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特点。

2. 分析古代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3. 掌握阅读历史材料的方法,了解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特色。

2. 分析古代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用“科技”和“文化”两个词让学生讲述现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和文化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2. 学习新课(30分钟)1) 阅读课本P84,学习科技与文化。

2) 讲解P85中的文化特点:理学、佛教、中国画、曲艺,并理解它们的文化意义。

3) 讲解P86中的科技特点:丝绸、造纸、鼓风炉、编钟、陶瓷,并理解它们的科技意义。

4)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3. 讲解案例(15分钟)选择一件科技或文化成果,如造纸,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历程。

4. 拓展练习(10分钟)1) 搜集阅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史资料,了解更多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情况。

2) 让学生回答P86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5. 作业布置(5分钟)1) 阅读历史文献,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历程。

2) 完成P85、P86的课后练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案例授课,使学生更好的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历程,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但是,教学过程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更好的思考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向学生展示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成果是如何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等方面产生了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习。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篇一: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学习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妇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来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取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学习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学习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的复杂数字概念【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二、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是______的一位杰出数学家,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经后的第______位,也就是在______和______之间,项成果领先于世界近______年。

三国时期的_________国数学家_________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制定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篇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引导学生感受祖冲之等科学家热爱科学、不断创新、坚忍不拔、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刻苦学习的态度。

●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二)教学难点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过程和方法。

● 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图示法、设疑解答法、分析综合法学法: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本节课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如耕作技术、水稻栽培技术、农具的改进等。

2.医药学的进步,如张仲景、孙思邈等著名医学家的贡献。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如诗歌、书法、绘画等。

4.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如丝绸之路的作用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通过图片、资料等途径,了解时期特点,理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医药学进步、文学艺术成就以及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交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技与文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医药学进步、文学艺术成就以及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交流。

2.难点:理解科技与文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以及时期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病例、文学作品等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时期特点。

4.图片展示: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医药学、文学艺术等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果。

4.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时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间框架,认识该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和解读历史文献,学生能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文化特色。

3. 历史理解:学生能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历史意义,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5. 人文素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欣赏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就。

该时期的文化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

分析科技与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括历史地图、科技文物图片、文化作品等)。

教材配套的历史小故事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相关纪录片片段、学术讲座视频)。

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物或文化作品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 问题探究法: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3.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分析史料,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讲解与讨论结合法: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学生讨论并分享观点。

教学过程展示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物(如农具、天文仪器)和文化作品(如书法、绘画)的图片。

提出问题:这些图片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些科技与文化成就?它们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新课教学1. 科技成就农业技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具改进和耕作技术,如曲辕犁、翻车等。

数学与天文:讲解该时期的数学成就(如《九章算术》)和天文观测(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

结构图示:```科技成就├──农业技术│├──农具改进│└──耕作技术├──数学│└──《九章算术》└──天文└──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2. 文化特色书法艺术: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及其代表人物(如王羲之)。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科技和文化发展;2.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文化领域及其代表人物;3.能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与艺术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发展;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

三、教学难点1.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特点;2.掌握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问答的形式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次课的内容,那时我们学习到了哪个历史时期?它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时期?2. 讲授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发展(15分钟)1.引入:“科技兴则国强,科技弱则国弱。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科技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有多大?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2.讲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农业:南北朝时期,有些人开始尝试新的耕种方法,比如,使用农具来给田地松土,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南方出现了新的作物,比如,茶叶、柑橘、桑树等,这些作物逐渐被种植到其他地方,对中国的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工商业:南北朝时期,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蜀地出产的锦缎和江南的丝绸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市场,成为了当时的世界上最好的织品;–建筑:当时出现了楼阁式的寺庙建筑,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逐步开始采用了砖石等新的建筑材料。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开始在塑造石刻、毛笔书写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进展。

3. 讲授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25分钟)1.引入:科技可以带来生活的美好改变,文化亦是如此,那么,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变化?2.讲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世说新语》、《酉阳杂俎》等。

此外,那个时期出现了著名的文学学派“永乐大典”等,他们的文学成就对于后世的文化影响至今仍不可忽视;–艺术:在艺术方面,魏晋南北朝创作了大量的雕塑和壁画,尤其是以麦穗、莲花、青石等作为材料的雕塑,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形态和美感;–书法:作为中国独有、有着自己独特美学体系的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达到了较高的成就。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的第20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弘扬中华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本课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科技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加深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理解。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优质教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优质教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优质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了解王羲之和《兰亭集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

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研读“材料研读”里《齐民要术》引文、祖冲之“相关史事”;赏析《锺繇楷书〈宣示表〉》、王羲之《兰亭集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观赏《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直观感受其文化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难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二导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农学:《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1、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3、影响: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数学:祖冲之(南朝)成就:(1)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2)《缀术》三、天文历法:祖冲之(南朝)——制定《大明历》。

四、书法:王羲之(东晋)1、代表作品:《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2、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3、称誉:书圣五、绘画:顾恺之(东晋)1、地位: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教材分析】本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 20 课内容,本课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离、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时期,这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上乘两汉、下启隋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本课的知识内容关系相对松散,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把握,通过人物的身上具备的精神和时代特征把三个子目联系在一起。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接触历史时间虽较短,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史料分析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不是很强。

同时这部分知识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如农学、数学、书法等,综合性较强,通过补充一些视频也比较有趣,学生会相对较感兴趣,但也会导致学习的深度不够,需要增加一些探究和小组讨论环节。

【教学目标】1.通过归纳列表等方式,了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通过了解贾思勰、祖冲之、王羲之等人的个人经历和成就,学习他们身上的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精神,增强科学研究、开拓创新的意识。

3.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美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难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五步六学,同桌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学)视频导入,播放视频《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师引导: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教学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教学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前准备】课件、图片、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

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学生:是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

本课的内容主要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内容设计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第二部分为“科学家祖冲之”,第三部分为“书法、绘画与雕塑”。

首先看第一部分。

(板书)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教师: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

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展示:《齐民要术》书影介绍:“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

“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

故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

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思考课本90页材料研读,并思考问题:《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学生回答:强调了贾思勰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思考: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学生回答: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讲解:贾思勰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

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

还亲自种植农作物。

《齐民要术》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因此,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要学以致用,才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着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农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还有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板书)二、科学家祖冲之教师讲解:祖冲之(429-500),字文远。

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

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讲解:什么是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圆周率是否精确,关系到天文、历法、建筑、水利等许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圆周率计算的精密程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世界各国都在探求更精密更准确的圆周率。

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三国时代的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圆术”,为祖冲之继续研究圆周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祖冲之利用刘徽创造的割圆术,重新运算。

祖冲之在计算手段相当原始的情况下经过艰苦的运算,终于推算出空前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直到一千年以后,西方数学家才得出同一数值。

为纪念祖冲之,现在国际上把圆周率又叫“祖率”。

在今天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祖冲之的彩色大理石雕像。

这说明祖冲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后来,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编成《缀术》一书。

这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是隋、唐五代时期研究数学必读的着作。

唐朝国立太学把这部书列为必读的算经十书之一,规定学习期限为四年。

《缀术》后来传到日本和朝鲜,也被用作教材。

可惜,这部高水平的算学专着早已失传了。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92页,总结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

学生回答:天文历法:《大明历》(经过实际观测,祖冲之发现何承天所编的当时正在执行的《元嘉历》有许多错误,如日月方位距实测值已相差3度,冬至、夏至已差了1天,五星的出没已差40余天,于是他着手编撰《大明历》。

祖冲之在《大明历》的编纂中,区分了回归年和恒星年,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了用圭表测量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并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日。

一直到南宋的《统天历》,才采用了比这更精确的数据。

)机械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祖冲之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

在中国古代指南车的名称由来已久,但其机制构造则未见流传。

三国时代的马钧曾造指南车,至晋再次亡失。

东晋末年刘裕攻长安,得后秦统治者许多器物,其中也有指南车,但“机数不精,虽曰指南,多不审正,回曲步骤,犹须人功正之”。

南朝宋昇明年间(477-479年)萧道成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

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有也。

”祖冲之所制指南车的内部机件全是铜的,它的构造精巧,运转灵活,无论怎样转弯,木人的手常常指向南方。

祖冲之改良了水碓磨。

在西晋初年,杜预改进发明了“连机碓”和“水转连磨”。

一个连机碓能带动好几个石杵一起一落地舂米;一个水转连磨能带动八个磨同时磨粉。

祖冲之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改进,把水碓和水磨结合起来,生产效率就更加提高了。

这种加工工具,中国南方有些农村还在使用着。

祖冲之还设计制造过一种千里船,史载“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

它可能是利用轮子激水前进的原理造成的,一天能行一百多里。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数学、农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也很有特色。

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为地理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95页“知识拓展”:郦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相关内容。

此时期,除了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以为,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板书)三、书法、绘画与雕塑(一)书法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发展成一门独特的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

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

回顾: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我国古代文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行书归纳: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

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

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

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

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

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

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

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金文: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

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

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

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

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篆书: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隶书: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

“隶书,篆之捷也”。

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

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楷书: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

楷书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教师:我国的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创造出风格多样、繁华似锦的书法艺术。

钟繇和胡昭是曹魏着名的书法家,均擅长行书、草书、隶书,而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世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展示楷书《宣示表》)。

当时集书法之大成者是东晋着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介绍:王羲之,字逸少。

因曾任东晋政府右军将军,人们称他“王右军”。

他的书画都有很高的美术价值,尤以书法着名。

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造诣很深,尤其擅长楷书、行书、草书。

思考: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总结出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展示:王羲之的《兰亭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王羲之像及《兰亭序》(摹本·局部)的插图,引发学生对王羲之端秀清新书法的喜爱,同时引导学生领会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