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阅读 3.短诗五首 断章》研讨课教案_0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2.介绍作者及背景。
3.赏析。
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
锻炼学生理解、表达能力。、
合作探究质疑
自主学习《统一》
讨论、思考、明确。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总结《断章》《风雨吟》《统一》。
板
书
设
计
断章
明月 窗子
风雨吟
意象:风、雨、大地、“我”
统一
统一性和谐美
课 后 作 业 及 检 测
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一单元
课题
《短诗五首》
课时数
2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背景;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1、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2、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
重点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
难点
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课前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学习《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预 习 单
熟读《短诗五首》
教 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导
入
谈话导入学习《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进入学习状态。
营造学习氛围。
1.默写五首诗
2.王城课后地二题。
教 学 反 思
重点研习
一、学习《月夜》
1.朗读。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绍作者及背景。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四运动”后,兴起了一种新的诗体,现代白话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学习《短诗五首》,来了解一下。
二、出示教学目标1. 学生齐读。
2. 教师解读。
三、预习查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四、学习《月夜》1. 有关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 时代背景。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某某”,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3.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组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现代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内涵。
本节课将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五首短诗,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人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能够理解诗人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人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诗歌朗诵:让学生分组朗读这五首短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诗歌解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现代诗歌,展示自己的才华。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好情感的传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注重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采用关键词和简洁的图形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阅读 3.短诗五首 断章》研讨课件_11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三、比对思议,读出理趣
“(卞之琳的诗)用字浅白明朗……涵义丰富幽隐。”
——张曼仪《卞之琳论》
三、比对思议,读出理趣
《断章》写的是常见物、平时景(你、桥上、楼上、风景、明 月、窗子、梦),读后却觉得“涵义幽隐”,秘密在哪里呢?
……
四、借助图形,输出感悟
“最好的诗是数学,我想作诗的感觉和解一道数学题的感觉是
非常相似的,我觉得各种数字和形状都是充满感情的。”
——福建文学评论家林兴宅(节选自《读书》)
?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课后作业
阅读余光中先生的《连环——仿卞之琳诗意》,和本诗进行对比赏析。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改写
非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
个 人
化
看风景的你在楼上看我。 、
距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离 感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装饰了我的梦。
“我写诗,……总在不能自已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
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总怕出头露面,……害怕公
开我的私人感情。”
——卞之琳《雕虫纪历》
《断章》主题
哲理说:表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相对关系。 装饰说:表现了一种人生互相装饰的悲哀。 情诗说:表现了情感世界朦胧忧伤的相思。 过客说:表现世间物是人非匆匆过客情景。 幻想说:变现根本不存在的一种虚幻人生。
—
我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关系……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你是历史长河里伟大的舵.手你用手中的橹桨荡出南湖上潋滟的波光一只红船从此带着希望和力量迎着朝阳劈涛斩浪向着波lán壮阔的大海航行穿过暗夜凶险穿过岁月风沙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沉沉苍穹.井冈山上迎来喷薄旭日雪山上隽刻下不朽丰碑草地泥沼中写就壮美诗行你是伟大的舵手啊豪迈的远航路上勇气和智慧之帆高高飘扬(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舵.手()波lán()壮阔苍穹.()(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
(3)文中“喷薄”的意思是_____;“写就”中“就”的意思____。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 (1)(duò)(2). (澜)(3). (qióng)(4). (2)隽刻(5). 镌刻(6). (3)形容太阳上升的样子(7). 完成(8). (4)比喻(9). 排比【解析】(1)(2)考查字音字形。
“舵”“穹”不要去半边字的读音。
“澜”不要写成“斓”。
“锦”不要取半边字的读音。
“隽”读作juàn,“镌”读作juān。
(3)喷薄:汹涌激荡;强烈散发、迸发;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这里形容形容太阳上升的样子。
“写就”就是写完的意思。
(4)“你是历史长河里伟大的舵手”运用的是比喻,三个“井冈山上迎来喷薄旭日,雪山上隽刻下不朽丰碑,草地泥沼中写就壮美诗行”构成排比。
2.学校开服东班经典”设书活动请你参加。
【我阅读我朗涌】(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情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报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②朗诵这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A.舒缓B.欢快C.激昂D.深沉【我阅读我分享】(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教学设计 教案

断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内涵或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关于哲理的诗歌,引入本文这篇现代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惠能《菩提偈》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断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二、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齐、文字的洗练,又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奇特,富于象征意味。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三、写作背景《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岀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这首诗虽只有短短4行,却用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道理。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于是他写下了《风雨吟》。
四、文题解读“断章”,即不完整的作品,标题揭示了本诗“不成篇章”的特点。
五、全文分析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赏析:第一行中,“你”是看的主体,周围一切风景都是被“你”看的客体;而在第二行中,曾作为看风景的主体的“你”陡然一转,成了被看的客体,“你”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
看与被看是相对的,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也都是相对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赏析素材新人教版

《短诗五首》赏析《断章》赏析《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
这首诗短短4行,通过诗人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全诗分为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组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镜头里,桥上的“你”就是楼上人眼中的风景,成为看的客体了,主客体位置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两个镜头又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
诗人解释说:“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绝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示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李健吾认为,这首诗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认为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究尽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月夜》赏析《月夜》是新诗诞生后的首批成果之一,出现在《新青年》杂志四卷一号(1918年1月)上。
此诗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实,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后来转向旧体诗写作,以旧诗和书法名世。
沈尹默五四前后发表新诗共计17首,《月夜》为他的处女作。
这首诗在发表的当时即受到重视,以后的新诗选本多有收录,80年代以后的各种新诗史著均予以很高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短诗五首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
.....的长途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
..着,长夜漫漫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第2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一、导入新课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断章》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风雨吟》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统一》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
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三、板书设计《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风雨吟》——象征:风雨大地“我”《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