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假期复习作业:10.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作业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一五”计划是新中国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开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世界各国的经验B.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国有企业缺乏活力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新中国实施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工业基础薄弱是原因之一,故选B项。

A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新时期经济改革的目标;D项是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答案: B2.1957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A.八字方针的提出B.大跃进的开展C.“一五”计划的实施D.土地改革完成解析: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年冬提出的,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故B项错误;1953—1957年是建国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提前完成,故C项正确;建国后土地改革发生于1950—1952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3. “一五”计划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新建工厂向工业较少的地区倾斜,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有利于各地区的均衡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 B4.1955年,毛泽东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基础检测和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基础检测和答案

高一历史 必修Ⅱ作业考试化基础检测 十一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生产明显落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的高额资本投入严重 不足的情况下,逐步推行计划经济,启动工业化建设。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实行计划经济是基于现实需要B.工业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D.国家战略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2.下表是“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

据此可知A.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D.“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3.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 的是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4.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 个 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 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 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6.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 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7.1956年2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 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

这些社论旨在A.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B.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C.重申“一五”计划的意义D.强调平稳推进工商业改造8.“秋季里来荷花香,棉枝长得树一样,棉桃炸开像罗帐,行人见了都赞扬,”这首歌谣体 现下面哪个时期的特色 部门 工业建设 交通通信 农林水利 文教卫生 所占比例 58.2% 19.2% 7.6% 7.2% 命题: 审题: 做题: 时间: ----------------------------------------------------------------------------------------------------------------------------------------------------------------------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9.“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单项选择题1.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

这反映新中国()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2.下列对1956年中国社会重大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3.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这里的“和平过渡”是指()A.工商业资本家由剥削者向劳动者的过渡B.工商业初级社向高级社的过渡C.工商业公私合营向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过渡D.工商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4.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5.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这是因为中共八大()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主要任务④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2011年广东广州七区高一下学期期末)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7.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 070万吨钢而奋斗。

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

对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D.直接导致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8.(2011年广东广州七区高一教学质检)下图为1958~1962年我国部分省区灾区非正常死亡人口统计:(资料数据来源费正清主编《新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A.自然灾害B.战争因素C.严重“左”倾错误政策D.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9.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陈云曾发表讲话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建国前夕经济全面崩溃〔材料一〕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

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

那里有许多投机商人,专门买卖银元、黄金、美钞。

纸币一日间贬值数次。

投机商人都知道附近各单位的发薪日期,所以经常乘机抬高银元价格。

去得越晚,亏就吃得越大。

换了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韩儒林《回顾与展望》,《南京大学报》1982年5月19日〔材料二〕如果从生意人的角度来说,那几年我确实是赚了一笔钱。

但是从一个搞实业的人来说,我们企业在那几年中几乎全部停顿了。

因为当时只要生产,必定赔钱。

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投机。

──《刘鸿生企业史料》(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材料三〕蒋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

如蒋区工业中心之上海,抗战胜利后倒剩的四千余家大工厂,去年一月的开工率,仅为平时的百分之廿左右。

同时还有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至于华北工业中心之天津,原有各业大小工厂五千家,去年经常保持全部开工的仅及百分之一,局部经常开工的占百分之四,有百分之四十的工厂已陷停顿,其余百分之五十五均陷于半停工状态。

……蒋匪农村经济危机亦日趋恶化……农产日益锐减,造成各地严重粮荒……据联总及蒋匪行总的估计:一九四六年蒋区农业生产较战前减少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二,而四七年则减少至百分之三十三至百分之四十。

去年蒋区粮产与最低需要量比较,稻谷不足六千万担,小麦不足五千六百万担。

就是蒋匪粮食部长余飞鹏亦供认蒋匪粮荒严重,并说:“去年总计购入外粮约达五十万余吨”,然实际从外输入蒋区的粮食当还更多。

──沙英《蒋匪经济危机迈向总崩溃》(《东北日报》1948年4月2日),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解读】材料一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韩儒林对解放前夕南京市通货膨胀情况的回忆。

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课后作业(十一)一、选择题1.1989年,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解析] “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B。

[答案] B2.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解析] 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某某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

[答案] B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以户籍来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实行这一制度旨在( )A.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B.适应工业化战略的需要C.满足抗美援朝战争的需求D.促进三大改造顺利实施[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力量较弱,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主要限制粮食供应以满足工业化发展的资金问题,B正确;人口问题不是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的主要目的,A错误;“一五”计划时期抗美援朝已经结束,C错误;三大改造属于生产关系变革,D错误。

[答案] B4.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业44个。

这表明(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我国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D.我国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善的工业布局[解析] 题干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能源工业企业”“国防军工企业”所占比重大,说明以重工业为主,故选B项。

而A、C、D三项所述内容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B5.根据下图的图文信息,推测图画所示的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A.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B.抗日战争相持阶段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利用民族工业,限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来恢复和发展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与材料“现在劳资关系好”“协商会议建立起”“克服困难心一条”相符,故选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文档

一、单选题1.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A. 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B. 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C. 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D. 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与统一2.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是巨大的,有顺口溜称:“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

一汽长春解放牌,飞机南昌又沈阳。

”关于“一五计划”表述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到1958年完成B. “一五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等C. “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D. “一五计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3.“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

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

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D.改革开放的教训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5.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B. 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C. 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D. 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6.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新局面。

历史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历史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历史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巩固提高】检 测 单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是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成就( )A .青藏铁路B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 .长春一汽D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2.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 .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 .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3.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 .中外合资B .承包责任制C .私有化D .公私合营4.这是民丰造纸厂某一时期的股票, 持有人是沙泳源,董事长是张华墀。

根据该图判断,沙泳源生活的年代应该是( )A .19世纪90年代B .中华民国初年C .20世纪50年代D .20世纪90年代5.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 )A.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B.已经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C.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6.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A.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实际C.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D.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7.“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克郎’”。

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 .大跃进时期B .农业合作化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改革开放时期8.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富贵和家珍因为家里的锅被砸,心疼得掉下了眼泪。

队长安慰道:“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做饭啦,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饿了只要抬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4: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4: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推动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2、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于此有关的影响正确的表述是( )A. 中国人追求多年的工业化梦想实现了B. 工业布局和以前相比较为合理C. 初步确立了计划与市场想结合的经济体制D. 使建国初期崩溃的经济得以恢复3、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到:“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

……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

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

这种政治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了农民的支持B.为抗美援朝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C.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D.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4、“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

”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B.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C. 英国的圈地运动D. 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5、1949年解放后,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分田单干、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等模式。

1980年1月,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说:“包产到户原则上不同于分田单干,虽然形式上与分田单干相似”这里,“原则上不同”主要是指()A.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B.土地属于集体所有C.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 D.生产资料归农民所有6、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单元第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选择题
1.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营(承包责任制)
C.私有化
D.公私合营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将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所以C选项“私有化”是错误的;“中外合资”和“承包经营”是改革开放以后所采用的经济形式。

答案:D
2.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包产到户”的实施
解析:从图中数据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富农、地主占有土地的比例大大降低,和贫
农、中农占有土地的比例相当,说明土改已经完成。

答案:B
3.报纸的新闻报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下列《人民日报》刊登的内容说
明()
A.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
B.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
C.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D.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
解析:图片展示的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说明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
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

答案:D
4.下列标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

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
是()
①“阶级斗争一抓就灵”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③“以钢为纲,全面跃进”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④③①②
解析:标语和口号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把握了时代发展脉络,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双百方针”提出是1956年;“大炼钢运动”是1957~1958年;“以阶级斗争为纲”主要在60年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时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

答案:D
5.(2010·无锡调研)下列对于我党历史上几次会议的中心任务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八大”: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方针
D.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战略
解析: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方针是在1958年,而八大是在1956年。

答案:C
6.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三大改造”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状况的是()
解析:“互助组”是对农业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形式。

在这种形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了不同级别的合作社,最终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B
7.新闻照片《站在稻穗上的孩子》报道:“湖北麻城县
建国第一农业社的1.016亩早稻,创造了亩产36556斤
的高产纪录。

看,稻子长得多么的稠密,孩子们站在
稻穗上就像站在软绵绵的沙滩上似的。

”从今天看来
该照片告诉我们()
A.历史证据运用要“眼见为实”
B.当时中国浮夸风盛极一时
C.四个小孩在田野里的闹剧
D.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解析:A本身说法欠妥,历史证据不能靠眼见为实,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
时期的新闻照片,所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浮夸风盛行。

答案:B
8.口号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希望。

口号的出现都曾使那个时代的国人精神振奋。

下面口号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业救国”②“民主与科学”③“自强”“求富”④“超英赶美”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出现于20世纪初,②出现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
③出现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洋务运动期间,④是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以
后的宣传口号。

按时间排列即可。

答案:B
9.宣传画形象而又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面是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
的宣传画,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②④③①
B.③②④①
C.①②③④
D.④②①③
解析:②是大跃进时代,是在50年代末,④是文革时期出现的,③是70年代以后
出现的,①是现在的事情。

答案:A
10.(2010·宿迁模拟)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
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中苏关系恶化、自然灾害、“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当时农村的极度
困难,1960年冬天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是调整
农、轻、重的比例问题。

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即是调整所达到的效果,它促使国民经
济逐渐得以恢复。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
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材料2
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材料3: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
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请回答:
(1)从材料1的数据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2强调了什么?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
(3)材料3中的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
“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1956~1961年前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解答此
类问题时,相对来说难度较大。

答此题要点有二:一是基础知识要扎实,特别是
1956年三大改造后到1976年“文革”时期相关的经济史内容;二是在阅读材料提取信息上的能力要求较高。

此题的难点在第三问上,特别是后几个问题,学生回答难度较大。

答案:(1)材料1中的第二个数据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
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2)材料2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实践中的错
误: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之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并向共产主义过渡。

(3)实质是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
并非事实,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出现异常严重困难的局面。

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出
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不足,“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并最终发展为
“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左”倾错误。

12.(2010·肇庆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注:图一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图二为1950年初,中苏签订友好条约;图三为苏联专家指导中国工人;图四为中国留学生在莫斯科大学。

材料2:
表1: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表
表2: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3: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工业化)资金积累。

1953年,中国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为拟定的工业化规划提供资源,……低价的收购制度提供了把物资部分无偿地转出农业部门的手段。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1中图一人物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参照图片二、三、四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支持对建设新中国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2、3,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新中国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苏关系。

第(1)问主要是记忆性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关键在于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特点、问题和原因。

答案:(1)体现: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作用:有助于冲破帝国主义外交孤立政策;有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助于新中国培养人才。

(2)特点: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

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或片面强调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以忽视农业为代
价发展工业。

原因:新中国缺乏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