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李白》教案及说课

合集下载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2)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2)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2)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追寻李白》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师:(边讲边板书:情感)诗歌鉴赏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理解诗的情感,体味它的情趣。

如果你不知道这首诗具体是怎样的情感,就谈不上对诗的鉴赏。

那么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你体会到了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诗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急切、高兴的心情。

)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

这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更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啊!希望大家带着体会再来读诗。

4、赏析《独坐敬亭山》(1)、出示本诗,讲解: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鉴赏本诗,可从意境的角度去体悟,(板书:意境)你能描述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意境吗?(2)、诵读赏析,进入诗的意境。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5、赏析《夜宿山寺》(1)、出示本诗,你觉得这首诗从哪个角度来赏析合适?(板书:修辞)(李白写诗的时候最善于联想,所以同学们读他的诗的时候,也要和他一起展开联想。

)(2)、感受诗句中夸张的修辞与联想的手法。

6、总结赏析方法(课件出示:“学会赏析”赏析的角度可以选取:字词品味,诗意解析,画面欣赏,修辞辨识,情感体会,意境领悟)【设计意图】: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感悟。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追寻李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前两部分学习中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理想篇中的三首古诗,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理想篇的解读,进一步认识、了解、亲近李白,追寻李白的傲骨与精神,理解他“大鹏一日同风起”的人生抱负。

[教学重点、难点]1、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追寻李白的足迹,体会他蕴涵在作品中的傲骨与人生抱负。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寄情山水的李白飘然若仙,情牵友人的李白愁心膺月。

那一生以大鹏自喻的李白,又有着怎样的政治抱负呢?二、自读古诗,扫清障碍。

1、读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师生相机正音)三、借助资料、注释理解诗意。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以及课文中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3、全班交流。

A、《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传说中的鹏鸟。

扶摇,由下而上的旋风。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扇,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

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

“时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包括李邕,殊调:发表不同常人的言论。

.丈夫:对成年男子的尊称,这里是称李邕。

年少:李白自称。

B、《秋浦歌》“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C、《行路难》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佳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经封山。

追寻李白教案

追寻李白教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李白
学生会提到李白的作品,生平,风格等方面。
学生可能不太清楚。
学生可能会想到理解意思,体会情感等。
生: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时间和地点
生:高兴,急切
生:千里,一日还
轻舟,万重山
生:孤独,寂寞,愁苦
生:尽,孤云。
结合作者写作背景理解。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生: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不敢,恐惊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距离近,山寺之高就不言而喻了。
总结:李白想别人不敢想,说别人不敢说,冲破一切束缚,无所顾忌。
交流喜欢的原因
从学生似曾相识的李白诗句入手,引导学生开始本课的学习,拉近学生与李白的距离。
了解李白游历生涯,为学习山水诗做铺垫。
鉴赏诗歌,首先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感悟。
1.《早发白帝城》
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自读古诗
指名读古诗
你们体会到他当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总结: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这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更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独坐敬亭山》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学生自读古诗
指名读古诗。
怎样理解“相看两不厌”?
3.《夜宿山寺》
学生自读古诗
中国古诗博大精深,通过本课学习,打开一扇门,培养学生吟诵山水诗的兴趣。
环节与过程
学情预设
应对策略
设计说明
导入课堂,走进李白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寄情于山水;
他儿时天真烂漫;
他珍视友情;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李白,中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诗歌家和旅行家,被尊称为“诗仙”。

他以他独特的才华和迷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学史。

如何将李白的诗歌和个人魅力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成为了教育界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追寻李白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李白的诗歌作品。

首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李白的生平事迹和成就来开展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李白的画像、诗歌作品和他的旅行足迹等相关信息。

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李白的背景和创作背景,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互动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教师可以将李白的诗句分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分组合作翻译和理解诗句的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来互相学习,从而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世界。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李白的写作过程,让他们在类似的环境中体验到李白的思考方式和创作灵感。

这样的互动活动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对李白的诗歌的理解与欣赏。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观与李白相关的地方或人物。

例如,学生可以参观李白的故乡,游览李白曾经走过的古迹,感受李白的诗情画意在现实中的表达。

他们还可以与李白的后代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深入了解李白的思想和创作理念。

通过这样的实地参观和交流,学生将有机会亲身体验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歌作品。

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学生可以根据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主题,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这样的创作和比赛活动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歌,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设计追寻李白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灵活地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

五年级语文追寻李白友情篇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追寻李白友情篇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追寻李白友情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了解李白的生平背景及其友情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李白诗歌中的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对友情的真挚和执着;(2)学会珍惜友谊,传递正能量;(3)激发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2.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 了解李白的生平背景及其友情观。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2. 学会欣赏李白诗歌中的美;3. 培养学生对友情的认识和珍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用品;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李白诗歌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2)学生分享对李白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2)学生圈画出诗歌中的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解答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含义;(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境,体会李白对友情的真挚;(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李白友情观的重要性;(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珍惜友谊。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2)写一篇关于李白友情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李白与友人的故事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李白的友情观;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4.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

五年级语文追寻李白友情篇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追寻李白友情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五年级语文追寻李白友情篇教案设计2. 学科:语文3. 年级:五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李白的生平简介和诗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2)学会欣赏李白诗歌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诗歌中的友情情怀,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品质;(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敢于表达、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李白诗歌的特点;(3)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含义的把握;(2)欣赏李白诗歌中的意境美;(3)敢于表达、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李白的生平简介资料;(2)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诗歌作品;(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时安排:第1课时:了解李白生平简介,学习诗歌《赠汪伦》第2课时:学习诗歌《庐山谣》,总结李白诗歌特点3.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李白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李白与友情的相关故事;(2)学习诗歌《赠汪伦》: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歌表达的友情情感;(3)背诵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背诵;(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谊。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寻李白》教学设计_9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寻李白》教学设计_9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一、活动背景: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朝更是诗歌的鼎盛时期。

古往今来,多少珠玑之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沉淀,成为经典。

其中李白的名字在这之中格外显眼。

炎黄子孙,有谁不会吟诵几句李白的诗词,有谁不能历数几件李白的趣事?那铁杵磨成针的千古佳话,至今仍是众多学童的启蒙教材。

五年级的孩子,在经历了多年的中华文化浸染之后,对李白、杜甫等诗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激发孩子们吟诗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了解传统文化,从而热爱自己的民族,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兴趣点以及本册语文文本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我们决定开展以“追寻李白”作为突破口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迈出系统阅读诗人作品的第一步。

二、活动主题:交流在“追寻李白”活动中阅读的诗歌,并通过诵读、研讨、游戏、鉴赏等多种形式来感悟、品味李白其人其诗。

三、活动目标1、学生汇报在“追寻李白”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李白其人的特点,尤其是李白诗歌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李白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李白诗歌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李白诗歌为代表的中华优秀诗词的兴趣。

四、活动阶段第一阶段:明确方向,寻找伙伴(时间:一节课)回忆所有曾经学过或者背过的李白的诗,使学生再次感受李李白的才气、李白的浪漫、李白的潇洒。

并指出,李白所作的诗还有很多他是我们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1、确定研究目标2、讨论提出研究方向。

(如:李白生平、李白古诗、李白的信仰……)3、讨论确定成果呈现方式。

(汇编成册的诗集、手抄报、古诗朗诵会……)4、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确定研究方向,并做出详细分工以更好的完成下一步的工作。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形成书面成果(时间:一周)1、给学生提供上网的方便,并提供适量的课外阅读时间,使其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搜集相关的资料。

追寻李白 教案

追寻李白 教案

追寻李白教案教案标题:追寻李白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李白的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10分钟)1. 制作一份李白的简介PPT,介绍李白的生平和作品。

2. 引导学生讨论李白的诗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诗歌欣赏(20分钟)1. 选择李白的几首代表作,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进行诗歌欣赏。

2. 教师解读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文学鉴赏(30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首李白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动讨论。

四、写作练习(30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2. 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点评和改进。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其他作品。

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展示所学。

教案评估:1. 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写作作品的质量和创造力。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李白诗歌朗诵比赛。

2. 邀请文化专家或李白研究者进行讲座或交流活动。

3. 组织学生进行李白文化创意作品展示,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教案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创造性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本单元题目为“追寻李白”,意在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了解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李白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开展有关李白的文化活动。

所谓“追寻”体现了主动探究的意识,也反应出本单元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线索来整体谋划的。

本单元教材不同于一般教材,打破了以“单元”为整体、以“课”为单位的呈现方式,整个单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列学习活动,是一个线索清晰的整体,它的线索有二:一是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以诗为主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

二是关于李白的介绍,从生平到思想,从已知到未知,从国内到世界,从教材的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与拓展。

本节课就是从李白的游历生涯入手,综合学习、了解、走近李白。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多层次地朗读、吟诵《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四首古诗,了解李白游历祖国山川大河的经历。

2、能力目标: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相协作,知道李白的生平,李白的诗文。

培养他们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导入学习,开始追寻“诗仙”李白的旅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学习古诗时,自读自悟,学会赏析诗歌,体会四首古诗的内在联系。

难点:充实关于李白游历祖国山川大河的经历,体会游历在李白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走近李白(创设情境,课件辅助展示)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寄情于山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我们看到他儿时的天真烂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我们看到他对友情的珍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看到他思念故土之情。

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导入:对于一代诗仙李白,也许你觉得并不陌生,能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吗?(学生谈对李白的了解与认识。

随学生发言,课件幻灯片3展示关于李白的图片及资料。

)师:同学们对李白的认识还是有些模糊,有些零散,现在,就让我们再去追寻诗仙李白的足迹,更多地了解他,更好地亲近他……(板书课题:追寻李白)【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学生似曾相识的李白诗句入手,从学生关于诗人李白的已有积累切入,引导学生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拉近学生与李白的距离,并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搭起入境桥梁,入“境”入“情”,走进文本。

二、多维突破,释疑解难1、介绍李白的游历生涯。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 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 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

从他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游览的足迹,(出示幻灯片5,展示李白的多首游历诗歌。

)2、他足迹遍及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出示幻灯片4,展示李白足迹图)【设计意图】:古诗文与学生在时间上就相隔很远,因此这里让学生通过这些诗作了解李白游历的经历,拆除了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

3、赏析《早发白帝城》(1)、师介绍古诗背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他为了报效国家,做了唐朝皇帝的一个儿子“永王”李陵的参谋,后来被朝廷给他下了政治结论是谋反,因而获罪被贬到荒无人烟的夜郎城。

一路上,他的心里悲伤极了,他走呀走呀,途中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

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当小船慢慢的,慢慢地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接到了皇帝平反的圣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若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湖北省江陵县),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2)、(出示本诗)指名朗读。

(3)、大家都能做到熟读成诵,但是是不是都做到了会鉴赏?师:(边讲边板书:情感)诗歌鉴赏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理解诗的情感,体味它的情趣。

如果你不知道这首诗具体是怎样的情感,就谈不上对诗的鉴赏。

那么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你体会到了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诗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急切、高兴的心情。

)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

这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更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啊!希望大家带着体会再来读诗。

4、赏析《独坐敬亭山》(1)、出示本诗,讲解: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鉴赏本诗,可从意境的角度去体悟,(板书:意境)你能描述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意境吗?(2)、诵读赏析,进入诗的意境。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5、赏析《夜宿山寺》(1)、出示本诗,你觉得这首诗从哪个角度来赏析合适?(板书:修辞)(李白写诗的时候最善于联想,所以同学们读他的诗的时候,也要和他一起展开联想。

)(2)、感受诗句中夸张的修辞与联想的手法。

6、总结赏析方法(课件出示:“学会赏析”赏析的角度可以选取:字词品味,诗意解析,画面欣赏,修辞辨识,情感体会,意境领悟)【设计意图】: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感悟。

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在五年级这个年龄段很有必要,不同的赏析方法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另外,在赏析中指导朗读,让学生注意重音、速度、韵味,边读边思考诗意,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

这已是一种高品位的阅读。

7、品读《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课件出示这首古诗,在品读过程中,握住关键语句、重点字词,通过多媒体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

)第一层次:读准字音,读懂词义。

让学生自读古诗,再指读古诗,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

第二层次:理解诗意,读出语气。

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本诗,再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诗句。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个别难理解的词句。

)(板书:景物)第三层次:心随文动,读出意蕴。

在理解全诗的内容后,请同学品味其中的景与情,带着情感再来读诗,读出诗的意蕴。

【设计意图】:新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个层次的读,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与情,从而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课件的使用牢牢把握住了诗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重点字词,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准确把握古诗的诗韵、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本诗字斟句酌,用词精妙绝伦,是理解该诗的诗眼、诗魂。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三、感性共鸣,激发情感师:读了这些诗句,如果让你用词句来形容李白,你会怎样说?(潇洒、豁达、开朗、自信……是一位气质豪放、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

(课件出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点明:这句诗句选自杜甫的诗作,是人们对李白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会继续追寻着李白的足迹,去认识他广交朋友的坦诚率真,去认识他关心国家,关心民众的博大胸怀,去认识他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的豪情……【设计意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

讲课也能讲出这种味道。

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

四、提供空间,激励创新向学生推荐两本课外读物(主要针对吃不饱的学生)以对李白的了解更加深刻、全面。

《李太白传》(学者所著,要读得有耐心)《李白》(长篇小说,较浅显易明)中国李白网/newweb/【设计意图】:最后的推荐读物环节,符合了课标提出的“向课外阅读延伸,向综合活动延伸,向生活延伸。

”把“孤立地上好每节课”变成“了解、认识李白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追寻李白一代诗仙赏析情感意境修辞景物媒体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中,我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诗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中我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李白的多句诗句作为引子,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李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然后展示出李白的头像及其介绍,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搭起入境桥梁。

引学生入“境”入“情”,走进文本,从幻灯片中进一步了解李白其人。

第二环节中出示我精心制作的李白游历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李白的足迹几乎遍布半个中国。

紧接着出示一系列李白游历中的古诗诗句,让学生以读来走近古诗,读出韵味,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

而下面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出示赏析方法,则旨在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会如何赏析诗句。

教学古诗时课件的使用牢牢把握住了诗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重点字词,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准确把握古诗的诗韵、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本诗字斟句酌,用词精妙绝伦,是理解该诗的诗眼、诗魂。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而在教学古诗其间穿插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的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境。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