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合集下载

乡土教材第一册.doc

乡土教材第一册.doc

第一课壶关秧歌情类别:乡土艺术篇被赞誉为“太行山上小黄梅”的壶关秧歌历史悠久,流传广远。

据传明末清初开始流唱,到清朝嘉庆年间已盛行于壶关、长治、屯留、潞城、陵川、平顺等地,解放后广泛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及晋豫两省交界诸县。

★剧种起源于生活壶关秧歌源于生活,孕育在田间地头、院落、作坊,是劳动者心声的流露与感情的释放,有着厚实的群众基础。

起初,秧歌盛行的地域是壶关邑南的赵屋和长治县的西火一带。

据考,壶关秧歌的曲调最早就是这些打铁人在炉坊里互唱互答、有滋有味的劳动号子,这应该是壶关秧歌产生并逐步成型的最初母质。

是时,乡间的一些落榜秀才、文人雅士,冬季闲聊也常常三五聚伙到炉坊取暖聊天,听了铁匠们传唱的号子小调和简单情节之后,开始顺手编出了些唱段和小脚本,供打铁人再演唱。

于是这最原始的壶关秧歌就渐见雏形了。

★秧歌的演唱形式往往根据场地、道具、人员的不同,采用清唱、对唱、轮唱、坐板凳唱和地圪圈唱,所以当时的壶关秧歌也叫“地圪圈”秧歌和“地朴楞”秧歌。

由于只有简单的打击乐器,没有弦乐,故也称干板秧歌。

开初他们除过年过节在本地演唱外,还走村串乡互相交流演唱。

到了同治年间,秧歌剧开始搬上舞台演唱。

★剧目来自于故事壶关秧歌的剧目大都是根据民间的真实故事和传说编写而成,有的甚至原模原样搬上舞台。

如干板秧歌的代表作《凤英女骂街》《三顶灯》《打酸枣》《偷瓜》等剧也都是根据农村发生的鲜活故事编成的。

★发展缘由于改革壶关秧歌在清同治年间发展成用锣、鼓、钗等打击乐器伴奏的简单戏曲演唱形式。

基本唱腔以上下两句结构体为主要曲式结构,声腔为板腔体。

唱词一般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有时也唱五字句(用于垛板)和四字句(用于贯口)。

开初无弦乐伴奏时,演员上下场和句间换气休喘,舞蹈动作多是伴锣鼓音乐来完成,且无固定调高的限制,演员可根据角色的需要与自己嗓音的高低和音域宽窄程度任意定调,来表达剧中各类人物的性格与情感。

其旋律清新流畅、唱词生活气息浓厚。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练习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练习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练习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重要性)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1)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2)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6.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1)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2)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仫佬族传统节日依饭节

仫佬族传统节日依饭节

仫佬族传统节日依饭节仫佬族传统节日依饭节依饭节是广西罗城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每隔3-5年立冬后举行一次,为期一至三天。

活动分为请圣、占牲、劝圣、唱神、合兵、送圣六部份。

依饭节为仫佬族独有的节日,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下面为大家带来仫佬族传统节日依饭节相关内容,快来看看吧。

节日简述在众多节日中,仫佬族最独特最隆重的节日是“依饭节”,又称“喜乐节”。

顾名思义,这一天是个喜庆日子,有庆丰收,保人畜之意。

每隔3-5年举行一次,在立冬后择日举行,流行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四把等地。

关于这个节日,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古代仫佬山乡群兽为害,特别是兽王──神狮,凶猛异常,伤人畜,毁庄稼。

来源。

正当仫佬人陷入困境时,来了一位白马姑娘,她力大无比,射死了神狮,解救了万民,并从狮口中夺回谷种送给人们,又用芋头、红薯做成黄牛、水牛为人们犁田耕地,教仫佬后生习武灭兽。

从此,仫佬山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为了纪念她,人们便以“峒”(仫佬族以血缘聚居,同姓为一家族,族内分“峒”)为单位,集资轮流主持聚会,即依饭节。

依饭节一般在公共祠堂里举行。

除了“峒”内族人聚会和祭祀神灵外,还请来唱师,进行歌舞活动。

事前,选出最长最饱满的糯稻谷穗,用彩带扎起,悬于墙上。

堂屋中央的大桌上摆满用芋头、红薯刻成的水牛、黄牛模型,摆上五色糯米饭,其周围摆上芝麻、黄豆、八角、沙姜等12种农产品和鸡、鸭、鱼、猪心、猪肝等12种祭品,以示六畜兴旺、农渔牧副丰收。

依饭节结束时,将谷穗和耕牛模型分送给各家各户。

这天,仫佬山寨从清晨开始就锣鼓咚咚,歌声萦绕在山间,人们抬着猪羊到祠庙中祭祖,做道场,祈求人畜平安,佛教、道教色彩浓郁。

白天看狮舞龙,晚上燃起火把看戏,整个仫佬山寨热闹非凡。

由来传说关于依饭节,流传着很多传说,其中最广为传诵的传说是纪念白马姑娘:据说古时候,仫佬山乡群兽为害,特别是兽王──神狮,凶猛异常,伤人畜,毁庄稼。

正当仫佬人陷入困境时,来了一位白马姑娘,她力大无比,射死了神狮,解救了万民,并从狮口中夺回谷种送给人们,又用芋头、红薯做成黄牛、水牛为人们犁田耕地,教仫佬后生习武灭兽。

专找端午节山歌歌词

专找端午节山歌歌词

专找端午节山歌歌词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为了庆祝这一节日,各地民间都有用歌颂形式表达祝福的传统。

这些歌颂被称为山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每个地方的山歌都有自己的特色,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山歌歌词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也成为当代人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端午节山歌的歌词引人入胜,富有古韵,表现了人们对这一节日的热爱和祝福。

在贵州省遵义市的山歌中,有这样的一句:“端午节到,青蛙跳,茜草店门口,入门要说好,富贵向上,怡情宜人。

”这首山歌将端午节喜庆的气氛和大自然的美景巧妙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

在湖南省的山歌中,有这样的一句:“五月五日,端阳啊,小孩子打雄黄,福禄寿喜庆,财源滚滚来。

”这首山歌中表达了对节日的祝福,让人们感觉到节日的快乐和幸福。

除了传统的山歌表达,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很多相应的歌曲来庆祝端午节。

在2014年的央视春晚上,黄渤演唱了一首名为《屈原》的歌曲,将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将传统文化和时尚音乐融为一体,使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地方的山歌已经被遗忘,甚至快要失传。

在现代社会综艺节目中,很少能看到传统山歌的表现形式,这是我们面临的一种文化丧失。

因此,在节日庆典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传统山歌的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个独特的文化遗产。

总之,端午节山歌歌词中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不仅传承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当代人们,更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端午节山歌歌词,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让它充满活力地继续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潮汕文化传承

潮汕文化传承

○潮州歌册与潮汕文化传承初探天爱晶儿(我的毕业论文)发表于2007-6-313:41:00潮州歌册是以潮州方言写作的长篇叙事唱本,是流行于潮州方言区即今汕头、潮州等市所辖各县以及福建省南部漳州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可归属于弹词的一种。

它是潮汕平原地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俗称“笑(唱)柯(歌)”。

作为一种在广大妇女群众中流传歌唱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属于女子文化、俚俗文化而难以载入历册,但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逐渐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歌册的传播与流传对文化传播起重大作用,被誉为是潮汕民间文学之花。

一、潮州歌册的历史渊源潮州歌册内容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有历史故事、古代小说、词话、弹词、本地时事、民间传说等。

主题思想以宣扬爱国主义、歌颂清官、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为主流,但也宣扬因果报应。

歌册既可以阅读,也可以朗诵、歌唱。

叙事性歌册多以七字句为主,四句为一首。

句式和字韵比较严谨,早期作品多数是全篇一韵,较长篇幅的才转韵。

后来则较为自由,句式也开始丰富,有四字句、五字句和六字句,较为灵活。

潮州歌册唱腔丰富多样,有轻快的轻六调唱腔;有委婉哀怨的活五调唱腔;有恳切激动的反线调唱腔;还有三、三、四句式唱法、插白唱法等。

这种易学好唱的特点得到了广大群众尤其是妇女群众的欢迎。

歌册起源于何时,典籍和野史都没有记载。

有学者根据各种资料推断,从现存的200多种册本看,潮州歌册“产生年代最晚也不会超过明代,但产生的作品还只有极少数,绝大多数作于清代,直到民国初年还有人在写作”[1]。

关于歌册的渊源,有学者认为是由弹词、木鱼书、宝卷、畲歌、俗曲等唱本形式流入潮汕地区后发展的说唱曲艺[2],作品多是移植各种外地说唱文学,或改编自各通俗演义小说、杂剧话本、民间故事,或利用本地题材加工创作而成。

歌册以其通俗生动的形式,在特定的社会中流传了几百年。

关于“歌册”的定名,历史学家以及文学家对此都做出各自的看法。

这可能因为早期较短的歌文凭记忆朗唱,没有稿本,而较长一些的歌文只抄写在纸张上,凌散而未成册,当有了整齐而规格统一的印本之后,就称之为歌册了。

《满意的民族理解》

《满意的民族理解》

《满意的民族理解》的作文:我叫小李,是个土生土长的汉族姑娘。

一直以来,我都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去年夏天,我有幸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地点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小山村。

那里有壮族、瑶族、苗族等等。

刚到村子的第一天,我就认识了一位壮族的阿婆,她叫黄阿婆。

黄阿婆特别热情,看到我这个陌生的面孔,主动过来打招呼:“姑娘,你从哪儿来呀?”我笑着回答:“阿婆,我从城里来,来帮忙做些事情。

”阿婆拉着我的手说:“好呀好呀,欢迎你哟!”在村子里的日子,我经常去黄阿婆家里帮忙。

有一次,我看到阿婆在织壮锦,那五彩斑斓的丝线在她手中上下翻飞,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忍不住说:“阿婆,这也太漂亮啦,能教教我不?”阿婆爽朗地笑起来:“行呀,姑娘,只要你愿意学。

”于是,阿婆耐心地给我讲解每一个步骤,可我总是笨手笨脚的,不是线缠在一起了,就是图案织歪了。

阿婆一点也不生气,还鼓励我:“别着急,慢慢来,咱们壮族姑娘都是从小练到大的,你刚开始能这样已经很不错啦!”还有一次,村里举办了一个盛大的节日。

瑶族的大哥大姐们穿着漂亮的瑶族服饰,欢快地跳着长鼓舞。

苗族的阿妹们则唱起了悠扬的苗歌。

我站在一旁,看得入了迷。

这时候,一个瑶族的大哥走过来,递给我一个手鼓,说:“妹子,一起来呀!”我有点不好意思,但在大家热情的邀请下,还是加入了他们。

虽然我的舞步很生疏,歌声也跑调,但大家都笑得特别开心,没有丝毫的嫌弃。

在这个小村子里的每一天,我都深深感受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温暖和包容。

我们一起劳作,一起庆祝节日,一起分享快乐。

如今,每当我回忆起那段时光,心里都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我明白了,民族理解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大家心贴心地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我对这样的民族理解感到特别满意,也希望这样美好的理解能一直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温暖。

四川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5

四川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5

四川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卷人一、现代文阅读(36分)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

《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

”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

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

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

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

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

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

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

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

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

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

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

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大学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免费完整版)

大学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免费完整版)

民间文学复习绪论关键概念1、民间文学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

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

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

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

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

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資者、股東 經營管理者 製作部門
行銷企畫
與宣傳
與外包人員
人事財務
媒體託播、出版發行或行銷通路配銷
消費者與迷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21
流行文化文本的获利模式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22
(四)流行文化的消费与认同
1.消费者的口味决定市场的生态
与整体的文化面貌。
2.跨文本形式的横向发展 3.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2
学习目标
一、了解流行文化的意义、特质 二、了解流行文化背后的巨大产业结构与
获利的主要目标 三、认识流行文化与阅听人(消费者)的 交互关系 四、理解流行文化与整体社会、文化、集 体记忆的关连 五、建构流行文化的媒体素养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一个流行文化文本,绝大多数的结构、 主题,大多数都是模仿当时当红的形式, 然后再加入一些小小的改变、无关紧要 但分辨的出来的改变,于是就产生了一 首与大家没什么不同,但又有那么一点 点不一样的作品。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30
(三)通俗文化VS.菁英小众
流行文化品为了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15
动漫的形式分类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16
游戏的形式分类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17
事件营销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18
非获利性的自发性流行文化
1. KUSO、恶搞 意义:从「很烂的模仿」到「刻意
恶搞原作的模仿」
Flickr theCarol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19
其他非获利性的自发性流行文化

2.火星文(注音文) 6.同人志 3.流行用语 7.涂鸦 4. BBS乡民流行语 8.快闪族 5. Cosplay
9.自拍 10.特殊消费现象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20
(三)推动流行文化背后的结构
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
Flickr diving Green /photos/diving1812/1 63609430/ 2009/07/20 visited
36
制作团队
本教材由政治大学媒体素养研究室教学团队共 同制作。 团队成员:吴翠珍老师、李律锋、邓宗圣、赖 慧玲、翁孝蓁、陈家伦 绘图:李杏娟 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 .tw/ 联络电话:02-2938-7764

1.具有民主精神 2.反应当代社会 3.赋予大众审美权力 4.大众品味会成长 5.消费者主动诠释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Βιβλιοθήκη 26(三)流行文化迷
1.主动的阅听人 2.充沛的创作活力 3.积极构筑媒体环境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27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3
内容大纲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4
一、流行文化面面观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5
(一)流行文化是什么?
1.菁英文化(Elite Culture) 2.庶民文化(Folk Culture) 3.大众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6
1.菁英文化(Elite Culture)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10
(二)流行文化常见的形式与分类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11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消费导向的流行文化商品
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
12
戏剧文本的形式分类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13
流行音乐文化的形式分类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14
综艺节目与明星产业的形式分类
普普艺术大师安迪
沃荷有言:「在这 个世界,每个人都 能成名十五分钟。」 有些流行文化则会 成为经典,作为社 会成员的集体记忆。
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33
四、流行文化的媒介素养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34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版权页
作品 授权条件 作者/来源网址 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
28
(一)公式化、重复化VS.新文类
大多数的流行文化,
都是在「公式化的 重复」与「转变成 新文类」的两端之 间游移,有些部分 重复了传统公式, 有些部分突破传统, 打破我们对这种文 类的既有印象。
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29
(二)模仿VS.变奏
模仿与变奏是流行文化创作的不二法门,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8
3.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
大众文化的特
征:小额付费* 大量参与=获利
Flickr diving Green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9
(一)流行文化是什么?
流行文化的定义,是公司组织的投
资者,聘雇具有优秀符号创作能力 的文化菁英,针对大众社会中的主 流消费者口味与喜好,大量制作或 公开发行的文化出版品。
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
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
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
Flickr theCarol /photos/thecar ol/328149350/ 2009/07/20 visited
35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版权页
作品
授权条件
作者/来源网址 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
「流行文本精致化」就成了高度竞争环 境中生存的法则。当大众流行文本试图 优质化求生存时,就必须不停地向菁英 小众文化与艺术取经。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31
(四)市场考虑VS.艺术考虑
为了获利,流行文化产品总是在
市场考虑与艺术考虑的两难中徘 徊。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32
(五)短暂流行VS.永恒经典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媒体素养研究室 吴翠珍 李律锋
5-3 做个热情的乡民- 流行文化
1
知识地图
本单元课程与媒介素养五块版图的知识对应如下: (一)媒介文本:流行文化文本的特质、类型与


分类架构 (二)媒介再现:流行文化文本架构的想象空间, 流行文化成为特定年代或社会的集体记忆与时代 经典 (三)阅听人:流行文化迷、主动的阅听人 (四)媒介组织:流行文化的生产组织、获利模 式,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五)媒体近用:流行文化迷的创作:同人志、 Cosplay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23
二、对于流行文化的褒与贬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24
(一)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 的批判
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

判: 1.文化工业 2.文化罐头 3.文化水泥 4.麻痹劳工 5.艺术戕害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25
(二)开放式的观点对于流行文化 的看法
菁英文化又称为
高雅文化,指的 是只限于十九世 纪以前贵族从事 的各种休闲娱乐 与艺术赏析、社 交活动等。
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7
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
2.庶民文化(Folk Culture)
庶民文化又称民间
文化、草根文化, 是一种来自黎民百 姓日常生活的文化 形式。
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37
本单元结束
5-3做个热情的乡民-流行文化
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