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激源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

合集下载

绪论

绪论

绪论1、护理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A、进行临床诊疗技术的科学B、从属于医疗的辅助科学C、从事病员生活护理的科学D、综合性的应用科学E、以技术操作为主的专门科学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应用学科。

2、小冬,4岁,因急性传染性肝炎住院治疗,现虽然病情好转,因无家长陪护仍哭闹不止,食欲不振,病儿何种需要未得到满足A、生理需要B、自尊需要C、安全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E、爱与归属的需要参考答案:E试题解析: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①生理的需要:个体生存所必须的最基本的需要。

②安全的需要:个体需要有保障、受保护、有安全感、生活稳定。

③爱与归属的需要:个体渴望归属于某一群体,希望爱与被爱,与他人友好相处。

④尊重的需要:有自尊、被尊重他人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体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己的理想。

此题正确答案为E3、半坐卧位常用于A、行颅骨牵引者B、十二指肠引流者C、肛门部位检查者D、呼吸困难者E、产妇胎膜早破时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半坐卧位的作用:使膈肌位置下降,有利于呼吸肌的活动,能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气体交换,改善呼吸困难。

引流腹腔渗液至盆腔,减少炎症的扩散和毒物的吸收;减轻切口缝合部位张力,减轻疼痛,因此选D4、组成护理程序框架的理论是A、应激与适应理论B、人的基本需要论C、系统论D、信息交流论E、解决问题论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护理程序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很多理论,主要有一般系统论、基本需要层次论、信息交流论、应激与适应理论、Roy的适应模式和Orem的自理模式等。

一般系统论是护理程序的理论框架5、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于一体的一门A、进行临床诊疗技术的科学B、从属于医疗的辅助科学C、综合性的应用科学D、从事病员生活护理的科学E、以技术操作为主的专门科学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应用学科。

应激状况下(灾难、创伤、作战等)特殊人群心理健康及护理干预标准与应用研究

应激状况下(灾难、创伤、作战等)特殊人群心理健康及护理干预标准与应用研究

应激状况下(灾难、创伤、作战等)特殊人群心理健康及护理干预标准与应用研究【摘要】军人,一种特殊的群体,担任国家特殊任务,面对比普通人更未知的应激源,更多突发状况,如灾难、创伤、作战等,因此所承受的压力也更复杂,面临的应激障碍等不良应激反应屡见不鲜。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中症状较严重、预后不良、可能存在脑损害的一类应激障碍,指个体在面临异常强烈的精神应激,所出现的应激相关障碍[1]。

现代的军人趋于年轻化,也存在非自愿服兵役,因此在从军期间,虽然有些军人心里状况筛查表现良好,各种检查符合标准,但经历创伤、灾难后同样容易受到伤害,同时更容易发生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一旦发生应激障碍,应及时给予治疗,除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外,还应给予心理健康指导及心理干预,及时消除患者心中的顾虑、焦虑,减轻痛苦,减少心理负担。

因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下军人心理健康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提高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下军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军人作战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灾难;创伤;应激障碍;心理护理;心理干预随着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医学临床护理工作训练水平的提高,使一向被认为一门技艺的护理工作逐步形成一门科学,工作的内容也由单纯的生活照料发展为既有专科护理又重视精神咨询,使之成为医疗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心理护理同样贯穿护理的整个过程,逐渐走向大众,心理护理理论不断完善,护理诊断方法和干预技巧也不断增多,使得临床上一些疾病不再是单纯的静脉输液,而是给予心理上的关心和帮助,从而增加患者生存希望,减轻患者焦虑,提高生活质量。

军人在发生不良应激反应之后,出现病理性精神障碍,临床上表现为对外界事物警惕性提高,情绪稳定性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倾向,焦虑不安或感情麻木[2]。

近年来,国内外对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目前这方面防护措施研究仍不能满足军队需要[3],本文对应激状况下(灾难、创伤、作战等)特殊人群心理健康及护理干预标准与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探讨相应心理健康及护理干预重要性,从而提高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下军人的心理适应能力。

护心(护理工作中的应激问题)

护心(护理工作中的应激问题)

4.与社会对护士的认可度有关的应激源 人们对护士寄予厚望,但在实 际工作中面对饱受疾病折磨、心理状态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病人, 护士并不能满足所有病人的每一个期望,此时,有的护士难免会感到 工作有压力或有所失望。抢救病人时,一方面需要护士克制个人的情 感,理智地去抢救病人;另一方面,在抢救中必须有一定的情感投入 和情绪表现,两方面须保持恰当的平衡,才能为病人、家属和同事所 接受。护士期望自己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所以工作 勤奋、努力。然而人们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独尊医疗,不 承认护士的价值,为病人付出辛苦劳动,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补偿, 再加上自身发展机会少,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上的 不合理,造成护士心理失落感、压抑、不平衡,直接影响护士的心身 健康。
主要有: ①升华:将各种不为意识和社会认可的冲动及欲望加以改变,使之导向被 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目标和方向上去。 ②幽默:是通过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尴尬的局面。处于尴尬境 地时,人们常会以发笑、说俏皮话等幽默的方式进行自我解嘲,既无伤 大雅又可解除难堪的局面,使自己摆脱困境。 ③理智化:是以理智的方式对待紧张的情境,借以将自己超然于情绪烦扰 之外。这种机制对于经常与痛苦和死亡打交道的医护人员尤为重要。
5.工作与家庭中的应激源 目前在岗的护士已婚者占83%,年龄3 5岁 以下者占87%,88%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她们肩负工作与家庭的双重 压力。工作中的负面感受有时会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气氛,同时,因 家庭的责任和家务琐事则会消耗护士部分精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 士的压力多与工作负荷过重、责任过大、工作与家庭的矛盾等因素有 关。如果二者不能维持良好的平衡,就会形成矛盾,成为应激源。但 是,良好的家庭关系是护士缓解工作中应激的主要社会支持来源,工 作成就又是维持良好家庭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既 是一种潜在的应激源,又是应激反应的重要调节因素。

个体在应激中的生理反应原理

个体在应激中的生理反应原理

个体在应激中的生理反应原理最近在研究“个体在应激中的生理反应原理”,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儿,今天就来跟大家好好聊聊。

你们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比如说突然要上台演讲了,心里特别紧张,感觉心跳得特别快,手心出汗,甚至还会有点发抖。

哎,这其实就是我们身体对应激的一种生理反应呢。

从专业的角度讲,当我们面对应激源(就像这个突然到来的演讲任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动的反应系统在起作用,这就是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

打个比方吧,这个系统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个警报部队。

一旦察觉到危险或者压力(应激源),就像是敌人来袭了,它就开始拉响警报。

这时候呢,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就像是小信使一样冲到身体各个部位。

这些小信使一到,心脏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扑通扑通跳得特别快,为的就是能够把更多的血液送到身体各处,就好像是为了给前方战士(身体各个器官)供应更多的粮草弹药,随时准备战斗或者逃跑。

再看看我们的呼吸,会变得急促起来,这是为了让身体能够得到更多的氧气。

这也很好理解,就好比是一个燃烧的火炉,燃料(氧气)越多,火烧得就越旺,身体也就越有力量去应对面临的情况。

还有啊,这时候我们的瞳孔也会放大,就像相机的光圈放大一样,可以让我们看东西更清楚,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觉察周围的环境,是有危险还是有机会逃脱。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这种反应一直持续下去会怎么样呢?老实说,我一开始也不明白为什么有时候应激反应过了好久还缓不过来。

其实啊,如果这种应激反应持续很长时间或者特别强烈,慢慢地就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了。

比如说,长期的压力导致的应激,可能会让我们的血压持续升高,就像吹气球,要是一直吹气不松口,气球就可能爆掉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长期过度应激的人可能更容易得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这个个体在应激中的生理反应原理,在实际生活里可是很有用的。

就像很多运动员,在比赛之前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应激反应,要是太紧张了,身体的反应可能会变成一种阻碍,但是如果能够控制好,这种反应又能促使他们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护理心理学应激和心理干预结合的案例题

护理心理学应激和心理干预结合的案例题

护理心理学应激和心理干预结合的案例题
案例题:王先生,45岁,最近由于工作压力大和家庭矛盾,出现了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他描述自己感到压力山大、无法集中注意力、睡眠不好,并且容易急躁和沮丧。

除此之外,他还出现了食欲改变和体重下降的情况。

您作为一名护士,应该如何结合心理干预帮助王先生应对这些问题?
回答:对于王先生这样的情况,护士可以结合应激和心理干预来帮助他应对压力、焦虑和抑郁症状。

1. 评估与支持:首先,护士可以进行综合评估,了解王先生的具体问题和需求。

在此基础上,提供情绪支持,让王先生感受到被理解和关心。

2. 心理教育:护士可以向王先生解释焦虑和抑郁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以及与压力相关的影响。

给他提供有关应对策略和心理干预技巧的知识,增加他对问题的理解和可操作性。

3. 心理疏导技术:护士可以引导王先生学习一些缓解焦虑和抑郁的自我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渐进肌肉松弛、正念等。

这些技巧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增进放松,提高心理抵抗力。

4. 心理干预介入:根据王先生的具体情况,护士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他识别和改变具有消极影响的思维模式,并引导他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

护士还可以运用解释性治疗来帮助王先生理解家庭矛盾的根源,并引导他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

5. 转介和协作:如果王先生的情况较为严重,护士可以将他转介给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如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以获取更深入和专业的干预。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常规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常规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常规
护理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
一些护理常规,有助于患者管理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1. 饮食控制:
- 低盐饮食:限制钠盐的摄入量有助于控制血压。

建议患者避
免食用过多的加工食品和高盐含量的食品。

- 低脂饮食:选择低脂食物,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2. 体重管理:
- 维持健康体重:减轻超重和肥胖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建议患者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来控制体重。

3. 戒烟和限制饮酒:
- 戒烟:烟草中的化学物质对心血管健康有害。

鼓励患者戒烟
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限制饮酒:饮酒过量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问题。

建议患者限制每天饮酒量,最好遵循医生的建议。

4. 定期运动:
- 适度的有氧运动:建议患者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度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脏和肺部功能,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

5. 控制血压和血糖:
- 血压控制:对于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并采取措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积极管理血糖水平可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6. 定期体检:
- 定期随访医生:建议患者定期进行体检,检查心血管状况并调整治疗计划。

以上是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常规,通过遵守这些措施,患者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具体的护理措施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制定。

护心(护理工作中的应激问题)PPT课件

护心(护理工作中的应激问题)PPT课件

第二节 应对与危机干预
一、应对 (一)应对的概念
应对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又 称应对策略。应对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改变个体对应激事 件的反应,称为情绪集中性应对,此法不影响应激源;第二类是直接 指向应激源,称为问题集中性应对。
(二)应对方法
1.情绪集中性应对 改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情绪反应,不影响应激源。 包括采用心理防御机制、重新评价应激情境和缓解紧张等。
2.工作性质中的应激源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士工作已 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 顾。这种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 护理工作对病人的健康负有重要的责任,病人病情变化多端,不确定因 素多,护士必须及时观察病情并迅速做出护理处理,同时还要满足病人 的各种合理需要,工作难度大,则应激刺激强度就高。护士还必须承担 职业的风险性,如果护士在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将会威胁到病人的心 身健康,甚至生命,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创造良好的工作气氛 让护士有机会参加和讨论工作中的问题, 参与病人治疗计划的制定,无论是护理工作本身,还是对工作 应激的缓解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如果护士在工作中出现失误 时,应给予正确的心理引导。处于困境时,能及时发现并给予 帮助和支持。经常开展集体活动,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有针 对性地提出解决心理冲突、释放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措 施。而且还可以协调医护关系、培养轻松幽默的人际关系,有 效地缓冲心理压力。
受挫折即处于危机状态下的个体给予关怀、支持及使用一定的心理咨询与 治疗方法予以援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使其情绪、认知、行为重新回到 危机前水平或体所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他人所 能够提供的应对资源。在应激环境中,应激者往往寻求来自家庭、亲友 、组织等方面的帮助,包括给予信息及指导、关怀、影响和教育,提供 鼓励和保证等。或向他人诉说心中的烦恼,期望得到别人的同情、支持 和理解,心理便会感到满足,以缓解焦虑不安的心情。

手术后出现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手术后出现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手术后出现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手术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往往是必要且有效的手段,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些并发症,其中术后心血管并发症是较为严重且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

了解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掌握恰当的处理方法,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一、手术后出现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原因1、手术应激反应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在手术过程中,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

这些激素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可能引发心血管并发症。

2、原有心血管疾病的基础患者在手术前就存在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其心脏的功能本身就已经受损。

手术的创伤和应激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原有疾病的恶化,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3、失血和贫血手术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量的失血,如果失血过多或术后没有及时补充,导致贫血,会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

为了满足身体的氧需求,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增加了心脏的负荷,容易诱发心血管问题。

4、电解质紊乱手术前后,患者的饮食和体液平衡可能会发生改变,如果出现钾、钠、钙等电解质的失衡,尤其是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会影响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5、麻醉因素麻醉药物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

某些麻醉药物可能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而在麻醉苏醒过程中,又可能出现血压的剧烈波动,这些都对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构成挑战。

6、术后感染术后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感染严重,会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

炎症因子的释放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功能障碍,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7、卧床和活动减少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这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血栓。

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心脏或脑血管,就可能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8、疼痛和焦虑术后的疼痛和焦虑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氧耗,不利于心血管系统的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应激源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
【关键词】应激源;心血管疾病;干预
应激源包括物理环境变化、工作生活环境变化及心理、精神、身体等诸多变化,严重者可导致人体发生的身心不适,甚至导致疾病发生、发展。

其中,在心血管疾病中较常见的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应激源尤其是各种应激源导致的心理、精神应激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多种应激源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1 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的应激源愤怒、冲动或恐惧、惊恐发作等负性情绪应激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重性抑郁、绝望或烦躁焦虑等慢性强烈的心理应激也可促发多种心律失常,其促发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交感神经张力骤增、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引起心电不稳定、心率校正的QT 间期(QTc)延长、QT离散度(QTd)增加、跨膜复极离散度(TDR)增大、心率变异性(HRV)降低或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等。

1.2 精神应激对冠心病的影响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工作环境经常处于不断变更的状态中,人们如果不能很好适应环境则会处于精神应激状态。

精神应激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肯定的重要因素, 精神应激可使冠状动脉收缩、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 并与心血管反应呈正相关[1]。

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导致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在正常情况下, 心肌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冠状动脉中的氧, 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 如进行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均可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强烈、持久的刺激, 交感神经兴奋, 心率加快, 心肌对血液的需求量增加, 进而出现供血不足, 引起心绞痛的发作。

1.3 冲动、愤怒等应激促发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Wittstein等[2]对19例由冲动、愤怒等应激促发的急性心肌梗死与7例无明显心理应激促发的AMI (killip3级)进行比较,两组的血清儿茶酚胺浓度有显著的差异。

应激组∶非应激组的结果如下:平均肾上腺素浓度:1264:1376 pg/ml ,去甲肾上腺素浓度:2284:1100 pg/ml,多巴胺浓度:111:161 pg/ml。

作者的结论是急性心理应激使交感神经引力骤增,儿茶酚胺过量释放,引起心电不稳定、QTc延长以及左心功能减退等异常改变[2]。

1.4 抑郁和焦虑均可显著影响ACS的预后:Strik等[3]对31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访3.4年后发现, 抑郁和焦虑增加ACS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是焦虑是比抑郁促发心血管事件更强有力的预测因素[抑郁与焦虑的危险比(OR)分别为2.32与3.01,P=0.034],其原因可能由于:①焦虑显著降低心率变异性(HRV),增加心律失常乃至心脏性猝死的机率;②焦虑使患者提出建议的依从性更差。

Potriova等[4]认为抑郁和焦虑是通过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这个“共同土壤”,继发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代谢异常,从而引起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抑郁症患者发生IR的机率4倍于无抑郁的人群;抑郁和焦虑可显著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

2 预防
2.1 早期干预
2.1.1 心理行为治疗Chevalier等[5]报道应用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 herapy,CBT)可以有效调节自主神经的失衡,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少和控制焦虑抑郁症状,通过增加HRV,显著减少了心律失常,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杨菊贤等在平均年龄为59岁的253例ICD患者中随机选择了70例,分成CBT组和对照组,各35例,疗程为3个月,结果在CBT组未发生心律失常而在对照组出现4例心律失常,需要ICD的干预;在CBT组白天和夜间SDNN的ms 数(HRV的标志)均有显著的增加,而在对照组则无显著改变;并得出结论CBT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有效地减少了焦虑症状和心律失常,有利于预防SCD的发生。

2.1.2 性格指导有研究报道, A 型性格者更具有竞争性, 在行为因素的作用下极易发生较大的情绪改变, 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游离脂肪酸增多而促使血浆激素及TC 水平急剧升高[6]。

其性格的临床特征为强烈的竞争性、持续的时间紧迫感, 可表现为急躁、恐惧、抑郁、焦虑、容易激动、愤怒等( 诱发心绞痛的重要因素) 。

所以针对于 A 型性格者, 指导其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训练中尽量做到不被突发事件影响, 更不要时刻让自己处于紧张状态。

应积极了解和认知 A 型性格特点与疾病的密切关系: 它既是很多疾病的发病基础, 又可以改变许多疾病的发展过程。

应让部队官兵正确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 促其扬长避短, 把性格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并因人而异; 指导他们改变自己的心态,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确认合理的认知模式, 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心绞痛发作的心理和其他危险因素, 达到逆转身心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目的。

2.2 对已发生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干预
2.2.1 减少与环境、与角色的改变有关的应激源由于患者住院后与社会暂时隔离,改变了日常生活规律,要面对陌生的环境与人群,还要饱受疾病的折磨,致个体对环境刺激不能应对,对角色变化无法适应,将会影响患者的合作程度与治疗结果,为此,我们在患者入院后首先采取角色认同,目的是使患者感到有所属,具体包括:①对环境的认同,主动热情地结代新患者,详细介绍病房环境及患者的相关权利与义务,使患者尽快适应新环境,进入患者角色;②对病友的认同,友好地为患者介绍同病室病友,主动协调好病友之间的人际关系,使患者在这一群体中相处愉快,彼此相互接纳,相互尊重;③对医护人员的认同,介绍经管医生与护士以及病区相关的医疗与护理特色,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双向信息交流与沟通渠道。

2.2.2 减少与医护人员行为有关的应激源做为医护人员,首先把患者看作是“整体人”,尊重患者的权利与尊严,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

护理人员自觉做到“四轻”,特别在夜间巡视病房时,以免患者夜间熟睡时被护士惊醒;首次接触患者时,主动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在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做到忙而不乱,各项检查、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与介绍,说话不要太快、且避免使用医学术语,以消除患者因“看到医护人员处在一片匆忙中”及“护士或医生说话太快或说了使患者听不懂”而不敢多问的的疑虑与不安,为建立良好的医患与护患关系打下基础,使双方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和合作关系。

2.2.3 减少与信息沟通不畅有关的应激源由于患者与医护人员交流困难,以致患者得不到有关疾病信息,使患者在未弄清或错误理解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

有调查显示,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会影响医患、护患的合作程度。

因此,在患者入院后,通过角色认同,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与交
流渠道,在通过交流渠道进行信息的互相沟通,再通过了解患者的需求,有针对性、主动地向患者介绍病情及诊断、治疗方案、检查目的、时间安排等,并根据其反映进行进一步的解释、疏导和支持,使患者从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随着沟通的深入与扩展,针对每个患者具体面临的敏感应激源使其顺利度过疏导-支持-调整-适应阶段,积极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达到良好的适应,逐步缓解应激程度。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3.
[2]WittsteinIS,ThiemannDR,LimaJA,et al.Neurohumor alfeatures of myocardial stunning due to sudd enemotional stress.N Engl J Med,2005,352(6):539-548.
[3]StrikJJ,DenolettJ,LousbergR,et paringsymptoms of depressionand anxiety aspre dictors of cardia cevents after myocardialinfarction.J Am Coll Cardio,2003,42(10):1808-1810.
[4]PotriovaB,RosolovaR,HezzZ, et al.Depression disorders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of insulinre sistance.Semin Vasc Med,2004,4(2):161-165.
[5]Chevalier P,Cottlaux J,Mollard E,et al.Prevention of implantabled efibrillator shocks by cognitive be havioralt herapy.Am Heart J,2006,151(1):191-192.
[6]叶任高, 陆再英.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