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玉米生产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
一、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1. 土壤质量下降随着长期的单一种植和过度施肥,很多地区的土壤质量出现了下降。
土壤质量下降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2. 产量不稳定受气候、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玉米产量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这给生产者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3. 水资源浪费玉米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但许多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存在着浪费的现象。
4. 病虫害防治不力由于单一种植和过度施肥等原因,病虫害的发生频率较高,给玉米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5. 种植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的玉米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二、解决途径1. 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通过科学施肥、轮作休耕等措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2. 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玉米的单产,增加玉米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3.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 加强病虫害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培育抗病虫害品种,加强病虫害的防治,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5.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调整玉米种植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玉米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科研投入,加大对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力度,同时提高玉米价格保护政策的力度。
企业应加大对玉米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促进玉米生产的现代化,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农民应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支持,提高自身的科学种植水平,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及粮食生产问题与措施分析报告:粮食产量连续9年全国第一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及粮食生产问题与措施分析:粮食产量连续9年全国第一一、概况黑龙江省有肥力充足的黑土层,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生产出的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能够向其它省份输送。
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双第一的唯一省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是我国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储备基地,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在稳定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黑龙江省的土地总面积为47.3万 k㎡,占全国土地总面积4.9%。
农用地面积3950.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83.5%。
农用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30% 以上。
2018年黑龙江省种植业增加值为2238亿元,2019年种植业增加为2355亿元,同比增加5.2%。
2014-2019年黑龙江省种植业增加值及增速资料来源:地方公报、整理 2019 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实际播种面积14338千公顷,同比增加0.9%。
是全国土地播种面积最高的省份。
2014-2019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增速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黑龙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5281.07公斤/公顷,2019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233公斤/公顷,同比下降0.9%。
2014-2019年黑龙江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走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二、粮食产量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位列全国第一,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是7503万吨,排名第二的河南省和第三的山东省2019 年的粮食总产量分别是6695万吨和5357万吨,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明显高于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省份,是名副其实产粮第一大省。
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粮食产业发展态势及市场盈利预测报告》数据显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黑龙江粮食产量7506.8万吨,2019年黑龙江粮食产量为7503.01万吨,同比下降0.1%。
2012-2019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及增速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 2019年黑龙江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分别为3940万吨、2664万吨、781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98.4%。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玉米生产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生产环境受到影响等。
有必要对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以促进我国玉米生产的健康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在我国,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和东北地区,因此导致了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因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轮作轮休和土地充分休耕,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耕地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了对玉米生产的支持。
2. 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我国玉米生产中农民多依靠传统的、低效的种植方法,缺乏现代化的高效种植技术,导致了玉米产量偏低、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施肥、植保和灌溉等技术,造成了玉米生产的风险增加,增加了农民的经济压力。
3. 生产环境受到影响由于玉米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导致了土壤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玉米生产中的废弃物处理不当,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解决途径1. 推进科学合理的轮作轮休制度对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应该通过实行科学合理的轮作轮休制度来解决。
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确定好适宜的轮作作物,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和茬口,增加土地的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质量,从而推动玉米生产的健康发展。
2. 推广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对于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应该通过推广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来解决。
如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保证玉米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对于生产环境受到影响的问题,应该加强生产环境保护工作。
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加强环境监测,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和抗生素的使用量,减少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农业之于黑龙江省位置举足轻重。
因此,系统研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抓好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显得尤为重要。
一、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现状作为中国第一产粮大省的黑龙江,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粮食年产量只有100亿斤。
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8年、1994年、2010年,这个数字先后突破300亿斤、500亿斤、1000亿斤大关。
2019年,黑龙江省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503万吨,约占全国九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人9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黑龙江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包括智能化育秧车间、自动精量播种、飞机航化“无人”作业、自带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
此外,通过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等高产模式,黑龙江还拥有370个现代农业科技园,1458个“互联网”高标准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农产品优质化率已达100%。
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统计,目前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达8046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其中,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396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50万亩。
黑龙江正从“中华大粮仓”向全国“绿色大厨房”转变。
二、当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一)固化营销模式导致粮食收储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对接空挡,国有粮库市场化经营起步困难粮食临储政策实施需有国家强大的收储资金和存储能力做后盾,粮食经纪人、贸易商和加工企业能够积极开展粮食购销活动,国有粮库无需主动营销和对接市场,已经习惯并适应政策市场粮食购销模式。
但是,因长期政策性经营,原有的营销关系网已停止多年,粮食收储企业与加工企业对接空挡,上下连接需要一定的时间,更主要的问题是多年的重管理轻营销模式,粮食收储企业原有的营销人员已多数流失,营销人员不足还要在相对稳定的购销格局中争取开拓市场,短期内转型进行市场化经营很困难,压力很大。
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农业经济研究产,牲畜(禽)资产和林木资产没有按照会计制1.6成员往来不详实合作社成员往来账户没有任何记录,而按制度规定只要是成员的款项,一定要通过成员往来体现,非成员的计入应收应付款科目。
有些合作社在年底进行盈余分配时,因为交易量记录不实或缺失,代购代销没有记录,只能按估计值进行分配。
如合作社帮成员代购的生产资料,很少经过“受托代购商品”账户进行成员往来的核算。
1.7财政补助的账务处理不得当合作社零散收到的小额补助,一般都是直接计入收入与支出,没有通过专项应付款。
也有合作社全部计入专项基金,按要求只需要将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记入专项基金并量化到成员账户。
1.8出资额与注册资本不符现行的合作社注册资本没有验资的要求,自行填报,虚报注册资本的现象比较普遍。
合作社财务入账时成员出资额与注册资本往往不匹配。
2建议及对策2.1认真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强化财会制度落实。
在完善制度建设、账簿设置、岗位职责设定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账务处理流程,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
2.2加大财务人员培训力度建议增加对农民合作社财务人员培训的投入,加大这一群体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对财务软件的推广与培训。
通过培训,从财务管理规范的角度来推动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从而提升农民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公信度。
2.3强化农民合作社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多方监督一是内部监督。
要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监事会职能,全程监督财政补助资金的到账及使用、量化情况,了解财政补助资金核算知识,监督财会人员正确核算。
同时,设置财政补助资金到账及使用、量化情况备查账簿,于成员大会召开期间,置备于办公地点,供成员查阅,发挥成员民主监督作用。
二是内部审计。
县、乡农经部门要按照规定,加强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审计后形成书面报告,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合作社成员公布。
三是外部审计。
财政、审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取得财政资金的有关合作社财政补助资金接受、运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长。
在玉米生产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以下是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问题1:品种单一化当前我国玉米品种单一化严重,种植面积大多集中在几个常见品种上。
这不仅使农民面临着丰产的风险,而且限制了市场竞争力。
解决途径:一是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引进和培育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玉米高产优质品种,提供给农民种植。
加强品种推广,鼓励农民尝试种植新品种。
二是加强玉米种子市场监管,加大对非法种子销售和冒牌种子的打击力度。
加强玉米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能水平。
问题2:玉米质量不均衡目前我国玉米产量虽然较高,但质量相关指标不稳定。
高水分、高机械杂质、高霉菌毒素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玉米的市场价格和加工价值。
解决途径:一是加强玉米种植技术指导,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控制玉米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和外界干扰因素。
提高种植质量,减少后期质量处理。
二是加强玉米质量检测和监测,建立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加大对玉米质量问题的监督检查力度。
对超标的玉米进行追溯和处罚。
问题3:玉米产业化进程缓慢玉米产业化经营水平整体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导致玉米农民收益低下。
解决途径:一是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支持。
鼓励大企业与农民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参与产业链。
二是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
通过加工玉米副产品,如淀粉、饲料、食用油等,提高玉米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问题4: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玉米种植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这也导致了农民对农田的不重视和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解决途径:一是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二是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
引导农民购买农业保险,减少因灾害和市场波动带来的农业风险,提高农民收入稳定性。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较多,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加强科技研发、技术指导和管理监督,推动我国玉米生产向科学化、标准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讨

,
截 止到 2 0 年 , 国 玉 米 播 种 面 积 增 o7 我
定 。 而 工 业 消 费( 粉 及 淀 粉 深 加 工 ) 淀 每
年 以 1% 1上 的 速 度 上 升 2 0 3 . 2 1 0 5年 已在
20 0 万 t 上 。 0 以
加 到42 亿 亩 ,黑 龙 江 省 今 年 新 增 玉 米 .1
7 7 亩 . 面 积 达 N5 2 0 亩 , 豆 种 7万 总 0 万 大
产 业 与 国外 先 进 企 业 最 大 的差 距 在 加 工
的 环 节 。 是如 果 供 大 于 求 , 植 玉 米 的 四 种
近 年 来 中 国 玉 米 消 费 情 况 表
植 面 积 大 约 在 59 5 亩 , 同 比减 少5 0 1万 0 多万亩 . 续保持 了去年的大豆减少 . 继 玉 米 增 加 的局 面 。 纵 观 近 2 年 黑 龙 江 省 玉 0 米 发 展 史 .玉 米 单 产 随 着 玉 米 科 技 进 步 f 中包 括 单 交 种 应 用 、育 种 水 平 提 高 、 其 育种资 源丰富 、 培管理方式改进等1 栽 逐
增 产 潜 力 和 广 泛 的 生 态 适 应 性 为 稻 麦 所
展 体 系 。 化 社 会 化 服 务 体 系 。 是 玉 米 强 六 加 工 产 业 链 的高 端 产 品研 究 不 够 ,广 大 农 村 还 普 遍 存 在 着 以玉 米 原 粮 作 为 饲料 直 接 饲 喂 畜 禽 的 现 象 ,导致 玉 米 的转 化 效 率 低 下 。 是 玉 米 综 合 利 用 较差 。 方 七 一 面 一 些 企 业 由于 技 术 装 备 落 后 对 生 产 过 程 中 的 副 产 品 利 用 程 度 不 够 ,另 一 方 面 表 现 为 对 玉 米 秸 秆 、苞 叶及 玉米 芯 等 玉米副产物利用不足。 三 、黑 龙 江 省 玉 米 产 业化 发展 的对
黑龙江泰来县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高产栽培技术

下 水分无 法上行 补墒 ,即呈旱 象。再者 种植规 模小 ,机 械
1 泰 来县玉米生产现状
泰 来 县耕 地面 积 1 7 . 6 6 7万h m ,其 中 :玉 米常 年种 植面积在 6 . 6 6 7万 h m 左右 ,2 0 1 2年高达 8 . 7 6 7万 h m , 占耕地 面积 近一半 ,可 以说 玉米 是泰来 县主栽 作物 、立县 作物 。泰来 县玉 米低产 田 5 0 0 k g,高产 田块 7 0 0 k g,平
长 的天数 。 因为 来霜期 早而导 致玉米 籽粒不 能够 正常生 理 成熟 ,籽粒 含水量高 ,因而 出现不 同程 度的 “ 水 苞米” 现象 , 致使玉 米品 质较 差。( 2 ) 品种混杂退 化 :据调查 ,目前泰来 县种 子 经营业 户 多达 l l 3家 ,每 家都 有 2~ 3个 自己独打 品牌 ,致使 玉米种 子品种 多、杂 ,没 有 当地 主打 品种 。( 3 )
均5 5 0 k g。
化 水平低 ,耕 层浅 ,农业基础设 施落后 。( 3 ) 春整地 、整地 质量 差 ,散墒 跑水 :出苗不齐 ,2 、3类苗 比例大。提倡秋 整地 。( 4 ) 田 间管 理不到位 :种植 密度偏 低 ,每 6 6 7 m 保 苗株数不够 。泰 来县玉米种植密度多在 3 2 0 0~ 3 3 0 0株 , 种植 密度偏低 ,是制 约泰来 县玉米 产量提 高的重 要因素之
2 0 % ~2 5 %做 底 肥或 种 肥 ,另 7 5 % ~8 0 %追 肥 ,施 二 铵 3 3 0 k g左右做底肥或种肥施入 ,施钾肥 1 2 0 l ( g 、锌肥 1 0 k g
做种肥 ;每 6 6 7 1 2 2 产6 0 0 k g,每 1 h m 施尿素 3 0 0 k g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4):39~41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唐久荣摘要:分析了我省玉米生产基本概况、生产优势、存在问题以及影响我省种植玉米面积的主要因素。
明确了我国玉米供求关系及价格趋势,并提出发展我省玉米生产的对策。
既提高玉米单产、改善玉米生产条件、加强玉米种业管理、发展玉米深加工业、扩种青贮玉米、调整育种目标、改进玉米品质等。
关键词: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对策中图分类号: S 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767(2006)04-0039-03The Complexion of Corn Produc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al TacticGUO Xiao-ming(The Institute of Maize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rbin 150086)Abstract:The author analys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advantage, shortage of the production ofcor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mea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it's planting. And talks aboutthe further developmental tactic of the corn production, that is improving the yield of corn, con-dition of corn production, scientific devotion, the management the seeds, deeper machining ofcorn, the area of silage maize, the quality of maize and adjusting the target of the breeding, andso onKey words:Heilongjiang province; maize; corn production; tactic玉米是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其播种面积位居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第二位,仅次于大豆;总产量约占全省粮豆总产量的40%,是我国重要的玉米商品粮生产基地;因此,玉米生产形势的好坏、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省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我国的玉米生产和玉米市场的走向有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1].作物杂志,2004,(2):25.通过分析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状况,对明确我国玉米供求关系及价格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基本情况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玉米带最北部,玉米种植几乎遍布全省,但玉米主产区主要集中在我省第一、二、三积温带,即北纬45°~47°,有效积温在2 800~2 200℃。
玉米播种面积在1998年之前常年在230万hm2左右,是我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在玉米总播种面积中,普通玉米占90%以上,青贮玉米近两年发展速度较快,年播种面积在10万hm2左右,糯、甜、高赖氨酸等特用玉米年播种面积约6万hm2。
1999年后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变化较大,其中1999年面积最大,但此后玉米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下降,2000年不足200万hm2,2004年恢复至214hm2。
2005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据省统计局统计为273.0万hm2。
近几年黑龙江省玉米年总产在800~1 200万t,单产在4 000~5 000 kg/hm2;玉米总产量约占我省粮豆产量的40%,玉米商品率在70%以上,每年大约有300万t以上需销往省外和国外,因此,玉米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我国粮食安全及国内玉米市场有较大影响。
表近5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总产量情况年份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面积(万hm2) 265.2 180.1 211 223.7 200.1 214.2总产量(万t) 1228.4 790.8 819.5 1070.5 831 1050目前黑龙江省玉米种植以单交种为主,仅有部分农场种植少量三交种。
由于我省特殊的气候条件,玉米生产上应用的品种较多,一般年份全省生产上玉米品种多达60余个,其中种植在0.67万hm2以上的有25个左右, 13.3万hm2以上的一般为4~5个。
目前生产上的玉米品种我省自育的占60%左右,其中有黑龙江省农科院系统各单位选育的玉米品种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0%左右。
2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优势2.1 适于玉米种植的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有利于玉米生长黑龙江省全省耕地面积1 100万hm2,位居全国第一,人均占耕地面积多;且黑龙江省土壤肥沃,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热、水资源丰富且与玉米生长进程同步,玉米种植自然条件优越,玉米生产潜力大,玉米生产的资源成本系数较低。
2.2 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在黑龙江省四大粮食作物(大豆、玉米、水稻、小麦)中,除水稻外,玉米比较效益高于大豆和小麦,斤粮成本相对较低。
2.3 具有较强的品种、技术储备优势近几年我省玉米科技工作者通过努力,在玉米育种、栽培、植保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科技优势。
在玉米新品种选育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省自育品种在生产上几乎处于绝迹的地位,通过近十年的努力,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自育品种占全省种植面积50%以上,近几年我省品种覆盖面积近一步扩大;同时选育了一大批优质玉米品种,如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龙单13、龙单16、龙单23、龙单25、龙单28、龙单29、巴单4、庆单3号等,其淀粉含量均达到73%以上,同时这些品种的生产潜力、抗病性、生态适应性均表现优良,其中龙单13、龙单16已成为我省主栽品种,龙单23、龙单25等品种推广面积正逐步扩大。
选育推广了高赖氨酸玉米新品种龙高1号、龙高2号、丰禾2号等;以“垦粘号”为代表的糯玉米品种不但在我省广泛种植,在我省部分地区已形成糯玉米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同时我省糯玉米品种已在我国十多个省市有种植。
在我省近几年正积极开展高油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其中有2个组合已参加省生产试验和区域试验,将有望审定推广,另外,根据我省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审定推广了龙辐208、龙青1号、黑饲1号、东青1号等青贮玉米品种。
2.4 畜牧业发展迅速,玉米需求量日益增大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黑龙江省第9次党代会提出加快畜牧业发展、实现畜牧业“半壁江山”步伐的精神,玉米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黑龙江省提出“奶业振兴计划”,到2005年全省奶牛存栏将达到120万头,按每头奶牛需0.07~0.1 hm2青贮玉米计算,需青贮玉米面积10 hm2以上,加上肉牛、羊等饲用,发展潜力很大。
2.5 发展外向型产业经济区优势明显与美国和国内其它地区相比,黑龙江省及东北地区具有区优势,表现在与其相邻的俄罗斯、朝鲜、日本和韩国等存在相当大的玉米供求缺口,其中日本和韩国是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玉米进口大国,这给黑龙江省玉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外向型的玉米产业,开拓邻国的玉米市场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3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现存的问题及影响玉米种植面积的主要因素3.1 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差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玉米生产主要依靠老天爷,2004年前三年黑龙江省持续干旱,造成我省单产水平不高,玉米生产单位成本较高,生产经济效益下降。
3.2 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整体效益差黑龙江省虽人均耕地较多,但由于分散经营,每户耕地面积多者不过3~4 hm2,少者只有1~2 hm2;与美国农场主拥有300 hm2以上土地面积相比生产规模很小,造成劳动成本高、生产手段落后,玉米生产整体效益不高。
3.3 品质问题突出造成黑龙江省玉米品质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分散经营后每户农民选择的品种不一,甚至一户选择2个以上品种,收获后农民习惯混收,粮食收购企业混收混储,造成玉米商品粮大小粒混杂、黄白粒相间、甚至混有异物;二是黑龙江省无霜期短,个别年份由于早霜,一部分玉米未正常成熟,玉米商品粮品质下降。
3.4 运距长、运输成本高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商品粮主产区与主销区最远的一个省份,把玉米运至南方主销区的运费高于国内玉米商品粮主产区其它省份,造成黑龙江省玉米国内贸易中的成本劣势。
3.5 玉米价格不稳玉米价格的高低和玉米销售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种植玉米的生产积极性,一般来说,新玉米上市价格在0.18元/kg(30%含水量)或标准玉米含水量0.23元/kg以上,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较高,低于此价格玉米种植面积明显下降。
另外,在黑龙江省玉米、大豆混合主产区(第二、三积温带),农民选择种植玉米或大豆,主要看上年玉米与大豆价格比,若大豆单价/玉米单价高于2.5以上,农民倾向于种植大豆;如该比值低于2.5,农民倾向于种植玉米;而在我省第一积温带,由于玉米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高,生产玉米的积极性高于种植其它作物。
3.6 玉米销售相对较晚,是玉米面积难以进一步扩大的另一障碍由于我省属于高纬度地区,玉米收获时含水量大多在35%以上,在年前自然降水只能至30%左右,玉米在次年4月以前难以大量销售,由于春节、春耕等农民需资金,即使玉米价格较高、比较效益好,特别是第二、三积温带农民也不可能全部种植玉米。
4 我省玉米生产发展对策4.1 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黑龙江省玉米年总产量虽已达到1 000万t左右,还远不能满足对玉米日益增长的需要,快速增加玉米生产总量是当务之急。
在播种面积难以扩大的条件下,努力创造条件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是增加总产量的唯一之路。
玉米是丰产潜力很大的禾谷类作物,理论上其单位面积产量可达52.5 t/hm2,美国小面积已达到22.5 t/hm2,我省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还相差甚远,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2 改善玉米生产条件,提高产业化生产水平改善玉米生产条件,加快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机械化耕作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从而提高我省农业生产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做好“三下乡”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从而,提高我省玉米单产。
另外,增加玉米科技投入是从物质上提高我省玉米单产、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保证。
4.3 加强玉米种业管理玉米良种是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它已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商品。
玉米种业也是一种企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