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教学方案
物理化学教案(含多款)

物理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物理化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2.热力学第二定律:熵与能量品质3.化学平衡:反应的方向与限度4.化学动力学:反应速率与机理5.相平衡与相变:物质的聚集状态与转化6.电化学:电子转移与电能转化7.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界面现象与分散系统8.统计热力学: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4.讨论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5.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安排1.热力学第一定律:2学时2.热力学第二定律:2学时3.化学平衡:2学时4.化学动力学:2学时5.相平衡与相变:2学时6.电化学:2学时7.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2学时8.统计热力学:2学时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2.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
4.同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物理化学教材。
2.参考文献与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参考书籍、学术论文和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3.实验室:配置完善的物理化学实验室,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4.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物理化学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教案:物理化学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学科;2. 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 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巧;4. 物理化学实验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教学步骤:第一课:物理化学概述1. 引入物理化学的概念和意义;2. 介绍物理化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内容;3. 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
第二课:物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介绍物理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器材;2. 讲解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3. 演示物理化学实验的常见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三课: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1. 介绍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方法;2. 讲解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3. 演示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的常见技巧和方法。
第四课:物理化学实验设计与报告1. 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化学实验设计;2. 指导学生撰写物理化学实验报告;3. 评价和讨论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报告。
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实验操作演示:通过演示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
3. 实验设计与报告: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评价方法:1.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和技巧;2. 实验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3. 实验设计与报告评价: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报告撰写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化学教材;2. 实验设备和器材:如量筒、天平、分析天平等;3. 实验化学品:如溶液、固体试剂等;4. 计算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验演示。
教学辅助工具:1. 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于呈现教学内容和实验操作步骤;2. 实验操作视频:用于演示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 实验数据处理软件:用于演示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大学工科化学物理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等基本知识。
3. 能够运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热力学基础- 状态函数和过程函数-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和自由能- 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学平衡2. 动力学基础- 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链式反应和自由基反应- 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 酶催化反应3. 电化学基础- 电荷守恒和欧姆定律- 电化学电池和电解- 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 电化学腐蚀和电化学保护4. 胶体化学基础- 胶体溶液和胶体性质- 胶体稳定性和胶体聚沉- 胶体分散系和胶体分离- 胶体在工业和生物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解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应用。
4.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加深对物理化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热力学基础2. 第3-4周:动力学基础3. 第5-6周:电化学基础4. 第7-8周:胶体化学基础5. 第9-10周:综合练习与复习五、教学手段1. 教材: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工科化学规划精品教材《物理化学》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论文、教学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2. 作业与练习: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
4. 综合测试:对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具备运用物理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教案完整版

物理化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风向和风力的观察》。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风向和风力的概念,掌握风向和风力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描述风向和风力的概念,知道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是指风的强度。
2. 学生能够使用风向标和风力计正确测量风向和风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风向标和风力计进行测量。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风向和风力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标、风力计、彩旗、绳子。
2. 学具:学生科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风向和风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风向和风力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风向和风力的定义。
3. 学习风向标和风力计的使用:教师讲解风向标和风力计的使用方法,并示范操作。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风向标和风力计测量风向和风力。
6.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完成风向和风力记录表。
六、板书设计1. 风向和风力的概念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力:风的强度2. 风向标和风力计的使用方法风向标: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力计:数字越大,风越大七、作业设计1. 风向和风力记录表日期:____年__月__日风向:____风力:____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向和风力的概念掌握情况良好,但在使用风向标和风力计时,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原因,探究风能的利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风向和风力的观察》。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风向和风力的概念,掌握风向和风力的测量方法。
在教学内容中,需要重点关注风向和风力的定义,以及风向标和风力计的使用方法。
物理化学教案_天津大学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授课班级: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授课时间:2022年9月10日授课教师:张老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原理;2.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1. 物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2. 物理化学实验原理;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4. 实验报告撰写规范。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物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实验基本操作1. 介绍实验仪器和设备,包括天平、移液管、滴定管等;2. 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 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
三、实验原理1. 介绍实验原理的基本概念;2. 讲解实验原理在实验中的应用;3. 分析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四、实验数据处理1. 介绍实验数据处理的步骤和方法;2. 讲解误差分析的基本原则;3. 通过实例演示实验数据处理过程。
五、实验报告撰写1. 介绍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内容;2. 讲解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3. 进行实验报告撰写指导。
六、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2. 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处理,教师点评;3.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批改。
七、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强调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的重要性;3. 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2. 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3. 学生实验报告撰写质量;4. 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实验技能;3. 加强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4. 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1.2 课时安排:本章共5课时1.3 教学目标:1.3.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1.3.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2.1 引言:介绍物理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2.2 第一节基本概念:物质的量、状态、相等、平衡等概念的解释。
2.3 第二节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2.4 第三节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反应速率、化学动力学等基本概念。
2.5 第四节溶液:溶液的性质、浓度、稀释、渗透压等概念。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3.3 互动教学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四、教学步骤4.1 引入新课:通过问题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化学的重要性。
4.2 讲解基本概念:清晰地讲解本节课的重点概念。
4.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物理化学的应用价值。
4.4 课堂互动:提问、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5 总结本节课:回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5.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2 选择一道实际问题,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5.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6.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6.3 单元测试:进行一次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7.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
7.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7.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八、拓展阅读8.1 推荐学生阅读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物理化学教材、论文或科普文章。
物理化学教案完整版

物理化学教案完整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物体的运动”。
具体内容包括:1. 物体的运动形式;2. 速度的概念;3. 加速度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的三种运动形式: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2. 学生能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的速度问题。
3. 学生能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的加速度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以及物体运动形式的判断。
2. 教学重点:物体运动形式的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科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的运动形式。
2. 课堂讲解:a. 物体的运动形式: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b.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为v=s/t。
c. 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公式为a=(v_t v_0)/t。
3. 例题讲解:a. 例1: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5秒后,速度达到10m/s,求物体的加速度。
b. 例2: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5m/s,经过3秒后,路程为15m,求物体的速度。
4. 随堂练习:a. 练习1: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3秒后,速度达到6m/s,求物体的加速度。
b. 练习2:一个物体做曲线运动,速度为8m/s,加速度为2m/s^2,求物体的速度变化。
六、板书设计:1. 物体的运动形式: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2.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v=s/t3. 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公式:a=(v_t v_0)/t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4秒后,速度达到8m/s,求物体的加速度。
2. 答案:2m/s^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计算速度和加速度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教案:物理化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物理化学中的第一章节,主要内容有:温度、压力、体积、物质的量、质量守恒定律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理解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压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
4. 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了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5.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温度、压力、体积、物质的量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压力的作用效果,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温度计、压力计、体积计、物质。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环境中温度的变化,如季节变化、气候变化等。
2. 概念讲解:讲解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3. 实例演示:通过压力计、体积计等教具的演示,让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4. 计算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物质的质量、体积等信息,计算物质的量。
5. 定律讲解: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温度、压力、体积、物质的量、质量守恒定律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温度:定义、计量单位、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2. 压力:定义、计量单位、作用效果。
3. 体积:定义、计量单位。
4. 物质的量:定义、计量单位、计算方法。
5. 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物质的量已知某种物质的质量为50克,密度为1.0克/立方厘米,求该物质的体积。
答案:该物质的体积为50立方厘米。
2. 题目: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量为20克,物质量为30克,求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亥姆霍兹和吉布斯函数:明了 Helmholtz 函数和 Gibbs 函数以及标准生 成 Gibbs 函数等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和各种平衡依据。 明了热力学公式的适用 条件 (6) 理解热力学基本方程和 Maxwell 关系 *了解用它们推导重要热力学公式的演绎方法 (7) 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克拉佩龙方程。会从相平衡条件推导 Clapeyron 方 程和 Clapeyron-Clausius 方程,并能应用这些方程进行有关的计算 3.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1) 掌握 Raoult 定律和 Henry 定律以及它们的应用。 (2) 理解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概念。理解理想系统( 理想溶体及理想稀溶体) 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 (3) 理解能斯特分配定律。 (4) 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 (5) 了解逸度和活度的概念。*了解逸度和活度的标准态和对组份的活度系 数的简单计算方法。 4. 化学平衡 (1) 等温方程及标准平衡常数。 明了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会用热力学数据计算标准平衡常数。了解等温 方程的推导。掌握用等温方程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方法。 (2) 理解平衡常数的测定,掌握平衡组成的计算。 (3) 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 了解等压方程的推导。理解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 会用等压方程计 算不同温度下的标准平衡常数。 (4) 影响理想气体反应平衡的其它因素。 了解压力和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组成的影响 (5) *了解同时平衡。
48(D)
2
8 8
4
4 6
6(7)
0
4(5)
4 2(0)
0. 绪论与气体性质 (1) 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发展、学习目的及实验的基本要求。 (2)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混合气体的性质(道尔顿分压定律、阿马格分 体积定律) (3) 了解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 (4) 了解实际气体的液化和临界性质 (5) 了解对应状态原理与压缩因子图 1.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理解下列热力学基本概念:平衡态,状态函数,可逆过程,热力学标准 态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掌握热力 学能、功、热的计算 (3) 热函(焓) :明了热力学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标准摩 尔反应焓等概念及掌握其计算方法 (4) 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焓与温度关系。 (5) 掌握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的 pVT 关系及理解其功的计算。 (6) 了解节流膨胀。 2. 热力学第二定律 (1) 了解卡诺循环。 (2) 热力学第二定律: 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掌握熵 增原理 (3) 熵: 掌握理想气体 pVT 变化、相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系统熵变的计 算方法和环境熵变的计算方法,以及掌握用总熵变判断过程的方法 (4) 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
5. 相平衡 (1) 理解相律的推导和定义。 (2) 掌握单组分系统相图的特点和应用。 (3) 掌握二组分系统气-液平衡相图的特点( 包括温度组成图,压力组成图, 气相组成液相组成图)。 (4) 掌握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及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 (5) 掌握二组分系统固液平衡相图( 包括生成稳定,不稳定化合物及固态部 分互溶相图) (6) 了解三组分系统相图的画法和特点 相图部分要求会填写相图中各区域存在的物质; 能用杠杆规则进行计算。 能用相律分析相图和计算自由度数;能从实验数据绘制相图。 6. 化学动力学基础 (1) 明了化学反应速率定义及测定方法。 (2) 明了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级数的概念。理解基元反应及反应分子数的概 念。 (3) 掌握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的积分式及其应用。 (4) 掌握通过实验建立速率方程的方法。 (5) 掌握 Arrhennius 方程及其应用。明了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定义和物理意 义。 D(6) 理解对行反应、连串反应和平行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D(7) 掌握由反应机理建立速率方程的近似方法: 稳定态近似方法,平衡态 近似法。 D(8) 了解单分子反应的 Lindema nn( 林德曼)机理。 D(9) 了解链反应机理的特点及支链反应与爆炸的关系。 D(10) 了解简单碰撞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结果。 D(11) 理解经典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思想、基本公式及有关概念。
章\学时 绪论与气体 第一定律 第二定律 多组分 化学平衡 相平衡 电化学 统计热力学 界面现象 动力学 胶体化学
84(A)
3 11 10 7 5 8 11 7 7 11 4
64(B)
3 10(9) 10(9) 6 5 7 9 0 6 8 0(2)
56(C)
பைடு நூலகம்2 9 9 5 4 7 6(7) 0 4(5) 8 2(0)
教学方案 《物理化学》教学方案 《物理化学》
华南理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葛华才整理 2008 年 8 月 20 日星期三
应用化学专业:总学时 84,分两学期讲授,分配为 44+40 学时 的 其他专业具体学时分配,用 A、B、C、D 表示 84、64、56、48 学时专业 学时专业的 建议学时安排; 带*的内容可自学而不作教学要求, 带的内容表示总学时 6 4 (及 以下)可不作要求的部分, 带 D 和的内容表示总学时 48 可不作要求的部分。 对于少于 64 学时的专业教学要求,侧重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对公 式推导不作主要要求。下面给出不同教学学时建议的教学具体安排学时:
(5) 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掌握 Langmuir 吸附、单分子 层吸附模型和吸附等温式。 (6) 了解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理解 Gibbs 吸附等温式。 9. 胶体化学 (1)了解胶体的制备方法。 (2)了解胶体的若干重要性质: Tyndall 效应,Brown 运动,沉降平衡,电 泳和电渗。 (3) 明了胶团的结构和扩散双电层概念和憎液溶胶的聚沉。 D(4) 了解憎液溶胶的 DLVO 理论,理解电解质对溶胶和高分子溶液稳定性 的作用。 D(5) 了解乳状液的类型及稳定和破坏的方法。 D(6) 了解纳米材料与胶体的异同点。了解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及其应用。 . 统计热力学初步 10 10. (1) 掌握粒子各运动形式的能量计算及统计权重。 (2) 了解独立子系统的微观状态, 能量分布和宏观状态的关系。 (3) 明了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假设。 (4) 理解 Boltzma nn 能量分布及其适用条件。 (5) 理解配分函数的定义,物理意义和析因子性质。掌握双原子分子移动、 转动和振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6) 理解独立子系统的能量、热容、 熵与配分函数的关系。
返回页首
(12) 了解溶液中的反应特征。 (13) 光化学(理解光化学第一、第二定律,掌握量子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 法,了解光化学反应特征) (14) 了解催化作用的特征。 (15) 了解多相反应的步骤。 7. 电化学 (1) 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和法拉第定律。 D(2) 了解离子迁移数及其计算。 (3) 理解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物理量( 电导,电导率, 摩尔电导率)。 (4) 了解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5) 理解电导测定的应用。 (6) 理解电解质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 *(7) 了解离子氛的概念和 Debye-Huckel 极限公式。 (8) 理解可逆电池及韦斯顿标准电池 (9) 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 (10) 掌握 Nernst 方程及其计算。 (11) 掌握各种类型电极的特征。 D(12) 掌握电动势测定的主要应用。 D(13) 掌握把一般的电池反应设计成电池。 *(14) 理解产生电极极化的原因和超电势的概念。 8. 界面现象 (1) 理解表面张力和表面 Gibbs 函数的概念。 (2)了解铺展和铺展系数。了解润湿、接触角和 Young 方程。 (3) 理解弯曲界面的附加压力概念和 Laplace 方程。 (4) 理解 Kelvin 公式及其应用。解释亚稳状态和新相生成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