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历史和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业发展年份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业发展年份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业发展年份年表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夏朝成立,夏王朝的种植业得到初步发展。

- 公元前2000年:夏王朝推广作物品种,引进水稻和大麦。

- 公元前1850年:夏朝种植技术进一步提升,种植秦岭山区的糯米。

- 公元前1750年:夏王朝开始推行田间排灌系统,提高农作物的灌溉效率。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500年:商朝发展灌溉技术,开始兴修大型灌溉渠道。

- 公元前1400年:商朝河南地区实行田地轮作制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 公元前1300年:商朝引进农业机械,使用木犁进行翻土耕作。

- 公元前1100年:商朝改进种植技术,推广水稻种植。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各地开始修建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

- 公元前800年:周朝推行三年两熟的农业制度,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农业发展逐渐停滞。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00年:推广秧稻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产量。

- 公元前600年:逐渐推广旱田农业,扩大农田面积。

- 公元前400年:发展火耕农业,推广北方的小麦种植。

- 公元前300年:引进南方农业技术,推广茶树种植。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推行均田制,平均分配土地。

- 公元前210年:兴修灌溉系统,改善农田灌溉条件。

-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农业生产逐渐萎缩。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公元前190年: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大量开垦南方水稻田。

- 公元前140年:发展蚕桑业,推行丝绸制造业。

- 公元前2年:封建制度下的封地耕作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农业停滞,战乱频繁,农田荒废。

-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推广种植茶树,发展茶叶产业。

中国转基因玉米大豆发展历程

中国转基因玉米大豆发展历程

中国转基因玉米大豆发展历程中国转基因玉米大豆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90年代初,转基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以来,中国也开始了转基因玉米大豆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这一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涉及到科学研究、政策制定和市场应用等方面。

第一阶段是研究探索阶段,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转基因玉米大豆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引入外源基因,使作物具备抗虫、抗病和耐逆性等特性。

这些研究为后续的转基因作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政策制定阶段,中国政府意识到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潜力,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2001年,中国农业部颁布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明确了转基因作物的研发、试验和商业化应用的管理规定。

这一政策为转基因玉米大豆的商业化种植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三阶段是商业化种植阶段,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和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中国开始大规模种植转基因玉米大豆。

转基因玉米大豆的耐虫性、抗病性和高产性等优势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转基因玉米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到了其他国家。

第四阶段是公众教育和科普阶段,随着转基因玉米大豆的商业化种植,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和争议也越来越多。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公众的教育和科普工作,解释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安全性,并鼓励公众参与科学讨论和决策。

在以上各个阶段中,中国转基因玉米大豆的发展历程表明了国家对转基因技术的重视和支持。

通过科学研究、政策制定和市场应用的有机结合,中国转基因玉米大豆得以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转基因玉米大豆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性和产量,也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转基因玉米大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探索到应用的过程。

在政府的支持下,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将转基因技术应用于玉米大豆的研发和种植中。

这一发展历程不仅推动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也为全球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希望中国转基因玉米大豆的发展能够为人类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糯玉米的起源、分类、品种改良及产业发展

糯玉米的起源、分类、品种改良及产业发展

收稿日期:2007-07-15基金项目: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04EFN213100091);上海市农委重点攻关项目[沪农科攻字(2005)第5-4-号]和上海市科委登山行动计划重大项目(6DZ )作者简介王义发(5),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糯玉米的起源、分类、品种改良及产业发展王义发1,汪黎明2,沈雪芳1,张 璧3,郑洪建1(1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上海 201106;2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济南 251000;31广东省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225)摘 要:糯玉米亦称蜡质玉米或中国糯玉米,中国是糯玉米世界起源中心.中国的云贵川高地糯玉米遗传多样性分布,沪与杭嘉湖平原的遗传特点是优质早熟,黄河流域及东北地区糯玉米植株高大、产量高.在对中国糯玉米种质研究创新基础上,中国糯玉米杂交化改良得到较大成功,已形成鲜食、淀粉加工和畜牧新型糯质饲料三个发展方向.关 键 词:糯玉米;种质;育种;产业化中图分类号:S513102文献标识码:AOrlgin ,cla ssif icat ion ,var iety impr ovement an dindustr y development of w axy cor nWANG Yi 2fa 1,WANG Li 2ming 2,S HEN Xue 2fa ng 1,Z H ANG Bi 3,ZHENG Hong 2j ian 1(11Crop Breedi ng and Cultivation Research Instit ute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 ural Sciences ,Shanghai 201106,China ;21Maize Research Insti tut e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 ural Sciences ,Ji nan 251000,China ;31Zhongkai College of Agricult ural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225,China)Abstra ct :Wa xy corn ,als o being called Chinese glutitous corn ,was originally produced in China and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upper reachese of the Y angtze river in China including Yunnan ,G uizhou ,G uangxi a nd the plain regions fo t he lower reaches including Sha nghai ,H a ngzhou and Huzhou 1At the bas is of germplasm improvement ,breeding of hybridization develop sucess f ully in China 1The industry of waxy corn develop in three ways ,i 1e 1f resh 2eating ,starch machining and new waxy feedst u ff 1K ey w or ds :waxy cor n ;gemplasm ;breeding;industry development 糯玉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据曾孟潜(1987)论证,1760年前,糯玉米已在中国形成.现代糯玉米育种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当前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糯玉米(蜡质玉米)wx 基因的遗传功能及广泛的用途受到现代农业的重视与应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糯玉米育种与生产发展迅速.通过对长期糯玉米育种实践的总结回顾,在杂交育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对糯玉米的起源、分类、品种改良及产业发展进行评述.1 糯玉米的特征特性及起源111 糯玉米的特征特性按照玉米籽粒形态及结构分类,糯玉米(Z y L K )为玉米八大籽粒类型中的一个蜡质型,又称糯玉米或粘玉米,其特征为籽第33卷2007年8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 nal of Huna n Agricultural Univer s ity (Natural Sciences )Vol 133Aug 1200781019101:190-.eama s .si nensis ulesh粒干燥后胚乳呈角质不透明无光泽的蜡质状,因此被命名蜡质玉米.糯玉米的最大特点是植物外形和普通玉米没有区别,但籽粒的胚乳全由支链淀粉所组成,呈粘性,遇碘呈褐红色反应.糯玉米植株籽粒成熟达蜡熟期时茎杆自然倒伏严重,抗倒性差. 112 糯玉米的起源中国是糯玉米的世界起源中心,依据有三:《三农记》中已有糯玉米记载;中国糯质玉米种质资源丰富,保存品种材料500多份;中国的糯玉米材料大多具有中国蜡质玉米同工酶标志带.目前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种植的四路糯、紫秆糯、曼金兰黄糯等具有糯质玉米的原始性状.它是玉米引入中国后发生遗传性突变经人工选择而产生的新类型.从我国糯型品种的分布看,长江上游滇、黔、川、桂及下游沪与杭嘉湖平原地区较多.籽粒颜色有黑、白、红、紫、黄之分.2 糯玉米的遗传功能及营养价值211 wx基因的遗传功能糯玉米的糯质特性是一个隐性基因wx控制的遗传性状.wx基因位于玉米第九染色体短臂,它编码一种60kD的蛋白质,能使尿苷二磷酸葡萄糖(VDP G)转移酶活性极度降低,因而不合成直链淀粉,所以纯合的wxwx玉米胚乳和带有wx基因的花粉粒都几乎没有直链淀粉合成.当wx基因与其它玉米胚乳基因结合产生相互作用时,可以使胚乳碳水化合物成分发生变化,提高糖分含量,改善食用品质和风味.212 糯玉米良好的营养价值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糯玉米籽粒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除70%~75%的淀粉外还约含10%的蛋白质、4%~5%的脂肪、2%的多种维生素.其中蛋白质、V A、V B1、V B2的含量均高于稻米,脂肪和V B2(核黄素)的含量最高,黄色玉米还含有稻麦等缺乏的甲种维生素(胡萝卜素).糯玉米wx基因的遗传功能,是决定糯玉米胚乳淀粉类型和性质,使糯玉米淀粉分子量比普通玉米小多倍,食用消化率比普通玉米高%以上,它还具有较高的粘稠性和良好的适口性.加温处理的糯玉米淀粉还具有高度的膨胀力(是普通玉米淀粉的217倍)和透明性[8].3 糯玉米的生态分布及其特点中国糯玉米地方品种以其籽粒类型划分主要为硬粒型,也有少量马齿型,色泽有白、黄、紫、黑、红,在我国较明显的有三种生态区分布,并且有各自的生态适应性特点.311 长江下游沪与杭嘉湖平原优质早熟生态区杭嘉湖平原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特点为气温高,降水多,霜雪少,生长期长,一般3~10月的平均气温在20℃以上,适于玉米生长的有效温度日数250d以上,降水量充足,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mm左右.但季节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夏季,并在夏秋之交常受台风侵袭,影响玉米生长.该地区糯玉米地方品种特点为早熟,如上海有60d农家早熟糯玉米;产量24500kg/hm2(150kg/667 m2)、耐湿、品质较好.较典型的有宝山白糯、南汇花糯、川沙紫糯、华漕马齿糯等一系列不同色泽类型的地方农家品种,其特点都是早熟、糯性好,但产量不高,整齐度较差,不抗倒伏,果穗锥型,不易霉烂.312 长江上游滇、黔、川、桂高地遗传多样性生态区 本地区为热带和温带湿润地区,因地形变化多样,气候比较复杂,气温受海拔高度影响更大,垂直变化明显,除个别高山地区外,4~10月的平均气温在15℃以上,7月平均气温28~30℃,适于玉米生长的有效温度日数250d以上,低谷地300d 高山地带150d,年降水1000mm左右(多集中在4~10月),有利于多季玉米栽培,因其特有的立体生态特点,该地区成为糯玉米起源中心基因库,具遗传多样性.该生态区糯玉米主要特性为耐雨雾,果穗不霉烂,苞叶长,包得紧不透水;耐阴蔽,一天只有3~5阳光,也能正常生长不空杆;耐瘠薄,即使很少施肥也能有较稳定的产量;耐旱且耐寒品种多;品质好,该地区的农家种糯玉米品质软89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8月81020h糯香,作为群众生活主粮用.313 北方高产生态区黄河流域及东北地区为我国玉米主产区,该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7月平均温度25~27℃,全年无霜期5~7个月,适于玉米生长有效温度日数为200d左右,积温4100℃,全年降水400~800mm,多集中在6、7、8三个月.这样的温度适于玉米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光合作用及产量提高.因此,该地区糯玉米地方品种马齿类型较多,产量高,植株高大.适宜作糯玉米青饲料.病害较多,食用品质及支链淀粉含量不如硬粒型糯玉米的高14 糯玉米的品种改良411 糯玉米种质资源的改良和创新糯玉米种质资源是糯玉米新品种育成的物质基础,在育种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糯玉米种质资源的改良创新主要工作内容为:地方品种资源的征集、保存和研究.该项研究内容目的是通过以上工作的进行,能对不同生态区不同的地方品种资源可利用性及特点,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评估;地方品种不同生态区的引种试验.糯玉米不同品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反应各有不同,不同生态区之间引种可以了解不同地方品种资源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性状变异,有利于遗传种质的广泛利用;种质资源的改良和创新.在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引种基础上,在对不同遗传基因的了解并确定利用价值后,采用常规育种或生物技术方法导入不同种质基因后有目的地定向选育有遗传特点的优质、高配合力糯玉米亲本自交系供新品种的选育利用.412 糯玉米品种的杂交改良41211 我国糯玉米育种概况我国糯玉米育种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后,相继育成了一些杂交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如垦粘1号、苏玉糯1号、鲁糯1号、中糯1号和沪玉糯1号等.随着鲜食玉米市场逐渐扩大,国家设立了全国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3至2005年国家已审定了27个糯玉米新品种.41212 糯玉米品种国家审定标准(表1,表2)表1 糯玉米品质检测项目及指标简表类型引用标准引用标准编号主要品质指标1等级2等级3等级糯玉米(干籽粒)糯玉米(干籽粒)N Y/T524-2002直链淀粉/粗淀粉,%0≤310≥510表2-1 鲜食甜、糯玉米穗感官等级指标评分27-3022-2618-21外观具本品种应有特性,穗型粒形一致,籽粒饱满、排列整齐紧密,具有乳熟时应有的色泽,苞叶包被完整,新鲜嫩绿,籽粒柔嫩、皮薄.基本无秃尖,无虫咬,无霉变,无损伤具本品种应有特性,穗型粒形一致,个别籽粒不饱满,籽粒排列整齐,色泽较差,苞叶包被较完整,新鲜嫩绿,籽粒柔嫩性较差,皮较薄.秃尖≤1厘米,无虫咬,无霉变,损伤粒小于5粒具本品种应有特性,穗型粒形稍有差异,饱满度稍差,籽粒排列基本整齐,有少量籽粒色泽与所测品种不同,苞叶基本完整,籽粒柔嫩性稍差,皮较厚.秃尖≤2厘米,无虫咬,无霉变,损伤粒小于10粒表2-2 鲜食甜、糯玉米蒸煮品质评分性状气味色泽糯性(甜度)风味柔嫩性皮的薄厚蒸煮品质总分评分4-74-710-187-107-1010-1842-70表2-3 鲜食甜、糯玉米品质定等指标等级3指标,分≥56 (1)丰产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如果品质定等≥分(等级),允许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减产3%以内99第33卷王义发等 糯玉米的起源、分类、品种改良及产业发展81290709010.(2)稳产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有60%以上试点比对照增产.如果品质定等≥90分(1等级),允许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有40%以上比对照增产.(3)品质.甜玉米(N Y/T523-2002):鲜食甜玉米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0分(现已提高到85分).糯玉米(N Y/T524-2002):干籽粒直链淀粉(干基)占总淀粉含量≤5%(3等级);鲜糯玉米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0分(现已提高到85分).(4)抗病(虫)性.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丝黑穗田间发病率平均≤5%,最高允许本区1个点在5%~10%之间,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20%.黄淮海夏玉米区:矮花叶病接种为非高感类型.西北春玉米区:丝黑穗田间发病率平均≤5%,最高允许本区1个点在5%~10%之间,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20%.(5)熟期.两年平均比对照晚熟≤6d.若比对照早熟≥5d,允许两年平均比对照减产15%以内.41213 糯玉米国家区试品种试验情况(1)品质性状.国家糯玉米区试规定,品质性状鉴定报告和专家意见由本区主持单位按农业部糯玉米(N Y/T524—2002)行业标准进行鉴定和评价,作为各组鲜食玉米评价的重要依据.还要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百分比.鲜食玉米的品质指标包括外观(18-30)、气味(4-7)、色泽(4-7)、糯性(10-18)、风味(7-10)、柔嫩性(7-10)、果皮薄厚(10-18)等7项,按百分数进行评定.其中第一项为感官指标,占18~30分,主要指品种应有特征,穗型粒一致性,籽粒饱满度,排列是否整齐紧密,苞叶是否包被完整,有无秃尖、虫咬、霉变、损伤等.后六项为蒸煮品质,分值为42~70分.根据7项总分,得分≥90为1等,≥75为2等.目前审定时对品种的品质分值要求是≥85分.品质指标具有一票否定性,国家品种审定时对糯玉米品质性状要求严格许多品种丰产性、抗病性都达到要求,只有品质分未达到85,没能通过国家审定(2)产量性状.从产量性状上看,在2004-2005两年结果中,东华北区品种鲜穗产量相对集中且较高,但与对照比较,减产品种多,平均产量低于对照.平均产量水平低于对照的还有西南区.以2004年为例,东华北区有10个品种产量超过13 500kg/hm2,该区区试品种总数的6617%;黄淮海区有19个品种产量在9001~12000kg/hm2之间,占该区区试品种总数8216%;西南区有17个品种产量在10501~13500kg/hm2之间,占该区区试品种总数7713%/;东南区有33个品种总量在10 501~13500kg/hm2之间,占该区区试品种总数8416%.(3)抗病(虫)性状.国家鲜食玉米审定对病毒的要求是,主要病毒为非高感类型.东华北春玉米区主要病毒为丝黑穗病、大斑病.黄淮海夏玉米区主要病毒为小斑病[矮花叶病、瘤黑粉病].南方玉米区主要病毒为纹枯病、小斑病.在东华北区2004年感丝黑穗病的品种数为35171%,但这一情况在2005年得以解决,参试品种全部抗病.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感病品种较多.2005年该区有6215%品种感小斑病,34138%品种感弯孢菌叶斑病,56125%品种感黑粉病.在西南区,感病品种比较多.2005年该区有34138%感大斑病,25%品种感小斑病,40163%品种感纹枯病,6215%感茎腐病.在东南区,2005年有87105%品种感矮花叶病,65163%品种感茎腐病,26167%品种感小斑病.这说明抗病性仍然是各地育种的主要目标. 41214 糯玉米育种方法(1)回交转育方法.传统的回交转育方法是糯玉米育种最常用选育自交系方法.在鲜食糯玉米育种中,利用回交转育糯玉米自交系的方式通常有3种:可通过回交方式将优质的糯玉米种质与配合力高、抗性好的普通玉米育种材料组合在一起,然后再经过糯性及农艺性状的选择,选育糯玉米自交系;通过回交方式在优良的糯玉米种质之间组配基础材料,以集合糯质双亲材料的优点育成新系.该方法既可保证育成自交系的优良糯质风味及其营养品质,又可免去后代选择中费时费力的糯性鉴定;通过回交方式将优质的糯玉米种质与优良的甜玉米001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8月8..种质结合在一起,F 1植株自交后,从自交果穗上选择不透明、色泽晦暗的糯质籽粒种植,F 2植株自交后,再从自交果穗上选择籽粒皱缩秕瘪的甜质籽料种植,经连续加代选择可育成糯甜双隐性自交系,或F 2植株自交后,直接从自交果穗中选择糯性籽粒种植,经加代选择育成糯玉米自交系.(2)二环系选育方法.二环系选育方法有两种.一种为直接从现有优质高产糯玉米杂交种选育自交系;另一种是先用普通玉米自交系与糯玉米材料杂交、组配基础材料选育二环系,在分离后代不进行回交,依据糯玉米籽粒的表现进行选择.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借用普通玉米的育种成果,利用其丰富的高产、抗逆和高配合力资源,容易选出高产、高抗的组合,但商品品质往往不理想.(3)轮回选择改良方法.轮回选择法投入多、回报周期长,很少用于糯玉米育种.但从长远角度讲,选择国内多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单隐性糯玉米品种、杂交种或多个自然授粉品种组成综合种(综合群体),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把普通玉米群体糯质化,进行轮回选择育种或直接选育一环系.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一环系通5就是以糯玉米资源小群体S2早代系组成的改良群体为基础材料.(4)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糯玉米育种.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糯玉米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一些新的育种技术如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定向加压诱变育种技术、孤雌生殖诱变技术、辐射诱变技术等已在糯玉米育种中作了尝试,但育成的品种不多.5 糯玉米的产业发展511 糯玉米的产业发展方向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工业和食品技术工业的进步,为未来糯玉米产业发展展示了前景.糯玉米产业有三个发展方向,鲜食、淀粉加工和畜牧饲料.511 重要的营养保健食物—鲜食糯玉米我国人口众多,素来就有吃糯玉米的习惯,加之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冻、真空保鲜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与改进,各大、中城市超级市场网点建成,交通运输工具现代化,糯玉米鲜穗周年供应市场已成为现实.鲜食糯玉米是主要消费渠道,要求鲜食糯玉米要具有糯中带甜、皮薄肉厚、柔软细腻、风味好、适口性佳等;抗病虫害,以保纯天然绿色食品;外观果穗筒形,大小适中,结籽到顶无秃尖,子粒紧密、排列整齐,色泽鲜艳;穗轴白色,商品外观性要好.51112 淀粉生产的主要原料—工业用糯玉米糯玉米淀粉是食品加工的优良原料.目前,世界上通过化学修饰作用后,将糯玉米淀粉变为各种形式的变性淀粉,提高其粘滞性,透明性和稳定性,增强其抗切割抗震动、耐酸碱耐冷冻等性能,用作增稠剂、乳化剂、粘着剂、悬浮剂等而广泛应用于香肠、汤羹罐头,甜玉米糊状罐头、凉拌等佐料汁、冷冻食品和各类快餐方便食品的加工部门.支链淀粉也可酿制优质黄酒,还可广泛应用于纺织、制药、造纸、粘合剂生产、铸造、建筑和石油钻井等行业.51113 发展畜牧业的优质饲料—糯质青饲玉米糯玉米籽粒、茎、叶都是优质饲料,糯玉米籽粒的谷蛋白+清蛋白与胶蛋白的比率居于普通玉米和优质蛋白玉米之间,粗蛋白、粗脂肪、油酸、棕榈酸含量都高于普通玉米,其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玉米,饲料效率比普通玉米提高10%以上.用作畜禽饲料,产出回报率比普通玉米高.用以饲喂猪、牛、羊鸡可提高产肉、产奶、产蛋量.糯玉米茎叶碳水化合物含量在30%以上,蛋白质含量2%左右,脂肪含量015%~110%,因此,授粉后25~30d 的糯玉米地上植株连同果穗是奶牛、肉牛等家畜不可多得的优质饲料.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改用糯玉米作发展畜牧业的优质饲料.512 糯玉米产业化应注意的问题51211 糯玉米产业化要注重优质和质量安全商品品质(食用品质和感官品质)是产业化的核心不同的品种品质不同,同一品种栽培、管理、采收、加式技术不同,其品质和质量是不一样的因此,首先要选用对路优良品种再次在栽101第33卷王义发等 糯玉米的起源、分类、品种改良及产业发展811...培、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层层把关,保证高质量产品的安全生产,创名牌产品.51212 发展糯玉米要因地、因时制宜,不可盲目引进技术,扩大规模 糯玉米作为玉米在我国从南到北种植玉米的地方均可种植,但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生态条件决定了它的优势产业.有些地方缺少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当地情况下,盲目大规模引进生产,要么种植加工失败,要么生产产品无人认识,难以销售,大量积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较大损失1 51213 糯玉米新品种要与高产优质栽培加工技术相配套 高质量的产品要以优质原料为基础.一个好的品种,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栽培、采收、加工技术才可以充分发挥品种特性,大大提高种植效益,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51214 加强宣传力度,扩大销售渠道,促使生产与销售紧密接轨 糯玉米是食味优良、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目前在一部分大、中城市已被人们认识,大部分中、小城市尚在认识之中,特别是广大农民对此了解甚少,有的地方还是空白.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使糯玉米真正走上中国人民餐桌.参考文献:[1] 刘纪麟1玉米育种学[M]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50-2511[2] 曹广才,黄长玲1特用玉米品种、种植、利用[M]1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30-401[3] 王义发,沈雪芳1早熟高产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沪玉糯一号”的选育[J]1上海农业学报,2001,17(4):41-441[4] 王来翁1玉米遗传育种学[M]1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5-71[5] 廖 琴,孙世贤1中国玉米品种科技论坛[M]1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68-881[6] 石德权1食用玉米研究进展[M]1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7-2501[7] 宋同明1糯玉米与wx基因[J]1玉米科学,1993(2):11[8] 曾孟潜1我国糯质玉米的亲缘关系[J]1作物品种资源,1987(3):81[9] 范红伟,曹林奎1糯玉米新品种栽培与加工[M]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8-401[10] 全国鲜食玉米产业大会秘书处1第二届全国鲜食玉米产业大会大会专辑[C]1长春,2006,28-361 [11] 杨克军,汤怀笙1我国特用玉米产业开发的现状及前景[J]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0,12(1):32-361[12] 赵益强,谢果林,李佩华1我国甜、糯玉米生产现状及前景分析[J]1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3):30-331[13] 翟广谦,武 忠,段宜英,等1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利用研究[J]1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2):189-1921[14] 彭泽斌,田志国1我国糯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J]1玉米科学,2004,12(3):116-1181[15] 李登海,柳京国,杨今胜1鲜食特用玉米生产形势分析及发展对策建议[J]1莱阳农学院学报,2004,21(1):40-441[16] 刘治先,李 霞,赵宝和,等1我国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J]1山东农业科学,2004(1):10-131[17] 史振声1我国爆裂玉米科研和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J]1玉米科学,2002,10(3):3-61[18] 史振声,张喜华1特种玉米产业在辽宁省的发展前景[J]1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9,19(5):44-481责任编辑:陈向科201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8月8。

玉米学论文.

玉米学论文.

[西南大学][中国近十年玉米育种、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专业:[ 农学]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22年4月26日中国近十年玉米育种、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xxxx( xxxx)(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2014级重庆 400715)【摘要】: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至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玉米播种面积已突破1.3亿hm2,中国栽培玉米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玉米生产大国,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举足轻重。

近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玉米增产的各种技术因素中,优良品种的贡献率在35%以上。

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 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

201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4.872亿亩*、单产364.10千克/亩、总产1.774亿吨,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

在21世纪,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玉米生产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消费多元化、分布区域化、产业层次等特点。

在了解玉米育种和生产状况的同时,进一步探索玉米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玉米育种玉米生产发展趋势一、我国玉米育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玉米育种成就1、玉米育种理论创新成就1.1玉米育种目标、育种方向的改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玉米育种目标有很大变化,商业化育种机制正在形成。

为了满足玉米生产、加工、饲料、出口的需求,育成的品种类型多、周期短、速度快,除了保持和发扬传统的优质、高产、抗病等育种目标外,随着对玉米品质要求的提高,对高淀粉、高油、高支链淀粉、甜玉米、爆裂玉米等专用玉米的研究更加重视。

同时加强耐密植、低能量消耗、高产、优质的普通玉米新品种和专用品种选育。

近年又提出“超级玉米”育种目标,培育抗病、抗倒伏、抗螟虫、脱水快、籽粒含水量低、产量高、品质好、耐寒、拱土力强、适应性广的育种新材料,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

(完整ppt)玉米

(完整ppt)玉米
强大的气生根一样。
• 人类最早把玉米作为栽培作物种植的时 候,可能是无意识地就开始对玉米果穗 进行人工选择了。
• 玉米有一个坚硬的、不易腐烂的木质穗 轴。不同时期的玉米穗轴化石,可以看 到一部完整的进化史。
• 野生玉米 穗轴长2.4cm,
• 人工栽培后 穗轴增至5.5cm;
• 16世纪初 穗轴增至13cm。
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各地玉米间、套、复种等种植制度的特点;
玉米在粮食作物中所占的地位、比重及发展前景。
6个产区:
北方春播玉米区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
西南山地玉米区
南方丘陵玉米区
西北灌溉玉米区
青藏高原玉米区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 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
(一) 起源
关于玉米的起源有着多种学说: 1. 蒙哥马利共同祖先学说:认为玉米、大刍草、摩擦禾来
玉米高产的原因
玉米是C4植物,光合效率高; 杂优利用最早、最好的作物;
株型合理,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制造和运输
3. 玉米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籽粒和茎叶都是优质饲 料,其饲用价值远高于小麦、大麦、燕麦和高粱,
1公斤玉米=1.3公斤大麦=1.35公斤燕麦=1.5公斤稻谷。
在畜禽饲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玉米作为发展畜 牧业的优质饲料来源,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自共同的祖先,以后在不同的条件下发育成不同的种族; 2. 圣希莱尔有稃种学说:认为玉米起源于有稃玉米; 3. 阿谢森大刍草学说:认为玉米起源于大刍草; 4. 曼格斯多夫三重学说:栽培玉米起源于有稃玉米,大刍草
不是玉米的祖先,而是玉米的后代,大多数现代玉米都具 有大刍草或摩擦禾的遗传种质。
大刍草植株细小,茎秆瘦弱, 丛生,植株顶端有一个很小 的穗状花序,籽粒在一个脆 弱的花轴上排成对生的单行, 易脱落,种子上却着生一层 极硬的、发亮的、象甲虫似 的外壳,保护种子免受鸟兽 的危害。大刍草还有一种十 分特殊的功能,就是它的根 部生长着极为强大的、密集 的侧枝,尤如今天栽培玉米

中国玉米的发展历史

中国玉米的发展历史

中国玉米的发展历史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一批献身于玉米发展事业的有志之士,通过潜心研究,选育了不同类型的玉米新品种,形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品种结构,回顾我国玉米品种的改良,大致经历了玉米品种改良的启蒙时期,玉米良种评选和品种间杂交种选育与应用时期,玉米双交的选育与应用时期和单交种的选育与应用时期。

1)玉米品种改良的启蒙时期(1900—1949年)20世纪初到1949年是我国近代玉米育种的启蒙和创建时期。

这一时期内,我国玉米育种的先驱们在地方品种改良和自交系、杂交种选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1925年,中央大学农学院赵连芳率先开展了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工作,开创了我国现代玉米育种的新纪元。

1934年,金善宝发表《近代玉米育种法》,详细介绍了玉米杂交育种理论和技术。

1937年和1938年,在美国的蒋德麒和吴绍骙先后回国,带回了42个双交种和50多个自交系,由中央农业试验所主持分别在成都、贵阳、昆明、柳州等地进行比较试验,选出有利用价值的Wisc、696、Cornell29-3等杂交种。

从1939年起,原华北农事试验场开始从事地方品种改良,选出“华农1号”和“华农2号”两个品种,在华北部分地区推广种植。

2)良种评选和品种间杂交种选育与应用时期(解放初到50年代后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玉米育种工作才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连续开展。

1949年12月,全国农业生产会议召开,吴绍骙的《利用杂交优势增进玉米产量》发言提出:一方面选育与利用技术简单、需时较短的品种间杂交种,另一方面着手开展时间较长、增产显著的自交系间杂交种选育。

1950年2月农业部召开“全国玉米工作座谈会”,吴绍骙、张连桂、李竞雄、刘泰、陈启文等专家制定了《全国玉米改良计划》,根据当时我国育种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提出以推广品种间杂交种先行,同时发展综合品种,以满足当时生产需要。

另外,还明确提出了以选育自交系间杂交种作为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广西玉米生产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

广西玉米生产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

广西玉米生产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时成俏(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南宁530007)摘要:玉米在广西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是饲料工业的主要原料和广大农村家庭养殖业的主要饲料。

回顾了广西玉米发展历程、生产特点、技术创新以及主要技术成果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并重点从自然资源条件、优良品种需求、栽培技术、生产经营方式、储存条件以及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广西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从增加科研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加强机械化研究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西;玉米;发展历程;问题;对策玉米在广西常年播种面积为55万~58万hm2,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6%,约占全国的1/40。

主要在百色、河池、南宁、崇左、来宾5市种植,其次在桂北、桂南及沿海部分地区种植。

对广西玉米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深入分析了当前广西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进一步促进玉米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广西玉米发展提供参考。

1 广西玉米产业发展历程1.1 普通玉米生产1.1.1 解放前的玉米生产 玉米原产于美洲,大约16世纪中期传入我国,明末清初传入广西。

玉米传入广西后,由于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栽培较省工、适宜山区种植,加上广西山地丘陵多,所以引种后发展很快,到18世纪中期,桂西左右江流域栽培已相当普遍。

到20世纪30、40年代,广西玉米播种面积已达到33.3万hm2,总产量达25.0万~30.0万t。

1.1.2 解放后的玉米生产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兴修水利、选育良种、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实行精耕细作,玉米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1950-1959年是广西玉米生产恢复发展时期。

这时期,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改变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玉米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评选推广优良农家品种,选育品种间杂交种和双交种,改进耕作和栽培技术,使广西的玉米生产迅速发展。

该时期玉米平均每年播种面积为50.83万hm2,平均每年总产量为48.69万t,平均每年每hm2产量为967.50kg。

我国玉米的生产现状和发展目标

我国玉米的生产现状和发展目标

我国玉米的生产现状和发展目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我国玉米生产现状1.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2.玉米品种和品质3.玉米生产技术水平4.影响玉米生产的因素二、我国玉米发展目标1.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2.优化玉米种植结构3.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水平4.应对挑战和问题正文一、我国玉米生产现状1.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

据统计,2021 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 5.38 亿亩,总产量为 2.65 亿吨。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新品种的推广,玉米亩产量逐年递增。

2.玉米品种和品质我国玉米品种繁多,涵盖了粮食、饲料、鲜食等多个类型。

在粮食用途方面,主要以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特性为主;在饲料用途方面,以高蛋白、高能量等特性为主;在鲜食方面,以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为特点。

总体来说,我国玉米品质不断提高。

3.玉米生产技术水平我国玉米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育种、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使得玉米品种不断更新,产量和品质得到提高。

种植技术的推广,如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使得玉米生产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4.影响玉米生产的因素尽管我国玉米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造成玉米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其次,农户人均耕地面积少并且分散,农民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玉米栽培技术得不到很好的实施。

再次,玉米病虫害防治难度大,对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

二、我国玉米发展目标1.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我国将继续推进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通过加大育种研发力度,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特性的品种,提高玉米单产水平。

2.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我国将进一步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提高玉米产业的效益。

通过调整种植布局,发展绿色、生态、高效的玉米生产模式,提高玉米的产值。

3.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水平我国将继续加大玉米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2]原产地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一带,人类栽培玉米的历史大约有七千多年,从野生状态改造成栽培类型约四、五千年。

但是,玉米的起源问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因为一直未找到玉米的野生祖先。

1954年巴洪的报道,揭露了一点秘密。

在墨西哥城的70米以下的岩芯中(据判断约为八万年以前地层),发现了九千年前的玉米花粉化石。

另外还发现了约七千年前的玉米果穗标本。

这个玉米果穗,穗长3.5厘米,’穗粗0.7厘米,轴色和粒色为淡褐色,籽粒有黍粒大小,粒行整齐,齿窝很深,两个籽粒平行地连在一起,两排平行籽粒之间,有一较宽的间隙。

据此发现,可认为玉米的祖先是一种野生玉米,且可断定玉米起源于拉丁美洲的可能性很大。

玉米崇拜,被认为是墨西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古印第安神谱中,有好几位玉米神,例如辛特奥特尔玉米神、西洛嫩女神、科麦科阿特尔玉米穗女神等等,他们都象征着幸福和运气。

墨西哥民间有许多关于玉米的神话和传说,都将人类的起源与玉米的发现连在一起。

纳华印第安人的传说认为,在远古时代,以克特萨尔科阿特尔和特兹卡特里波卡为主的诸神在反复争斗中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在第五个太阳普照大地的时候,人类才从吃树木果实和植物发展到食用玉米。

在玛雅人的神话中,人的身体就是造物主用玉米做成的,因为这样的人比原来用泥和木头做的人要好许多,不容易损坏,最重要的是有心脏,因而有情感,能够赞美和颂扬造物主。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把土著人称为“玉米人”,危地马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斯图里亚斯的长篇小说《玉米人》,写的就是玛雅人在现代社会的遭遇。

玉米属于禾本科玉米属,学名玉蜀黍,俗称棒子、玉茭、苞米。

玉米,又叫御麦、金豆、玉菱、苞谷等多种名称。

历来人们都把玉米称为“杂粮”。

起源于美洲大陆,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是禾本科草本植物玉蜀黍的种子。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带到了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传到了世界各地,并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近来有的国家把玉米奉为“国宝”。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度到南纬35—40度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

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

从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看,玉米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三位。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

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吉林、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距今大约已有460年的历史。

发展到现在,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度的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东起台湾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都有一定面积。

在7000多年前,中国先民们就从事着农业生产,并在很早就认识到种子的重要性。

《诗经·大雅·生民》中就提到“嘉种”(良种),说明中国先民很早就认识到种子质量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公元前3世纪《吕氏春秋》一书中就有关于种子选育加工的记载;16世纪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选种用风车。

2000年,《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对种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自动数粒仪对种子进行电子自动数粒,方便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高国家种子产业的竞争力,己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农业部将2010年定为种子执法年,确定了规范目标和相应措施,以推进我国种业发展为核心,以规范企业行为为切入点,以完善法规规章为保障,以强化信息调度为手段,通过加大种子执法力度,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确保良种的有效供应。

我国是玉米生产与消费第二大国,玉米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保障我国食物安全供给的重要基础因素。

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农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玉米种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种植形式多样,东北、华北北部有春玉米,黄淮海有夏玉米,长江流域有秋玉米,在海南及广西可以播种冬玉米,海南因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南繁基地,我国是最成功的利用玉米杂交种的国家之一,除边远地区外,都已采用了杂交种。

随着高产、抗逆的优良玉米杂交种不断选育成功与推广,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化肥、农药施用水平的提高,以及养殖业、加工业大量需求的拉动,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增长。

玉米是重要的传统食品。

玉米子粒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玉米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大米,脂肪含量高于面粉、大米和小米。

含热量高于面粉、大米及高粱。

玉米是“饲料之王”,100千克玉米的饲用价值相当于135千克燕麦,120千克高粱或150千克籼米。

以玉米为主要成分的饲料,每2~3千克即可换回1千克肉食,玉米的副产品秸秆也可制成青贮饲料。

显然,玉米对提高人们的膳食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玉米子粒中的淀粉含量达70%以上,有直链和支链淀粉两种类型。

各有重要的用途,国内外的玉米淀粉工业均发展很快,淀粉是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必不可少的原料。

新兴的玉米制糖工业,也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玉米秸秆和穗轴糠醛的含量在18%左右,可以用于提取糠醛。

糠难是制造尼龙的主要原料。

玉米的用途已渗透到工农业的各个部分,玉米生产的好坏,对国民经济构成了巨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