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13针推2)

合集下载

《方剂学》方剂

《方剂学》方剂

、单选1.组成方剂的依据是()A.药物B.证候C.治法D.病位E.病因2.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的医家是()A.张仲景B.汪昂C.程钟龄D.吴鞠通E.张景岳3.清法用于治疗()A. 里热证B. 里寒证C. 里实证D. 瘀血E. 表寒证4.以病证分类的方剂首推()A.《黄帝内经》B. 《五十二病方》C. 《伤寒杂病论》D. 《祖剂》E. 《医方集解》5.确切以组成分类的方剂当首推()A.《祖剂》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五十二病方》E.《医方集解》6.明确提出“七方”的医书是()A.《伤寒论》B.《伤寒明理论•药方论》C.《药对》D.《五十二病方》E.《祖剂》7.“十剂”概念首见于()A.《本草纲目》B.《药对》C.《伤寒明理论•药方论》D.《五十二病方》E.《医方集解》8.《方剂学》规划教材的方剂分类法最接近下列哪一方书的分类法()A. 《黄帝内经》B. 《景岳全书》C. 《时方歌括》D. 《五十二病方》E. 《医方集解》9.组方原则最早见于()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医学启源》D•《脾胃论》E.《成方切用》10.在一个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A.君药B.臣药C.佐药D.使药E.引经药11.有关君药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药力居方中之首B.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大C.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D.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E.君药在方中是首要的1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为()A.君药B.臣药C.佐助药D.反佐药E.使药13.下列哪项不属于佐药的作用()A.直接治疗次要兼证B.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C.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D.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E.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14.汤剂的特点是()散剂的特点是()A.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B.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C.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D.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E.易于发散,助长药效15.下列药物一般要求先煎的是()A.介壳、矿物类药物B.气味芳香的药物C.贵重药物D.胶质粘性大的药物E.易于粘锅的药物16.煎煮中忌用的工具为()A.瓦罐B.砂锅C.搪瓷器具D.铝制品E.铜、铁器皿17.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一般服药时间是()A.食后B.食前C.空腹D.临卧E.不拘时18.解表剂适用于除()以外的各种病证。

欧阳八四运用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经验

欧阳八四运用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经验
om
应用.
欧阳教授在多 年 针 灸 临 床 工 作 中 发 现,针 刺 的 效
应会随着疗程的 延 长 而 降 低,说 明 针 灸 的 疗 效 存 在 一
定的上限.针刺虽有补泻,调动的却是人体的元气,因
此若 正 气 不 足,经 脉 之 气 则 无 从 调 动,虽 手 法 巧 妙,亦
无所治也.故针 刺 与 药 物 相 须 而 用,才 能 更 好 地 发 挥
想,著书立作繁多,文采斐然,可谓现代吴门医派研究者
“若阴血既亏,复受阳扰,则百病变生.
”因 此,欧 阳 教 授
的领军人物.笔者跟随欧阳教授学习的数年间,发现欧
在治疗时常宗刘朱之学,重视滋养阴液.欧阳教授师古
阳教授在治疗失眠时常采取针药结合的方式,颇具吴门
而不泥古,除崇尚古人之学外,还意识到时人患失眠还
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电针可通过对褪黑素水平的影
响而对 大 鼠 睡 眠G觉 醒 昼 夜 节 律 产 生 调 节 作 用[6].百
会、印堂为督脉穴位,与任脉同出于胞宫,任督二脉分别
为阴阳脉之海,通过刺激百会、印堂可调节一身之阴阳,
安神益智,益髓充脑.神门为心之原穴,«灵枢九针十
仪,选择连续波,留针30mi
经,为少阳脉、阳维脉、阳跷脉的交会穴,其所属经 脉 又
堂、风池、尺 泽、曲 池、内 关、神 门、合 谷、足 三 里、三 阴
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故风池穴尤善调畅全身气机,有
交、太溪、太冲.选择双侧风池、太冲连接低频电子脉冲
安神定惊 之 功.太 冲 属 于 足 厥 阴 肝 经,刺 之 有 疏 肝 调
气、解郁怡情之功.在此二穴连接电针可加强穴位本身
42 中国民间疗法 2022 年 2 月第 30 卷第 4 期

针灸推拿科常用方剂

针灸推拿科常用方剂

针推科常用方剂1.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趣味记忆:(蚂蝗)心肝贵。

(蚂蝗——麻黄,也即方名“麻黄汤”心——杏仁,肝——甘草,贵——桂枝)对照:(麻黄)杏甘桂。

歌诀: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功用: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趣味记忆:(桂枝)将找草药。

(桂枝——桂枝,亦包括方名“桂枝汤”将——生姜,找——大枣,草——甘草,药——芍药。

)对照:(桂枝)姜枣草药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3.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甘草桂枝半夏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证候: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趣味记忆:(小青龙)将药喂妈,甘心下跪。

(小青龙——小青龙汤,将——干姜,药——芍药,喂——五味子,妈——麻黄,甘——甘草,心——细辛,跪——桂枝,下——半夏)对照:(小青龙)姜药味麻,甘辛夏桂。

歌诀: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4.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趣味记忆:(银桥上)见耕牛河埂吃竹草。

(银——银花,桥——连翘,上——散,见——荆芥,耕——芦根,牛——牛蒡子,河——薄荷,埂——桔梗,吃——淡豆豉,竹——竹叶,草——甘草)对照:(银翘散)芥根牛荷梗豉竹草。

2017级高职学生二次补考与历届结业生补考考生名单

2017级高职学生二次补考与历届结业生补考考生名单

201563018
2015针灸推拿元之源班
中医儿科学
65
黄连奇
201363050
2013级针灸推拿元之源
小儿推拿学
66
唐万林
201375032
2013针灸推拿2+3
小儿推拿学
67
刘嘉荣
201575028
2015针灸推拿2+3班
中医妇科学
68
莫建平
201475040
2014针灸推拿2+3
人体系统解剖学
护理学基础(I)
2017护理(高职)2班
护理学基础(I)
2017护理(高职)2班
护理学基础(I)
2017护理(高职)1班
护理学基础(I)
2017护理(高职)1班
护理学基础(I)
2017护理(高职)1班
护理学基础(I)
2017护理(高职)1班
护理学基础(I)
23
周树业
20167420120
2017口腔(高职)
分析化学(含仪器分 析)
2017针推(免费医学定向)
中医外科学
20177892031 2017针推(免费医学定向)
中医外科学
20177892026 2017针推(免费医学定向)
中医外科学
201589005
2017针推(免费医学定向)
中医外科学
20177892043 2017针推(免费医学定向)
中医外科学
2017中药学(大参林) 会计学基础与财务管理
2017中药学(大参林) 2017中药学(大参林)
2017口腔(高职) 2017中药学(高职) 2017药学(大参林) 2017药学(大参林)

针灸方剂

针灸方剂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炙甘草3g【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非寒表实证。

2.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9g 生姜9g 大枣4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组成】当归6g 苏木末6g 落得打6g 川芎2g 红花1.5g 乳香3g 没药3g三七3g 赤芍3g 陈皮3g 紫荆藤9g 地鳖虫9g【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4.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5.止嗽散(《医学心悟》)【组成】桔梗9g 荆芥9g 紫菀9g 百部9g 白前9g 甘草3g 陈皮6g【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6.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连翘15g 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淡豆豉5g 牛蒡子6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7.桑菊饮(《温病条辨》)【组成】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5g 薄荷2.5g 桔梗6g 甘草2.5g苇根6g【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组成】麻黄5g 杏仁9g 石膏18g 甘草6g【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肺热壅肺证。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9g 前胡9g 川芎9g 枳壳9g 羌活9g 独活9g 茯苓9g 桔梗9g 人参9g 甘草5g【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

10.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g 厚朴24g 枳实12g 芒硝6g【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11.麻子仁丸(《伤寒论》)【组成】麻子仁20g 芍药9g 枳实9g 大黄12g 厚朴9g 杏仁 10g【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方剂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方剂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方剂的作用及功能主治一、方剂概述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疗法,是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

方剂是按照中医的诊断结果和治疗原则,经过药物组方和药物配伍以及炮制而成的,具有一定疾病治疗效果的中药组合。

方剂不仅有广泛的临床应用,而且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二、方剂的作用方剂在中医药学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调理作用:方剂能够通过药物的组合和配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脏腑功能,使身体恢复健康状态。

2.病因治疗作用:方剂能够针对疾病的病因,通过选用具有特定作用的药物,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3.病机治疗作用:方剂能够针对疾病的病机,通过药物的配伍和炮制,调整病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辅助治疗作用:方剂可以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辅助手段,加强治疗效果,提高疗效。

三、方剂的功能主治方剂根据其药物组方和药物配伍的特点,具有不同的功能主治,常见的方剂功能主治包括:1.清热解毒:方剂中常含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热毒性疾病,如感冒、流感等。

2.祛风除湿:方剂中常含有具有祛风除湿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等疾病。

3.温阳散寒:方剂中常含有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阳虚寒冷、寒疝等疾病。

4.健脾益气:方剂中常含有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脾气虚弱、消化不良等问题。

5.活血化瘀:方剂中常含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血淤、瘀血等疾病。

6.滋阴补肾:方剂中常含有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肾阴不足、病后虚损等问题。

7.清热利湿:方剂中常含有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尿路感染等疾病。

8.化湿止痛:方剂中常含有具有化湿止痛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湿疹、风湿痛等疾病。

以上仅是方剂的一些常见功能主治,实际上方剂的功能及主治非常丰富,具体使用时应根据疾病的具体病情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

四、方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使用方剂时,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中断服用。

方剂学名词解释、简答、问答

方剂学名词解释、简答、问答

名词解释总论1.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2.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2. 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3. 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4. 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

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第二章泻下剂5. 釜底抽薪:指用寒下通便法泻去热结里实的治法。

如用大承气汤治疗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热盛伤津的里热实证,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里热得清。

此治法犹如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喻为“釜底抽薪”法。

第三章和解剂第四章清热剂2.以泻代清:用泻下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针对里热病证,可用清热药和泻下药配合同用,配合泻下药的目的是为了清泄里热,这种治法称为“以泻代清”。

方如凉膈散用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泄中上二焦实火。

第五章祛暑剂第六章温里剂第七章补益剂2.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医学心悟》(程钟龄)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复习
1,清胃散与玉女煎在组成、功效、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
答:清胃散与玉女煎同治胃热牙痛。

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黄连为君,属苦寒之剂;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之牙痛、牙宣等症。

玉女煎清胃热而滋肾阴,用石膏为君;配伍熟地、知母、麦冬等滋阴之品,属清润之剂;功能清胃滋肾,主治胃火旺而肾水不足之牙痛及牙宣诸症。

2.四物汤的组成、功用与主治、配伍特点是什么?
答: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
功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配伍特点:本方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与辛甘之当归、川芎(血中气药)相配,动静相宜,重在滋补营血,且补中寓行,使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3、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在组成、功用、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
组成:同: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不同:熟地黄(六味),生地黄、桂枝、附子(肾气)。

(4分)
功用:同:补肾;不同:滋补肾阴(六味),温补肾阳(肾气)。

(3分)
主治:同:肾虚(肾精不足);不同:肾阴虚证(六味),肾阳虚证(肾气)。

(3分)4.逍遥散与一贯煎在组成、功效、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
答:逍遥散与一贯煎均能疏肝理气,主治肝郁不舒之胁痛。

但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三者并重,主治肝郁兼血虚、脾虚之胁肋疼痛,常兼有头痛目眩、神疲食少等症;一贯煎则重在滋养肝肾之阴,主治阴虚气滞之胁肋疼痛,而见咽干口燥、吞酸吐苦者。

5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功效、主治证、方义及配伍特点,方中用量最重的是哪一味药,为何?答:组成: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带瘀用桃红。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证:气虚血瘀之中风。

方义:方中重用生黄芪,甘温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并引诸药力直达络中,为佐使药。

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可愈。

配伍特点:本方重用补气药配伍小量活血之品,使气旺血行治其本、祛瘀通络治其标;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

方中重用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

6、越鞠丸主治何证,方中为何没用祛痰药?(主治六郁证,痰郁或因气滞湿聚而生。

或因饮食积滞而致,或因火邪炼液而成,若五郁得解,则痰郁可消。


7简述川芎茶调散功用和主治。

为何方中薄荷叶用量为全方最大?(川芎茶调散用薄荷叶、川芎、荆芥、细辛、防风、白芷、羌活和甘草,有疏风止痛之功,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本方集众多辛温疏风药于一方,薄荷辛凉疏风止痛,清利头目,其辛凉之性并防疏风药之温
燥过度)
8、祛湿剂中常配伍理气药有何意义?试举一方为例说明。

举例要求写出方名、主治证并指出方中所用的理气药。

答:意义: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最易阻碍气机,而气机阻碍,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常配以理气药,以求气化则湿化。

例如: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

理气药:厚朴、陈皮
9、桂枝在桃核承气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意义。

答: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
五苓散:解表散寒,助阳化气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与茯苓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与白术同用可温阳健脾。

10、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二陈汤汤主治证、功用有何不同?
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苏子降气汤: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痰涎壅肺,肾阳虚衰之喘咳证
二陈汤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主治湿痰证
11、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主治证、功用有何不同?
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之功。

主治阳虚水泛证
实脾散: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12、止血剂为何常配伍化瘀药?
止血剂主治出血证1)离经而未离体之血即为瘀血2)止血过急易留下瘀血3)瘀血阻滞,新血难以归经又加重或引起出血)
病例分析(写出中医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和解剂:
1. 刘某,女,28岁。

第1胎足月分娩。

产后第 7天,体温突然上升到 39.6℃,恶露无臭气。

曾用抗生素治疗3天无效,症见恶露虽少,未净,腹不胀痛,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恶,胸胁胀痛,时太息,纳差,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

(伤寒少阳病----小柴胡汤)
2. 罗某,男,36岁,工人。

感冒5天,呕而发热,间有恶寒,大便3日未解,以为热结,于是予调胃承气汤,药后发热未退,心下痞满难受,呕吐加剧,大便稀溏,l日3次,舌淡苔黄腻,脉滑数。

(少阳与阳明合病----大柴胡汤)
3. 李某,男,30岁,干部。

因肝区隐痛,形体渐瘦,时愈时发1年有余而住院治疗。

西医诊断为迁延型肝炎,经保肝治疗3个月,疗效不显,特请中医会诊。

诉仍有右胁胀痛,纳呆,肠鸣,矢气,大便溏,精神疲倦,形瘦,苔薄白,脉弦细。

(肝郁血虚脾弱证----逍遥散)
补益剂
1. 患者,男,32岁。

腹泻3年,大便3-5次/日,饮食不化,常觉胸脘痞闷,肠鸣即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脾虚夹湿证----参苓白术散)
2. 患者,男,9岁。

自小饮食不节,近月来饮食减少,自觉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观之面色萎黄,自言大便稀溏多日,时觉肛门坠胀不适,舌淡脉虚。

(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证----补中益气汤)
3. 患者,男,39岁。

近日因炒股大赔,导致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虚弦。

(肝阴不足,肝气郁滞证----一贯煎)
4. 患者,女,35岁。

近半年来,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面色光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濡弱。

(脾虚肝郁,湿浊下注证---完带汤)
5. 患者,男,48岁。

政府机要部门工作,压力较重,近日心悸怔忡,记忆力减退,失眠,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心脾气血两虚证----归脾汤)
6.张X X,男性,39岁。

主诉:咽中燥痛,失音1月余。

患者约一个月前因失音而在他院经检查确诊为喉癌。

现在接受放射治疗,自觉咽中燥痛,口渴咽干,干咳无痰,声音嘶哑,不能进食硬物,但胃口尚可,大便干结,二天一行,舌红,苔薄微黄,脉细数.(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百合固金汤)
理血剂
1.患者,男,63岁。

两年来常感左侧胸部疼痛,胸闷,反复发作。

近月来,发作频繁,夜寐多梦,唇黯,两目黯黑,舌有瘀斑,脉涩。

(胸中血瘀证-----血府逐瘀汤)
2.患者,男,78岁。

两天前自觉神疲乏力,继而渐觉左侧肢体不利,口眼蜗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

(气虚血瘀之中风-----补阳还五汤)
3.患者,男,25岁。

3天前因琐事郁闷喝高梁酒1斤,及辣椒炒肉等大量辛辣炒炸之品后见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继而于今晨开始咳嗽痰中带血,舌红苔黄,脉数。

(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十灰散)
4.患者,男,55岁。

素有胃疾,l周前在气温骤降后胃脘疼痛加剧,经服西药3天后症状缓解。

但今晨大便下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黄土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