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寓言二则
寓言二则 矛与盾

矛与盾1矛 与 盾1☜2 ①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透它。
” ②他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3 ③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④写出了他的窘态:这个人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
⑤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立刻合拢自己坚硬的壳,把鹬的嘴夹住。
1.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理解全文内容,朗读并背诵全文。
2.感悟古文深刻的寓意,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感知寓言的特点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了解《韩非子》。
本文的诵读录音,《韩非子》的简介,《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有关寓言的资料,矛与盾的图片。
一观看动画,导入新课1.出示多媒体课件《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
(本课从观看动画故事入手,提升学生的兴致,在老师有序的引导下,逐步融入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续与发展。
)老师:谁知道这个动画故事的名称?它又属于哪一类故事呢?学生:《刻舟求剑》。
它是个寓言故事。
老师:说得对。
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谁又能告诉大家“寓言”是怎样的一类文章呢?(学生踊跃发言。
列举掩耳盗铃、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等。
)老师:说得很好。
下面我们来具体地了解一下古代寓言。
2.讲解寓言文体的资料录音。
⑥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⑦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
”⑧双方谁也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文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素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
西方文学中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二年级寓言二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年级寓言二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寓言一:《乌鸦喝水》
从前,有一只乌鸦口渴得很,找到了一口水井。
井水很深,乌鸦喝不到水。
它看到井里有一些石子,于是它一个个地投入井中,直到水面上升到了井口,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道理:勇于探索和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寓言二:《兔子和乌龟赛跑》
从前,兔子和乌龟一起参加了赛跑比赛。
兔子很快就跑到了前面,但他自以为自己跑得很快,于是停下来玩耍和休息。
而乌龟一直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跑,最终赢得了比赛。
道理:不要自满和懒散,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5篇

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5篇1.部编版二下语文寓言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及语言出处。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的意思,体会“好像”一词的不同用法。
3、会用自己的话说这个语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1、复习导入。
出示: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些成语大都蕴涵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学过“井底之蛙”这个寓言故事,你知道寓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吗?教学“寓”字及寓言这种故事特点。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齐读课题。
1、“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2、《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读了以后,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
想不想读?3、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4、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生字词:望转言自筋尽喘截巴望好像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5、分段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巴望”是什么意思?种田人巴望禾苗快些长大,找出句子读。
2、禾苗怎样?出示句子:①禾苗好像一点也没长高。
②水面平得好像一面大镜子。
“好像”的意思一样吗?③禾苗一点也没长高。
把句里的好像去掉读一读,与原来的句子意思一样吗?3、种田人可能看不出禾苗的成长,也可能嫌它长得太慢了,所以焦急得转来转去,“焦”字换偏旁,截、推、堆、准。
理解焦急。
4、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好方法,读第二节。
①扣“一棵一棵”:田里有多少棵禾苗?(体会筋疲力尽)②看图,农夫一棵一棵拔时会说些什么?(体会得意)③感情朗读5、学习第三节,引读结果:农夫真够累的啊,但他挺开心,他回到家里,……6、种田人弄得筋疲力尽,帮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别人都不明白什么回事,齐读第四节。
“枯死”是什么意思?四、点明寓意,升华拓展。
1、你知道禾苗为什么会死吗?(植物生长资料)2、小结:你看农夫多傻啊!揠苗,使禾苗不能吸收水分了,违背了禾苗生长的规律。
二年级寓言二则原文

二年级寓言二则原文
寓言两则一: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寓言两则二: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寓言二则》生字组词

《寓言二则》生字组词
《寓言二则》生字组词如下:
1、亡wánɡ(亡羊补牢)(死亡)(灭亡)(伤亡)
2、牢láo(牢记)(坐牢(牢房)(牢笼)
3、钻zuān(钻出)(刁钻)(钻研)(钻探)
4、劝quàn(劝告)(劝说)(劝阻)(劝学)
5、丢diu(丢失)(丢掉)(丢人)(丢脸)
6、告gào(告诉)(告别)(报告)(告状)
7、筋jīn(脑筋)(抽筋)(面筋)(牛筋)
8、疲pí(筋疲力尽)(疲劳)(疲倦)(疲软)
拓展资料:
1、《亡羊补牢》寓言故事的意思是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晚。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事情不及时改正。
更重要的是不要一错再错,这样才能防止更大的损失。
2、《揠苗助长》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

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1、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字词。
2、理解寓言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1、理解寓言含义。
2、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理念】多角度解析寓言。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演讲二、导入新课1、“寓言知多少”──调查学生对寓言的了解和积累。
2、寓言的特点(课件展示)──学生概述,老师总结。
3、引出课题──《白兔与月亮》。
(课件展示。
)三、简介(课件展示。
)四、熟悉课文1、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
3、字词检查。
(课件展示。
)五、复述课文1、概括复述要点。
(课件展示。
)2、抽生复述。
(男女各一名。
)六、分析脉络,总结寓意(课件展示。
)七、体验与反思(课件展示。
)八、知识延伸(课件展示。
)九、小结全文(课件展示。
)十、作业布置(课件展示。
)【简介】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人与永恒》、《爱与孤独》等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2、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习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学习《拔苗助长》,理解寓意,懂得按事物自身规律办事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难点:了解拔苗助长的过程,理解寓意教具: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朗读教学法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拔苗助长)同学们从课题中能理解哪些内容?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师相机解释: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寓言二则矛与盾鹬蚌相争》蚌

《寓言二则矛与盾鹬蚌相争》蚌蚌是生活在江、河、湖、沼里的贝类,种类很多,一般常见的有两大类,一类喜欢生活在流动的河水里,它们的贝壳很厚,两个贝壳在背面相接合的部分有齿,壳的珍珠层较厚,叫珠蚌;另一类喜欢生活在水面平静的池塘里,它们的贝壳很薄,两个贝壳在背面相接合的部分没有齿,叫池蚌。
它们的身体很柔软,活动能力很小,但是,它却有两扇坚硬的石灰质的贝壳保护着身体,遇到敌害向它进攻的时候,柔软的身体便立刻缩到两个贝壳的中间,同时把两个贝壳紧紧的关闭起来,形成一道攻不破的“铜墙铁壁”。
蚌的两个贝壳的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在背面互相连接,而在前后和腹面分开,可以随意的关闭或张开。
两个贝壳在背部相连的地方有角质的、富有弹性的韧带,有的种类除了韧带以外,还有凹凸不平的铰合齿。
贝壳外表的颜色一般呈黑色或棕褐色。
蚌的贝壳的关闭和张开,是靠身体上的特殊肌肉和贝壳背面的韧带来完成的。
蚌的身体上有两块很发达的肌肉,它用达两块肌肉将柔软的身体和贝壳连结在一起,并用来关闭贝壳,所以我们称它闭壳肌。
这两块闭壳肌几乎同样大小,都是由肌肉纤维所组成,呈圆柱状,一块在身体前方,叫做前闭壳肌;一块在后面,叫做后闭壳肌。
闭壳肌的伸缩力很强,由于它们的伸缩,贝壳就随着张开或关闭。
贝壳背面的韧带很有弹性,它的作用好像小弹簧,任务跟闭壳肌刚刚相反,是使两个贝壳保持张开的状态。
两个闭壳肌一收缩,使肉柱缩短,因而将左右两个贝壳关闭起来。
肌肉收缩得越紧,肉柱越短,贝壳关闭得就越紧。
如果两个闭壳肌松弛了,伸展了,肉柱便由短变长,失去了牵引左右两个贝壳的作用,贝壳便在轫带的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到张开的状态了。
贝壳的结构由外层、中层、内层三层所组成的:最外边的一层很薄,差不多是黑色的,是由一种有机物质所组成,叫做角质层,中间的一层很厚,是贝壳的主要部分,为白色,是由许多角柱状的碳酸钙所组成,叫做棱柱层;最里边的一层很光亮,是由角质和石灰质所形成的许多小薄片重叠排列而成,叫做珍珠层。
部编版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赏析:
《刻舟求剑》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讲述楚人丢失剑后在船上刻记号,然后按照记号下水找剑却找不到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固守陈规、不知变通的人。
这则寓言告诫我们,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需要随之调整,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和做法。
《郑人买履》也是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郑国人去买鞋,事先量了自己的脚,但在去市场的路上忘记带尺子,最后因为市场关门而未能买到鞋的故事。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过于依赖形式和规则,缺乏实际操作和应变能力的人。
它告诉我们,理论和实践应该相结合,不能只依赖规则和标准,而忽视实际情况和灵活应对。
这两则寓言都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教育我们要有灵活的思维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不能拘泥于陈规和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应对。
同时,这些故事也提醒我们,对待问题要有批判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盲目跟从和迷信权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寓言二则》
课型
问题解决课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执笔人
赵倩
审核人
李芳宁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读懂字音,疏通字义,感知课文。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美感,明确寓意,人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3.理清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引导学生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四、总结寓意,落实课后题。
1、什么事真正的美?
2、这则寓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课堂检测。
练习册一、二题。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不切实际的模仿)
第二课时
学案
导案
教学过程
一、1、搜集资料,了解墨子、楚王。
二、初读课文,画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借助工具书和译文进行解决。达到读通、读顺、读熟。
3.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4.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西施的资料,《庄子》和《墨子》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案
导案
教学过程
一、1、回顾所学寓言,了解寓言特点。
2、搜集资料,了解庄子。
二、读译文三遍,了解了课文大意。
三、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借助工具书和译文进行解决。
3、短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小结
三、借助课文,试着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总结寓意,揭示启发。
1、这则寓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2、你有什么启发?
五、课堂检测。
做练习册第三题。
板书设计
楚王好细腰
(阿意奉迎危害无穷)
教后记
三、读译文和原文交替进行,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熟读课文,试达到熟读成诵。
课堂检测:
1、解释下面的字词
故胁息带期年
2、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文通过()的故事,告诉我们()。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检测是否达到读通、顺、熟及停顿。随即进行订正指导。
2、检查重点词语的理解情况。
四、熟读课文,达到读通、读顺、读熟,尤其注意停顿。
课堂检测:
1、解释下面的字词
效颦挈妻子
2、填空:
课文通过()的故事,告诉我们()。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检测是否达到读通、顺、熟及停顿。随即进行订正指导。
2、检查重点词语的理解情况。
3、短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小结
三、试着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