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模架方案计算原理说明
支模架脚手架计算

支模架脚手架计算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目录一、模板计算(一)现浇板底模1、强度计算a、荷载:线荷载q=(q1+q2)k1集中荷载p=p 1×k 2 q 1——砼重,25KN/m 3q 2————模板自重。
组合钢模板为m 2P 1——施工人员和设备荷载, K 1——不变荷载分项系数K 2——可变荷载分项系数(注:荷载分项系数k 1=,k 2=。
按GB50204-92规范第2.2.2条规定,荷载设计值可以乘以的折减系数。
分项系数与折减系数相抵后,可近似取k 1=k 2=1,即取荷载标准值进行计算。
余同)bc 、强度计算式M max =1/8ql 2+1/4pl(单位:N-mm)σmax =M max /W ≤fW ——模板截面抵抗矩。
从《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J214-89查取,由于钢模板系错缝拼接,部分模板在跨度方向不连续,故取0.7m 组合,一般情况下为W=×104mm 3当采用竹、木模板时,按式W=1/6bh 2计算,b=1000mm ,h 为模板厚度。
f ——模板材料抗弯强度,钢模板取f y =215N/mm 2;竹、木模板按厂家提供数据,无数据时可参考《木结构设计规范》中的木材抗弯强度指标。
2、刚度计算a 、荷载:只取不变荷载q 。
LL ——找平杆间距b 、计算简图:c 、刚度计算式 W max =ql 4/192EE ≤[W]=1.5mm E ——模板材料弹性模量,当为钢模板时,E=×105N/mm 2竹、木模板仍按厂家提供数据,无数据时参考《木结构设计规范》。
余同。
I ——模板截面惯性矩。
当为组合钢模板时,取I=b ×105mm 4;竹、木模板按I=1/12bh 3式计算。
[W]——挠度允许值,1.5mm 。
(二)梁底模1、强度计算 a 、荷载:q=q 1+q 2+q 3q 1——砼重,同前q 2——模板重,同前。
模板支架设计计算原理

模板支架是建筑施工中用于支撑、固定和保持混凝土模板的结构体系。
其设计计算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荷载计算:首先需要计算模板支架所承受的荷载,包括混凝土自重、混凝土浇筑时的活荷载、人员荷载以及其他附加荷载等。
根据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对荷载进行合理估计和分析。
2. 结构稳定性计算:模板支架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结构的稳定性。
通过分析支撑系统的各种力学特性,如弯矩、剪力、轴力等,并综合考虑支撑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等参数,进行稳定性计算。
3. 材料选择和尺寸确定:在设计模板支架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钢材、木材或者复合材料等。
根据支撑结构的荷载要求和稳定性要求,确定材料的强度等级和尺寸。
4. 连接方式和节点设计:模板支架的连接方式和节点设计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需要考虑连接的刚度、强度和可靠性,确保支撑系统能够有效地传递荷载并保持结构的稳定。
5. 施工和使用限制:在模板支架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施工和使用的限制条件,如施工工艺、施工时间、空间限制等。
设计应满足施工操作的要求,并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总的来说,模板支架设计计算原理基于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经验等理论基础,通过合理的力学分析和设计方法,确保模板支架能够承受预期荷载并满足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具体的设计计算应根据不同的工程情况和规范要求进行,并由专业工程师进行设计和审核。
脚手架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计算原理解析

脚手架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计算原理解析脚手架是一种用于支撑工人、材料和工具的临时构架,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工程项目中。
正确的脚手架施工方案设计及其计算原理解析对于安全施工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脚手架施工方案的设计和计算原理进行详细解析,并探讨其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一、设计原则和要求脚手架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1. 承载能力:脚手架必须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能够支撑工人、材料和工具的重量。
承载能力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工程要求进行计算,确保安全可靠。
2. 稳定性:脚手架的稳定性是其最重要的设计考虑因素之一。
设计时需考虑风压、抗震和倾覆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脚手架的稳定性。
3. 材料选择:脚手架的材料选择应考虑使用环境、承载要求和经济性等因素。
常见的脚手架材料包括钢管、铝合金和木材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
4. 安全设施:脚手架设计应考虑安全防护设施,如扶手、栏杆、安全网等,确保工人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二、计算原理和方法脚手架的计算主要涉及到承载能力和结构稳定性的计算。
1. 承载能力计算:脚手架的承载能力计算需考虑材料的强度和构件的受力情况。
根据构件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方式,使用静力学原理和材料力学等理论进行计算,确定构件的承载能力。
2. 结构稳定性计算:脚手架的结构稳定性计算主要涉及到倾覆和抗震的问题。
倾覆计算需考虑脚手架的重心位置、倾覆力矩和支撑点的稳定性。
抗震计算需考虑地震作用对脚手架的影响,采用地震工程学的原理进行计算。
三、施工应用与实例脚手架施工方案的设计和计算原理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某高层建筑施工中,需要搭设一座高度约70米的脚手架,用于支撑外墙的施工。
设计师根据建筑结构和施工要求,制定了脚手架的搭设方案。
首先,根据建筑高度和施工负荷,计算了脚手架的承载能力要求。
其次,考虑到施工地区常有风力较大的情况,设计师采用了加固支撑和增加锚固措施来提高脚手架的稳定性。
高支模架体计算书

高支模架体计算书一、梁模板高支撑架计算;梁模板支架按断面最大400×1000的框架梁进行计算:模板支架搭设高度按最高点38.5米考虑;梁截面 B ×D=400mm ×1000mm ,龙骨采用50×80mm 木方,梁侧模方木间距250mm 。
梁支撑立杆的横距(跨度方向) l=0.75米,立杆的步距 h=1.50米,梁底水平横杆间距250mm ,采用48×3.0的钢管。
梁模板支撑架立面简图如下:``1、梁底模板传递给方木背楞的荷载计算梁底模板按三跨连续梁计算、板底设三道方木背楞,作用荷载包括梁900与模板自重荷载,施工活荷载。
自重荷载:模板自重 = 0.350kN/m2;钢筋自重 = 1.500kN/m3;混凝土自重 = 24.000kN/m3;施工荷载标准值 = 2.500kN/m2。
支模架(按折合高度计算): 0.129kN/m;1.1、荷载计算:⑴、钢筋混凝土自重(kN/m): q1 = 25.500×1.00×0.40=10.2kN/m⑵、模板自重线荷载(kN/m):q2 = 0.35×(2×1.00+0.40)=0.84kN/m⑶、活荷载 (kN):施工活荷载标准值 P1 = 2.5×0.400=1.0kN计算得出:均布荷载 q = 1.2×10.2+1.2×0.84= 13.248kN/m集中荷载 P = 1.4×1.0=1.40kN梁底模板受力计算简图如下:A经计算得到从左到右各支座力分别为N1= N4=1.8890kN; N2= N3=3.7786kN1.2、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立杆承受荷载N=1.1×(N1+ N2+N3+N4) =11.336kN1)立杆强度验算:每根立管支撑:48×3.0钢管要乘以折减系数0.90,则N= 0. 9×24 kN =21.6 kNN=11.336kN < 21.6KN(横杆步距为1500和立杆采用对接时,立杆允许的荷载21.6KN)满足要求。
模板支模架搭设施工方案及计算

模板支模架搭设施工方案及计算一、工程概况:二、施工顺序弹线放样柱焊接扎筋柱筋绑扎、梁板支模柱验收梁钢筋绑扎、柱支模、预留孔安装监理验收柱、梁扳浇捣拆除清理。
三、周转材料1、支模系统:采用ф48*3.5钢管及所有配套的扣件,40*60、60*80松木档。
2、模板:模板采用木胶合板和松木模板。
四、模板的配置方法1、按结构施工图的尺寸要求,分类制作模板、分类堆放,为预防成型模板在搬运和施工时造成混乱而损失材料,做到施工时按编号安装。
2、为保证梁、柱、板的砼表面平整度和拼缝高差,在配置模板前应把各类方木用平刨床进行压光,做到厚薄均匀、宽度一致,并分类堆放、施工前依次选择,减少材料浪费。
注意事项:1、钉子长度一般宜为模板厚度的1.5至2倍,每块模板与木档相接处至少要钉两只钉子。
2、配模应注意掌握尺寸正确,用料合理,一次配成,节约材料。
3、配置好的模板应在反面编号,注明规格,分类堆放。
五、模板安装1、柱模板: 柱模板采用整块配制定型大模板建筑用18 厚多层夹板外钉直立60×80 方料框, 模板高度配至梁底, 方料外用步步紧固定。
柱在立模前必须弹出柱边线, 清理柱脚的垃圾, 应在底脚处设一定位固定点, 确保柱脚位置正确, 立模前, 柱必须挂好砼垫块保护层并经钢筋验收合格后方可支模。
2、梁模板: 梁底板采用40 厚木模板,板底横杆间距85Omm。
底板安装时,必须划出梁轴线、边线位置,搁杆轧准标高,按规范要求梁底起拱l/1000-3/1000, 梁底模板放准固定后即可扎梁钢筋。
在梁钢筋绑扎就位后, 垫好梁底保护垫块后,进行梁的侧板支模。
侧模:侧模采用木胶合板或25厚松木板,配置梁侧模时上下周边设间距45CM的50*80mm 木档,根据梁高度(有板的减砼板厚度)配置成型模板,在梁侧模外侧用ф48*3.5钢管竖向紧贴侧模竖向钢管的根部与水平钢管交接处用扣件连接固定,有效保证其稳定性。
3、平板板模板采用木胶合板,模板下方采用50*80mm方木,搁置在水平钢管上,间距为850cm,将平板与方木用钉子固定,九夹板挑出部分不得大于20cm,铺设平板时要求板缝接缝密实,板面平整,与梁侧模必须镶拼密实。
模板支模架搭设施工方案及计算

模板支模架搭设施工方案及计算
一、概述
模板支模架搭设是建筑施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和
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模板支模架搭设的方案及计算方法,以指导施工实践。
二、方案设计
1. 支模架类型选择
根据具体的建筑结构和施工要求,选择适合的支模架类型,如悬挑支模架、脚
手架支模架等。
2. 支模架布置方案
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支模架,确保支撑点布置均匀、稳定。
3. 支模架搭设顺序
制定支模架搭设的顺序计划,确保施工便利、安全。
三、计算方法
1. 支撑点承载力计算
根据支模架结构及材料,计算支撑点承载力,确保支模架稳定可靠。
2. 配重计算
根据支模架的高度和结构,计算所需的配重,并合理布置。
3. 结构稳定性计算
对支模架整体结构进行稳定性计算,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倾倒等危险情况。
四、案例分析
以具体的建筑工程为例,分析支模架的搭设过程及计算方法,总结经验和教训。
五、结论
通过对模板支模架搭设方案及计算方法的详细介绍和分析,可以使施工人员更加熟悉这一环节,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确保施工安全。
以上是模板支模架搭设施工方案及计算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施工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支架及模板荷载计算

支架及模板荷载计算在工程结构设计中,支架及模板荷载计算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支架及模板的荷载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支架和模板的荷载计算原理、计算步骤以及一些应注意的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支架的荷载计算是为了确定支架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支架主要承受自重荷载、施工荷载、使用荷载和风荷载等。
自重荷载是指支架自身的重量,是一个固定值。
施工荷载是指在支架施工过程中受力的荷载,包括施工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等。
使用荷载则是指支架在使用过程中所承受的荷载,例如人员和设备的重量。
风荷载是指风对支架的作用力,其大小与风速有关。
支架的荷载计算步骤包括:确定支架类型、确定支架构件尺寸、计算支架自重、计算施工荷载、计算使用荷载和计算风荷载。
确定支架类型是根据具体工程要求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支架形式。
确定支架构件尺寸是根据支架受力情况,为各构件确定准确的尺寸和截面。
计算支架自重是根据支架各构件的数量、材料和截面尺寸,按照相应的密度计算出支架的自重。
计算施工荷载是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估算施工荷载的作用位置和大小。
计算使用荷载是根据使用状态下的实际情况,估算使用荷载的作用位置和大小。
计算风荷载是根据气象条件和结构暴露面积等因素,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计算。
在进行支架的荷载计算时,还有一些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合理选择支架的间距和布置。
支架的间距要考虑支架所能承受的荷载和结构的稳定性。
支架的布置要避开强度较低的部位,同时要满足结构和施工的需要。
其次,要注意结构的相互影响。
在多层支架的计算中,上层支架的荷载会传递到下层支架上,所以要综合考虑不同层次的支架对结构的影响。
再次,要合理选择支架的材料和构件。
支架的材料要符合设计要求,构件的截面尺寸要满足荷载要求和工程审查要求。
最后,要充分考虑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荷载。
不同荷载的作用位置和大小对支架的设计和计算都有不同的要求,要进行合理评估和计算。
楼板支模架计算手稿

扣件钢管楼板模板支架计算书模板支架的计算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模板支架搭设高度为5.0米、5.5米,搭设尺寸为:立杆的纵距 b=0.90米,立杆的横距 l=0.90米,立杆的步距 h=1.50米。
图1 楼板支撑架立面简图图2 楼板支撑架荷载计算单元采用的钢管类型为48×3.0。
一、模板面板计算面板为受弯结构,需要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
模板面板的按照三跨连续梁计算。
静荷载标准值 q1 = 25.000×0.120×0.900+0.350×0.900=3.015kN/m活荷载标准值 q2 = (2.000+1.000)×0.900=2.700kN/m面板的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本算例中,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W = 90.00×1.80×1.80/6 = 48.60cm3;I = 90.00×1.80×1.80×1.80/12 = 43.74cm4;(1)抗弯强度计算f = M / W < [f]其中 f ——面板的抗弯强度计算值(N/mm2);M ——面板的最大弯距(N.mm);W ——面板的净截面抵抗矩;[f] ——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取15.00N/mm2;M = 0.100ql2其中 q ——荷载设计值(kN/m);经计算得到 M = 0.100×(1.2×3.015+1.4×2.700)×0.250×0.250=0.046kN.m经计算得到面板抗弯强度计算值 f = 0.046×1000×1000/48600=0.951N/mm2面板的抗弯强度验算 f < [f],满足要求!(2)抗剪计算T = 3Q/2bh < [T]其中最大剪力 Q=0.600×(1.2×3.015+1.4×2.700)×0.250=1.110kN截面抗剪强度计算值 T=3×1110.0/(2×900.000×18.000)=0.103N/mm2截面抗剪强度设计值 [T]=1.40N/mm2抗剪强度验算 T < [T],满足要求!(3)挠度计算v = 0.677ql4 / 100EI < [v] = l / 250面板最大挠度计算值 v = 0.677×5.715×2504/(100×6000×437400)=0.058mm面板的最大挠度小于250.0/250,满足要求!二、模板支撑方木的计算方木按照均布荷载下三跨连续梁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模架计算原理说明:
本流程所涉及内容为工地常见钢管扣件式模板支架
支模架方案需要撰述的支模架内容包括:柱模板支架、墙模板支架、楼板模板支架、梁模板支架,大梁侧面模板支架等。
材料型号选用:
一般采用的钢管扣件式模板支架,钢管于方案中写明Φ48×3.5。
具体计算中取Φ48×3.0。
螺杆依照强度取用一般直径为12~14mm。
方木取用,现场实际尺寸约为50×70,计算时宜按此取用。
螺帽、垫片、双型卡等材料为配套取用,无需验算强度。
柱模板支架:
由其截面形式确定,常见的截面形式下,矩形柱体,分别计算两个方向上的强度,通过调节对拉螺杆的数量、位置使计算结果满足要求。
随着柱体高度的影响,支模形式也需要调整。
实际方案时,依照各工地图纸的说明,层高即为柱体高度。
依据计算的模型,柱体两个方向间并无关联,只需按一个方向随截面长度地加大而改变对拉螺杆的设置方式。
墙模板支架
剪力墙体一个方向宽度较小,另一方向上长度较长,计算时可视为两端无限制,墙体宽度对支模形式影响较小。
依据混凝土的流体性质,墙体高度对模板支架的影响较大。
以一般层高3m~4m为例,计算时,主要设计参数为对穿螺杆水平方向的间距及垂直方向的间距。
垂直方向上第一道的离地距离一般为200~250mm,向上间距一般为400~500mm。
依据实际的计算情况,下部几道螺杆的垂直距离应局部减小。
大梁侧面模板支架
大梁侧面模板支架的计算,可视为与剪力墙相同,只是高度较小。
调节对拉螺杆使得满足计算的强度要求。
以上三种支模,可归纳为在垂直方向上的支模。
采用形式为内纵向龙骨(方木或钢管),外横向双钢管龙骨对拉螺杆双型卡。
支撑的是墙、柱、梁的侧向模板。
侧向的模板受力的实质即是未凝结的混凝土作为一种流体,对周围的压强。
由流体对周边约束的压强公式P=ρgh 可知,其大小与其宽度(即剪力墙体的宽度,大梁的宽度,柱截面与计算面相垂直的另一面的宽度)无关,与混凝土流体的高度有关。
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模板上的荷载主要由混凝土流体液面上升的速度决定,附加一定的施工振捣荷载。
竖向构件浇筑完毕时,可假设其仍为完全的流体状态,最大受力部位为构件的底部,受力大小由构件高度决定。
因此,在某一个特定的高度对拉螺杆所能支撑的模板面积是一定的,所制定的规则也就是对这个面积的套用。
楼板模板支架
楼板模板支架主要的计算模型为:取用单独一根立杆所支撑的楼板范围内的荷载作为立杆验算的依据,板底先放置小横杆,由小横杆将力传递到大横杆上再由扣件传力至立杆。
步距的选择,一般为1.8m。
搭设时的纵横间距是主要的控制和调整参数。
纵横向间距一般为1m上下,最大为1.2m。
一般计算时主要问题在于立杆上的扣件强度不足、连接立杆间的横杆强度或挠度不满足。
扣件一项,额定8kN以下为单扣件,8~12kN为双扣件,12kN以上为可调支座。
实际应用中尽量不考虑可调支座,若扣件受力达到11kN以上,考虑减少架体的纵横向间距。
横杆强度或挠度不满足,可以调整的也就是纵横向的杆间距以满足计算的要求。
搭设高度,数值取用层高,不扣除板厚。
依照浙江省规范要求,搭设高度超过8m,面荷载超过10kN/㎡时板支模架方案需要组织专家论证,依照钢筋混凝土25 N/m³的容重,3 kN/㎡的施工荷载,板厚为300及以上的楼板都属于此范围。
对于高大楼板模板支架,一般的要求步距为1.5m,纵横向的间距不大于0.9m ×0.9m。
两个方向的间距尽可能相近,但缩小至0.7m×0.7m之后,间距过密使得人员通行
不便,可考虑更换支撑形式,采用重型门式支架顶托梁支撑。
梁模板支架
梁模板支架对计算起影响的有梁两侧立杆间距,梁底纵向立杆间距,梁底小横杆间距。
传力体系为:模板底模方木传力至梁底小横杆,小横杆传力至大横杆,再传力至立杆。
搭设步距通常取用1.8m。
梁两侧的立杆间距,一般较梁宽加400左右。
对于一条梁的计算而言,梁两侧立杆间距越小,梁底横杆的受力效果越好。
但大梁侧板支模时有竖向的内龙骨和水平向的外龙骨,支模外侧边缘已经较梁宽扩大200,再加上每侧一定的操作空间,加宽400是较为合适的。
实际搭设时,由于实际梁板间距有限制,依照预排布适当的加宽梁两侧立杆间距合理节省材料。
梁底纵向立杆间距,所影响的效果是沿梁长度方向上连接立杆的横杆的受力状况以及由扣件传递的主立杆的受力大小。
一般取用时,考虑相邻板的支架搭设间距,尽量做到相匹配(即相同或一半)。
梁底小横杆的间距,与梁底纵向立杆间距呈整数分之一的关系,布置间距越小,则于大横杆上的受力越均匀,但其主要的条件是满足自身小横杆的强度要求。
若横杆间距较小时还不能满足计算要求,或者纵向间距较小时立杆受力强度仍不满足。
此时梁截面较大,通过在梁底加支撑杆的形式来解决。
增加立杆时,受力体系会发生改变,梁底支撑的立杆会分担梁的大部分荷载,传递到两侧立杆上的荷载则大幅减小。
因此,加设梁底立杆时,一般不采用只加一根的方式,都布置两根以上。
PKPM软件计算时还有是否考虑梁两侧板荷载,其荷载即为梁侧立杆对于该侧板的支撑范围,就是该立杆与相邻立杆间距的一半加上梁侧多处的200范围的板荷载。
依照浙江省规范要求,对于高度超过8m、跨度超过18m、线荷载超过15kN/m梁模板支架搭设,需要通过专家论证(对应梁截面即是0.5㎡以上)。
对采用钢管扣件支撑体系的梁模板支架,高大梁的计算与普通梁相同,只是步距改为1.5m。
以上两种支撑,可视为水平面展开,高度不断叠加的钢管构架支撑形式。
主要支撑梁、板构件的底部模板。
对于较高的梁板模板支架,搭设高度造成的立杆稳定性系数改变,则是另一处较为明显的影响。
高度过高时宜更改支撑体系。
方案编写的过程
模板工程方案的编写,依照原有方案大纲的顺序依次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编写。
首先是工程概况和编制依据。
工程概况中除介绍工程的总体情况外,还应写出标准层高、基本板型等与模板工程相关的内容。
编制依据参照原有版本,注意规范、图集的更新。
其次是材料选用,就模板工程所用到的模板、方木、钢管、扣件、双型卡、螺杆等材料进行描述。
然后是实质的各部位具体搭设的方式。
依照墙柱模板、楼板模板支架、梁模板支架的将各类模板支架分别描述。
竖向支撑主要写明螺杆拉结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间距,螺杆的直径。
竖向支撑形式由于其单面性,都采用套用规则的形式。
计算时按照截面条件,档计算。
水平展开的支撑,楼板支模架需注明支模架步距、立杆的纵横间距,板底扣件的数量;梁支模架需要注明梁两侧立杆的间距,梁底小横杆的间距,梁底支撑立杆的设置情况以及架体搭设的步距,梁底扣件的设置情况。
所有的参数条件需配合计算的依据结果,计算时分类取用,不必每个都进行计算,取用同条件支撑设置时最不利情况考虑。
依照各自工程条件划分区域,对每个区域单独进行板和梁的支模架计算。
再者是各支撑设置的构造要求,搭设与拆除的施工要求,安全防护要求。
参考其余各版本的内容,综合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