心有主”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
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
”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贪赃枉法,或晚节不保,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终生,代价极为惨痛。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由于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反,如果能做到“我心有主”,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守精神家园,自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最低处1775年6月,在波士顿郊区来克星顿和康科德的抗英战斗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爆发后几星期,约翰·亚当斯——革命领袖之一,后任美国第二届总统——在费城召开的大陆议会上站起来提名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的——候选人。
破窗理论的反驳

“破窗理论”的三处谬误作者认为,如果人们认为灾后重建所产生的投资需求会促进GDP的增长,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那就意味着上了“破窗理论”的当。
而“破窗理论”的谬误之处主要有三:首先其前提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其次灾难破坏可以创造需求,但是不能促进经济发展。
再次“以破坏来创造需求”是一种为了获得经济增量而牺牲存量的愚蠢行为,这种观念源于人们对于GDP的盲目崇拜。
□马涛谈起这次汶川地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应该说,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应该小于几个月前的雪灾,不会改变经济的基本走势,但是也会在短期内增加物价上涨的风险,不过随着地震影响的消退,经济活动就将恢复正常。
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等工作产生的投资需求还会拉动经济的增长,促进GDP的增加,这似乎就会给人们造成一种灾难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错觉。
一旦有了这种错觉,那就意味着上了“破窗理论”的当。
“破窗理论”是19世纪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中提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损害有益”,巴斯夏曾对这种理论进行了批判。
“破窗理论”是指,假设在市场完全饱和的情况下,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的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
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于是得出结论: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
这个理论乍一看来,似乎确实很有道理。
在市场处于饱和的状态下,供需大体一致,不存在新的需求,也不存在新的供给,若生产能力增加,那就意味着生产过剩,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就无法达到帕雷托最优状态。
而此时只要让物品的占有者遭受一次损失,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就会产生对商品新的需求,这个需求缺口就能带来供给的增加,重新使得供需达到平衡。
按照这一理论,结合我国目前的状况,地震对基础设施、居民房屋、生活用品等带来的破坏会产生大量的潜在需求,破坏得越严重,未来需求就越大,这样在灾后重建时对供给的刺激效应就越强,同时为了满足正处在灾情中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现实的供给正在被创造出来,从而带动生产的发展,通过救灾、灾后重建这两个过程既增加了就业又创造出了大量的GDP。
什么叫“破窗理论”和“破窗效应”? 政治

什么叫“破窗理论”和“破窗效应”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比如,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再如,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又如,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道德启示、哲学启示:“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
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破窗理论(“破窗理论”与“挖坑理论”)“破窗理论”是指,假设在市场完全饱和的情况下,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的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
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于是得出结论: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
这个理论乍一看来,似乎确实很有道理。
在市场处于饱和的状态下,供需大体一致,不存在新的需求,也不存在新的供给,若生产能力增加,那就意味着生产过剩。
而此时只要让物品的占有者遭受一次损失,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就会产生对商品新的需求,这个需求缺口就能带来供给的增加,重新使得供需达到平衡。
这个理论与凯恩斯“挖坑理论”惊人地相似。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写道:“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并把这些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且听任私人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挖出来,那么,失业问题就不会存在,而且,在此推动下,社会的实际收入和资本财富很可能要比现在多出很多。
”他甚至还说,“如果我们的政治家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那么,造金字塔、地震甚至战争也可以起着增加财富的作用。
”“破窗理论”所主张的破坏创造需求,源于政府对GDP的盲目崇拜。
衡量经济的主要指标是GDP,GDP增长率越高,就说明这个国家或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
然而,灾难、破坏可以创造需求,但是不能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财富的增加。
如果说,“破坏”可以激活经济,那么只能说,这样的激活是以消耗人类未来为代价的。
破坏创造需求这种行为,会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产生“双重成本”:一个是机会成本,这部分有限的资源本来可以挪作他处,用来创造更多的财富。
另一个是毁灭成本,就是对已有财富的破坏形成的巨大损失。
物质是永恒的,只不过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财富不可能无中生有,任何破坏都是人类有限资源的损耗,任何经济的激活、繁荣都是以有限资源的消耗为代价。
选择破坏创造需求,来促进生产的增加,最后的发展结果只能是停滞不前逐步灭亡。
美国又加息了,全然不顾飓风屡屡肆虐对经济造成的紧缩影响。
每当这个时候,总会出现“灾害有利”的说法,并且带来这些“好消息”的通常是经济学家。
虽然“卡特里娜”飓风可能使美国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率下降0.5%至1%,但是据CNN报道,J.P.摩根的高级经济学家Anthony Chan认为,长期而言,飓风将刺激整体经济发展。
因为受灾城市需要大量的清理和重建工作,这意味着未来12个月内,将产生大量的职位空缺,而这对经济有利。
另有经济学家指出:“从个人的角度看,人身伤亡是悲剧;但从经济影响的角度看,我们的研究表明飓风将转变成天赐的工程。
”有趣的事,此类主张并不完全出于经济学家善意的安慰,他们个个煞有其事、严肃认真,而几乎所有的依据都在于一种所谓的“破窗理论”。
话说一天,有个小坏蛋打破一家面包店的一块玻璃,然后溜走。
路人见状开始争辩,说这一破坏行动将带给玻璃业者生意机会,玻璃业者赚了钱去买可乐,又带给可乐生产者生意机会,可乐商又可能去买鞋,如此推论下去,这小坏蛋的破坏将带给社会许多的生意和就业机会。
结论是:社会应该表扬这小坏蛋对社会的“贡献”!这应该是一种谬论,可是一眼望去,却很难找出破绽。
更加不幸的是,“破窗理论”与凯恩斯宣扬的乘数理论(始作俑者是英国经济学家卡恩)如出一辙。
不是吗?凯恩斯雄辩地指出,政府增加一笔购买,就像投入到湖面的一粒石子一样,将引起一连串儿生产和收入的增加,结果GDP将会扩大若干倍。
当然,企业增加一笔投资,消费者增加一笔支出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他甚至说过:“如果我们的政治家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那么,造金字塔、地震甚至战争也可以起着增加财富的作用。
”可是,战争和地震真的能增加财富吗?接受这个观点确实让人感到特别难受。
可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让我们在回到小坏蛋的例子。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窗子被打破之后,面包店老板原先计划用来买西装的那笔钱,只好用去买玻璃了。
于是,西装业者少了一笔生意。
类似地推论下去,社会将减少许多的生意和就业机会,这些减少刚好抵消小坏蛋的“贡献”。
简单地说,如果西装业者能够增加收入,他仍然去买可乐,那么即使小坏蛋不出现,可乐商的生意也没有减少。
这清楚地说明:灾害就是灾害,并不会演变成天赐良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凯恩斯的乘数论和破窗理论有相同之处,但是若将两者等同起来又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凯恩斯针对的是萧条期的经济,此时人们预期悲观,国民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以让经济达到充分就业。
比如,假设经济的萧条使得面包店老板打消了购买西装的念头以节约200元,此时上述一连串儿的收入增加事件就都不会发生,200元还是200元。
如果这时小坏蛋出现,从而面包店老板不得不取出那200元更换玻璃,并且假设乘数是5的话,那么整个社会财富将因此增加1000元,而这远远超过那块玻璃的损失。
可是,话说回来,如果面包店老板的消费倾向没有下降,那么打碎玻璃只能造成破坏。
灾难能造福经济吗?简单地说,有时可以,但绝大多数不可以。
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或许正是经济学的一贯逻辑。
要知道,就连杜鲁门也曾经被经济学家的含糊其辞折磨过。
杜鲁门总统曾经恨恨地说:“我希望找到一个只有一只手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因为经济学家在提出经济建议时总是说,一方面(one hand)……另一方面(on the other hand)……”从灾害有利还是有弊这个案例来看,经济学家的“圆滑”的一个解释正是其准确性的体现,如果对经济学理论适用的特殊条件稍有含糊,就很难理解经济学的妙趣所在;而如果注意不到凯恩斯笑容背后的含义,我们就会为其幸灾乐祸而气恼。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1]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放纵)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等等。
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这就是“破窗理论”的表现。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
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
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
如果他忘了给你准备烟灰缸,你一定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帮你找一个烟灰缸,而决不忍心让烟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
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
估计你也懒得要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了,而是任由烟灰飞散,或是直接把烟蒂扔到地上了。
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
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
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去市场买瓜子,抓了几个尝尝。
瓜子皮呢?你放哪儿了?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片瓜子皮了,就将自己磕的皮也扔地上呢?大热天走在街上,买根雪糕,半天没有找到垃圾筒,你会将包装纸放在哪儿?是不是找个有垃圾的角落,悄悄地扔掉呢?路上的噪音、墙上的笔迹、地上的痰迹就这样越来越多,我们离优雅、文明、公德就这样越来越远。
“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
”不少人会这样辩解道。
其实,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环境的好坏是人的行为的体现。
我们许多人抱怨环境恶劣,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
不少人盯着社会的阴暗面,结果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狭隘和阴暗,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扇“破窗”。
我们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
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
应用破窗效应不仅仅是古人所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那只是吸取教训,非常肤浅,而管理强调的是成本效益、行为经济。
大型的企业犹如千里之堤,人、事错综复杂,维护好千里之堤是有很巨大的成本,在实践中,当管理者面对各种不良现象时,层出不穷,这个时候谈防微杜渐是没有意义的,怎么样像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和“红牌效应”那样,扭转形势,解决破窗效应所产生的问题,保持持续改进和优化,才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主题。
基本上,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思路就是从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都不出乱子,才能做大事。
在应用实践中,最直观的“小事”就是环境卫生,要把一个地方搞干净1天、2天并不难,但是要一个地方持续1年365天都很干净,那就只有顶尖的企业才能做到。
这些事情并不难,缺的只是下定决心、持之以恒、配套机制、形成文化、定期更新。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个不轻易讲自己缺点的人才适合生存。
他人善意指出缺点我们可以接受、思考。
除此之外,如果你自己轻易总是对别人说出自己的缺点、不足,那么别人就会挑出你更多的不足,进而在别人眼中形成一个遍布缺点的形象。
有位画家,他把他心目中认为最美的女人画了出来,他赋予她最美的五官,最美的脸蛋,他认为这个美人是无可挑剔的。
他把这幅画挂到大街上,并在旁边写了一句话,“请把你认为最不好的地方圈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