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中各种证据的地位和排序
书画艺术品鉴定的若干方面

书画艺术品鉴定的若干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假的手段也随之高明起来。
假冒的书画作品危害极大,容易导致整个交易市场的萎缩。
因此,如何对书画进行真假鉴定,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市场上很多人为了收取高额的鉴定费,不负责任地为伪作出具真迹鉴定证书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某些拥有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头衔的人这样做的很多。
这种做法混乱了书画市场,也对收藏者构成了欺骗和伤害,急需由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主管部门予以纠正。
总体来说,对于书画作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关进行真假鉴定:画工: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
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体现,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
书法: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
国画画面上常伴有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候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生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
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
亦可窥其功底一二。
印章: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的: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印章、欣赏印章、鉴证印章等。
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印章位置,都在评价之列。
尤其古画,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
装裱:中国画的装裱独具一格,常见的有纸裱、绫裱两大类。
纸裱较粗,绫裱较精。
裱边的颜色、宽窄、衬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
内涵:中国人欣赏字画不独欣赏表面功夫,更着重于与作品有关和作者个人的相互关系。
功力: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
尤其是书法,老手多仓劲有力,雄浑生姿。
在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景亦表现出作者的功力。
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功力。
布局: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
字画鉴赏的10大标准

字画鉴赏的10大标准
字画鉴赏的10大标准如下:
1.作品的艺术水平:这是衡量其价值的最主要因素。
这涉及到书画的三个境界:景物境界、笔墨境界和人文境界。
一幅作品对山川自然“象其物宜”的描绘,是其景物境界的体现。
2.技法和章法布局:好的作品应该展现出精湛的技法和巧妙的章法布局,使画面富有美感和生动性。
3.笔墨境界:在景物的基础上,如果作品还能展现出“笔精墨妙”的笔墨境界,那就更好了。
中国的山水画以笔取气得其阳刚之美,以墨取晕得其阴柔之美。
4.气韵生动:书画作品的气韵生动是其高境界的体现,好的作品应该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力和活力。
5.人文境界: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题材、画旨、画趣、诗词题跋等方面。
比如,李可染的《童趣》的题画诗“忽闻蟋蟀鸣,容易秋风起”,一句题跋使整个画境因之鲜活,渗透出一股田园诗般的质朴深情。
6.作品的稀有性:一些存世量稀少或者难以得到的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7.作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8.作品的保存状况:一幅保存完好的作品往往比破损严重的作品更有价值。
9.作品的历史背景:一些具有特定历史背景或故事的作品,如历史名人的题词、画家的代表作等,往往具有较高的价值。
10.作品的风格和流派: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反映了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念,一些具有独特风格或流派的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标准并非绝对,具体鉴赏时还需根据作品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如何鉴定古书画

如何鉴定古书画
.
代书画的那些赝品。
此外,书画家采用的纸或绢,与他的写画习惯、表现技巧等有连带关系。
不同的纸绢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纸、绢上写画,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般说来,设色工笔画用绢较多,水墨写意画用纸较多。
唐五代以前绘画,几乎都是绢本的。
宋代以后,开创和发展了水墨写意画,纸本就渐兴起来。
元代高克恭、郭界、方从义等人的作品,题材多为水墨云山,故多用纸本。
而李等双钩填色所用绢本能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故用绢本。
四著作和装潢
前人对于收藏过或看过的画,往往写成记录,编为专书。
这也是书画鉴定很好的参考资料。
著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本人收藏的著录。
如清代安歧的《墨缘汇观》、清高士奇的《江村书画目》等。
另一类是经手或过目书画的著录,如清代吴升的《大观录》、清阮元的《石画记》。
这些作者,多数在鉴定上下过一番功夫,虽难说无误,但很多是正确的。
中国书画十分重视装裱,各个时代装裱风格及质料各有特点。
展子虔《游春图》是
.。
书画的品相有何讲究

书画的品相有何讲究品相是指收藏品的完好程度。
书法国画很讲究品相,最好收藏品相较好的书法国画。
同样一幅书画,品相不同,其价格会相差数倍。
书画的品相以“品”来界定:十品:崭新、平整、无磨损、无折痕、无印章,如同未经翻阅的完美。
九品:基本崭新,有自然磨损,有少数轻度折痕,无笔痕,有印章,有灰,但可除去,除灰时不损坏原书画。
清石涛作品八品:书画面有不能除去的轻度污迹,(如汗迹、锈迹等),书边四角微损。
七品:有中度磨损,无缺角无破损。
内页较干净、平整、有部分卷角,有个别字迹,但不能有圆珠笔、签字笔、彩色笔等笔迹、亦不能有明显的污迹。
六品:失去大部分光泽,有明显的疤痕和角位受损。
有明显的污迹和刻意的修补。
五品:以下的书画,除非罕见或作为资料备存,否则无收藏价值。
品相五要素书画艺术第一要有“骨力”,即作者继承中国传统书法方面表现的水平。
第二就是要欣赏一幅作品书写技法技巧,笔法运用的是否得当,即一幅作品的“姿态”。
第三,考察作者艺术涵养的高低。
即作者在继承传统上的再度创作,张扬出作者独特的个性,这应当是一幅作品的“灵魂”。
第四要看作品的章法布局,即“气势”。
主要是字的行距、字距是不是合适,布局是不是错落有致。
最后要看看作品中有没有“硬伤”。
比如说错字、漏字,不规范的简化字,写作的内容是不是缺少一些章节不全面等。
不管是喜欢古代书画还是收藏现当代字画,都离不开相应的知识。
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入门前读一些美术史很必要,对欣赏优劣,鉴定真伪都有很大的帮助。
“鉴赏的水平需要逐渐修炼,只有平常多看、多学才能慢慢品味其中的奥妙。
比如说中锋运笔,如果你经常写毛笔字,对于中锋运笔可能出来的各种效果会理解的更深刻。
”宋卫国说,并不是说不会画画写字,你就不能入门书画鉴赏。
只要平常多欣赏优秀的书画作品,细细体味并把握作品在布局、运笔、色彩,甚至落款、衿印这些细节上的特征,也一样可以成为“专家”。
书画的科学鉴定

书画的科学鉴定书画鉴定是一门科学,它集材料学、墨迹学、印章学、风格学、史学和艺术鉴赏为一体,通过观察、比较和研究文物的材料、风格、印章、墨迹等方面的特征,对书画的真伪、年代和价值进行评估。
以下是关于书画科学鉴定的主要方面:一、材质鉴定书画的材质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书画所使用的纸张、绫绢等材料都有所不同。
通过观察纸张的纹理、厚薄、颜色、质地等方面,可以推断出其年代和产地。
例如,宋代的纸张多采用手工制造,质地较为粗糙,而明清时期的机制纸则质地细腻,表面平滑。
二、墨迹鉴定墨迹是书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墨迹特点都有所不同。
通过观察墨迹的深浅、浓淡、干湿、用笔力度等方面,可以推断出其年代和作者。
同时,墨迹的新旧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新墨和旧墨在颜色、光泽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三、印章鉴定印章是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印章都有其特点。
鉴定印章需要从印文的内容、风格、刻工等方面入手。
例如,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印章刻工精细,而清代书画家石涛的印章则风格豪放。
同时,印章的新旧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风格鉴定风格是书画的核心特征之一。
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书画风格都有所不同。
鉴定风格需要从用笔、构图、色彩等方面入手。
例如,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画风简远,用笔松动;而明代画家沈周的画风雄健,用笔粗犷。
通过对风格的比较和研究,可以推断出其年代和作者。
五、历史考证历史考证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书画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经历等方面进行考证,可以进一步证实其真伪和价值。
例如,明代画家唐寅的《庐山观瀑图》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且与文献中的描述相符,这进一步证实了该画的真伪和价值。
总之,书画的科学鉴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不能仅凭一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鉴定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够准确地进行鉴定工作。
书画鉴定方法

书画鉴定方法书画鉴定是一门重要且独特的艺术领域,在鉴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
书画鉴定涉及到对作品的年代、作者、材质、风格、技法、题材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书画鉴定方法。
首先,对于古代书画作品的鉴定,年代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鉴定要素之一。
通过对作品的笔触、构图、题材等进行研究,可以对作品的年代有一定的预估。
同时,还可以通过作品上的题字、印章等文物进行更加准确的年代推测。
其次,对于作品的作者进行考证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作品上的题字、印章、签名等进行辨认和比对,结合对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技法等的了解,可以初步判断作品的作者。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笔触、构图、题材、技法等进行研究和对比,与已知作品进行对照,以辨认作者。
再次,材质是对书画作品进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纸张、墨色、色彩、布面、绢面等材质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作品的材质特点、特征和变化情况,从而判断作品的真伪和年代。
此外,书画的题材与题材的表现形式也是鉴定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作品的题材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与历史记录、传说故事或其他相关资料相符合的内容,进而判断作品的真实性和年代。
而对于某些具有独特风格和技法的画家来说,其题材和题材的表现形式也成为判断和鉴定作品的重要依据。
最后,技法和风格也是鉴定书画作品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作品的笔触、构图、书法、绘画技法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判断作品是否符合某位画家或某个时期的作品风格和技法。
同时,可以通过对作品与同一时期或同一画派的作品进行对比,以进一步确认作品的真伪和作者身份。
书画鉴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综合运用艺术史学、文物学、考古学、鉴定学等多种知识和技巧。
在进行书画鉴定时,需要人们密切关注和研究作品本身的特点和风格,借助历史文献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结合专家经验和审美鉴赏力,综合判断作品的真伪、年代和作者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通过科学、客观、准确的鉴定方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书画作品的价值和巨大的艺术魅力。
书画收藏讲究:真、精、新、少

书画收藏讲究:真、精、新、少书画鉴定也有标准,其标准宏观来讲包括以下方面:1,收藏“真”作书画造假由来已久。
一千五百年前,就有一个张姓画家仿造当时王羲之的书画。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杜绝造假,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以保证收藏的是真的作品。
收藏“精”作“真”不等于“好”,“好”不等于“真”。
陆俨少先生当年曾对笔者讲,他注重作品的好坏胜过关注作品的真假。
他70岁前的生活颇多坎坷,曾自诩:真的字画买不起,假的字画绝不要。
他还认为,“真的”但是“不精的”字画有了也用处不大。
所以,他经常去博物馆看画研画,寻找至精至善的作品。
当然这不是收藏家的看法,是一位大艺术家看画学画的标准。
当代书坛大腕、中书协理事王亚洲书法斗方考察历史上的书画家,有的修行不够,一辈子一张精品没留下;有的即使是大家,留下的作品也非张张精品。
一个书画家,一生作品中有30%属于精品就非常了不起。
张大千先生早年创作的花鸟、人物真迹,一般的现在市场价每幅也就三五十万元人民币,但他晚年的精品价格已经达到几千万元,这就是一般真迹与精品的巨大差异。
所以,收藏书画作品,不仅要关注“真”,还要关注“精”。
中书协会员、兰亭名家罗小松书法2,收藏“新”作谢稚柳先生对笔者讲过一件事:当年他和张大千、徐悲鸿、方介堪等人到黄宾虹先生家去玩,黄宾虹先生兴奋地对大家讲,他收到了一张石涛的画,品质从来没见过有那么好,而且是六尺整幅的。
大家欣赏,都赞叹为精品,饱了眼福。
走出黄先生家,张大千笑了,告诉大家,这幅画是他张大千画的。
大家都疑惑。
张大千说我有证据,这幅仿作我还裁了一条边留着呢。
顺联动力,交易担保,放心买,【厂家直供】生宣熟宣扇面卡纸画心,不用装裱,作品完成后直接装框 Mini Program黄宾虹年长谢稚柳、张大千30多岁,是杰出的山水画家,但在书画鉴定方面,确实留下一些遗憾。
上世纪30年代,北京故宫请黄宾虹先生鉴定传为宋徽宗画的《听琴图》。
看到画作纸白版新,像刚画的新画,黄先生便断言不可能是真的,判为伪作。
书画收藏家鉴定书法的依据有哪些

书画收藏家鉴定书法的依据有哪些由于书法收藏风气的盛行,鉴定书法的真伪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哪些大家的著名作品,收藏家是如何进行简单的,他们所遵循的依据有哪些?下面我们来听听双年展的专家对此是如何讲解的。
书画鉴定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辨定真伪,二是品定高下。
前者是“鉴”,后者是“赏”。
一件作品,它是否真实可靠,这是最重要的,否则即使再好,也没有意义。
一、书法鉴定的关键问题,必须先从作品本身“开刀”。
一般来讲,鉴定书法的主要依据是作品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或曰某书家的笔迹特点。
具体而言,即书法作品本身和作者的师承关系。
凡对书法作品进行鉴定考证,最主要得熟悉、掌握该书家的个人书风、派别系统及其时代气息。
二、墨法和设色的鉴定。
墨法即用墨的方法。
墨法包括用墨浓淡的程度和墨色黑白的变化。
在认识墨法之前,先要注意作品笔墨的年代远近。
年代越远,笔线的粗细收缩得越显著,加上纸绢本身也收缩,当然笔线也随着收缩,因此,笔线就比初画时细一些而显得坚硬状;墨色也因年代远而显着柔和,不像新墨色那样刺眼,并且能深入到纸绢的肌里。
古今书画家,每个人有每个人用墨的习惯性方法,也正如每个书画家有自己独特的笔法一样。
所以,墨法是书画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三、结构的鉴定。
“结构”一词,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书法的结体和行款,绘画的构图和剪裁,书法的结体,指每个字的笔划的疏密分布。
行款则指字与字之间的上下左右的相互联接、呼应关系以及行与行之间的排列呼应关系。
绘画构图与剪裁,是绘画的要素之一,即画的结构。
按照中国画的独特理论,中国画强调的就是结构,线条的轻重转折(笔法),水墨的浓淡变化(墨法),从塑造形象这个角度讲,其主要任务就是为了表现物象的组织结构。
书法鉴定的目的,主要是为美术史学、博物馆学的研究服务。
美术史不单是关于美术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更是美术作品流传的历史。
比起文字记载来,美术作品是更直观、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画鉴定中各种证据的地位和排序
作者:赵华
来源:《中国美术》2014年第03期
古代书画作品的鉴定,一般包括对艺术品本身特色的认识,以及对印鉴、题跋、著录等辅助证据的认识。
证据,有没有顺序,顺序是什么,什么是核心证据,什么是次要证据,什么是无关证据?艺术品本身与印鉴、著录、题跋存在矛盾或者辅助证据之间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如何来鉴定和认识?一件艺术品如果没有印鉴、没有题跋、没有著录,又怎样才能鉴定和认识?对于证据的正确运用,显然对鉴定的结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这些问题,半个世纪前,张珩在《怎样鉴定书画》一书里已经就讲得很清楚了。
这里结合《功甫帖》论辩再做实例实践,就教识者。
书画鉴定的核心证据是作品本身,作品本身的水平和风格是唯一本质的、不可复制的。
实践中,既要识真鉴伪,掌握鉴定标的作者本人的风格,同时也有必要熟悉历代所谓“乱真”的“高水平”伪作,掌握作伪的极限水平,识伪鉴真。
苏轼风格比较方面,前期《功甫帖》论辩已经相当充分,《安素轩刻石》所特有的明清审美情趣,《功甫帖》墨迹都不具备;《功甫帖》墨迹中的“瑕疵”反而是苏轼书法所特有的[1](图1、图2),这样的特征在著录累牍的大名鼎鼎的“超一流”伪作中却很难找到(图3、图4、图5),这些伪作直到近年才得以确定和公认[2],反过来看,最好的伪作都不可能具有苏轼风格,这就是风格的排他性。
然后是书画本幅上的其他辅助证据,比如题跋、印鉴等,这些证据又以早期的比晚期的更具权威的特点,确切地说,早期证据对存在争议的晚期证据有否决权。
早期证据往往难以复原,比如“义阳世家”,晚期的很多一流藏家都不明其所以,直到2014年2月,才有人第一次考证了其姓氏和时代属性[3]。
其次,“安仪周家珍藏”这个印章是有大量样本可以作统计比较的,这个印鉴真了,那么跳过早期证据之后的论证就舍本逐末毫无意义了。
笔者和康耀仁的两篇文章专门进行了核对[4],遗憾的是这个“安仪周家珍藏”就是真印(图6)。
通过专门对古代所谓的作伪高手的大量实例的统计考察,那些所谓的作伪高手的“杰作”其实是难以通过现代图像技术检验的(图7、图8),而所有徒手伪印且只有两种情况:其一与真印差别很大,其二比其一差别还大。
很多人无条件仰视古人,认为古人万能;实际上,他们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去进行图像统计和比较[5]。
如果本幅上有真收藏印或伪收藏印,是不是就能鉴真或证伪了呢?都不一定!比如,苏轼款《天际乌云帖》上的翁方纲跋印俱真,苏轼款《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安仪周诸印均真,但苏轼款的本幅书法却是伪作,以鉴定条件和水平论,古人之劣势其实是很明显的。
往往越是名头大的古代书画真迹,伪印就越多。
为什么会有人往名迹上盖伪印呢,难道他们不害怕伪印让真迹贬值吗?道理很简单:和做企业一样,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在最有名的作品上加盖伪印,是建立伪标准品的最有效形式。
比如,唐摹神龙本《兰亭序》本幅及隔水上的赵孟伪印一套五枚,颜真卿《祭侄稿》隔水上的赵孟伪印一套三枚(图9),两套伪印先后出现在20多件第一流古代书画名迹之上(另题详考)。
当然,这些藏家的
级别和资料占有水平绝非一般作伪者所能梦见的;而其作伪技术的低劣今天能够有图共睹,但过去却能骗过古今众多第一流的藏家和学者,反映出那个时代“乱真”和鉴定的最高水准。
孙向群在研究伪宣和、绍兴内府收藏印时,对类似真迹伪印现象也有过专门清理和类似结论[6]。
一般来说,作品被重视程度越高,被添加伪印的概率越高;但只要稍加熟悉,伪印无不极易辨认。
考察《功甫帖》本幅和题跋上的所有印鉴,无一伪印,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可见这样的小品杂件在当时显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装裱、接纸这些书画附属物及其题跋、印鉴,则应置于本幅之后。
既然这些东西是后人附加的,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变数在所难免,古代书画流传至今大都会经历多次重裱,题跋、补纸、移配现象就很常见了。
如果这些附属部分与本幅相关,就值得并题研究;如果不相关,就不值得研究或另题研究;如果部分相关,也可以部分研究,这些研究的性质更多的只是锦上添花而缺乏鉴定作用。
比如神龙《兰亭序》后的赵孟跋、《平复帖》后的元人观跋等等,都与本幅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张冠李戴的移配[7]。
据吴其贞《书画记》记载,《平复帖》原有元人观跋,后被分割,题跋被移配到伪本《勘马图》之后,《石渠宝笈》卷三十四题作《宋徽宗王济观马图》;但吴其贞其实并不清楚,这个《平复帖》后的元人观跋也是从其他作品移配而来,这些附属物的分分合合能对本幅真伪起到多大的证明和证伪的作用呢?笔者也曾遇到有藏品纸张碳化碎裂的情况,出于保护的目的,不得已改手卷为镜心,而补纸不得不忍痛割爱。
当然,《功甫帖》也经历过多次改装,先后大约有单页、手卷、册页、立轴等形式,后人要怎么收藏,前人实在没有能力控制。
综合翁方纲的著录和现状,无论是项印还是梁印,都没有出现在本幅上,结合《墨缘汇观》可以判断,它们是在安岐之后、翁方纲之前的流传过程中附加上去的,再到翁方纲以后梁印页散失,项印页尚存,移配和附加的东西既无证真也无证伪意义。
关于《功甫帖》后翁方纲跋的纸张来源问题,也可参考康耀仁先生的文章[8]。
这里从历代书画中随意模拟“拆裱”下来的三张“废纸”(图10),它们完全可以移配到任何作品的后面。
最后才是著录,从早期的标题式著录到明清的特征著录,再到近当代的图像著录,著录形式不断进步[9],但著录是独立于书画真迹及附属物之外的一种记载形式,我们会根据其与作品本幅的联系疏密决定取舍。
另外,由于眼界的局限性,古人的鉴定水平未必可靠,所以,看书画先看作品本身,看著录还要看著录者本人的论证。
围绕在这些核心证据和非核心证据之间的则是逻辑分析。
比如,钟、凌和后来署名林牧之的文章[10],先后对“世家”、“半印”的真伪提出疑问,无外乎少数笔画细节问题和对骑缝印的考证。
前一个问题,印章的每一次钤盖由于印鉴磨损、印泥性质、蘸涂厚薄、印蜕材质、衬垫承托、钤盖方式、后期装裱的不同,都会产生一些偶然的细节差异。
笔者对赵孟常用印进行深入研究还发现,一枚印鉴可能会产生多次损坏,伴随修复行为的存在,也是笔画细节产生差异的
来源[11]。
如何排除细节差异的干扰,还可以参考康耀仁先生的文章[12],需要看到的是同一枚印鉴的多次钤盖出现细节差异,其核心结构是稳定的,而徒手摹刻则会在印章的核心结构上产生重大差异,难以做到仅仅是“细节”上的差异(图11)。
“图籍”和“义阳世家”两个骑缝印留白不一致,则是由于证伪者缺乏常识所致,吴斌的文章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13],可能很多人没有去看,以至于这样的问题被再次提出来[14],这里对其原理重新作图(图12、图13),再补充一些新的实例,落个俗套,就按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的顺序吧(图14、图15、图16),读者也可以自己去发现第四、第五、第六……行书中的骑缝印留白差异现象,这确实只是个平常人们不太注意但又是很基础的常识。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翁方纲、张珩和徐邦达等人对《功甫帖》的著录呢?
首先,还是看最核心的部分,书法风格问题,这些人的看法是一致的。
其次,在早期印鉴上,“图籍”印完全超出了连“图”字古篆都不认识的翁方纲的认知水平。
有过疑难印辨识经验的人都知道,由于印文与非印文都会留下印迹以及印迹缺损,笔画主次与方向是难以准确描述的,往往会把一个字猜作另一个字,一笔猜作两笔,那么他对笔画的描述就会与真实情况大相径庭,这无关乎他的学术水平。
比如下图中的这枚印鉴,你会怎么“著录”这些笔画呢(图17)?当答案公布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印章与你“著录”的明显不是一枚,如此一来,是否这幅图像就是不存在的了呢?用一个不明真相者似是而非的著录去校核真相本身,这似乎就是故事中的削足适履吧。
而明清时期已经寂寂无闻的“义阳世家”印则超出了安岐、翁方纲直到朱绍良发现“世家”半印来源[15] 之前所有藏家与学者的认知水平,当然也超越了这一时期所有作伪者的认知水平;作伪者可能做赵子昂、项子京印等大名头的伪印,却难以面壁虚构地根据一个并不完整的石刻精确地伪造出他们认知范围以外没有依凭的知识。
然后是上手与否的问题。
其实很多人有这个误区,认为鉴定书画真伪必须要上手。
这个问题要分开来看,上手要解决的是什么?什么问题需要上手?什么问题无需上手?上手解决的问题是品相、摹本、更多传播过程中忽略的附属物信息,但这些问题相对来说其实又是相对简单的问题,前边有安岐、翁方纲、李佐贤、韩慎先等人上手看过,摹本问题实际上就已经排除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风格,其实无需上手;如果上手判断是苏轼风格,那么再看照片、印刷品,它也不会变成黄庭坚风格。
但是如果反过来就不对了,看一般清晰度的照片和印刷品,是难以看出勾摹痕迹的。
总结起来,古书画鉴定中证据效力的排序是:书画本幅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排他性的时代及个人艺术风格>书画本幅上的题跋和收藏印中的真迹部分>书画装裱附属部分的题跋和收藏印中的真迹且有关联部分>有确切关联的书画本幅以外的著录描述>书画本幅及附属的题跋和收藏印中的伪迹部分。
张珩、徐邦达判断《功甫帖》为真迹,他们使用的主要证据是什么呢?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核心证据——风格,和主要辅助证据——“安仪周家珍藏”印,以及它们所建立起来的逻辑联系。
遗憾的是钟、凌二人证伪的方法从头到尾与正常的鉴定逻辑顺序恰恰相反,抛开核心证据和主要辅助证据,在非决定性证据上徒费心力,实在是买椟还珠。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王家葵、康耀仁、杨岩松、李跃林、吴斌等同仁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