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历史和发展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这五次修订主要涉及对现行宪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修
改和完善,例如增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环境保护等。这些修订为
01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完善和有力的法律保
障
总的来说,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共同纲领》到第一部宪法,再到现在的 现行宪法,以及历次修订和完善。这些宪法和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 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 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 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
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1954年《中
1
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来说较为简略
1978年《中
3
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是对1975年宪法的修订和完善,增加 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定,同时强调了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这部宪法的制定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 保障
1982年《中
4
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宪法修正案 6 宪法解释和监督机制 7 宪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8 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01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01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宪法发展历史

宪法发展历史宪法发展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国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体现。
宪法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最早的法律制度形成之时,以下是宪法发展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古代宪法:古代社会的宪法体现了特定时代和特定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发展。
例如,古代中国的“礼”与“德”的观念影响并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宪法法规。
另外,古希腊雅典的“多数人统治”以及古罗马的“法院宪法”等也为后世宪法奠定了基础。
2.现代宪法:随着近代国家法制的形成,现代宪法开始发展。
美国的《美国宪法》被认为是现代宪法的先驱,其于1787年制定,成为第一个执行效力的现代宪法。
随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也为现代宪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普及化与全球化:20世纪以来,随着民主意识的提升和国际交往的加强,宪法发展进入了普及化和全球化阶段。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宪法,并且宪法中加入了更多的民主原则和人权保障。
例如,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制定了宪法,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
此外,随着国际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宪法规定的普遍价值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
4.宪法的修正与完善:宪法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宪法需要适应新的需要而进行修正和完善。
例如,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54年颁布以来,经历了多次修宪,以适应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5.宪法的特殊案例:宪法发展历史中也存在一些特殊案例。
例如,南非的《过渡性宪法》制定于1993年,其目的是促进南非的种族和解与和谐发展;波兰的《远景与改革宪法》于1997年废止原宪法并重新制定,以适应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转型。
总结起来,宪法发展历史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宪法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影响。
它不仅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国家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宪法的发展趋势是民主化、普世性和全球性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我国宪法的发展历史

我国宪法的发展历史
我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中国革命胜利后,为了确立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法律体系,我国开始了宪法制定和修订的进程。
第一次宪法的制定是在1947年,当时的中国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宪法。
这个临时宪法为新中国奠定了法制基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机构的职能责任等。
1954年,第一部正式宪法正式颁布,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确立了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结构以及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宪法建设和宪法修订工作。
在1982年,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现行宪法,它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依据。
这部宪法强调了人民立法、国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地位,保障了公民基本权益,并明确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宪法的修订工作也在不断进行。
2018年,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宪法内容,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
总的来说,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为国家的法律体系提供了基础。
宪法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我国政治体制的演进和法治建设的进步,为确立国家的法制和治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述宪法的发展史

简述宪法的发展史
宪法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城邦时期,一些城邦开始制定一些书面的宪法规定。
然而,正式的宪法发展始于近代。
以下是宪法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
1.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民主原则为基础的宪法文件,它宣布美国独立,并确立了自由和人权的原则。
2. 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这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一部重要文件,强调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原则,并对公民自由、财产权和司法公正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3. 德国《魏玛宪法》(1919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制定的宪法,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宪法。
4. 联合国《人权宣言》(1948年):这是联合国制定的一项重要国际人权文件,确立了普遍适用的人权原则,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公平审判的权利。
5. 欧洲《罗马条约》(1957年):这是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基础文件,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6.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正式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7.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宪法》(1977年):这
是苏联的宪法,强调了苏维埃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原则。
总的来说,宪法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演进和适应变化的过程,各国在制定宪法时都会根据自身国情、政治体制和价值观进行调整和创新。
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49年秋,解放战争取得了基本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希望大家喜欢!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宪法的发展史主要是指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史。
1、1949 年9 月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2、1954 年9 月,一届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1975 年颁布的第二部宪法是一部内容很不完善并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错误的宪法。
4、1978 年颁布了第三部宪法,虽然经过两次修改,但从总体上来说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5、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在全面修改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现行宪法。
其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结构方面,除序言外,分为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共4章138条。
6,、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改动内容有:在宪法序言中增加“三个代表”这一指导思想;在宪法序言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组成结构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将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在“引导、监督和管理”之外,增加了“鼓励、支持”;将国家对公民私人财产的政策修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增加:“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全国人大应有特别行政区的代表;戒严改为紧急状态;增加"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地方人大的任期统一为5 年;《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国歌。
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下是我国现行宪法的主要发展历程:
1. 1954年:第一部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颁布实施,明确了中国是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2. 1975年:第二部宪法
在历经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后,中国于1975年颁布实施了第二部宪法。
该宪法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突出了党的领导地位。
3. 1978年:恢复宪法秩序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政府意识到需要恢复宪法秩序。
于是在1978年通过决议,宣布第二部宪法失效,并恢复第一部宪法。
4. 1982年:现行宪法的颁布
1982年12月4日,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的宪法,即现行宪法,并于1983年生效实施。
这部宪法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5. 1988年至2018年:宪法修正
自1988年以来,中国多次进行了宪法修正。
这些修正主要涉及经济改革、社会进步、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重
要的修正是2004年,明确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利。
总体而言,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框架,并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国家。 • 中国早期的改良派王韬、郑观应等明确提出了 “伸民权”、“争民主”、“立宪法”、“开 议院”的政治主张,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 宪政运动的序幕。其中,郑观应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 郑观应 中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要求清朝政府制定 宪法、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政治。 •
• (四)法国宪法 • 1789年7月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8月, 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 , 1791年在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的基础上,制宪会议制定了法国第一部宪法。 • 在内容上 在内容上,它以《人权宣言》为序言,确立了君 主立宪制政体,宣告废除封建等级特权和贵族爵 位、称号,赋予公民迁徙、集会、请愿和宗教信 仰自由,民主气息更为浓厚; • 在形式上 在形式上,它采用了美国式宪法的统一完整的法 典形式,成为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法国 制宪、行宪过程最为曲折,共产生16部宪法。
• 中国道德传统:有限的宪政因素,“礼”作为自 然法和一般法之间的“基本法”。 • 传统道德和政治制度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列强入侵后面临制度和观念变革。 • 迟到的觉醒:一直以为是技术问题,经历了漫长 的阶段才真正认识到制度问题。 • 中国面临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 • 救亡是目的,启蒙是手段;宪政为国家富强服务, 带有强烈实用主义色彩。
•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康、梁提出学习 日本,建立君主立宪主张。 • 1904年,日俄战争,进一步看到君主立宪 的优越性。派5大臣考察日、英、美等9国。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颁布《 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 清政府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 清政府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颁布 定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规定臣民义务, 定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规定臣民义务,限 制权利。本身不为宪法, 制权利。本身不为宪法,目的是以根本法 的形式使君权至上合法化。 的形式使君权至上合法化。是中国历史上 最早的宪法性文件 • 1911年,武昌起义后,《宪法重大信条十 1911年 武昌起义后, 九条》 仿英国君主宪章, 九条》,仿英国君主宪章,规定皇帝总揽 统治大权,扩大国会权力。 统治大权,扩大国会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以下是它的发展历程的一些关键时段和事件: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标志形式首次在宪法中确定,确立了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
2.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颁布施行。
这部宪法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革命经验和政治制度安排,明确了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基本权利。
3. 1975年:中国制定了第二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这部宪法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政治的特点。
然而,这一草案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没有获得通过。
4.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宪政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一年,中国制定了第三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了重大修改,提出了保护人民民主和权利的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5.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宪法确立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6. 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对宪法的第五次修宪。
这次修宪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更为深入,宪法中加入了对个人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相关规定。
7. 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对宪法的第六次修宪。
修宪使中国宪法更加贴近实际,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需要。
8. 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此次修宪主要是修改和完善有关国家监察体制的相关规定,加强了反腐败工作。
以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一些重要里程碑和事件,宪法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体现了中国的治理理念和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982年宪法:
1、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全体会议表决通过。
82宪法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精神,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其深厚的社会基础
结构体系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
四章,计138条。
是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形势发展的产物,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
2、82宪法的特点
1)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认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规定经济体制,倡导经济体制改革3)重视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机构的合理设置,弘扬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
、
4)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
5)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82宪法的四次修改(通过31条宪法修正案)
1)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两条修正案,第一条:增加规定允许私营经济的合法存在,对私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采取的措施作了规定。
第二条:修改第10条第4款,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2)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3条到第11条修正案。
序言增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长期存在和发展;将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国营改为国有企业;将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将原来规定的计划经济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国家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扶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的协调发展改为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将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的任期由原来的3年改为5年
3)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12条到17条的修正案。
1)增加邓小平理论;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增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第五条增加中华人民共实行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第6条增加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5)个体经济、私有经济等非公有经济师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6)将反革命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4)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18条到31条的修正案:1)序言第七自然段增加了“三个代表”最为国家的指导;2)增加了政治文明的概念,“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3)爱国统一战线增加了社会主义建设者;4)规定土地征收征用制度;5)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6)13条公民财产权;7)国家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8)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的规定进行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10)涉及戒严的规定修改为紧急状态相关规定;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12)将乡镇人大的任期限期由三年改为五年;13)《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1、政府权力在客观上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行政指导在政府对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显得日益重要。
2、以人民法院审判权为核心的司法权将得到扩大和加强。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宪政实践中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
4、公民基本权利也得到重大发展。
宪法监督制度将进一步完善。
5、宪法监督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
三、82宪法与政治、经济、人权保障、民主、法治
1、82宪法与政局的稳定
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
权力双轨制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
国家权力体系,政党支配着国家权力。
应该由宪法来约束国家权力的,实现公民权利的保障论述权力合法性的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82宪法与经济发展
82宪法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宪法第11条:国家保护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与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非公有制实行监督和管理。
3、82宪法与人权保障
公民的基本权利增加到18项,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权;宪法第33条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18条增加国家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权力限制
4、82宪法与民主
实行议行合一,立法权等,中央军事委员会人民掌握军队
5、82宪法与法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违宪审查
四、82宪法与中国宪政
如何处理权力双轨制是82宪法没有完成的历史使命
如何处理党的权威与宪法的权威
矛盾:
1、权力要求统一,但是现实是权力的双轨制
2、经济要求自由,但宪法对经济的控制——经济权、税权、产权、契约自由
3、人权的平等保护,但是现实是公共权力在人权保障上的缺席——对人权的平等救济
4、政治建设要求民主,现实实行议行合一
5、法律至上,与人大至上(法治是用来治法的,党的意志支配着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