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海鸿书法作品选登——本栏目由安徽省新安画院供稿

合集下载

清远萧疏的意境、简略淡洁的笔墨:新安画派代表画家弘仁作品赏析

清远萧疏的意境、简略淡洁的笔墨:新安画派代表画家弘仁作品赏析

清远萧疏的意境、简略淡洁的笔墨:新安画派代表画家弘仁作品赏析弘仁擅诗书画,爱写梅竹,有“三绝”之誉,属“黄山画派”,亦是“新安画派”的领袖。

其艺术既尊传统又主创新,师法自然,独辟蹊径。

敢言天地是吾,万壑千崖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

清初“四僧”中,弘仁的画风以疏淡冷寂著称,与其他三家迥然有别。

他同时也是“新安画派”的代表画家,代表了当时遗民画风的最高水准。

海外的著名美术史论家高居翰(James Cahill)将他与龚贤称为独创主义的代表画家,称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晚明画坛与文人圈中的个人主义特质”,“也都在绘画中追求个人独特的风格,有时甚至将画风推向极端”。

这种独特的评论视角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到弘仁在清初画坛的地位。

闭门千丈雪,寄命一枝灯弘仁 (1610~1664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一名舫,字鸥盟,谱名一鸿。

为僧后法名弘仁,字无智、无执,号渐江、渐江学人、渐江学者、渐江僧,别号则有云隐、梅花道人等,最常用的是渐江和弘仁。

弘仁出生于安徽歙县东关桃源坞,江氏乃当时歙县的望族,后来家道中落。

他在年少时于歙县社学读过书,之后又赴杭州,成为“杭郡诸生”。

不久,他和母亲回到了原籍歙县,拜当地名儒汪无涯为师,研习五经,准备参加科考。

在此期间,他“尝掌录而舌学,以铅椠膳母”,过着非常清苦但却事母至孝的生活。

弘仁一生是清寂孤苦的。

早年与母亲相依为命,时人王泰徵《渐江和尚传》记载他曾为母亲“一日负米行三十里”的经典故事,可见他是一个孝子。

弘仁36岁时即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大举进攻徽州,明末名臣金声和他的学生江天一组织军队奋起抗击,但后来均告失败,徽州陷落。

部分抗清志士转入福建,投奔唐王政权。

弘仁同老师汪无涯也去了福建。

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军再进攻福建,唐王被执。

弘仁到了武夷山,同一批跟随唐王的志士仁人躲进武夷山的天游峰。

大约一年后,他同汪沐日、汪蛟、吴霖等人一起出了家,皈依了古航道舟禅师,开始用法名弘仁,又自取字无智,号渐江,此后,便不再用俗姓俗名。

文章甲天下 翰墨亦飘香——读桐城博物馆馆藏中国画精品

文章甲天下  翰墨亦飘香——读桐城博物馆馆藏中国画精品

编 者按 :桐 城 乃人 文荟 萃之 地 ,明 清时期 文章 甲 于天下 ,桐城 派 文 学及其 治学精神影 响深远 ,及 于今天 。在 桐城 文化 繁荣的 大背景下 ,桐城 这块 土地上 的书画 艺术也异常繁 荣 ,部分桐 城学术精 英如姚 鼐、方以 智等
本 身就有很 深的艺术造 诣 ,留下 了诸 多宝贵的艺 术财富。而桐城 文人与全 国 书 画 艺术 精 英 的 交往 , 更 增 加 了这 块 土 地 上 的 艺 术 氛 围 。 本 期 “ 读 经 重 典”栏 目即以桐城博物馆 所藏绘 画部 分精 品为对象加以品读 ,以飨读 者。

如一册 绘红 枫下一长者 官人 ,正审慎地 望着四 匹马 。一仆 用力拽 躲在 三匹马后的 白马 ,白马扭头侧 目,缰绳绷 直 ,仆吏 弓腰 用力 ,
查士标
《溪桥春风山水图轴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查 士标 ( 6 5 1 9 1 1 - 6 8),字二 瞻 ,号梅 壑 。安 徽休 宁人 。 明诸 生 ,入清不应举 ,以书 画为业。家富收藏 ,精鉴别 。书法宗董其 昌 ,
画学元人 ,又掺 董其 昌法 。 “ 海阳 四家”之一 , “ 新安画派 ”代 表画 家。著有 《 书堂遗稿 》。 种 是轴绘 崇山叠嶂之 中江南 乡村 闲适耕读生 活。一径 由左 下引入 ,
当径 四柱草 亭倚松而立 。亭侧深溪 ,溪 上板桥 ,桥 前悬瀑 ,一 隐士徜 徉桥上 ,望 瀑而吟 ,往草 亭而去。 山村 屋宇连绵 ,村 傍湖面开 阔 ,渔 夫撒 网波心 ,庄叟独钓苇 问。岸边垂柳 新芽 ,牧童 骑牛 ,扭头横 笛 , 乐声悠扬的沿着小径 ,弯 曲驶 向远 处若隐若现的 山庄。
上世纪8 年代 中期 ,单士元 、郑 孝燮、 罗哲 文诸老过桐城 ,参 观桐城 O 文庙 (即桐城 博物馆 ),兴之所 至 ,共撰一联 : “ 想过 去冠盖满京华 文章

《程氏墨苑》萧云举墨赞墨诗两首

《程氏墨苑》萧云举墨赞墨诗两首

《程氏墨苑》萧云举墨赞墨诗两首
歙县槐台程祖乐
萧云举(1554-1627),字允升,号玄圃、县圃,广西宣化县(今南宁市)人,明代公安学派创始人之一。

20岁即为举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及第,任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吏部左侍郎、太子太保、詹事府詹事、礼部尚书。

他地位尊崇,先后任明代神宗、光宗、熹宗3位皇帝的老师,卒后追赠太子太傅,是古代官阶最高的南宁人。

下面为南宁博物馆萧云举画像及《程氏墨苑》中萧云举的墨赞。

墨赞
凝霜之白,
汝涅之而淄。

汝复何知青铁之坚。

汝磨之而磷,
汝复何心,谁能与汝格?谁不籍汝德?
即欲归儒、何用逃墨。

县圃萧云举书
赋程幼博墨
大鄣胪句英,纕佩荪与荃。

投间解墨绶,所思在玄玄。

朝食黝雾里,夕宿黮云边。

玉杵捣灵药,松滋浄廖天。

寒光生玉海,染翰起风烟。

祖乃伯阳圣,祢彼韦奚贤。

不借龙麝芳,真气汇玄元。

价比双南金、清耦阆风仙。

尔既墨墨守、尔亦时方园。

磨顶宁自惜、愿助青藜然。

县圃萧云举书
2024、6。

寸幅之间具百里山水之气韵

寸幅之间具百里山水之气韵

寸幅之间具百里山水之气韵——安徽博物院藏萧云从作品评述作者:刘畅来源:《书画世界》2016年第02期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明朝灭亡后始称“钟山老人”,安徽芜湖人,“姑孰画派”创始人。

山水初学北宋诸家,后融元人笔墨,又师造化,兼收博取,不拘一格。

作品笔墨浑厚,气格高远,行笔尖峭方折,富有版画装饰韵味,结构繁复而不乏疏秀苍润。

“新安画派”领袖浙江就曾问师其下,孙逸与其交往密切,画格相近,因此并称“江左二家”。

戴本孝则承其画法,画中多现端倪,因此萧云从对新安画风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是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胜情遥寄图册》是萧云从应扬州盐商郑士介(祖籍歙县,崇祯己卯与萧云从同中副贡)之邀所作,历经藏家传承,并有各时期名家题跋、钤印。

册页封面有吴湖帆先生1925年题签:“王渔阳、萧尺木诗书画三绝合璧册,吴氏梅景书屋珍藏,乙丑二月吴湖帆题签,”(图1)下钤“信盒”白文方印。

画册前有清初文学家归庄题“胜情遥寄”引首行书(图2)。

归庄(1613—1673),字玄恭,昆山人,抗清失败后归隐,善草书、画竹石,诗词与同里顾炎武有“归奇顾怪”之称。

顾炎武在《顾亭林集》中云:“归生工草书,为东吴高士。

”杨宾《大瓢偶笔》亦云:“庄草书虚和圆熟。

”此题圆劲浑穆,质朴自然,有晋唐遗风。

首页右上钤“天山”朱文椭圆印,右下方钤“吴湖帆印”白文方印、“二田斋所藏书画记”朱文方印。

“二田斋”是清代书画收藏家计光忻(1803—1860)因慕画家沈石田、恽南田,而署藏书画之斋号。

次页“归庄题”款下钤“归庄之印”“玄恭”白文方印。

萧云从作品八册,其中七页左侧有清初诗人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稹,因避雍正讳,乾隆赐名士祯,号渔洋山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题诗。

此册作于1653年,萧云从时年58岁,为中晚年时期的作品,从题款看为学习唐宋前人之法,采用水墨、浅绛、青绿不同的表现形式,境界奇僻,笔墨精微,苍润兼济,形成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

项鸿国画山水(一)

项鸿国画山水(一)

项鸿国画山水(一)
李项鸿(笔名项鸿),1960年出生于浙江东阳。

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班。

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研究员,大校军衔。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亚洲美术家协会理事、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特聘画师、浙江海纳中国画院副院长。

李项鸿多年从事美术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绘画作品多次被选入国内外大型专业美展并获奖。

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曾应邀在中央电视台书画课堂栏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等授课。

出版有《中国山水画名家技法?项鸿写意
山水画艺术》、《写意山水画理与技法》《项鸿画集》、《项鸿
山水画选》曾有多幅作品被北京天安门管理处和多家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国内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山河湖海如梦境 妙手生花传真情

山河湖海如梦境 妙手生花传真情

山河湖海如梦境妙手生花传真情作者:魏浩浩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36期悠久的历史长河铸就了中华文化的伟大传承。

它是极美的,人们始终用美学的眼光来欣赏它。

不管是丝绸的美丽华贵、瓷器的巧夺天工,还是书画的情意绵绵,都是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而今看到指墨画,那份震撼让人心生赞叹。

灵动秀美的山水、生机盎然的花草、栩栩如生的动物……跃然纸上的是艺术家们的豪情和崇敬,这份对待艺术的真与情仿佛是所有艺术家身上的独特气质,但指墨画在创作中所留下的则是独一无二的印记。

走进青岛秋宝斋指墨画博物馆,是对书画艺术一次重新定义的过程,而博物馆人的那份热爱与传承,也是令人难忘,令人尊敬。

指墨画,又称手指画、指头画或指掌画,是用手指或手掌替代毛笔蘸墨或色作画而得名。

因其作画的理法与审美取向皆合于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审美法则,因此,被学界公认为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或宗派,并称之为“中国指墨画”。

据秋宝斋指墨画博物馆馆长李秋先介绍,从唐代张璪“手摸素绢”开始,到宋代米芾,明代吴伟、傅山,清代高其佩、高凤翰,当代潘天寿、张伏山等,至今,指墨画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

山东省胶东半岛自清代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指墨画名家,如胶州的高凤翰、莱阳的李氏五道人;青岛即墨的张伏山、刘宗枚、李丹忱、宋新涛等等。

青岛秋宝斋指墨画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展厅约480平方米,主要展示清代以来指墨画名家的作品,推广指墨画艺术的历史传承,弘扬指墨画艺术精髓。

其收藏有清代高凤翰、拙道人等指墨画作品,还有近代的张伏山、现代的韩国栋、姜保国、赵宝云、黄祖云、林高功、王德峰、谢华功、焦英、李永健、侯方毅等艺术家的指墨画作品,系统地向观众展示出胶东地区和国内指墨画艺术发展的脉络和艺术成就。

对此,李秋先说:“博物馆自2015年成立以来,吸引很多志同道合及热爱家乡的文化人士,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家乡的历史文化,我们还为《王吉故事传说》和《即墨大夫故事传说》申请成为青岛市级非遗项目。

雪鸿国画

雪鸿国画

雪鸿国画雪鸿国画下笔如有神!一代国画大师雪鸿作品欣赏雪鸿,本名张学洪,字雪鸿、号一画堂主、芦花道人。

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藏家画院院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职业画家。

1961年生,祖籍江苏徐州睢宁县、洪泽湖畔泗洪县人,1986年毕业于江苏省文艺学院,现任宋庄(北京)禅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少年书画院院长、中国老年学会养生专家委员会专家,2004年定居北京。

雪鸿作为中国禅意画的最重要的代表,主张“心与物冥”主客合一的美学理念和艺术境界,主研“意象画”“禅宗画”以“儒、释、道”的思想理念融会贯通与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工山水,兼擅人物花鸟。

本人既有豁达洒脱,虚静恬淡的精神气质,又有自由奔放的艺术想象力,作品苍茫浑然中呈现出一片虚静空灵的意境。

获奖作品1999年《秋醉芦荡》作品获江苏省“新青年水墨”三等奖。

2000年《山水有清香》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出进会主办“第五届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获铜奖。

2002年《古韵》作品获江苏省“新人新作”优秀奖。

2005年《龙腾大泽》作品入选中国第十六界美术特展。

2005年《万仞松风》入选中国山水画金陵展。

2005年《明镜高悬》入选中国第六界山水画温州展。

2006年《情系芦荡》中国第三界法制画展(中国美术馆)优秀奖。

剥尽夏至生机无尽——由雪鸿的“禅画”引发的哲学思絮品味雪鸿的画,常会引发人无尽的遐思。

他的画中没有雄伟的山川,没有葱郁的树木,而是以极为简单的表现形式,在向人昭示着那古老的哲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然而它的内在却是丰满的,充实的,活泼的。

你看在它近处卵石低洼处,湿润的水迹依稀而可辨,远处天边隐现一缕朝阳。

它唤起人们对生命活力的向往,在中国哲学看来,平淡才是真。

雪鸿作为中国禅意画的最重要的代表,主张“心与物冥”主客合一的美学理念和艺术境界,主研“意象画”“禅宗画”以“儒、释、道”的思想理念融会贯通与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工山水,兼擅人物花鸟。

浮生适意即为乐

浮生适意即为乐

浮生适意即为乐作者:***来源:《走向世界》2022年第46期齐玉红,山东济南人,号澐轩主人,中共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济南市属国有企业。

书法尤擅甲骨文和行草书,先后入清华美院顾亚龙书法工作室和中国人民大学王学岭导师工作室学习深造。

作品多次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和山东省书协等主办的展览,比如,“孔子奖”杯全国书法篆刻展、“赵孟頫奖”全国书法篆刻展、第六届全国中小学师生书法篆刻展、第二和第三届世界华侨华人美术书法展、“孙诒让杯”全国甲骨文书法展、“古河州杯”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精忠杯”书法大赛金奖、第二届“西柏坡杯”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奖、山东省首届国展精英展、山东省第六届书法篆刻展、“世纪城杯”山东省书法作品展和山东省首届女子书法展等。

曾参与组织和参加书法下乡、书法入企、书法进军营等公益活动20余次,为各类牌匾、景区和工艺品等题字10余处。

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不可能越过前面的坎,但当你回头时才发现,很多事一旦坚持了,其实只不过是两滴汗水而已。

我的书法求学之路,似乎也并无二致。

小时候看到大人写春联,自己很是羡慕,也学着写,不管写得怎样,父亲都鼓励我。

记得有一次,我用钢笔写了一幅 32 K大小的《沁园春·雪》,父亲用小木棍作轴制成一幅“竖轴作品”,在老家堂屋挂了若干年,这可谓是我最初与“书法”结缘。

参加工作后,一直钟情于硬笔书法,工作之余,相继抄写了《孙子兵法》和《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

15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遇到一个成人书法培训班,由师从欧阳中石先生的部传河先生执教。

这次偶遇,大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自此以后,我便投身其中,按照部先生的指点,从研习甲骨文入手,开启了漫长的学书之旅。

久而久之,书法便成了我的一种精神寄托,行之愈远,钻之弥坚,情之更切。

为开阔眼界,增长技艺,我先后多次赴上海、浙江、北京、河南等地观看展览,参加各种形式的书法学习班、研讨班、报告会,其间得到了傅舟、沈浪泳、吴行、云平、张学群、张青山等专家老师的指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