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三及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活页导学案第 17 周时间 6 月 10 日组长签字制作人:王明川班级姓名《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三)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中第二个故事“渑池相会”(14――17自然段)2.积累文章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难点:掌握文中的主要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1.自读课文14――17自然段,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用五分钟的时间,试着把课文翻译一遍。
然后让学生逐句翻译,翻译正确,每人加1-2分。
2.整体感知“渑池会”,思考下列问题。
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③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④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a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b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c廉颇是否也有功呢?二.小组讨论,同学互动(起立)讨论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又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回答。
三.当堂训练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每字2分,共50分)1.拜:叩拜、授官.(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及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导学案高三语文编写:杨广东审查:陈鹏备课日期:2010-11-15上课日期11-22序号:23【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掌握课内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虚词。
3.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重点难点】重点实虚词的一词多义【学法指导】诵读练习【学习内容】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臣等不肖()2.刎颈之交()3.广成传舍()4.缪贤舍人()5.见臣列观()6.相如虽驽()7.臣语曰()8.使人遗赵王书()9.睨柱()10.秦王不怿()二、解释下列黑体词的含义。
1.乃辞谢()2.从径道亡()3.间至赵矣()4.臣请就汤镬()5.左右皆靡()6.为赵王寿()7.秦王竟酒()8.位在廉颇之右()9.一介之使()10.徒以口舌为劳()三、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本字。
1.可与不()2.拜送书于庭()3.召有司案图()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四、写出下列黑体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3.归璧于赵()4.使不辱于诸侯()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6.苛政猛于虎也()之1.得璧,传之美人()2.即患秦兵之来()3.均之二策()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5.至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6.何陋之有()对1.何以知之?对曰()2.对镜贴花黄()请1.璧有瑕,请指示王()2.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3.诸将请所之()书1.使人遗赵王书()2.秦御史前书曰()3.军书十二卷()许1.宁许以负秦曲()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时人莫之许也()4.曳屋许许声()5.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设1.乃设九宾礼于廷()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3.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奏1.请奏瑟()2.相如奉璧奏()秦王顾1.顾()吾念之2.相如顾()召赵御史曰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计1.计()未定2.廉颇蔺相如计()曰3.可计()日以待也拜:(1)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本文共21段,可分为几部分?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传记中人物的简历,这里主要交代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身份地位;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叙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叙写了赵秦渑池之会的故事;第四部分(第17—21自然段),叙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将相欢和”(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基础知识整理㈠一词多义类:㈡名词作动词1、臣乃敢上.璧。
(献上)2、舍.相如广成传舍。
(安排……住宿)3、乃使其从者衣.褐。
(穿)4、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里装着)5、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6、于是相如前.进缻。
(走上前)7、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走上前)8、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发出惊讶的声音)9、赵王鼓.瑟。
(弹奏)10、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向人进酒或献礼)11、廉颇蔺相如计.曰。
(商量)12、相如每朝.时。
(上朝,朝见)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侍奉)㈢名词作状语1、卒廷.见相如。
(在朝廷上)2、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3、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
(向西)4、怒发上.冲冠。
(往上)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用言辞)6、间.至赵矣。
(从小路)㈣形容词作动词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权衡,比较)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使……完整的)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4、大王必欲急.臣。
(逼迫)5、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撞碎)6、秦王恐其破.璧。
(撞碎,砸碎)7、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大)9、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喜欢)㈤意动用法1、且庸人尚羞.之。
(以……为羞)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为先)(以……为后)㈥使动用法1、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2、臣请完.璧归赵。
(让……完整的)3、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3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Word版含答案

第13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本文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
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
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
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当然,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人物名片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
山东德州陵县人。
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蔺相如(前329~前259),战国时赵国大臣,今河北曲阳人,一说是山西临汾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
先前为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后被举荐,得到重用,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上卿。
二、背景资料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
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公元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同锧;铁砧板(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询问(3)拜送书于庭庭同廷;朝廷(4)召有司案图案同按;比画,指示(5)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详同佯;假装(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同穆;(释义略)(7)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介同芥;小草(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同熟;仔细(9)请奉盆缶瓦秦王缶瓦同缶;盛酒浆的瓦器2.解释下列多义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答案预习课文第3~13段五、通假字1、(不:通“否”)2、(奉:通“捧”)3、(案:通“按”,审察、察看)4、(孰:通“熟”,仔细)六、一词多义1、负:①(使……担负,使……承担)②凭借,倚仗)③(违背)④(辜负,对不起)2、以:①(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③(介词,凭借)④(介词,拿,用)⑤(连词,相当于“而”)3、见:①(介词,被,受)②(动词,接见)4、舍:①(名作动,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5、因:①(由此,趁此)②(通过、经由)6、顾:①(回头)③(四面看)⑤(《为学》)(反而)7、引:①(动,延请)②(动,拉)④(动,拉开弓)七、词类活用1、(负:使……担负,使……承担)2、(完:使……完好无缺)3、(前:名作动,上前)4、(舍:名作动,安置住宿)5、(间jiàn:名作状,从小路)6、(廷:名作状,在朝堂上)7、(毕、归:使……完毕、使……回去)8、(刃:名作动,杀)9、(西:名作状,向西)10、(严:形作动,尊敬)11、(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12、(衣yì:名作动,穿上)13、(使……破碎)八、1、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古义:条约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4、明年复攻赵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6、古义:扬言今义:宣告7、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鄙卑下贱九、1、(省略句)2、(判断句3、(被动句)4、(状语后置。
于大王得罪)5、(省略句)6、(状语后置。
使不于诸侯辱)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二、内容理解问题:①[明确]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
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册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册答案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出自《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设计的练习册答案。
一、选择题1.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战国时期D. 唐朝答案:C2. 蔺相如因何事而闻名?A. 军事才能B. 政治智慧C. 外交手腕D. 文学成就答案:C3.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中,蔺相如是如何避免与廉颇的冲突的?A. 通过武力B. 通过辩论C. 通过让步D. 通过逃避答案:C二、填空题1. 廉颇是战国时期________国的名将。
答案:赵2. 蔺相如在与廉颇的冲突中,采取了________的策略。
答案:退让3. 廉颇最终认识到蔺相如的高风亮节,两人成为________。
答案:好友三、简答题1. 简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答案:蔺相如在秦国时,秦国以十五城邑为代价,要求赵国交出和氏璧。
蔺相如巧妙地利用智谋,最终使和氏璧安全返回赵国,而秦国并未得到城邑。
2.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启示我们,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应当以大局为重,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态度,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以实现和谐共处。
四、论述题1. 论述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对现代人际关系的启示。
答案: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复杂多变,我们应当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避免无谓的争执。
在面对冲突时,应采取宽容和谦让的态度,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束语:通过本次练习,我们不仅学习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还从中领悟到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历史故事中的教训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成为更加明智和宽容的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问题参考答案

廉頗藺相如列傳問題參考答案問題:一. 章臺之會,藺相如為甚麼能從秦王的表現看出他沒有誠意償趙十五城邑?藺相如又怎樣完璧歸趙?1.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在章臺之會,藺相如細加觀察,已知秦王無意償趙十五城邑。
首先,秦王與他會於章臺,而章臺是秦國內廷遊樂之地,不是款待外使的正確場所;在秦王得璧以後,大喜過望,又將璧玉傳給侍從及美人觀看,根本就不與藺相如商議償城的事情;而且,由始至終,秦王對藺相如的禮節,都是萬分傲慢。
2.當藺相如發覺秦王根本無誠意償趙十五城邑,於是便假稱璧玉有瑕疪,乘機取回璧玉。
跟著,他要求秦王齋戒五天,用以作為將璧玉運回趙國的緩兵之計;然後,藺相如派他的隨從,穿上平民衣裝,懷著璧玉,從小路送還趙國。
二.試就「澠池之會」一事,回答下列問題:1. 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面,為甚麼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趙王非去不可?2. 澠池之會前,廉頗為了防止趙王被秦王所脅持,預先訂下了甚麼對策?3. 在澠池之會中,藺相如怎樣憑著自己的膽色和機智,保持了趙國的體面?1. 因為他們認為如果趙王不去赴會,便顯示出趙國的軟弱和怯懦,這會影響到趙國的聲譽。
2. 廉頗在趙王出發前,建議若趙王過了三十天還未回國,便立太子為王,免得秦王以趙王做人質,要脅趙國。
在澠池之會期閒,廉頗在邊境上設置重兵,以防止秦國的入侵。
3. 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兩度隨機應變,保持了趙國的體面:a)第一次是秦王要求趙王鼓瑟,並命史官把此事記在史冊上;藺相如也不甘示弱,以死脅迫秦王擊,也令史官記下此事,使趙國在外交上與秦國保持均勢。
b)第二次是秦國群臣請趙王以十五城作為給秦王的獻禮,藺相如也毫不退讓地反請秦國以首都咸陽城作為給趙王的獻禮。
三.廉頗認為藺相如只有口舌之功,你同意牠的說法嗎?為甚麼?我不同意廉頗的說法。
藺相如之所以能夠完成完璧歸趙的任務和在澠池之會上保全了趙國的體面,並不是單靠他的口才,而是因為他有隨機應變的急智和不畏強權的勇氣。
四.藺相如拜為上卿,廉頗不服,聲言侮辱他,後來為甚麼彼此竟成「刎頸之交」?在藺相如被拜為上卿之後,廉頗不服氣,於是聲言要侮辱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1、臣等不肖.(xiào)刎.颈.之交(wénjǐng)广成传.舍( zhuàn)缪.贤舍人(miào)见臣列观.(guàn )相如虽驽.(nǔ)臣语.曰(yù)使人遗.赵王书(wèi)睨.柱(nì)秦王不怿.(y ì)2.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3.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4.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作动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刃,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名词作动词衣,穿④而相如庭斥之:名词作状语廷,在朝廷上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间,从小路⑥完璧归赵:使动用法完,使...完整⑦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碎⑧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负.使...承担⑨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归,使...回去⑩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耻⑪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后,以...为后5.文言句式: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判断句③我为赵将判断句④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⑥何以知之.倒装句宾语前置⑦求人可使报秦者倒装句定语后置6.一词多义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合作探究】1.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那几件大事?(1)完璧归赵(2)渑池之会(3)负荆请罪2.从这几件大事中可以分别看出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蔺相如: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廉颇:直率坦白、勇于改错《廉颇蔺相如列传》训练案答案【夯实基础】1、A (B项,“瑕”读xiá;C项,“驽”读nú;D项,“间”读jiàn)2、C (独:难道)3、D (A项,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第一课时)答案四、学习过程1、课前自学⑴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著有《史记》。
⑵《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
⑶朗读课文1至5段,概括各段大意。
1至2段:简介廉蔺的身份、地位。
3至5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
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拜.为上卿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答复,回复③窃计..欲亡走燕私下打算④则幸得.脱矣能够⑤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把上身袒露出来⑥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理亏⑸请找出1至5段中的判断句、被动句。
A、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相如者,赵人也。
B、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⑹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略2、课中交流⑴《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人遗.赵王书送给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表示被动。
③而君幸于.赵王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④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通“否”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承担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⑦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名词作状语⑶找出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A、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相如者,赵人也。
B、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宾语前置:①王问:“何以知之?”②君何以知燕王?D、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⑷内容理解①1至2段写了什么内容?介绍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
②3至5段写了什么内容?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
③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从国可看出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见识卓越,智勇双全,忠于赵国。
3、知识框架⑴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体例。
⑵词类活用和通假字。
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⑶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⑷1至5段的主要内容:(1-2)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
(3-5)出使前,表现出来的胆识。
见识卓越,智勇双全,忠于赵国4、检测巩固⑴写出下列史书的作者。
《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资治通鉴》——(司马光)⑵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是( B )。
⑶翻译:(答案略)5、拓展应用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②使人遗.赵王书。
送给③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使┅┅弱④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学习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见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以┅┅为耻⑵下列句子不是宾语前置的是( D )。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第二课时)答案四、学习过程1、课前自学⑴朗读课文6至16段,概括各段大意。
6至11段:相如奉璧出使至秦与秦王斗争的经过。
12至13段:相如奉璧出使后的结局。
14至16段:渑池之会。
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给┅┅看②皆曰:…秦贪,负.其强凭借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安置住宿宾馆名..也尊重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④舍.相如广成传⑤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⑥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⑦左右欲刃.相如杀⑧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⑶请找出6至16段中的判断句、被动句。
A、判断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被动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⑷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略)2、课中交流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趁机退,这里指后退几步。
②倚柱,怒发上.冲冠向上,名词作状语③大王必欲急.臣逼迫,形容词作动词④乃使其从者衣.褐穿,名词作动词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名词作状语⑥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使┅┅归⑦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动词,向人进酒或献礼⑵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庭”通“廷”②召有司案图“案”通“按”③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⑶找出的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省略句。
A、判断句: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被动句: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状语后置:①拜送书于庭②设九宾于廷③会于西河外渑池④使不辱于诸侯D、省略句: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⑷内容理解①6至11段写了什么内容?相如奉璧出使至秦与秦王斗争的经过。
②12至13段写了什么内容?相如奉璧出使后的结局。
③14至16段写了什么内容?渑池之会。
④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胸有成竹,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
⑤“渑池之会”在记载会见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王君臣对比,赵国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国君臣对比,秦国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⑥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暗示:我要与你同归于尽!。
3、知识框架⑴词类活用和通假字。
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⑵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省略句。
⑶两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⑷蔺相如的思想性格:大智大勇,有胆有识。
4、检测巩固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意动用法的是( C )。
⑵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不是古今异义的是( A )。
⑶翻译:(答案略)5、拓展应用⑴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是( C )。
⑵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D )⑶下列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
①状语后置②定语后置③师判断句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第三课时)答案四、学习过程1、课前自学⑴朗读课文17至21段,概括大意。
17至18段: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
19段: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
20段: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因为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扬言使┅┅辱③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至蔺相如门谢罪指门客..太过分④因宾客⑶请找出17至21段中的判断句。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⑷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略)2、课中交流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②蔺相如固.止之坚决③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使┅┅辱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先以┅┅后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原因⑵找出17至21段的判断句。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⑶内容理解“负荆请罪”这故事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明确] 对比反衬手法。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反衬蔺相如的见识超人一等。
⑷文章选材特点①文章写的是合传。
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
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最具代表性。
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
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②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
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
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
“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
“渑池之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
“将相和好”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3、知识框架⑴词类活用和通假字。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⑵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
⑶内容:负荆请罪⑷蔺相如的思想性格:胸襟阔大、顾全大局廉颇的思想性格:勇于改过⑸文章选材特点:围绕主旨,典型。
剪裁:明写、暗写、详写、略写。
4、检测巩固⑴蔺相如具有机智勇敢,大智大勇、胸襟阔大、顾全大局的性格特点;廉颇具有忠心报国、勇于改过的性格特点。
⑵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是( B )。
⑶翻译:(答案略)5、拓展应用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名词作状语的是(C )。
⑵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