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景物描写
什么是景物描写

什么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景物描写的对象,概括地说,凡环绕人的但不是对人的描写,都可以说是景物的描写。
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风景描写、风俗描写和风物描写。
也可以用绘画用语来表达,那就是:风景画、风俗画和风物画。
怎样进行景物描写?说到家,景物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作墨,画出风景画和景物画来。
当然,这幅画是美丽而动情的,而不是死板的。
人活动的场景多种多样,因而从广义上说景物描写也是分门别类的,可概括为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也可包括二者的融合。
自然景物就是以自然生成为主的景物,如河流、森林、风雪等;社会景物就是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景物,如村庄、城市、楼房等。
这里要学习的是自然景物。
“景物”一词在这里应当作两个词来理解,即,一是风景,自然景观,如山水田川,一年四季;二是自然界中的单个物,如动物、植物等等。
景物描写的要诀是八个字:特征、顺序、情感、语言。
先说特征。
写自然景观关键是抓住景物的特征,包括色彩特征,物候特征,人的特征等等。
假如你要写家乡的一年四季,每个季节的自然都有主色调,春天是翠绿,树的枝叶青翠欲滴;夏天是墨绿,庄稼绿油油,树叶绿的发暗;秋天一片金黄,有五彩的树叶;冬天以洁白著称,雪白河白山白地也白。
每个季节的动物与植物都是不一样的,想想,有什么特征?同样,不同的季节里,人的穿着,心理,神情也是不一样的。
再说顺序。
自然景观的描写顺序不是很重要,但也不是无关紧要。
正像行话所说“文章有法,文无定法”。
没有一成不变的顺序,但写出来让人感到顺眼、舒服也就行了,这正是“顺理成章”。
一般地说,有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是时间顺序,“开始、后来、最后”也是时间顺序。
所谓的空间顺序是要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如“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也可以“从下到上”、“自右而左”。
但是写起来,不要过分思考空间顺序,若能做到水到渠成,文如泉涌,顺序自然就出来了,只要顺序上不乱套就行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怎样描写景物

怎样描写景物所谓景物描写,通常指描写自然景物,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
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就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
写作的目的则因文而异。
有的在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有的则借写景而抒发某种感情。
要写好景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
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
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手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
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
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
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
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
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
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
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如一位同学写天空狂风大作时的情景:“顿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尘土飞扬,一会儿,天地间一片浑黄。
可怜的小树被折断了,墙角里的垃圾,纸屑、草叶都被卷到空中,像断了线的风筝,飘飘摇摇,上下翻飞……”由于这位同学观察得仔细,所以狂风大作的景象写得真实,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要选好观察的角度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
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
优美的景物描写段落

优美的景物描写段落1、当四季只剩下春天,当一片土地红得耀眼,当皑皑白雪铺满了雪山,当烈风吹遍飘动的经幡,当彩云又在蓝天浮现,此刻,我已置身彩云之南。
2、看湖中景色,真是与平时大不一样。
细雨中的西湖,似乎更多了一分柔媚。
就像加了柔光镜拍出的山水图,朦朦胧胧,像水墨画。
又像隔着一层纱帘看美人,感觉到她的姣美典雅,风情万种,却无法把那层纱帘撩开看个真切。
使心里痒痒的,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冲动。
湖心亭小得像个黑点。
更有一两艘脚踏游船悠悠地在水中飘荡,上面坐着一对对情侣,尽情地饱览细雨中的湖光山色。
3、当嫩绿的小草从地里探出头来张望世界时:当杨柳抽出新芽换上新装时;当小燕子站在电线上“叽叽叽”的演奏出春的第一乐章时……,春姑娘来了。
她来看望久违的朋友,为它们带来珍贵的礼物---春风、春雨。
她让这个春天更美丽,更富有生机。
4、那布达拉宫曾经的管弦之盛,丝竹盈耳,歌舞的繁,如今都消逝了,只留下千年的矗立的身影,骄傲却安详。
于是那风中猎猎作响的经幡,把这千年的故事都幻化为风中的舞蹈,轻声的叹息。
这才是所谓的朴实,是历经沧桑繁华落尽之后的真淳与平静,毫不矫饰造作,置与阳光下,和谐与温暖。
5、春姑娘踏着轻快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人间。
她给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垫子,让小虫在上面尽情玩耍;给小树穿上了绿装,佩戴了五彩的小花饰品;给小河脱去了大棉袄,穿上了薄薄的蓝衣裳;还给人们带走寒意,送来了丝丝温暖。
早上我告别城市汽车的轰鸣声,来到了宁静的乡村。
乡村的景色真美啊!6、你可以一个人坐在操场上,听着篮球触地的声音,看着星光灿烂的夜空,静静地发呆,想像着天上的星星变成自己的星座;靠着柠檬树,闻着身旁悄悄开放的蓝色小花散发的清香;迎着风,呼吸着从未有过的新鲜空气;看着那小猫在花丛中玩耍。
去梦中,发现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7、孔雀开屏是由一大盆**修剪造型而成,它昂首挺胸屏开富贵。
它的眼睛是两朵红的**,像两颗红色的玛瑙,镶嵌在黄色的绸缎上,明亮有神。
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所谓景物描写,就是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包括社会环境)。
景物描写有比较广泛的内容,它一般包括大地山川、城乡村镇、路桥建筑、日月星辰、风雷云霞、露雪雾霜、花草树木、春夏秋冬……以及这些景物的交错组合就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
诗人用美妙鲜明的形象与摄人心魄的韵味描摹意象,抒发情感,感动读者;画家以鲜活灵动的画面与扣人心弦的诗意再现景物,展现魅力,感化观众;作家因绘声绘色的情状与逼真传神的语言渲染气氛,刻画神韵,感染读者……这些艺术家笔下的“意象”“画面”“情状、气氛”简而言之,就是“景物”。
景物描写在我们在作文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必须认真对待。
写景的文章是指以描写有代表性的自然现象、自然环境等为主的文章。
写景离不开描写,描写是写好景物的最关键的、最主要的手段,现在我们就“描写”谈谈景物描写的技法。
描写景物,首先要注意观察。
只有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
将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是作者用一双慧眼细致观察的结果。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这也只是感性认识。
最主要的还是要想办法把观察到的“物”采用什么办法“拍摄”下来,这样我们就必须借助“描写”这一技法。
描写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就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状貌、情态作具体的描摹与刻画,使读者对描写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描写抓住事物的形状、神态、声音、色彩、气味、质地等进行摹写、描绘,使“其面目精神跃然纸上,勃勃欲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1、白描:精练质朴、单纯明快白描本是绘画之一法,它全部用线条勾勒,不假色彩,单纯明快,用在文学作品之上,成为描写的一种手法,它是指用经济的笔墨,精练质朴的文字对事物进行描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鲁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作文秘诀》)它不加修饰形容,不加铺张扬厉,虽着墨不多,却能穷形而尽相。
许多名家大师,都把白描当作常用的方法。
学习描写景物

雨后花园 • 现在已是初夏,但春天仿佛在花园的那一 角,留住了脚步。我不经意间瞥见了花园 的那一角,便被深深的吸引住那个春意满 溢的一角,如一个在清水中浸洗,晶莹剔 透不醒的梦。 • 雨后的花园之上是澄澈明净的苍穹,如一 块璞玉亮白通透。寥寥的白云如轻纱般飘 浮,烟白色的天空之下,是花园里整齐排 列的树,正值初春,草木冠上满是繁枝, 树叶密密麻麻,相互叠加交错,树影憧憧, 细碎的白光透过细密的树叶间隙,散落在
雨 景B: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 在一起,连城一处,横着竖着都灰茫 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 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 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 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垂落, 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 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房屋上落下 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 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 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白亮亮的, 一个水世界。
• 踩着银杏叶铺成的“地毯”继续向前走。就看见 不远处有一团团“火焰”熊熊燃烧着。在寒意中, 在秋风里,枫叶婆娑起舞。那“沙沙”的声响。 仿佛在报告秋天来临的讯息。又像在演奏幽美的 秋之乐,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片火红的枫树林。 我随手捡起一片枫叶,它鲜红的底色印着鹅黄色 的纹路,既像小孩儿拍红的手掌,又像少女羞红 的脸颊,还像美丽翩迁的蝴蝶。 •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银杏树林,他们有的随风 在树枝上荡着秋千,有的三五成群,陆陆续续地 坠落到草地上,还有的跳着舞,打着旋儿落入水 中随波逐流。银杏树的叶子已开始泛黄,在飒飒 秋风中摇摇欲坠,仔细一看,银杏树的叶子更是 别具一格。它的叶片脉络清晰,既像一把小扇子, 又像一只小耳朵,还像小鸭薄薄的鸭蹼,可爱极
花园里的人的内心,也因此分外安宁。 • 这一角没有夏天的喧嚣,因为春天在这一 角停住了脚步,这个轻柔如水的一角,在 我脑海中定了格,成了一个宁静,没有尘 埃,透彻的梦。
09 高中作文指导景物描写方法详解

景物描写方法详解1、什么是景物描写?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
B、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
(叶以群:《渡漳河》)很明显,前者是景物叙述,后者才是景物描写;前者虽涉及景物,但只是简单的状态介绍,后者则从形象、色彩等多方面进行感性的叙述,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从以上例子我们引出描写的具体定义——所谓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从描写的对象看,描写分成三种,分别是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有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我们观察描写的对象大都离不开四种:人、事、物、景。
而景物则是观察描写的最生动的对象。
大千世界,景物千种万类,千姿百态,不同的景物有着不同的特征。
同一景物由于春夏秋冬、晨昏午夜、阴晴风雪的变化,资质韵色也会不同。
春花、秋实、夏雨、冬雪、山岚、海涛、白云、飞瀑……自然景物千变万化,大至宇宙风云,小至一草一木,形、色、声、味、质地、变化都各不相同。
2、描写方法要点:第一、要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
①多角度地进行观察。
比如上看、下看、近看、远看,要变换各种观察角度。
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儿把镜头摇远,一会儿拉近呈大特写,一会儿又俯拍、仰拍,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游踪,就是游览一个地方所经过的路线、踪迹。
浏览一个地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
行文的时候必须按照游览先后顺序记叙,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
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才能够具体描述景物所处的地点、方位、特征。
写清楚游踪的主要途径是“移步换景”,即随着游览、参观者的立足点不断转移,相应描述不同地点所见的景物。
作者如同导游,领着读者一个点、一个点地游览、参观。
描写的作用

一、常见描写方法的作用:(1)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场景等;社会环境包括时代背景、民俗风尚、地域风貌等。
其作用有:①交待环境,渲染烘托气氛;②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借景抒情;⑥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起象征、暗示、深化思想意义的作用等。
(2)肖像描写的作用。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身形、神情、容貌、姿态、服饰等的描写。
一般说来,这与人物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性格爱好等有密切关系。
因此,作家进行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外形表现人物的身份、经历、修养、爱好、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内心活动等。
(3)心理描写的作用。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记忆、联想等的描写。
常见的心理描写有:A.心理概述(即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叙述),B.内心独白,C.动作暗示,D.景物衬托,E.梦境幻觉等。
其作用在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二、人称运用的作用:叙述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重点掌握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作用。
运用第一人称的作用:①象作者面对读者讲述自己的经历,让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感,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以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②便于直接抒情、议论,不象第三人称,主要是客观地叙述,必要的时候,作者又得站出来,抒情,议论。
第二人称以“你”的形式出现,其作用是便于感情交流,使抒情真切感人。
如果写人,可通过对“你”的倾诉、赞颂、劝慰、激励等表现出来;如果写物,可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三、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领会和把握的前提下,作出恰当的评价。
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结合时代背景。
通过对作者写作时代背景的把握,准确地评价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社会意义。
第二,结合作者的生活体验。
作品与作者特殊的生活遭遇和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就是作者某一时期特定思想感情的反映,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PPT精美课件《学习描写景物》

贾平凹的《风雨》
主要从自然景物、动物、人等几方面进行描写。文中 有远景、近景,还有俯视和仰视……
文中有宏观的描写,如对树林子的描写;有微观描 写,如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的变着模样”等。 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如“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 了……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等的细节描写,不 仅让读者看清了葡萄蔓的情状,还听到了声音。
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第一,定点观察。
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 “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这样,观景的点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 情状也会各不相同,从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第二,移步换景。
例如《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 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 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
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
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
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
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
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
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近景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
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接着:由群花的争芳吐艳联想 到果实累累,蜂闹蝶飞,进 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景物描写,通常指自然景物描写,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都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有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春花的:1.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描绘春花。
2.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春花的性状。
3.用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丰富春花图的内涵。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分析:一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二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辅之以厚实的语言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产物;三是从我们观察的角度和层次出发,在写作过程中,依照文理和章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有序结合,是艺术手法中的亮点。
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要写好景物,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一、抓住景物特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
写好这类作文的前提,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为什么有些孩子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
这时你就要要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
同时也要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比较。
因为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
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
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
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
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
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要体现地方色彩。
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
”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却是特色。
”二、选好描写角度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
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
要选好描写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角度。
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观察和描写出景物独特的状貌风神。
1.定点观察: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
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
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
2.移步换景: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
一方面,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
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要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样描写景物才能成功。
3、散点观察:是选取某一范围内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它是定点观察的分散。
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角度问题。
老舍先生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
就其每一幅图景而言,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描写角度,就三副图景总体而言,又采用的是移步换景和散点观察的描写角度。
这样由定点到动点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之间来说的,仅就各大层次内部来看,又同中有异,如写城内既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又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笔法活脱,不失灵活变化之致。
三、安排好描写顺序景物描写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顺序恰当才能使描写眉目清楚,自然和谐,繁而不乱,多而不杂。
1、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
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要求孩子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等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使景物的画面井然有序的展开。
例如《济南的冬天》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及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写来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比如第五段的写景,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
而第四段的写景,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房顶上的雪。
这种写法,既符合叙述的空间顺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远近大小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毕现。
2、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时间顺序)写景。
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时刻不同,景物的色泽、颜色、情状也不会是一个样子。
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变化推移,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
如朱自清在春雨图里,不但采用了空间顺序由城内写到城外,而且又运用时间顺序由白天写到傍晚再到上灯,时空兼用,共同勾画出春雨图安静、和谐的“独特的美”。
四、巧用联想、想象和多种修辞朱自清的《春》写的令人欣喜、陶醉,可谓神妙之笔,因为作者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了起来,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联想想象的这种神奇效果和作用,在现实中要引导孩子悉心玩味体会并借鉴学习,同时也要教导孩子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多种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灵活运用。
五、调动各种感官体验和感悟孩子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其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
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么文章会生动许多。
例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六、烘托映衬,使景物形象更为鲜明要写好景物,还得运用烘托映衬之法。
当然,这种方法的实际运用最初对孩子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只要老师指导有方、点拨得当、训练恰当,假以时日,学孩子是不难掌握的。
例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色彩鲜明悦目,都是映衬的妙笔。
文章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应该说它们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是作者把它们放在“空灵的蓝水晶了”里一映衬,这些物象也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
的确,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别的景物一映衬,就显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就显出美来了。
所以我们在写景时适时巧妙运用烘托和映衬,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七、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就是景物的色彩是由感情色彩决定的,不是晴天都明媚,阴天都悲凉。
同一个场景,同一种自然风光,在不同作者眼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是作者的感情不同,通过不同物象的细节描写反映出来的。
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使之懂得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因此,要让学生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
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八、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
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
学生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
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
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例如《观沧海》中的诗文: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以上全是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则又转为写虚即诗人的主观感受,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大气概。
以上从八个方面举例谈论了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其实,景物描写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它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艺术,一段或一篇生动、具体的景物描写,应是各种手法综合运用的结晶。
因此,孩子在写作时,一定要对这些方法全面考虑,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