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阐述了产学研合作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分析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计算机类人才缺口很大,但却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比较困难的相互矛盾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
加强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达到三赢的关键。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
它突破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是应用型的,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企业,同企业建立起联系,可以了解和研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培养方案。
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困惑1.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尴尬及原因分析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而一些用人单位招到合适的人才也很不容易。
这种现象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的尴尬。
近年来,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遇冷,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三成。
出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总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在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后没有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 学生在学校没有好好学习。
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是肯定存在的,但数量不多。
(2) 学校的教育没跟上。
例如现在企业搞软件开发用的主流语言是C++、JA V A、.NET,JA V A包括了J2EE(企业外包)、J2SE(手机开发)、J2ME(嵌入式开发),这些语言还在不断地换代升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当今备受热门的专业之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到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与软件技术开发等多个领域,是数字化时代各个领域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也有所变化和创新。
第一年:理论学习与程序设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第一年,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的基础原理和程序设计语言。
在这一学期中,学生将专注于学习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为后续的课程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学生还将学习编程语言和软件工具,以及基本的程序设计技能和计算机编程语言。
第二年:系统软件与计算机网络在第二年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开发和运作原理。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多媒体技术。
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原理,设计、压缩和处理各种类型的媒体数据,并在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
第三年:软件开发与人工智能在第三年中,学生将学习软件的开发过程、软件设计模式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
此外,他们还将学习人工智能系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主题,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对各个领域的应用。
第四年:课程设计与实践项目在最后一年的成长中,学生将学习高级的软件工程方法和课程设计基础。
此外,学生将参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实践项目,以应用他们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并准备项目展示。
这些实践项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总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旨在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
本计划将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支持。
新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计算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重要人才培养的专业,也是当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领域中极具前景的学科及学科群之一
本专业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良好科学精神,能在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发挥创新、学术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的高级技术指导和执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专业特色
1、传统基础课: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结构课程设置强调理论基础,课程设置以系统软件、计算机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分析等基础课程为主,以熟悉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应用技术为基础。
2、深入课程:为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设置添加了计算机视觉、智能算法、数据库系统、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相关课程,以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应用及新技术的发展情况。
3、实践课:该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计算机实际应用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培养要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落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研 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 “ 落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夏 魁 良 ,孙 凯 ( 黑河学院,黑龙 江黑河 1 6 4 3 0 0 )
摘 要 :计算机 专业一直是地方本科 院校 的热 门专业 ,发展迅猛 。伴 随着互联 网的发展 ,计 算机 专业人 才的短 缺现 象将会越 来越严 重。然而,就 i l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 业情 况却 并不 乐观 ,其原 因与人 才培养模式密切相 关, f 本文就本科 院机 专人 人才培养模式和 系列课程综 合改革建议 。校企合作共 同培 养计 算机人 才的优点等方面 问题进行 了研 究和探讨 。 关键词 :计 算机 专业 ; “ 落地”人 才培养 i校 企合作 中图分 类号 :T P 3 —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4 — 7 7 1 2( 2 0 1 4 ) 2 0 - 0 2 7 1 — 0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 专业人才 培养现状 ( 1 )办 学 目标 不 明确 。 目前新建 地方 院校计 算机专 业 的定位不 明确,对 自身 的努 力方 向缺乏正确客观 的评价 ,从 而导致 教学结构不合理 ,教 学内容混乱 的现象 ,具 体体现在 毕业生就业难,企业用人难等方面 。出现了供求脱节的现象 。 ( 2 )课程体系相对滞后 ,课程设置不 合理 。 目前新建本科 院 校课程 体系设置不合 理,教学 内容落后 ,方法 陈 旧,教师教 学偏重 理论知识 的传输 ,学生学习主要是 为了应付考试 ,理 论 与实际脱节 ,使学 生的积极性不高 ,学 习 目的不 明确 ,学 生无法独立解决实际 问题 。 ( 3 )师资建设滞后 。教师没有实 践经验 ,很难给予学 生在 计算机应用方面 良好 指导 ,无论是 教师教 学还是学 生学习都没有积极性 ,主动 性,知识无法做 到及时更新 ,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以就业为导 向的新建地方本科计 算机 专业人才培养 模式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建议 根据我校 自身的条件和特点 ,确立本科 院校计算机人才 培养 目标,依据 目标制定培养方案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 目标为社会输入服务于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解决工作中具 体 问题,提高就业率。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社会需求 ,结合 我校实际教学管理情况合理设置。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发展 很快 ,所 以要求课程设计随着社会需求和计算机技术 的发展而 做到及时补 充,及时更新 ,及时修订 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保证 毕业生所学知识与社会所需不脱节 的 目的。设计课程体系 ,注 重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为前提的设置 。尽最更多 的安 排实验课程 的教学 内容,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增强学生 的专业技术能力 ,努力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和地方企业合作, 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校外实践实训话 动 ,鼓励创新和实践。立 自 己的 目标和将来职业规划 ,更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 三 、完善教学方式,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 ( 1 )积极寻求适合我院发展的产 、学 、研一体化的教学 途径 。第一,必须完善 自身基础建设 ,在 院内办好实验室 ,在 院外建立实训基地 ,鼓励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实地学习,考查 , 积极 申报课题和项 目,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论结合实践的 教学;第二,鼓励走起 来,请一些优秀的企业 ,优秀的计算机 专业技术人员到我院担任计算机实践课教师,把生产一线 的情 况和具体解决方案更直接更客观的传达给学生,鼓励学生参与 到实际生产中,提 高动手 能力和 实践 能力。 ( 2 )“ 双师型 ” 教师 的培养。主要通过两方面途径培养 “ 双师型 ”教师,一是 鼓励本校教师到计算机专业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到上级学 校进修学习;二是请企业计算机 专业技术人员来我校任实训课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

够明显提 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从 而促进 了学生最终的进一步深造和就业。 [ 关键词 ] 计算机专业 树 式教 学模式 创新 能力 培养模 式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4 3 7 ( 2 0 1 3 ) 1 8 — 0 0 6 4 — 0 2 [ 中图分类号 ] G 4 2 0
强化 面 向对象 的编程思想 ; 然后 , 重点讲 解 D e l p h i 应 用
变 的传 统教 学模式在 日新 月异 的技术 进步 面前逐渐 乏
力, 是计算机人才培养严重滞后行业发展的根源所在 。
程序 的整体框架 。对 于其 他 内容的讲授 , 在教学 过程中 均设计一到两个使学生感兴趣 的任务 。比如在讲授图像
的学 习兴趣 , 又锻炼了大家的能力 。
( 二) 在提 高教 学质 量上 , 提 出并实施“ 教 学质量 目
标 控 制体 系”
枣庄学 院是一所新建地 方本科 院校 , 其计算 机专业 始建于 1 9 9 2年 , 2 0 0 0年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 院。 经过
2 0多年的办学 ,初步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与管理经验 。 学 院教 师积极探 索教 学规律 , 逐步提 出了一整套 用于提
菊
2 0 1 3 年 9 月 U n i v e r s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
杨 振 李 目海 吴 明君 王 芳 吕加 国
2 7 7 1 6 0) ( 枣庄 学院
[ 摘
信 息科 学与工程 学院 , 山东 枣庄
要] 本文从 一线教 学实践 出发 , 提 出了几点在计算机专业教 学改革 中提高学生创新 能力、 应用技 能能力培 养模 式的探 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J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J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J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体系为基础,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为对象的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高科技领域中备受重视的学科之一,也是工业化、信息化、公共服务、政务管理等各个领域必不可少的人才培养方向。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和发展,更加需要高质量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
因此,编写一份恰当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J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J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与广泛的应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理论基础:具备坚实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系统原理、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相关科学知识。
2.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和实施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程序等,具备计算机技术开发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分析与创新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创新,具有在学科领域或相关领域拓展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和能力。
4.实践能力:具备实践能力和实践认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工作要求和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能够在具体的情况下快速反应、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课程设置为了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就需要安排一系列专业课程。
这些课程应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系统原理、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等基础课程。
同时,还应该包含计算机图形学、软件工程、计算机安全、人工智能、分布式系统、并行计算、云计算等高级课程。
此外,还应该设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如计算机操作实验、数据结构实验、算法设计实验、软件工程实验等。
这些实验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开发的实际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初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初探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和IT行业市场的状况,提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紧跟信息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以IT产业人才分层需求和IT行业产品主导市场的特点为切入点,按照IT产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进行专业定位。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高等院校结构性调整,新增了一批处在省辖地级城市的新进本科学院,校名大部分为“地名+学院”形式,这类学校一般称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并且一般都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问题。
如何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定位是这类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专业发展现状过去1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几乎所有的学科专业都有很大的发展,而发展最快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说是跨越式发展。
(1)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本科教育在外延上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
到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为1867+444=2311(所),其中本科720所。
高等教育总规模为2500万,毛入学率为22%,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年招生546.05万人、年毕业生377.47万人,在校生1738.84万人,研究生110(硕士生89.66+博士生20.8)万人。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模最大目前,由于国家及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广泛需求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迅速发展,使得该专业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专业。
据统计,1996年全国共布点410个,到了2005年全国共布点775个,本科在校生人数为44万,平均每点675人。
软件学院10年前根本没有,现在全国各地已经建了162家。
1996年招本科生26000人,2005年招了10万人。
另外,硕士点、博士点也大幅度增加。
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本文针对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和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要求,针对结合我校的实际阐述了如何落实学校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学科竞赛、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以慕课为平台的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层次。
标签:计算机类、新工科、课程群、慕课平台、校企合作、师资队伍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依据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
下面围绕我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点思考与实践。
1、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围绕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2、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落实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服务油化和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为指导,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大庆油田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大庆高新区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
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和石油石化行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特质,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掌握扎实的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具备计算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开发与应用能力、参与工程项目的实践能力,能在信息化建设领域从事计算机类专业岗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采取“2+1+1”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前2学年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第3学年主要完成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第4学年完成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
3、重构课程体系我校计算机类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五个专业。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满足企业岗位需要和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落实学校办学定位。
对五个专业建立“1+5”核心课程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卷 第4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14, No. 4 2012年8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Aug. 2012 再谈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杨金山,安志宏,刘书华(衡水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摘 要:依据计算机专业教执委关于三层人才金字塔结构理论,夹缝中的新建本科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定位还是存在模糊.根据三元论,四层人才金字塔结构更便于各层次学校准确定位.然后又通过分析人才需求、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计算机人才面对的问题空间、计算机人才需求发展变化历程,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层次宜于定位于四层人才金字塔结构的第二层次间或部分第一层次人才,提出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问题空间的交叉域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体,并通过设置软件技术、嵌入式应用技术方向为部分学生提供向专业纵深或横向发展的机会.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新建本科院校中图分类号:G648.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2)04-0086-03夹缝中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一时间成为教育界研究热点,新建本科院校中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发展定位也一直困扰着计算机教育界专家.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执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按照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来区分人才需求.教执委相关专家在不同场合的学术报告中多次以三层人才金字塔结构理论来引导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准确定位.《报告》的确给了各层次学校定位的依据,但三层人才金字塔分类未免过于粗糙,如果这样来对人才定位,不同学校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模糊[1].文献[1]中基于“三元论”哲学观[2]分析,认为自然界中人类的科学活动、工程活动与技术活动各有其独立特征,又是相对的3个概念,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拥有交集,并缓慢且模糊过渡的,同时会形成如图1所示的四层人才金字塔.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宜定位于第二层次间或第一层次.各层次人才详细定义见文献[1].但文献[1]的论述还有不足,今再次对定位问题做进一步论述. 科学型 四层工程研究型收稿日期:2012-02-23基金项目:衡水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jg2012072);衡水市社科课题(2012059B )作者简介:杨金山(1975-),男,河北枣强人,衡水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安志红(1965-),男,河北阜城人,衡水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理学硕士. 1 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计算机人才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与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吹响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号角,首次把“信息化”与其他“四化”并列写进了《规划刚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进入白热化的阶段、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我们国家迫切需要调整经济结构,以信息化带动产业的升级,增强我国各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2011年9月8日在多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出了以下发展战略:开展下一代信息网络、物联网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与具有核心技术的国外高端研究机构合作;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鼓励物联网、高端软件等领域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加大对重要设备进口的支持力度,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建立三网融合研发机构;鼓励外商投资设立高性能集成电路企业;充分利用国内资源优势发展高端软件服务外包,促进高端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基于此认为: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必然与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深度密切相关.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国家政策必然反映全球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由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所导致的人才需求走向.我国信息化进程的速度、广度、深度需求,决定了国内的大部分图 1 四层人才金字塔 技术研究型 工程应用型 工程与技术复合型 高新技术 、 复杂技术与简单技术应用型 三层二层一层第4期 杨金山,等 再谈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87 IT 企业都会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与技术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需要高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类型人才.2 软件产业经济运行指标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工信部2011年软件产业经济运行统计中指出[3]:2011年以来,我国软件产业步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超过1.84万亿元,同比增长32.4 %,新兴信息技术服务增势突出.累计到12月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 864和3 028亿元,同比增长42.7 %和42.2 %,增速高于全行业 10.4 %和10.1 %,两者占比达到26.5 %,比上年同期提高1.9 %.嵌入式系统软件增长快于去年,实现收入 2 805亿元,同比增长30.9 %,比上年同期高15.8%.软件产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和IC 设计增长较为平稳,分别实现收入6 158, 3 921和691亿元,同比增长28.5 %, 28.4 %和33 %.工信部2010年的软件产业经济运行统计中指出:我国在全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中,所占份额由不足5 %上升到超过15 %.软件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2001年不足0.3 %上升到超过1 %.表1为按年度的软件业运行情况统计.表1 年度软件业运行情况 年份 2007 2008 200920102011软件收入/万亿0.58 0.76 0.95 1.34 1.84软件企业/万家 1.3 1.6 1.8 2.1 2.3由此看出:中国的软件业收入在直线上升,但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还较小,而信息化的战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为此认为我国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还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人才需求量也必然会有较大缺口.3 基于CC2005分析计算机人才面对的问题空间CC2005认为计算机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计算机的普遍应用,现在已经分化为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5个独立的专业发展方向,并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问题研究空间,如图2所示.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指委认为计算机科学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认为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图2中: 型区域为计算机科学人员的研究域.椭圆型区域为软件工程人员的研究域.⌒型下侧区域为计算机工程人员的研究域.型上侧区域为信息系统人员的研究域.通过分析图2可知,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的问题域存在着大面积交叉,同时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问题域与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工程的问题域也存在较大面积的交叉.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同样存在此问题.因为在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知识需求及其能力与素质方面,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上都存在事实上的共性与差别.为此在考虑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教育观,建议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适宜将人才培养目标主体定位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问题空间的交叉部分,然后开设软件工程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为部分学生开辟向纵深发展的空间.4 由人才需求发展变化历程看人才需求如果按计算机系统层次(硬件、软件、信息处理、信息资源利用与决策分析)来分析人才需求结构(见图3所示),认为:20世纪70年代前人才需求领域结构属于“通信塔”形状,计算机专家关注的硬件方面的问题多;20世纪70年代之后到2005年之前,呈现“鸡蛋型”结构,计算机专家们关注的软件方面、信息计算与处理方面的问题多;2005年之后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家强力推进各行业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物联网、下一代信息网络、高端软件、核心软件、中间件等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领域结构会因各行业的信息化深度和广度的推进而产生分化,逐渐呈现“陶罐型”结构,人们会越来越关注基于信息资源的决策分析,同时软件与信息处理技术是基于信息资源决策分析图 2 计算机学科问题空间信息系统应用技术软件方法与技术系统基础设施与体系创新开发 应用部署倾向理论 倾向应用配置70 年 20世纪2005信息处理 硬件 软件 70图 3 不同时期计算机人才需求领域结构代前 年后年代人才 需求 状况 才需求后2005人才需求年前人状况状况88 衡水学院学报第14卷的基础,且在国家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这两部分仍然会是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地方.另外,基于国家大力发展物联网的战略来看,基于计算机的测控装置研发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偏于硬件或是硬软等分的计算机系统研发与应用人才、嵌入式系统研发人才有了广阔前景,为此认为在此时期,人才需求会呈现“陶罐型”.5 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综上分析,基于学生在就业需求、知识需求及其能力与素质方面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上存在的事实共性与差异,同时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教育观,建议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适宜将人才培养目标主体定位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问题空间的交叉部分,然后开设软件工程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为部分学生开辟向纵深发展的机会,这也符合了人才需求层次分析中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从人才服务领域看,因为目前我们国家在大力推进各行业信息化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IT企业需要)、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各种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基于嵌入式系统应用(IT企业需要)、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管理、信息网络安全保障(教育、医疗、政府及其他企事业需要)、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小学及信息技术培训机构需要)等方面应该是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的主要服务领域.衡水学院见长于师范教育,结合我院计算机专业现有资源优势,按照计算机专业教指委《报告》的建议,依据以上分析,为此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选定了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问题空间的交叉域,同时考虑学生各方面需求的共性与差异,为部分学生开辟向纵深发展或是横向发展的空间,设定软件技术(参考软件工程)、嵌入式应用技术(参考计算机工程)、计算机教育3个培养方向.软件技术主要面向IT方面的软件开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企业,毕业生将来适合于高级程序员、软件测试、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构建与管理等方面的职业.嵌入式应用技术主要面向IT方面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开发、无线移动设备开发等企业,毕业生将来适合于单片机应用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数据自动采集与分析、高级程序员等方面的职业.计算机教育主要面向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企事业单位,毕业生将来适合于信息网络建设与集成、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据库系统管理、网络课件开发、信息技术培训、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职业.参考文献:[1] 杨金山.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3):103-105.[2]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14-18.[3]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11年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02-15]./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77/index.html.Restudy of Localization of Computer Talent Training in Newly-Built UniversitiesYANG Jin-shan, AN Zhi-hong, LIU Shu-hua(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Abstract: Judging by the Three-layer Pyramid Theory of Talent Structure, the training goal of computer- specialized talent in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is still unclear. According to the ternary philosophy, a four-layer Pyramid is more convenient for talent training localization in universities of all leve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alent demand, operation situation of software industry, the problems faced by computer tal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mputer talented person demand, we think that the second level or a portion of the first level talents in the four layer pyramid are suitable for training localization in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cross domain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s treated as the main part of computer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in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By setting up both software technology and embedded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irection, we can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deeply and broadly in the profession.Key words: computer profession; talent training; localization; newly-built universities(责任编校:李建明英文校对:李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