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卖掉市值70亿上市公司,这位创始人犯了哪些错误?
企业经营失败经典案例

企业经营失败经典案例开心网、比亚迪、ITAT、九城、ZCOM、炎黄传媒、昌盛集团、分贝网、Mysee、一茶一坐、分众传媒、无锡尚德、博客网、PPG、酷6网、五谷道场等知名企业的失败教训,或许可以为目前正良性运转的企业敲一记警钟。
中国企业的悲哀之处,不在于挫折与失败,而在于迷失自我,最后使自己成了自己的囚徒。
其一,成功依恋症.那些备受关注的失败者,都曾经有一个成功的过去。
UT斯达康的小灵通,开心网的“偷菜"与“买卖好友”,2005年的博客网,2000年TOM在线的无线增值……但他们似乎忽略了,一时的成功可能是缘于创业者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激情,可能是源于偶然时机与特定文化特定需求的嫁接,可能是源于投机和误打误撞中上帝的恩赐。
其二,做大做强综合症.一是疯狂地收购,陈天桥执掌的盛大一心打造“娱乐帝国”,2006年至今,直接或间接收购了180多家公司,但华影盛世、华友世纪、盛世骄阳……似乎都打了水漂,没了“后续答案”.二是疯狂地多元,太子奶在奶业基本成功的基础上,童装、商业、化妆品、食品、传媒等,快步踏入, 结果拉长了战线,分散了资源和精力,资金链断裂便轰然坍塌。
三是美尼尔病,企业一心向世界500强冲刺的过程中,盲目求大求快,不重视企业自身资源能力的培养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三,主体迷失症。
每一个创业者都立志做“美国的Google”、“美国的Yahoo"、“美国的Amazon"、“美国的Facebook”、“美国的Twitter”、“美国的Groupon”……结果PPG没有成为Land's End,FM365没有成为AOL,港湾没有成为华为,8848没有成为Amazon,盛大盒子没有成为Sony……在全球竞争时代,学习借鉴非常重要,但过于强调模仿学习,不仅丧失了创新,丧失了引领国际化与趋势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企业丧失主体性的过程中,国际热钱资本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搜狐的张朝阳说:“一直在紧跟着华尔街的指挥来做事,太看重短期盈利产品,每个季度都在为应付财报数字而发愁。
一元股权结构案例

如今1元人民币能做什么?坐一次公交车,买一包纸巾?如果我告诉你1元钱就可以成为一家市值近70亿上市公司的实控人,你相信吗?别不信,这样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最近发生了。
根据金一文化(002721.SZ)7月9日发布的公告,公司实控人钟葱与其弟钟小冬,拟将持有的碧空龙翔69.12%、4.20%的股权转让给海科金集团,转让价为1元钱。
而碧空龙翔持有17.9%的金一文化股份,为该公司控股股东,也就是说海科金集团通过碧空龙翔间接控制了金一文化17.9%的股份。
根据金一文化最新的市值,钟家兄弟相当于1块钱卖掉了市值近9亿元的股份。
当然,海科金集团除了支付1元钱外,还得帮助金一文化借钱30亿元。
海科金集团是北京市海淀区国资委旗下企业,注册资本金人民币18.79亿,是三聚环保(300072.SZ)的控股股东,同时持有翠微股份(603123.SH)29.71%的股份。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海淀区国资委相关企业,将向金一文化提供流动性支持,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提供融资(直接借钱)、提供增信(担保)筹等,流动性支持累计额度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
实力雄厚的国有资本入主,曾让金一文化的小股东看到股票再次腾飞的希望,不过现实却非常“骨感”,在宣布海科金将入主后,金一文化股票连续两日下跌,截至发稿,每股报8.13元,市值仅有68亿元。
说起金一文化,可不是一家没有存在感的公司。
金一文化成立于2007年,公司主营贵金属工艺品、珠宝首饰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公司成立7年后便在深交所上市。
目前金一文化在全国一家拥有1000多家店面,遍布全国186个城市,2017年营收达到151亿元,净利润1.82亿元。
郑百文事件

郑百文事件郑百文前身是一个主营百货文化用品的批发站,作为河南省首家商业股票上市公司,曾在全国辉煌一时,它曾被誉为中国“国企改革一面红旗”,郑百文曾经自称在1986-1996期间,它的销售收入增长45倍,利润增长36倍,1997年它的主营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均成为当时在深圳和上海上市公司中的第一,有着如此辉煌的业绩使郑百文在当时红极一时,因此成为当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更是被喻为一颗璀璨的改革新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大家赞赏,获得无数荣誉的企业在不久后上演了一幕“神话的破灭”。
就在郑百文公布一系列神话般的业绩后的第二年,即1998年,郑百文又创造了每股收益-2.54元的最高纪录,然而在1996年每股收益为0.37元,1997年为每股收益0.448元,此时的郑百文已在全国“名声大噪”,继而在1999年,郑百文又创下了年亏损9.9亿的沪深股市之最,,严重资不抵债的郑百文在2000年接受三联集团的重组计划。
郑百文有一个明星公司变为问题公司,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上市后的郑百文疯狂扩张,建立大量的分公司,在对员工奖惩制度上存在问题,公司规定,凡销售额达到1亿元,便可享受副总待遇。
未完成指标,各分公司采取高进低出的方法,这使得郑百文的销售额短时间内有20亿一路飙升到70亿,此做法为公司在短期带来有利影响,但在1998年后,由于跟分公司的倒闭,大量货款无法收回。
2.与四川长虹,中国建行郑州分行建立的信用关系导致资金链断裂。
1997年,郑百文与四川长虹及建行建立了“三角信用关系”,在业务往来中,郑百文简化了原来必须用货币结算的资金运营方式,而采用汇票承兑方式,此方法使公司可以少投入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业务往来,但是1998年国家银根紧缩,建行减少了给郑百文的承兑业务,同时四川长虹也调整经营策略,放弃了单纯依靠批发商的经营方式,因此郑百文的销售额开始大幅下降,有巨额承兑汇票形成的债务成了郑百文巨大的包袱。
安然、瑞幸事件的主谋一高级管理层

安然、瑞幸事件的主谋一高级管理层作者:刘晓弟来源:《商情》2020年第28期【摘要】最近“浑水研究—MuddyWatersResearch”发布了一份对“瑞幸咖啡”股票长达89页的做空报告,声称“瑞幸”是个骗局存在财务欺作。
据分析“瑞幸”管理层进行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圈钱”,这让我们想到了发生已久的美国安然事件。
2001年,美国知名企业安然公司因财务造假最终宣告破产,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
虽然时隔久远,但两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两起事件必须要使得我们进行反思和警醒,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同类事件时隔20年再次发生?关于这两起在不同时间同一地方发生的财务造假事件,本文对其主要原因进行剖析和研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
【关键词】财务造假高级管理层会计员一、安然事件的回顾2001年,被《财富》杂志连续六年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安然公司宣告破产。
2001年初,一家声誉良好的投资机构的老板吉姆.切欧斯公开对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怀疑。
2001年10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加入调查。
2001年11月8日安然公司被迫承认了做假账,自1997年以来,安然公司财务报告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
安然公司的股价下挫到0.61美元,破产清单所列资产高达498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
作为安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一斯基林受到刑事处罚,在法官审判时,斯基林认为他不是会计员,所以他不认罪。
二、引发安然、瑞幸事件的主要原因(一)管理层内部的腐败安然公司的核心文化是“盈利”,经营者追求的目标是“高盈利、高股价、高成长”。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管理层受自身利益的驱动,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开始进行幕后交易和关联交易。
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隐藏在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层官员所控制,安然对外的巨额贷款经常被列入这些公司,不出现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
安然公司的高层对公司运营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非常的了解,但长期以来熟视无睹甚至有意隐瞒。
新首富李锂的20个段子

李锂已经开始谋划上市了。
海普瑞上市地点选择的是深圳而不是上海或是海外,无非有几个原因:一是流通盘太小,上不了沪市主板;二是中小板市盈率高,能圈到更多的钱;三是更重要的一点,深圳市政府希望这一好苗子留在深圳,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第四,一个很可爱的原因——李锂的民族主义情怀。他是个历史迷,他对中国古文化的喜爱近乎疯狂,他给公司中层开会,甚至会使用“反帝、反封建”等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到海外上市自然有“卖国”之嫌。
奇高的首发价让机构们最终自食苦果,当他们大呼“看走眼”时根本来不及抽身退出。
海普瑞仅仅坚挺了两天。到了5月11日,开盘仅十余分钟,海普瑞股价即封于跌停,次日再度下挫险些触及跌停板,并跌破发行价。仅仅两日,中国首富李锂财富缩水百亿元,成了史上最为短命的“股王”。
尽管此后海普瑞的股价有所上涨,但总体在首发价周围持续震荡。不再有机构和散户会像最初的两天那样追捧这支新军,更不会有人期待这支股票会成为内地第一支“千元股票”。更多的人倾向于“看衰”,还有人断言,在疲软的大势下,海普瑞“保百”是当务之急。
海普瑞只有12%的产品销到美国,而84.7%的产品销往欧洲;即便是海普瑞占领了欧洲份额的近40%,但并非达到“垄断”;销往美国的“FDA等级”的产品的售价其实远低于销往欧洲的普通产品;海普瑞的主要“家当”其实只有2台冻干机和29台分离机,合计净值仅为1821.66万元……
清楚了上述这些,就不难理解为何高盛只承诺一年持股期,而通常情况下是三年。再联想到高盛两年间总共只投入7000多万元,而在海普瑞股票首发时其所持股票折合市值近70亿元,这让人很容易明白,真正的最大赢家是谁。
比王石更惨 盘点那些被踢出局的创始人

比王石更惨盘点那些被踢出局的创始人作者:来源:《商业2.0·豫商》2016年第07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是我一手带大的公司,最后却被残忍地踢出局。
当年王石的万科还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时候,谁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一天,万科第一大股东宝能竟然和第二大股东华润联合起来反对万科重组,并向天下昭告它们已经“背叛”了万科。
事已至此,被踢出局的王石还能做什么呢?肯定早已是“欲语泪先流”了吧。
被自己所创立的公司踢出大门,瞬间从CEO下降成了失业人士,这应该是最惨的事情了。
不过一直以来,被自己公司踢出去的创始人还真的不少,下面商道君为你罗列了一圈,带你看看谁是史上最“惨”的创始人。
倪光南——联想企业创始人在中关村,一直流行着“三个企业家找到三个科学家,成就三个知名企业”的经典故事,其中一个是:柳传志找到倪光南,开发出了联想式汉卡,成就了联想公司。
1984年,倪光南担任联想首任总工程师,推出联想式汉卡,从而成为对联想贡献仅次于柳传志的人。
然而,1999年,一纸解聘书将倪光南开除,并拿走了他的所有股份。
柳传志与倪光南之争也被外界称为企业家与科学家之争,当然我们倡导不以成败论英雄。
不过倪光南被柳传志赶出联想,并发誓永不相见的结果还是让人唏嘘不已。
曾李青——腾讯联合创始人曾李青,腾讯公司五位创始人之一,更曾是腾讯的第三大股东,自1999年起受雇于腾讯集团,曾于1999年~2007年期间担任腾讯公司首席运营官,全面负责腾讯集团业务范围及产品种类,同时管理全国各市场推广工作。
坊间关于曾李青最多的传言是其为人乐观自信非常具有领导气质。
离开腾讯之后,转做天使投资人。
投资的企业包括北京太美、拉特兰、淘米网、快播、呈天游、广东卓越教育等。
这几年,人们也已经熟悉了曾李青作为天使投资人出席各种场合,而渐渐淡去他的“腾讯科技控股公司联合创始人”和“终身荣誉顾问”的身份。
牛根生——蒙牛企业创始人1999年,牛根生创立蒙牛,短短8年时间,他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蒙牛集团更是被全世界视作中国企业顽强崛起的标杆。
国美黄光裕倒下之谜

深圳华呈瑞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管理资料揭开国美电器黄光裕的盖子1、某电器零售商谢总:听说中国首富国美电器黄光裕最近被抓了?原学:是啊,北京公安局已经证实了这条消息了。
很正常啊,国美已经在全国300个城市开了1 300个连锁店了。
当连锁店已经开满全国,没有地方再开了的时候,,也是游戏结束的时候了!谢总:此话怎讲?为什么连锁店没有地方再开的时候,,也是游戏结束的时候了?2、原学:谢总,你做生意肯定知道利润率吧?谢总:那是当然啊。
比如我一台电视5000元进货,6000卖出去,赚1000元,利润率为:1000÷5000=20%。
对吧?原学:基本正确。
但那只是“表面的利润率”,并不是“商家最终到手利润率”谢总:真的以前没有听说过呢!这有区别嘛?原学:区别大啊!这个区别是你想成为首富的一个必要条件呢!你和大多数人一样,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一定会认为刚才那台电视机,商家最后赚到手的利润率也等于20%,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刚才算出来的利润率只是表面利润率,商家真正赚到手的利润率有可能大于甚至远远大于表面利润率!卖同样的电视,同样的进货价5000元,同样的卖价6000元,不同商家来卖,到手的利润率是不一样的!谢总:真的吗?我不信!原学:我先给你说个概念:蚁象系数,听说过吗?谢总:没有哦原学:蚁象系数是我们《原学》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用它蚂蚁都可以变成大象!和财务上的杠杆系数类似。
谢总:蚂蚁变大象?哇!原学:哈哈,靠你传统的10%--20%,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不用蚂蚁变大象的工具,你怎么可能成为首富呢?我们来看个公式:最终到手利润率=表面利润率×J 其中: J 蚁象系数,J=x/yx 某商品或项目,需要的全部成本y 该商品或项目,商家实际投入的成本大多数人以往的经验,蚁象系数J=1,所以最终到手利润率=表面利润率。
比如你卖电视机:进货的5000元钱全部是你自己出的钱,那么实际投入成本y =全部成本x =5000元,蚁象系数J= x/y =1,最终到手利润率=表面利润率×J=20%×1=20%,商家最终赚到手的利润率等于20%。
上市公司20年造假丑闻扫描

上市公司20年造假丑闻扫描作者:小成来源:《检察风云》2011年第18期1992年,第一个被停牌的财务欺诈公司——深圳原野财务造假案事件:作为1990年中国证券市场初立,深圳首批发行的五只股票之一,深圳原野自上市后,从1990年5月至6月间,股价就上涨了210%,堪称当时的“股王”。
后经查明:原野公司自1990年至原野公司董事长彭建东借鸡生蛋骗取国资,以一系列手段逐渐掏空上市公司深圳原野。
此案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第一起上市公司欺诈案。
后续:1992年7月7日,深圳原野股票停牌,成为中国股市中第一只因为财务欺诈而被停牌的股票。
而1个月后,深圳股市爆发了震惊全国的“8·10”风波。
随后国务院紧急做出反应,由此诞生了由13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证券委,另成立中国证监会,负责日常监管和决策执行。
1993年,国内证券市场上第一起上市公司收购案——宝安违规收购案事件:1993年,深宝安旗下几家公司在二级市场上悄悄收购延中实业的股票,随后,延中实业将宝安的违规操作上报证监会,至此,“宝延风波”进入公众视线。
这也是 1993年4月证监会颁布《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9月宣布对国内法人开放A股交易后,国内证券市场上第一起上市公司收购案。
处理: 1993年10月22日,证监会肯定宝安购入延中股票是市场行为,持股有效;但对宝安信息披露不及时处以100万元罚款。
“宝延风波”由此平息。
1994年,大东海财务造假案事件:大东海公司为取得上市资格,1993年至1997年间,虚列收入及投资收益等共计2.4亿元。
类似大东海“包装”上市,虚构前三年利润,以达到IPO 目的的公司还有东方锅炉、红光实业、麦科特等。
处理:无明确处理结果公布。
1995年,法人股转配红股违规上市——四川长虹案事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在国务院就国家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未作规定以前,社会公众受让的法人股转配部分暂不上市。
1995年7月24日,四川长虹公告配股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元卖掉市值70亿上市公司,这位创始人犯了哪些错误?
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值多少钱?
吃瓜群众们可能会想:怎么也得上亿吧?
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一家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只卖了1元钱,没错,你没看错,1元钱。
你会怎么想?
说实话,麻辣君和朋友们一样,除了感到震惊,还有点“超越自己的想象力”的感觉。
这家被1元卖掉的上市公司就是金一文化,而卖掉控股权的是其创始人、董事长钟葱。
2007年创业开始,2014年成功上市,再到2018年控制权卖掉,不过是不到12年的时间,可是钟葱已经走过了人生的一个轮回。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被视为创业英雄的他会落败得如此不堪?
辉煌顶峰即是衰落的开始
时间拉回到不到两年前的2016年8月20日,由证券时报社、新财富杂志社主办,江苏省金融办、江苏省证监局、扬州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选”资本论坛暨颁奖典礼在扬州·香格里拉酒店举办。
其时金一文化董事长钟葱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十大创业领袖人物”。
同时,董事会秘书、副总裁徐巍获得“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优秀董秘”及“中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杰出董秘”两项荣誉。
此时,正值钟葱春风得意、如日中天之时。
1975年5月,钟葱出生在离瑞金县城还有近30公里的一个农村,2014年1月27日,金一文化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钟葱以39岁的年龄成为2014年上市公司董事长中最年轻的一位。
金一文化对外发布的新闻稿写道:在钟葱董事长的思维指导下,金一文化全面践行“产业为本、金融为器、品牌为势、创新为魂”的规划方针,坚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商业合作、模式创新等多点布局,全面出击,从整体战略角度出发推进并购重组,在黄金珠宝行业资源整合、黄金珠宝与科技融合创新、培育类金融业务板块上获得了多个行业第一。
经过近八年的努力,金一文化快速成为黄金珠宝行业中的领军企业之一,民营黄金珠宝零售企业纳税大户,并将金一文化打造成中国黄金行业销售收入十大企业、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零售业十佳品牌,使“金一文化”发展成为集设计、研发、制造、批发、品牌零售、互联网交易平台、金融服务、智能穿戴、大数据经营为一体的黄金珠宝行业平台型生态企业。
在这背后的,则是金一文化停不下来的“买买买”,从上市伊始,就不断地并购之中。
根据金一文化公告显示,从2015年2月到2018年1月,金一文化先后发起10余起并购,计划并购资金高达61.77亿元。
除此之外,金一文化还在渠道扩张和品牌广告方面砸下了巨资。
随着收购的进行,金一文化高度迷恋终端店的数量,据称在一年时间内在全国开设了超过1000家终端门店,辐射全国各地,覆盖28个省份,136个城市,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涵盖直营、加盟及多元产品架构的实体门店网络。
而钟葱曾对媒体表示要在2020年实现万店的计划。
在开店方面最为疯狂的举动,莫过于2017年5月1日,金一珠宝218家门店共同开业。
这218家门店,就像一阵旋风一样,一夜之间遍布赣南18个县市区的每个角落,而这18各县市区,均为三四线消费市场。
其时,在新闻媒体的采访中,钟葱表示“以集团军的形式,用村庄包围城市的战略,迅速抢滩登入。
打响了金一悉数零售处理系统成熟化运作的第一战,而这一战役选在我国改造的发源地赣南苏区,也代表了金一势不可当、风卷云涌的改造决计。
”
同时,广告轰炸也在空中开始了。
2016年11月8日,备受瞩目的央视2017年招标大会盛大举行。
金一在现场犹如一匹黑马,脱颖而出,一举拿下央视招标段三个标段王,以次标王姿态强势入围,与格力、美的、京东、海尔等品牌,占位国家品牌计划黄金席位。
从2017年起,每天央视《新闻联播》一结束,播放的第一条广告就是金一珠宝。
这是全国最为昂贵的广告时间段之一。
据媒体报道,2017年金一在央视广告投放金额超过11.5亿。
在2018年05月17日中国证券报的报道中,钟葱曾表示:从现在起到2020年,金一文化计划花3年时间,初步打造一个集产业支撑、金融服务和大数据经营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黄金珠宝+互联网+大数据+新零售”的新型“黄金珠宝+”企业,即金一文化3.0版。
到2022年,金一文化将基本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届时,金一文化的业态将实现立体升级:零售渠道实现从只靠线下到线上+线下的升级;零售产品实现从标准产品到标准产品+定制产品的升级;服务对象实现从消费者到消费者+合作者的嬗变;服务形式实现从产品服务到产品服务+金融服务的升级。
然而,这一天肯定不会到来了,因为钟葱在7月9日已经失去了对金一文化的控股权。
1元卖身,终究为错买单
7月9日,金一文化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拟发生变更,权益变动完成后,海科金集团将持有碧空龙翔73.32%的股权,进而控制碧空龙翔。
碧空龙翔仍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北京市海淀区国资委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这笔股权交易的价款合计为1元。
公告显示,海淀国资将根据公司的业务、资产和市场情况,适时向公司提供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的流动性支持。
为什么1元钱卖掉金一文化的控股权?
从表面来看,核心是因为严重缺钱!!!
首先是金一文化现金流的日益恶化。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已经从2015年的-2.71亿扩大至2017年的-16.65亿。
根据2017年年报,金一文化资产负债率为67.43%,负债合计116.45亿元,而2017底账上资金仅有11亿,流动负债高达93亿。
其次,是钟葱本人的股票质押真正面临着爆仓危机。
按照“市值风云”整理的金一文化股权质押情况来看,钟葱可谓是危机重重。
碧空龙翔及钟葱拥有的金一文化股票几乎都是100%质押,更严重的是同时被司法冻结当中。
至于被冻结的理由也是多种多样,包括了法人借款未还、个人借款纠纷、生意不当得利纠纷等等。
另外,钟葱本人也深陷法律风险之中,麻辣君从天眼查查到了有关钟葱的很多风险信息。
可见,金一文化和钟葱都深陷债务危机之中,这才有了1元转让控股权,和接盘方在公告中发布的30亿元流动性支持。
除了金一文化,近期有十余家上市公司都发生了实控人的变更。
麻辣君在微博里发现了下面的评论。
对于钟葱而言,从2007年创立金一文化开始到2014年站到人生顶点而又迅速滑落,到底败在哪里?
根据对金一文化和钟葱创业历程的梳理,麻辣君发现金一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小马拉大车的企业。
应该说,金一文化能上市就是一个奇迹,回头来看,金一文化的上市其实是奇迹的结束,而不是奇迹的开始。
金一文化最初的业务是借助奥运会东风的纪念币和其它纪念品,之后与邮政系统和银行合作设计和推出贵重金属为主要材质的金币、金饰等产品。
在上市前一年度的2013年度,金一文化的年营业收入为3.27亿元,主要产品销售渠道是银行渠道以及经销商渠道,利润总额1.45亿元,现金流量净额为8,234.52万元。
从招股书可以看出,金一文化在上市前的经营风格是较为稳健的,上市前三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在稳步增长。
然而,上市后,金一文化的经营风格却大变,变得非常激进。
上市以来,金一文化频频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相继推出5次定增,已经实施3次,募资28.61亿元。
此外,债券融资28亿元。
Wind数据显示,算上首发募资,金一文化累计融资达163.19亿元,其中,直接融资59.27亿元,间接融资(累计借款收到的现金)103.91亿元。
这163亿元资金,除了大量资金用于收购之外,还花在了前述的开店和广告投入之中。
金一文化收购和开店砸广告带来的是一场噩梦,一方面是资金越来越紧张,另一方面是净利润下滑严重。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金一文化营业收入不断快速上涨,可是扣非净利润却在2017年度大幅度下降,显示出虽然规模扩大了反而净利润下降了,这种增长是典型的高代价低质量的增长。
其实,早就已经有人指出了金一文化激进扩张是埋下了地雷。
依托于买买买的并购模式迅速体型庞大起来,但心脏和大脑还是原来的心脏和大脑,失去了内生的核心能力,最终只能是一场空。
钟葱被迫转让控股权,恰恰是资本市场对其盲目激进扩张的惩罚。
从目前被迫转让控股权的上市公司来看,都是近年来凭借资本盲目扩张规模的企业,而一旦市场资金面紧张和股价发生重大变动,都不得不卖身以求解脱。
从某一方面来看,资本驱动的模式可能已经走到尽头,未来的企业必须要依靠内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高质量的增长才能够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