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人教版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本节课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如耕作技术、水稻栽培技术、农具的改进等。

2.医药学的进步,如张仲景、孙思邈等著名医学家的贡献。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如诗歌、书法、绘画等。

4.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如丝绸之路的作用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通过图片、资料等途径,了解时期特点,理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医药学进步、文学艺术成就以及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交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技与文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医药学进步、文学艺术成就以及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交流。

2.难点:理解科技与文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以及时期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病例、文学作品等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时期特点。

4.图片展示: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医药学、文学艺术等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果。

4.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时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4.历史思维: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批判思维等历史思维能力。
5.价值观: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技与文化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交流。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时空观念: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理解该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2.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能力。
3.历史解释:使学生能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进行初步的历史解释,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3.作业三:学生在作业中能够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传播与交流的途径,但对作用分析不够深入。在批改作业时,我指出学生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科学技术传播与交流的作用,例如对科技发展、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我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加入更多的实例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科技,包括农学、医学、数学等方面的进步;第二部分为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本课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兴趣较高,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农学、医学、数学等方面的进步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素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4.学具: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分别从农学、医学、数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进行阐述。

3.操练(10分钟)针对农学、医学、数学等方面的进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优质教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优质教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优质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了解王羲之和《兰亭集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

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研读“材料研读”里《齐民要术》引文、祖冲之“相关史事”;赏析《锺繇楷书〈宣示表〉》、王羲之《兰亭集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观赏《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直观感受其文化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难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二导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农学:《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1、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3、影响: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数学:祖冲之(南朝)成就:(1)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2)《缀术》三、天文历法:祖冲之(南朝)——制定《大明历》。

四、书法:王羲之(东晋)1、代表作品:《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2、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3、称誉:书圣五、绘画:顾恺之(东晋)1、地位: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桌椅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设置展示区,供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和创作成果。
5.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的学习。
6.教学反思表:准备教学反思表,用于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于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答案: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尊重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板书设计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农业工具的改进
-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医学体系的完善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
-诗歌的繁荣
-绘画的发展
-佛教的传入
3.著名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科技与文化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掌握相关技能。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教材分析】本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 20 课内容,本课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离、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时期,这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上乘两汉、下启隋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本课的知识内容关系相对松散,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把握,通过人物的身上具备的精神和时代特征把三个子目联系在一起。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接触历史时间虽较短,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史料分析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不是很强。

同时这部分知识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如农学、数学、书法等,综合性较强,通过补充一些视频也比较有趣,学生会相对较感兴趣,但也会导致学习的深度不够,需要增加一些探究和小组讨论环节。

【教学目标】1.通过归纳列表等方式,了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通过了解贾思勰、祖冲之、王羲之等人的个人经历和成就,学习他们身上的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精神,增强科学研究、开拓创新的意识。

3.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美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难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五步六学,同桌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学)视频导入,播放视频《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师引导: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20谖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一、学习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与雒塑等基本史实。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三、课程学习导入新课:石窟插图,提问:你见过这一石窟艺术吗?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艺术成就呢?目标导学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求》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

他曾任郡太守,非常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脸,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说说《齐民要术》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齐民要术》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属于农业科学。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农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还有科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目标导学二:科学家祖冲之什么是圆周率?国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

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三国时代的刘徽故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叫做“割圆术”。

祖冲之运用刘徽创造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即3.0— 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后来,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方面的成果,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

这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后来传到日本和朝鲜,也被用作教材。

阅读课本,总结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

天文历法:《大明历》机械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通过对祖冲之学习,大家讨论一下,祖冲之的身上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呢?治学严谨,耐心细致,刻苦钻研、反复实践,注意学习前人成就而不盲从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这一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科技文化仍然得到了发展。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农学、医学、数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了解不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人物感到陌生,但通过引导,他们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掌握相关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4.讲授法:教师讲解农学、医学、数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5.案例分析:通过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艺术家,让学生感受他们的贡献。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7.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2.医学:扁鹊、华佗、张仲景3.数学:祖冲之、圆周率4.文学艺术:陶渊明、谢灵运、王羲之、顾恺之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即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

科技成就主要讲述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文化成就主要讲述书法、绘画与雕塑方面的成就。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反映,科学技术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要将科技、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的时期,出现了各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开发,以及区域性政权的并立和竞争等客观上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因素,因而文化成就斐然。

在科技领域,出现了刘徽、祖冲之、贾思勰等著名科学家;在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书法家钟繇、胡昭、“书圣”王羲之和北魏的著名的书法作品《魏碑》,画家顾恺之,石窟艺术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是学习方法掌握还不成熟,教师教学中要结合本课中学生的兴趣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目标: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方面的科技成就。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2)学生通过学习书法、绘画和雕塑方面的基本史实,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和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2)通过鉴赏王羲之和钟繇的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课文,概括提炼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与思想成就表》,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通过学习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历史,认识到两者都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感受它们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优美的艺术形象。

(3)通过对科学家和成就的学习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素质。

教学重点:科学家家祖冲之、贾思勰《齐民要术》、辉煌的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科学家家祖冲之。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

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2、导入新课: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

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活动】二、自学全文,完成梳理魏晋南北朝的科文化成就简表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本,完成自主学习的填空。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本节课都讲了什么人、什么事,抓住关键词,增强记忆,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识记。

学生展示:请你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老师的提示问题介绍这三位科学家。

探究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让学生自学本目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贾思勰种植农作物》、《贾思勰》画像等,思考回答:“齐民”和“要术”的含义是什么?《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齐民”指平民百姓。

“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的含义为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

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属于农业科学。

2、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

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

还亲自种植农作物。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由此,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答案一: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要学以致用。

答案二:经验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它才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

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这部书对于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影响怎样?历史地位怎样?有指导作用。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补充:《齐民要术》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一直到北宋年间,政府还将《齐民要术》刻印成册,发给地方官,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农学以外,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其中,祖冲之的圆周率是杰出的代表。

探究二:祖冲之和圆周率播放视频祖冲之,学生思考:(1)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2)祖冲之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圆周率?(3)祖冲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4)除圆周率外,祖冲之还有哪些成就?教师补充:祖冲之是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利用前人创造的“割圆术”。

祖冲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不盲从,敢于创新。

刻苦钻研,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

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和数学成就,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也很有特色。

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为地理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详细内容。

探究三:郦道元和《水经注》教师介绍: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

郦道元认为书中记载过于简单,不能详尽地把祖国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情况描述下来。

于是,他选择《水经.》作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撰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家、文学家所重视。

学生结合所学语文篇目《三峡》,思考回答:《水经注》的性质、内容、文字特色是什么?教师讲解:它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内容以注录全国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特色是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

《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译成白话为: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声音,那样哀婉,久久不绝。

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叫三声就使人泪沾衣裳。

情感升华:通过对上面三位科学家们的学习,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呢?善于学习思考、勤于动手实践谨于治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探究四书法、绘画与雕塑1书法①教师介绍书体的演变问:东汉以来,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成就更为突出。

提问:为什么这时期书法艺术取得很大成就?猜一猜:这是哪种书体?②主要代表:钟繇、、王羲之、北魏碑刻结合图片介绍教师讲解:钟繇的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西晋时,钟繇书法作为书法的标准书体。

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2绘画:顾恺之视频播放顾恺之与《洛神赋图》提出问题:①顾恺之的绘画题材有哪些?②顾恺之的画有什么特色?③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补充讲解:东晋的优秀画家顾恺之所绘的由唐人描摹的《女史箴图》。

长25厘米,宽349.5厘米。

图中所示的是该摹本的局部。

《女史箴图》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

图中的妇女形象端庄秀美,神情温顺柔和,体现了顾恺之绘画用线精细绵密,如“春蚕吐丝”,人物形神兼备的艺术特点。

《女史箴图》唐摹本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画卷之一,原为清内府收藏,1900年被侵华英军掠走,现收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

《洛神赋图》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

传说曹植少时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之女相恋,后甄逸之女被嫁给其兄曹丕为后,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又遭谗致死。

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感而生梦,因此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

而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

把甄后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后的怀念和寄托。

过渡:刚才在讲到顾恺之绘画题材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除了山水人物,还包括佛教故事,这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什么现象?3雕塑: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问:北魏时期,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两大宝库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在这两个地方?这一时期,凿窟造像之风为什么盛行?图片出示,学生了解。

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即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

科技成就主要讲述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文化成就主要讲述书法、绘画与雕塑方面的成就。

当堂练习:板书设计:同表格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