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诗三首
第10课古诗三首

第10课古诗三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 诗句解析。
- 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你看啊,诗人一上来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特别壮阔又有点压抑的画面。
“青海”那是个很大的湖,“长云”就是长长的云彩,这些云彩把雪山都给遮暗了。
就好像是大自然都在为战争的氛围添上一抹沉重的色彩呢。
-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有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个孤城感觉好孤单啊,在那一片广阔的边疆之地,它就像一个小小的棋子,但是又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抵御外敌的前沿阵地。
-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一句可就很厉害了。
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战士们打了无数次仗,连身上的铠甲都磨穿了。
你想啊,铠甲那可是很结实的,能把铠甲都穿破了,得打多少仗啊,这就说明战斗特别频繁,战士们特别辛苦。
- “不破楼兰终不还”,最后这句就特别有气势。
楼兰在这里就代表着敌人,战士们发誓不打败敌人就不回家。
这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不完成任务就不罢休,这些战士们都有着坚定的信念。
2. 整体赏析。
- 这首诗从景色描写入手,然后写到战士们的战斗生活,最后表达战士们的决心。
就像一部小电影,先给我们看了场景,然后是主角的日常,最后是主角的豪言壮语。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而且王昌龄写得特别简洁明了,每一句都像一个小炸弹,炸出一个很震撼的画面在我们脑海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 诗句解析。
- “葡萄美酒夜光杯”,这一句一出来就特别有感觉。
想象一下,晶莹剔透的夜光杯里盛着紫红色的葡萄美酒,那画面太美了。
这说明战士们的生活也有很享受的一面呢,在战争的间隙,还有美酒可以喝。
- “欲饮琵琶马上催”,刚要喝酒呢,就听到琵琶声响起,这可不是什么助兴的音乐,而是催着战士们上马打仗的声音。
这就像你正准备好好吃一顿大餐,突然闹钟响了,告诉你得去上班了,特别扫兴。
- “醉卧沙场君莫笑”,战士们说啊,如果我喝醉了躺在战场上,你们可别笑话我。
10《古诗三首》

10《古诗三首》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
在《古诗三首》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带来三首精选的古诗,展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1.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
诗中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取的精神和壮美的自然风光。
作者借登楼之景来表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同时也勉励后人不断超越自我,追寻更高的目标。
2.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静夜思》凭借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触动了世人。
诗中以明月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者用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巧妙结合,引起读者共鸣,给人以深深的思索。
3.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登幽州台歌》。
诗中以幽州台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内心的感怀。
作者感叹自己在人世间的渺小和短暂,用凄凉的语言描绘了人们所面临的无垠的历史长河,引人深思。
总结:
通过《古诗三首》这篇文章,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智慧。
这些古诗既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感悟与表达,又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和故乡的追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古诗的优美和深刻感染着每一个读者,永远流传下去。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古诗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们。
6下10课古诗三首笔记

6下10课古诗三首笔记一、原文及注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 大漠:广大的沙漠。
2. 燕山:在河北省。
这里借指边塞。
3.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 何当:何时将要。
5.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二、解析与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特别有画面感。
你看啊,“大漠沙如雪”,那茫茫的大沙漠啊,沙子就像雪一样白花花的。
这得多壮观啊,就像整个沙漠被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可是沙漠里哪来的雪呢,这就是诗人的奇妙想象啦。
再看“燕山月似钩”,燕山那个地方的月亮就像弯弯的钩子一样。
这一弯月亮挂在燕山之上,和那如雪的大漠搭配起来,就好像一幅很清冷、很有气势的画。
后两句就更有意思了。
“何当金络脑”,这匹马就想啊,什么时候我才能戴上那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呢?这马也是有追求的呀,它可不想就这么普普通通的。
“快走踏清秋”,要是戴上了那华贵的马笼头啊,它就想在这清爽的秋天里飞快地奔跑。
其实诗人李贺在这里是以马自喻呢,他就像这匹马一样,渴望被重用,想要在合适的时机大展身手,在那个属于自己的“清秋”里驰骋一番。
一、原文及注释。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2.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3. 浑:全。
4.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二、解析与赏析。
“千锤万凿出深山”,石灰的出生可不容易啊,要经过无数次的敲打,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这就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要经历很多的磨难才能出来闯荡社会呢。
“烈火焚烧若等闲”,然后呢,还要被烈火焚烧,这可是很痛苦的啊,但是石灰就像个硬汉一样,根本不把这当回事儿,就跟平常事儿似的。
“粉骨碎身浑不怕”,石灰都被烧得粉身碎骨了,可它还是一点都不怕。
这石灰的意志可真坚定啊。
最后“要留清白在人间”,它为啥这么顽强呢?原来是为了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诗人于谦写这首诗也是在表明自己的心志呢。
第11课时《古诗三首》

资 料
好诗文。当时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
袋 甫湜(shí)曾出题让他写作,七岁
的李贺当即写了一首在文学史上足以
流传的名作《高轩过》。从此,李贺
的诗名传遍天下,但也因此被人嫉妒
、陷害,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
李贺一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 27
岁卒。
李贺天才早熟,七岁便写得一手
资 料
好诗文。当时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
写景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抒情
咏叹马,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马诗
[唐]李贺
大漠
,
燕山
。
何当
,
快走
。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
。
何当
,
快走
。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
,
快走
。
马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yān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六年级下册第1 0课《古诗三首》课文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文一、古诗三首概述本课课文《古诗三首》选取了三首经典的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
这三首古诗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高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古诗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情怀,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在学习《古诗三首》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增长见识,提升审美情趣。
二、《登鹳雀楼》1.概括:《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2.主旨:表达了对壮美的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飘忽无常的感慨。
3.诗词分析: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景物的描写,如“九州生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使整首诗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世事的沉思。
4.启示意义: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见地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赏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静夜思》1.概括:《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夜晚孤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深情和宿醉后的清醒。
2.主旨:表达了对孤独寂寞的描写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诗词分析:诗中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夜晚的孤寂景象,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4.启示意义:通过学习《静夜思》,可以使学生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深情,培养学生对世事的深刻感悟,引导学生珍爱当下,感恩生活。
四、《望庐山瀑布》1.概括:《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激昂的志向和决心。
2.主旨:表达了对壮美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奋发向上的期许。
3.诗词分析:诗中通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等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自身的豪情壮志。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竹石

10 古诗三首
想一想
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1)竹成片生长,中空外直,很谦虚;
(2)竹四季常青,不惧寒冷,坚强; (3)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 (4)竹扎根很深,打牢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脚踏实地;
(5)可做生活用具、建筑材料、运输工具,实
用价值很高等。
10 古诗三首
竹石
【清】郑燮
竹石:扎根在岩石缝中的竹子。 本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 所题的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你仿 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 的?
10 古诗三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 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10 古诗三首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0 古诗三首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0 古诗三首
精 读 古 诗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比喻根扎 得结实。
扎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子刚毅的性格特点。 竹子扎根的艰难和顽强。 既是实写竹,也是暗写人的坚定立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表达了诗人对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在艰难、恶 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赞 美之情。
10 古诗三首
总结写法
诗1 人1 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志向的?
第十课古诗三首笔记

第十课古诗三首笔记一、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字词解释。
1. 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3. 长云:层层浓云。
4.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5. 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6.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7. 穿金甲:磨穿了铁铠甲。
穿,磨破。
8.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三、解析。
1.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那可是相当有画面感。
你看啊,青海湖上空那层层的浓云,就像一块大黑布似的,把雪山都给遮得暗暗的。
这“暗”字用得特别妙,一下子就把那种压抑、紧张的气氛给烘托出来了。
然后呢,有一座孤城,远远地和玉门关相望。
这就像两个孤独的战士,在那辽阔又危险的边境上站岗呢。
这两句其实是在描绘西北边陲的景象,给人一种很宏大又很苍凉的感觉。
2.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就特别能体现战士们的决心。
你想啊,在那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战士们打了一场又一场的仗,那铠甲都被磨穿了。
这“黄沙百战”四个字,就把战争的频繁和残酷全给说出来了。
但是呢,这些战士们可没有被吓倒,他们心里就想着,不把敌人打败,就绝不回家。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话说得那叫一个硬气,就像战士们在拍着胸脯发誓一样,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一、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字词解释。
1. 将晓:快要天亮。
2.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3. 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4. 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5.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第10课古诗三首一、看拼音,写词语网络烟山风古岁深坚径粉韶千锤万凿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___(阳)持(久)函(谷)河(流)三、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又)经过烈火焚身,(更要)粉骨碎身,(才能)要把清白留在人间。
四、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A)何时将要。
2)这两句诗中的“金络脑”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
“快走”象征受到了重用,“踏清秋”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2.千磨万击还坚劲,___东西南北风。
1)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锲而不舍”。
2)诗句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的磨练,竹子仍然坚韧不拔,无论是东风、西风、___还是北风都无法动摇它的坚定信念。
3)诗句赞美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品格。
五、默写___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___东西南北风。
六、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___在《马诗》中描写环境的诗句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描写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诗句是“大漠沙如雪,___似钩。
”2.《石灰吟》是明代诗人___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身”,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化尽”、“消魂”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爱国的思想感情。
名句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3.《竹石》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写人。
诗人在赞美竹的坚韧顽强品格的同时,寄寓了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高傲风骨。
七、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诗人___。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浑:浑浊。
3.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
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
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
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
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