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书体史
隶书讲稿——韩少辉,主讲:于有东

《张迁碑》ຫໍສະໝຸດ 《衡方碑》《鲜于璜碑》
(一)标准隶书
5、摩崖刻石。①崖面不能如碑面磨治平滑,给艺术 效果的细致表现带来困难,但只要书刻者善于因石 面之势而为之,便会给笔画、结字造成种种意外的 变化和意趣;②因崖面比碑面更加阔大,书刻者可 放胆挥运,充分展示心胸;③摩崖地处边野,作者 多为民间书家,情性质朴少拘谨,因而书法往往纵 横朴野,与大自然通气(消)息,非庙堂碑刻所能 比拟。代表作有《石门颂》、《郙阁颂》、《西狭 颂》、《杨淮表记》等。
东汉《阳嘉二年题记》
长沙五一广场东 东汉《苍山画像石题记》 汉简
三 隶书线的运动
甲骨文
金文
秦朝(前221-前206年)
隶意出现 草化
帛书
变连为断 圆转为方折
草化
正体
小篆
西汉(前205-25年)
汉简(八分书)
汉简
草化
章草
隶书
正体
石鼓文 今草
草化 通俗隶书
正体
标准隶书
行书 楷书
行草 行楷
(一)隶书的起源、成熟和兴盛— —秦、西汉、东汉
1、秦——隶书的起源 (前221—前206年)
主讲人:韩少辉 国家一级美术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隶书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山西书法院院长
二〇一六年七月
一 隶书的演变
一 隶书的演变
• 文字的草写促进了文字的演变。到汉末,文字的演变完成,进 入书法艺术的自觉时期,各种笔法也随之出现并完成。
• 文字(字体):
金农隶书
何绍基隶书
伊秉绶隶书
(四)隶书的第三个高峰——当代
1、资料比清代更为丰富,秦简、汉简、帛书 以及未刻书迹的发现 2、风格更加多元——由于资料的丰富以及行 草书的影响 3、方法更加科学——篆书的学习;理性分析 的临摹 4、隶书展的推动 5、设计美术学科的渗透,趣味增强。
研究隶书的著作

研究隶书的著作隶书,又称行书,是一种中国书法书体,起源于东汉时期,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唐宋时期。
它是汉字书法演变的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意义。
下面是关于隶书的相关参考内容。
1. 《隶书的历史》《隶书的历史》是钱祥烈的著作,该书详细地描述了隶书的发展历程。
从隶书起源的东汉汉武帝时期,到隶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发展,再到唐宋时期的继承和创新,作者对隶书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2. 《隶书的艺术特色》《隶书的艺术特色》是王德芬的研究论文,该文详细地分析了隶书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作者通过对隶书作品的梳理和分析,指出了隶书的线条流畅、造型丰满、结构均衡等特色,同时还探讨了隶书与其他书体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3. 《隶书的书法技法》《隶书的书法技法》是张秀华的研究著作,该书详细地介绍了隶书的书法技巧和书写方法。
作者从笔画结构、笔画顺序、构图布局等角度深入剖析了隶书的书法特点,同时还对隶书的基本功和提笔落墨等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解释。
4. 《隶书名帖选》《隶书名帖选》是卢鹿暹的编辑著作,该书收集了大量经典的隶书篆刻作品。
该书以图片为主,通过对隶书名帖的展示和解读,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隶书的艺术魅力。
同时,书中还附有对每幅作品的详细介绍和评析。
5. 《隶书的传承与创新》《隶书的传承与创新》是郭富城的学术研究论文,该文分析了隶书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创新。
作者指出,隶书在唐宋时期经历了从传统到创新的转变,书法家们在保持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开创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6. 《当代隶书艺术》《当代隶书艺术》是李书华的研究著作,该书关注了当代隶书在艺术上的发展和创新。
作者通过对当代隶书家的作品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了他们对传统隶书的继承和创新,以及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回应。
以上是关于隶书的相关参考内容,这些著作和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探讨了隶书的历史、艺术特色、书法技法及其传承与创新。
通过对这些参考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欣赏隶书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隶书的演变和发展

隶书的演变与发展文章摘要:清代的隶书是继汉代后的又一高峰,三百年间涌现出一大批隶书名家,他们集古今书体之大成,且能敢于创新,大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其中最有代表性者当推“清隶八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隶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产生期、成熟期、鼎盛期、衰微期和复兴期。
1、产生期秦至汉初(大约在公元前——221—公元195年)为隶书的产生期,也称“隶变”期。
此间的书体尚介于篆隶之间,称为“古隶”。
我们从先后出土的秦简和马王堆帛书中的《五行》篇、《战国纵横家》等书迹中,清楚地看到了古隶书的书写风貌:形趋方正、字势变纵为横、改圆转为方折及点、横、波、磔等隶书的用笔特征。
2、成熟期西汉中后期为隶书发展的成熟期。
此间的传世书迹如简书中的《武威王杖诏令册》、帛书中的马王堆《相马经》等,字形已大都扁平方正,结构已较规范,用笔已有规律,笔势的左波右磔已相当成熟而固定,均已脱尽篆意,是完全成熟的隶书了。
3、鼎盛期东汉是隶书艺术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
最能体现隶书艺术成就的当是东汉碑碣。
东汉初年起,“扬德书贤”的立碑刻石风气盛行,这时期的隶书作品笔法严谨,体势多变,艺术水平登峰造极。
清人王澍有评:“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备出一奇,莫有同者。
”开阔者如《石门颂》,劲健者如《乙瑛碑》,方峻者如《礼器碑》,严整者如《衡方碑》,端庄都如《史晨碑》,秀润都如《曹全碑》古穆者如《张迁碑》等。
处于黄金时代的东汉隶书作品有如琼山珍海,洋洋大观。
4、衰微期隶书发展到东汉末年,由于过分追求规整严谨,越来越显得板滞,缺少生气,已表明隶书的发展走向了末路。
如《熹平石经残字》和《白石神君碑》的风貌便清楚地体现了这一趋势:字形整齐,用笔拘束,空间的分布和线条的节奏都缺乏自然生动的气韵等。
它们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预示着汉隶黄金岁月的逝去。
到了魏晋隋唐,隶书的正统地位被楷书所替代。
隶书概说

隶书概说---李贺年隶书是我国四大书体之一,它是篆书的变体,楷书的前身。
上继周秦,下开魏晋,是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变的重要标志。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型体的一大进化,也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由于它具有易写,易识,艺术性强的特点,所以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它的出现不仅为草书、行书、楷书的繁衍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艺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
•隶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隶书,大体经历了战国至秦始皇时期的初级阶段。
西汉时期的过渡阶段和东汉时的全盛阶段。
据史书记载,秦时狱吏程邈因罪入狱,删改篆书园转笔法为方折而成隶书。
故一般认为隶书产生于秦代。
一九八0年在四川青川出土两件木牍,为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早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八十八年,加之其它地区文物出土的文字形体出现后,一致认为隶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推行“书同文”,命李斯厘定小篆,作为主要字体流行于世。
处于萌芽时期的隶书因其能“趋急速”。
而在中下层社会中得以使用,成了与小篆并用于当时的非正规文字。
初期草创的隶书,字形还保留着浓厚的篆意。
(图1老子甲本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只起到辅助篆书所不逮的作用。
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在字型和笔法上已开始打破篆书的一些法则。
变园转的弧线笔法为方折的直线笔法,变字形的长方纵势为正方或扁方的横势,并有了笔画的粗细变化,化繁为减,时有波磔和率意之笔。
可见秦隶对篆书的改造,已突破了早期文字形体的界限,解决了早期古体字在书写上的不便。
谈了初创期,再来看一下隶书的形成。
由于隶书便捷适用,因而迅速发展,到西汉时期,已成了官方及社会认可的通用文字,以隶书为主的时代从此开始。
两汉隶书承秦隶之遗绪、字型、笔法尚未演变成熟,同后来的隶书进行比较,带有更多的“古拙质朴气息”。
这从西汉帛书《马王堆老子乙本》(图2)和公元前56年所刻的《五凤刻石》(图3)看到,两汉早期的隶书字型和笔法,开始显露波势和挑法,两汉晚期与汉初期的古隶,则已经明显地向波磔俯仰的体势演化。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书法逐渐形成了七种不同的书体,每一种都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和书法风格。
本文将以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为主题,探讨其起源、特点和影响。
第一种书体是隶书,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朝,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隶书以刚劲有力的笔画和规范的结构而著称,它保持了古文字的特点,字形严谨,笔画间的衔接紧密有序。
隶书的典范代表是《兰亭序》,它以优美的文字和流畅的布局展示了隶书的独特魅力。
第二种书体是楷书,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楷书整齐划一,结构规范,书写工整。
它是中国书法中最常用的书体,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楷书的代表作品有《乾隆御笔》等。
楷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种书体是草书,草书是隶书和楷书的衍化体,以潇洒奔放的笔触和独特的形态而著称。
草书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唐朝文人墨客的最爱。
草书的特点是写意性强,形态自由,书写速度快。
它的代表作品有《怀素碑》等。
草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自由和富有个性,打破了传统的规范和束缚。
第四种书体是行书,行书是隶书、楷书和草书的结合体,是宋朝时期的产物。
行书在书写速度和书法艺术之间取得了平衡,形成了一种中庸之道。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结构严谨,字形秀美。
它的代表作品有《东坡先生帖》等。
行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灵活和自如,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
第五种书体是草隶书,草隶书是楷书和草书的结合体,以骨骼粗壮、行云流水的笔画而著称。
草隶书在元朝时期达到了高峰,成为了元代书法的代表。
草隶书的特点是字形规整,笔画丰满,极具力量感。
它的代表作品有《王羲之帖》等。
草隶书的出现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形式和表达,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六种书体是隶变体,隶变体是隶书和草书的结合体,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形态而著称。
隶变体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明代书法的代表。
隶书的分类

隶书的分类一、隶书的定义隶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起初是为了书写日常文书而出现的。
它的特点是结构严谨、笔画变化多样、线条流畅而有力,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隶书在日常应用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实用性和美学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隶书的起源隶书的起源可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和殷墟的金文,在这些古代文字中已经体现了隶书的一些特点,如线条的匀称、结构的严谨等。
然而,真正成为独立书体的隶书出现在秦朝。
当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为了统一文字,下令将不同地区的文字统一为一种书体,即小篆,而其演变形成的一种流行于秦汉之间的书体便是隶书。
三、隶书的特点隶书在整体风格上相对于小篆更加平直、流畅,结构更加规整,每个字的笔画都有明确的起始与结束点。
隶书的笔画变化丰富,既有直直的笔画,也有纵横交错的弯曲笔画。
隶书的线条流畅而有力,给人以整齐、端庄、古拙的感觉。
此外,隶书的构图非常精细,每个字的字形都非常规整,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四、隶书的分类根据历史发展和风格特点,隶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的分类:1. 强隶强隶是在东汉时期兴起的一种隶书风格,其特点是笔形饱满、线条流畅,并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强隶的字体结构更为牢固,笔画粗壮而有力,给人一种厚重感。
2. 狂隶狂隶是在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起来的一种隶书风格,其特点是笔画变化大、线条弯曲,富有激情和张力。
狂隶的字体形态较为瘦长,笔画之间有较大的间距,给人一种狂放不羁的感觉。
3. 行书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书写速度快、流畅自然,结构相对简单。
行书以简化隶书的笔画为主,字形不再像隶书那样刚硬端庄,而是更加柔和、潇洒。
4. 隶楷隶楷是指隶书和楷书的结合体,将隶书的规整性与楷书的简便性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
隶楷的字形比较规整、直立,字间的间距适中,书写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五、隶书的影响和传承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隶书的定义

隶书的定义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起源于汉朝,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的定义,不仅包括其书写形式和技法,更包括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隶书的书写形式和技法隶书是一种楷书的变体,相对于楷书来说,隶书的笔画更加方正、硬朗,字形更加规整、统一,整体呈现出一种严谨、庄重的气质。
隶书的笔画有“横、竖、撇、捺、折、钩、提、点”八种基本构成,通过这些基本构成的组合和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字形。
隶书的书写技法,主要包括“点画结合、横平竖直、左右对称、上下相连、轻重相间、虚实相生”等。
二、隶书的历史背景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初年,当时的秦朝已经使用了一种称为“小篆”的字体,但这种字体笔画过于简单,不利于书写和阅读。
因此,汉武帝下令创造一种新的字体,以便于书写、保存和传承。
经过多次修改和演变,隶书逐渐形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官方文书和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
在唐宋时期,隶书达到了顶峰,成为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
明清时期,隶书逐渐被楷书所代替,但仍然有一些书法家继续使用和发展隶书。
三、隶书的文化内涵隶书不仅是一种书写形式和技法,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的笔画方正刚健、规整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严谨、庄重、稳健的品格;隶书的构造严密、精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完美的精神;隶书的笔画有轻重虚实之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隶书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许多重要文献和史书都是用隶书写成的,这些文献和史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四、隶书的艺术价值隶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隶书的笔画方正、硬朗、规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可以独立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隶书的书写技法和艺术风格,也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隶书

《老子》乙本
《老子》乙本,则字 形扁方,横势强烈,横竖结 构规整,波挑和掠笔有明 显的装饰趣味,更近于成 熟的汉隶。
工整而有变化,端庄 而又清峻;章法上字距空 间较大,更衬托出简洁典 丽的气息,与甲本繁密古 朴的感觉正好相反。
(三)隶书的繁盛时期——东汉隶书
正体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发展经历过两个阶 段。结体由圆转变为方折,字形由长竖变为扁 平。在短线的基础上加以粗细变化,产生出横、 竖、撇、捺、点各种形状不同的笔画。
隶书
目录
隶书概述 历代隶书的发展 隶书的笔画 隶书的结构
一、隶书概述
在中国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把象形文字一直 到小篆列为古文字,汉代的隶书一直到楷书可以称之 为今文字,所以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启楷行之基 础,在我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无论从实用性还是艺术性这两方面来看,它的 出现都是非常重要的转折,是我国汉字演变中一次重 大的变革。
《莱子侯刻石》 隶书 新莽天凤三年 此刻熔篆籀之意写隶,用刀犀利,结体方峻,苍劲简质,
意味古雅,通过此石,可窥西汉书风。
《老子》甲本
马王堆帛书用笔与一般 汉简相比,无草率之意,沉 着遒健,有圆厚之感。但帛 书中所表现出的风格也各 有不同。
如其中的《老子》甲 本,其形态大都保留有小 篆纵势遗意,字距较大,多 呈长方之体势,与秦隶一脉 相承。
《侯马盟书》
字体还带有浓厚的 篆意,形体上又与 篆书已经明显不同, 由长方变正方或扁 方。
由篆书强调竖画转 变为强调横画。
书写时中侧锋并用, 提顿分明,使转流 动,收笔露出磔意。
《天水放马滩秦简》
《青川木牍》,1980 年在四川青川出土。这 件作品,纵有行,横无 格,字距大、行距小, 字形扁方,取横式。用 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 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 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 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 作为大篆快写趋向隶书 的过渡期作品,《青川 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 体字,显示了与其隶变 母体—同时代金文的一 致性和延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青川木牍》, 1980年初在四川省 青川县郊郝家坪的 秦墓中出土两件木 牍,一件残损不堪 无法识读,一件较 完笋,3行墨书达 100:余字,背面 还有4行字迹20余 字,经专家研究属 秦武王二年(公元前 309年)之物,距秦 统一前约半个多世 纪。这件牍书字迹 有明显的隶化结构 和笔画。
•
《天水秦简》, 1986年3月在甘肃 天水放马滩一号秦 墓出土,共460枚 竹简,字迹清楚, 包括《墓主记》、 《日书》等。据 《墓主记》的内容, 可知.这批秦简写 在秦始皇八年(公 元前239年)之前, 墓主名丹。书体也 已隶化,比《青川 木牍》要粗重草率 些。
一、两汉墨迹隶书
• ①《长沙马王堆汉帛书》,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 出土,据考证是汉文帝前元 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软侯墓 葬,属西汉早期之物,共有 震老子》甲本、《老子》乙 本,《春秋事语》、《战国 纵横家书》、《天文气象杂 占》等。这些帛书内容都是 重要的文化典籍,所以用贵 重的帛作为书写材料,很可 能是墓主及其近臣幕僚的手 迹。
• 晋袭魏制,仍禁厚葬和立 碑,所以碑刻极少,但墓 志却多了起来。隶体碑刻 墓志是少数,大多为隶楷 不明不分的书体,例如 《郭休碑》(西晋)、《谢 鲲墓志》(东晋)、《住城 太守孙夫人碑》、《辟雍 碑》、《吕梁表碑》等。 • 两晋时期一些隶楷不 明的碑刻墓志书体。如 《邓太尉祠碑》、《广武 将军碑》、《好大王碑》 等,在书体上表现上已非 尽属隶书,又非尽属楷书。
•
④江淮汉简,近 20多年来,湖南、湖 北、河南、河北、山 东,安徽等地先后出 土了许多汉简,不仅 突破了汉简出土的地 域性限制,而且形成 了明显与西北汉简不 同的江淮汉简体系, 其影响之大,震动了 文吏界,开辟了汉文 化研究的新领域。
二、两汉铭刻隶书
• 两汉铭刻隶书,历来是人们研究汉隶的 主要对象,也是书艺风格流派发展演变的 源头,标志着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现今尚有200余种,有的原石已不存,仅留 拓本。其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西 汉刻石极少;二是大多集中在山东、山西、 河北、河南、陕西等中原地区,尤以山东 境内最多,达100多种。
• 《张迁碑》有篆额“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明代 初在山东苟东阿县被农民犁地时发现,现存山东泰安市岱 庙。此碑由张迁旧僚和乡绅于灵帝中平:年(186年)刻立, 当时张迁已由谷城(东阿)徙住河南荡阴县令,碑阴刻立碑 发起人姓名职务和出资数。体势方正,厚劲古拙,点画苍 劲方折,结构往往有上下左右的不均之态,显得别有一番 奇趣。
• 中唐是唐隶形成自我面目的时期。在唐玄宗爱好隶书的影 响下,出现了一批善隶书家,史论著称的唐隶四家是韩择 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其实,还有徐浩、卢藏用, 顾诫奢、梁升卿、白羲晊等人。 • 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亲注《孝经》并撰序,刻石立于国学, 即是《石台孝经》,今在西安碑林。又大书《纪泰山铭》, 刻于泰山顶石崖上。这种行为对中唐隶书的发展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第二章 隶书的鼎盛
• 两汉400多年是中国文化史上极重要的时期, 也是书法史上极重要的时期。两汉书体形成了篆、 隶、草、行、楷并存而互为影响的复杂格局。其 中篆书已缩小了生存空间,并渐受隶书笔法的浸 淫,仅用于碑额、印铭、砖瓦和少量刻石帛书上, 隶书和草书是通行书体,极为兴盛。是两汉的主 流文化,以简帛墨迹和刻石碑铭为两大存在方式, 并发展为高度艺术化和风格化的书体,在隶书和 草书的互相激荡下,行、楷书体也孕育而生。 • 两汉隶书的发展和兴盛,我们以墨迹和铭刻 分别述之。
隶书书体史
崔广忠
•
隶书从文字学角度讲,经历了从书体到字体 再到书体的发展过程。战国时期是隶书书体的萌 发时期;秦代至西汉是隶书书体成为隶书字体并 逐渐替代篆书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媒介和载 体;东汉是隶书字体和书体的共融时期,隶书作 为字体仍是东汉社会的主流文化的象征,成为东 汉艺术的重要象征,完成了隶书的审美艺术的转 换阶段。 • 魏晋以后,隶书作为字体逐渐沉淀,逐渐丧 失其主流文化的地位,被楷书所替代,但作为书 体仍在发展演变,尽管这种发展演变是曲折的, 有盛衰的,但基本没有改变它在书法艺术中占有 的一席之地。
• 乙瑛碑是汉隶最兴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它除了具有汉隶在 用笔结字等方面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个性,即艺术特色。 • 首先,从风格形态来说,乙瑛碑具有宗庙之美。其风 格,既不像《石门颂》那样豪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 秀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它又比《礼器碑》多一分沉厚, 比《史晨碑》多一份雄强。其用笔沉著厚重,结字端庄雍 容,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一个向度,深具宗庙之美。 其次,从技法角度看,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匀适调和,章 法规矩合度。 • 乙瑛碑是八分隶书完全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汉隶的 全副表现手法。其用笔不像《张迁碑》那样多方笔,也不 像《曹全碑》那样多圆笔,而是多切锋方笔入纸,顿笔圆 转出锋,刚柔相济。平画表现最为明显。作为汉隶最重要 表现特征的波碟画显明突出。 • 其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 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不 像《史晨碑》和《曹全碑》那样刻意突出长大的主笔画。 • 其章法如同许多汉碑一样,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 于行距。呈森然气象。
•
《侯马盟书》1965年12月 在山西省侯马市原晋围都城 新田遗址出土,朱墨书玉、 石片、片形大小各异,字数 少则10余字,多则200余字, 已可读识的有近700片。多数 学者认为是公元前497年—— 公元前489年之间的盟书,主 盟人即是晋国六卿之一的赵 鞅(赵简子),属春秋晚期之物。 盟书手迹,点画流动,落笔 重收笔轻,侧锋入笔略带扁 方形,状如魏晋行书的入笔 运锋法,收笔出锋尖锐,略 似钉头鼠尾,圆转处运笔饱 满。
•
②《汉悬泉置遗 址纸帛书》,1990 年至1991年间发现, 遗址在敦煌附近, 除出土大量简牍书 外,还发现了2件 西汉宣帝年间的帛 书和4件宣帝至新 莽时期的纸书。
• ③西北汉简,西北地区的甘 肃、内蒙、青海、新疆等出 土的汉简,大多为木简,早 在本世纪初就已发现,直至 七十年代还有大量发现,是 汉简出土量最多的地区。 • 《居延汉简》,内蒙额济纳 河旁的居延城建于汉武帝时 期,是敦煌、武威之间的军 事重镇,1930年中国西北科 学考察团在此发现10000余 件木简,1972年和1974年 又发现20000余件。大多是 西汉简书,也有东汉简书。 简牍内容有报告、公文、书 信、历书、急就篇、律令、 药方等。书体有隶书、草书。 隶书体貌斑杂,有的粗俗草 率,有的笔精体密,其精美 者与东汉隶碑一脉相通。
•
唐朝的隶书,初唐有欧阳询的《房彦谦碑》、殷仲容 的《李神符碑》和《马周碑》、《褚亮碑》等。《房彦谦 碑》酷如欧楷,体势长方,用方劲的折笔写波掠。殷仲容 出身书法世家,三代善书,与颜真卿家有姻亲关系。《褚 亮碑》是褚遂良父亲的墓碑,由褚遂良兄长立,是昭陵碑 刻群中鲜见的隶刻,但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笔。这些初唐隶 书基本上还是追踪曹魏隶书的法则,尚未形成唐隶风格。
• 《礼器碑》全称《鲁相韩劫造孔庙礼器 碑》,桓帝永寿二年(156年)韩勃立,又称 《韩劫碑》,此碑四面皆有刻字,包括建 碑出资者的姓名、官职和金额。
• 《史晨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 碑》,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刻,为记述史 晨祭祀孔庙而立,碑阴也刻文,故又称 《史晨前后碑》。
• 此三碑,书体端庄,笔笔精致,十分典雅, 又各有特色,王澍《虚舟题跋》认为,三 碑足以冠盖所有的汉隶,对《礼器碑》更 推崇备至,说:“此碑极变化,极超妙, 又极自然,此隶中之圣也”;“自有分隶 来,英有超妙如此碑者”;“此碑书有五 节,体凡八变,碑文矜练,以全力赴亡, 故力出字外,无美不备”云云。故有人尊 此碑为汉隶第一。
《曹全碑》、《张迁碑》历来被认 为是汉隶中的圆笔、方笔的代表作, 均为功德碑。
• 《曹全碑》全称《邰阳令曹 全纪功碑》,由曹全群僚于 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刻立, 明代万历初在陕西省邰阳县 莘里村出土,现存西安碑林。 碑额不存,碑文完好,碑阴 刻立碑者名五列。书风秀逸 圆转,结体严整而又有纵敛 跌宕之势,转折处圆中寓折, 故秀丽而圆健。此碑刻工细 腻,石料为上品,入刀处不 露刀锋,使笔画的书写感得 到再现。
•
南北朝时期,南 朝隶书近乎绝迹, 北朝隶书屈指可数。 在大量的北朝碑版 中,已有楷书上碑 额的现象。属隶体 的北朝碑版,有 《北凉沮渠安因造 像碑》(现藏德国伯 林)、《道凭法师造 像记》(东魏)、 《孟阿妃造像记》 等
二、隋唐时期的隶书
• 中唐时期,在唐玄宗身体力行的倡导下,有些书法家对隶 书艺术下了一番功夫,出苎了被后人称之为“唐隶”。 • 隋朝隶书的存在状况,犹如北朝,在大量的碑刻墓志 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了隶体。其体式特点是仅在掠笔和横画 的波挑上尽力表现,结体和点画使转用了楷法。例如《太 平寺碑》、 《贺若谊碑》、《青州舍利塔下铭》、《谢 岳暨妻关氏墓志》、《马少敏墓志》等,无不如此。但也 有一些隶楷笔法混用的墓志,显得比较整齐端庄,似乎已 将两种书体的笔法技巧协调了起来,如《王荣暨妻刘氏墓 志》、《刘宝暨妻王氏墓志》、《符盛暨妻胡氏墓志》, 《卢那妻元买得墓志》等。
《礼器碑》、《乙瑛碑》、《史晨 碑》被清人推崇为汉碑“三杰”, 均与祭孔有关,现都在孔庙碑林。
• 《乙瑛碑》全称《孔庙 置守庙百石卒史碑》, 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 碑文载桓帝时鲁国前宰 相乙瑛请于孔庙中置百 石卒史一人以负责守庙 及行春秋祭典一事的前 后经过,表彰了乙瑛及 有关人员的功绩,文中 记录了三个汉政府的文 件。
第三节隶书的衰落
• 魏晋至元明,从总体上说是隶书体的式微 时期。在近1500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楷、 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草三大书体的盛行,隶书在人们的心 目中已成了古体字,仅偶而因特殊需要才 书写,其主要原因是楷书作为通行的主体 文字已替代了隶体的地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隶书
• 曹魏隶法大变,变源之缘从小处说, 即是受蔡邕隶书风格所限,困守《熹 平石经》。所以,传存下来的曹魏碑 刻隶书,大多在风格和笔法上与《熹 平石经》有着或深或浅的渊源关系, 甚至变得更加方正,强化了某些笔法 特征,比如折刀头。例如《上尊号 奏》、《受禅表》、《曹真残碑》、 《王基碑》、《三体石经》中的隶体 等。保留汉隶雄强古朴之气的碑刻有 《孔羡碑》(在曲阜孔庙)、《范式碑》 (在山东济宁)。《黄初残碑》,清代 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邰阳县,今已不 知藏所,有拓本藏北京故宫。此碑隶 书风格承习《曹全碑》,犹似子承父 风,一脉相传。《曹全碑》原本也在 邰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