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1)

合集下载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高校的贫困生问题也逐渐加剧。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诱因主要是经济压力、自卑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等。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教育、帮助和支持等多方面进行努力,建立完善的帮扶体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首先,经济压力是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之一。

由于家庭贫困,高校贫困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都会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会缺乏衣物、食品、交通和住宿等方面的资源,经济上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未来感到忧虑和不安。

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和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助学金和补助金等帮助贫困生渡过困境。

同时,高校还可以提供各种方便贫困生的服务,如廉价食堂、生活用品的免费配给、学生助理的参考和免费的心理咨询等,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增强对未来的信心。

其次,自卑感和孤独感也是高校贫困生心理困境的主要诱因。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其他学生相比有所不足,可能会感到自己与同学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会认为自己没有完成学业的能力和资格等。

这时,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贫困生放松心情,与同学交朋友,增强社交能力、自我认知和团体合作精神等。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活动、组织俱乐部、提供志愿者和培训等方面提供各种机会,让贫困生感受到自己在学校中也是一份子,有着许多被关注、尊重和接纳的机会。

最后,不安全感是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主要原因。

由于贫困生通常生活在一个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他们可能会面对与家庭不同的困境和文化障碍,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心理失衡。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课程和培训,增强贫困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教他们健康的心理调节和管理技巧。

高校还应该增强贫困生的安全意识,开设必要的课程,防范和应对种种意外事件,保障他们的身心安全。

总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各方面,加强对他们的帮助和关心,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支持和关联支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保证其心理健康状况。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系列的政策措施 ( 如奖 、 助、 减等 ) 以确保贫困生安心就 贷、 补、 , 学。 然而 , 在着手 解决他们 的物质问题 的同时 , 有相当一部 分贫 困生 在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 、 巨大 的消费反差 、 紧张的学习 、 激烈的竞争 以及诸 多的社会不公现象时产生 了心理失衡 , 甚至还出现严重 的心
Hale Waihona Puke 、引 言 在我国 , 随着 高校制度改革 , 收费制度和扩大招生的并举 , 贫困 大学生作为高 校中的弱势群体 日益受到社会 的广泛关注。 据教育部 统计表明 : 0 - 0 5 2 4 20 学年 , 0 贫困大学生 已达到 2 3 6 万人 , 占在校 生 总数的 1%, 9 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 12万人 , 2 占在校生 总数 的 9 %。 这些年来 , 党和政府及各高校一直高度 重视贫 困生 的问题 , 制定 了
对 他们 的 心理 健 康 状 况 起 到 了 良好 的保 护作 用 。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 4 G4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 9 2 0 0 — 4 — 2 1 7 - 8 4( 0 8) 5 0 5 0
项 目 贫 困生 (= 3 ) n11 非 贫 困生 (= 7) n 15 T 值
维普资讯
敏 。D (旬 ) 又 2. 中刊 c D5 8
贫困大学 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因素分析
口 刘勤勤 郝 振
20 6 ) 00 3 ( 东师范 大学心理 学 系 上 海 华
巨 四
摘 要 目前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 康问题 日益 受到 了社会 各界 的广泛关注 , 本研 究运 用量表法对贫 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现状及其影响 因素进行 了分析。结果表明 , 困大学生在人 际关 系敏 感性、 贫 抑郁 、 焦虑 以及敌 对性上显著的高于非贫 困大学 生, 经过进一 步的相 关和 回归分析 , 我们发现社会 支持和应对方式这两个 因素能够很好的预测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在对高校贫困生予以经济资助的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急需予以关注,本文针对贫困大学生所普遍具有的心理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标签: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引起社会、政府、高校的极大关注,纷纷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经济资助,但是贫困大学生不仅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更多的是由经济贫困所带来心理落差,因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本文试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入手,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许多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如梁芹生采用SCL-90研究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二者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上存有显著差异,前者得分明显高于后者[1]。

陈琴也有研究发现,贫困生SCL-90总分及10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并且除偏执因子外,其它9个因子及SCL-90总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其中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6个因子及症状总分上差异非常显著[2]。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自卑高校贫困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的限制,他们知识面比较狭窄,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与非贫困生相比都会有所不同。

他们常会因为在集体生活中相互比较而出现自卑,如在文体活动方面,看到其他同学多才多艺,而自己却无“一技之长”,唯一擅长的就是学习,可是在学习方面,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是”学习高手”,相比之下,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另外一部分贫困生是由于特殊原因,如天灾人祸致使家庭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这部分学生由于在生活消费上比不上其他同学而自卑。

阿德勒认为,[3]自卑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且正常的现象,关键是我们要能与自卑相抗争,追求优越,如果我们因自卑而产生一种无助感,那就是自卑情结,而这又会加深个体的自卑感,使个体表现出悲观、失望、逃避等情绪和行为,而一些贫困大学生所具有的就是这种自卑情结,而且他们还会因为过度的自卑而表现出较强的自尊心,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解决贫困的措施时,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而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认为后者是施舍、怜悯。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CHANG COLL EGE OF EDUCAT I ON第24卷第4期Vo.l24No.42009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刘金丽(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7)摘 要:贫困大学生由于其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活压力,从而导致各种不良的心理特征,如自卑、焦虑、嫉妒等。

他们不仅需要外界的经济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因此采取积极的心理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高校作为其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自卑 心理咨询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57(2009)04-0057-03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相对于一般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才,而且关系到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一)自卑心理和封闭心理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看重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

生活困难对部分贫困生造成了重大的心理挫折,丧失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这种由自卑而产生的丧失自信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情绪,在遇到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酿成过激行为。

[1]贫困生往往因其自卑心理, 平时不敢正视别人,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不与别人交往或交往很少,更不与老师对话,不愿参与集体活动。

[2]他们担心自己的衣着和拮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更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和困难,担心别人不能理解自己而自我封闭起来。

(二)嫉妒心理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人而产生的一种痛苦或不满自责的情绪体验。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与正确引导策略-2019年精选文档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与正确引导策略-2019年精选文档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与正确引导策略一般情况下,高校中贫困大学生要承担着远大于其他普通大学生的生活、学业和人际关系的重大压力,更容易导致他们心理方面状况不佳,甚至可能因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和封闭的状态造成比较严重心理障碍。

这甚至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共性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给予密切关注。

本文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探讨,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多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策略,希望为推动我国高校事业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一、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亟待改善心理健康,一般是指普通人在正常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完善的人格、良好处世能力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心理健康是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只有心理保持健康状态,才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我国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一类群体,他们受家庭经济贫困的影响,在物质方面较为匮乏,也要承担比其他普通大学生更加沉重的生活和学习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不佳。

更为严重的是,这已经不是某个单一个体的问题,甚至成为贫困大学生群体性的共同“标签”,成为影响他们后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要高度重视这一情况,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多方面因素心理状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贫困大学生承担了很多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所应该承受的压力,导致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因素也来自于方方面面:(一)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即贫困大学生的父母或亲长所共同构成的成长环境。

原生家庭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这种影响来自于心理方面。

很多贫困大学生的原生家庭处在困苦之中,他们的父母长辈在艰辛的生活中能够葆有积极上进的良好心态是十分难得的,也由此带给贫困大学生的多为消极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影响来自于物质方面。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教育对策探析-精品文档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教育对策探析-精品文档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教育对策探析所谓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收入低、经济特别困难、靠家庭收入无法解决学费及生活费的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多系农民或城镇下岗职工的子女[1]。

贫困大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后,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反差,使他们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社会性的大问题,甚至影响到了当前高校的发展与稳定。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而出现心理贫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里既有来自经济的贫困、校园非主流文化影响、他人对贫困的态度以及就业的心理压力等外部原因,也有来自贫困大学生较差的心理素质这个内部原因。

(一)城乡差别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

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许多地方依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农户收入低而且不稳定,加上农村对于计划生育的国策贯彻阻力较大,目前考上大学的新生,家里一般都有两三个孩子,甚至更多。

如果有几个兄弟姐妹读书,就使他们的经济困难更突出。

因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很难适应新变化的环境,心理就会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个体就会与社会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

(二)经济贫困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直接原因经济的窘迫已经成为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调查表明[2],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

贫困生一般来自于农村或者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父母为供其上大学节衣缩食,因此,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更强烈的改变家庭状况的压力。

他们在校期间能刻苦学习,希望拿到更多的奖学金,同时也千方百计寻求机会打工挣钱,期望为自己解困。

然而这种打工又是以耽误学业为代价的,因此他们经常处于一种想打工挣钱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矛盾冲突之中。

久而久之,无法解除的心理冲突使他们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某些精神病症状。

(三)不良的心理素质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经济贫困并不必然引起心理贫困,贫困大学生产生的心理贫困主要取决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分析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贫困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其中许多人在心理上都存在诸如自卑、回避交往的痛苦心理、抑郁等心理问题。

导致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的因素。

解决对策是:完善资助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情感交流;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障碍;原因;对策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与日俱增。

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虽然能完成学业,但因其家庭经济问题和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最主要有自卑的心理、回避交往的痛苦心理、抑郁的心理、人际交往困难、对金钱的敏感性和情绪紧张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进而影响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

因此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关系着学生本人而且还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原因分析1.经济因素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在人们争先恐后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等观点也逐步形成。

在这种唯钱是从的观点影响下,人们对富有者怀有羡慕的心理,而对贫困者则投以鄙视的目光。

贫困大学生虽身处校园,但长期受到宏观社会背景的影响,内心深处易产生世态炎凉的感觉,致使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繁荣,消费需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一种时尚,而学生的消费欲望无时不在受到社会的影响,以致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了多元化的消费热点,这满足了家庭殷实的大学生享受的需要,却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心理负担。

2.人际交往的不利因素在社会生活之中,每个人都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是通过一种关系的适当性和合适性来解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这种适当性和合适性通常要求交往的双方在交往之中表现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的交往关系是影响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但是贫困问题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大学阶段,依然有很多家庭不能够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因此,这些大学生会面临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常见的心理问题出发,给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焦虑和压力问题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和焦虑。

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负担更重,他们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之间协调好平衡,让自己不至于崩溃。

针对这个问题,贫困大学生应该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可以在学校寻找辅导,寻求朋友和家人的帮助,同时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活动来减轻压力。

二、自我否定问题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产生一些自我否定的情绪,感觉自己不如其他同学,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完成大学的学业。

这时候,他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困境和问题,并且寻找支持和鼓励,这可以是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也可以是学校和社会的帮助。

同时,贫困大学生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学业的。

三、社交障碍问题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社交障碍,可能因为贫穷的原因使他们感到自卑,或者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于其他同学而与其他人的交流不畅。

这时候,贫困大学生应该尝试打破障碍,去认识新的朋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并且尽量保持自信和积极的心态。

四、心理疾病问题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更容易患上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

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应该尽早寻求帮助,可以在学校找到专业的辅导员,或者去医院寻求心理治疗。

同时,贫困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来缓解心理不适,例如适度的运动、冥想、音乐疗法等方式。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应该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同时保持自信和积极心态,并且通过适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克服自己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0.05 **P<0.01 ***P<0.001 四 、讨 论 4.1 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本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差, 这个结果 与 廖 湘 蓉 、黄 路 阳 、张 建 卫 等 人 的 研 究 结 果 基 本 是 一 致 的 。与 普 通 大 学生相比, 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 虑 、敌 对 因 子 差 异 极 其 显 著。贫困大学生是自尊与自卑并存十分明显的群体, 经济上的缺陷 使他们力图通过其他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但这种强烈的 自尊需求又十分的脆弱, 一旦受到刺激或挫折就很可能走向更加强 烈 的 自 卑 。抑 郁 和 焦 虑 则 是 许 多 研 究 者 在 贫 困 大 学 生 身 上 发 现 的 比 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家庭负担都很重, 思想压力大, 精 神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为生活费、学费焦虑; 为家庭、为学 习成绩不够理想焦虑, 而且家境贫寒而引起的自我评价过低( 如没 有其他同学多才多艺等) 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也常常使得 他们对未来产生迷茫悲观情绪, 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敌对 症状则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指向于外的明显表现, 包含了有敌 对表现、思想、感情及行为等, 有些贫困生认为别人总在自己背后说 自己的坏话, 也会有部分贫困生因为不服气等原因产生嫉妒心理或 攻击性的行为。 4.2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贫困生的社会支持 总 分 及 客 观 支 持 、主 观 支 持 、支 持 利用度的得分均低于非贫困生, 社会 支 持 总 分 、主 观 支 持 得 分 与 非
1.54±0.44
1.39±0.36
3.07**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其他
1.52±0.50 1.39±0.44 1.51±0.43 1.52±0.39 1.52±0.49
1.38±0.47 1.21±0.29 1.44±0.423 1.36±0.36 1.38±0.40
2.45* 4.00***
2008.05 ( 中旬刊)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育教学
□ 刘勤勤 郝 振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上海 200063)
摘 要 目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运用量表法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贫困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性、抑郁、焦虑以及敌对性上显著的高于非贫困大学
平, 表明贫困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更低。而且大学生都较多地使用求 助、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 较少采 用 幻 想 、退 避 、自 责 等 消 极 应对方式和合理化混合型的应对方 式 , 但 贫 困 大 学 生 在“自 责 ”上 的 得 分 显 著 高 于 非 贫 困 大 学 生( P<0.01) 在 合 理 化 、退 避 的 应 对 方 式 的 得 分 高 于 非 贫 困 大 学 生 。 在 求 助 、解 决 问 题 的 得 分 低 于 非 贫 困 大学生。表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 更多的采用自责、退避等消极 的应对方式。(见表 3.2)
以及诸多的社会不公现象时产生了心理失衡, 甚至还出现严重的心 理问题。有鉴于此, 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贫困大学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在此基础之上, 进一步深入分析社会支 持状况和应对方式这两种因素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 、研 究 方 法
( 一)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 从广东两大学大一至大三的大学生中 随机抽取 80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共 656 份, 其有效率 为 82%。有效问卷中, 贫困生(贫困生的界定是按照省教委的标准把 每月生活费不超过 200 元并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学生作为贫困生)为 131 份 , 非 贫 困 生 为 525 份 , 从 非 贫 困 生 中 随 机 抽 取 175 份 作 为 对 照组进行研究。 ( 二) 研究程序和工具 本研究采用量表法, 对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分别施测。 量表由三部分组成:( 1) 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 90, 根据应 用 和临床检验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在心理健康测量中被广泛应用。 ( 2) 修订社会支持评定表──SSRS, 本研究选用肖水源编制的《社 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简称 SSRS, 1986), 作 为调查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工具。( 3) 应付方式问卷──CP 问卷, 采 用肖计划 1997 年编制的应 付 方 式 问 卷 , 该 问 卷 有 较 好 的 信 度 、效 度, 且应用范围较广。 三 、研 究 结 果 与 分 析
项目 躯体化
贫 困 生(n=131) 1.38±0.42
非 贫 困 生(n=175) 1.25±0.29
T值 2.91**
强迫症
1.83±0.53
1.70±0.49
2.221*
人际关系敏感 1.78±0.51 毁
1.58±0.45
3.69***
抑郁
1.60±0.49
1.42±0.40
3.456**
焦虑
一 、引 言
在我国, 随着高校制度改革, 收费制度和扩大招生的并举, 贫困 大 学 生 作 为 高 校 中 的 弱 势 群 体 日 益 受 到 社 会 的 广 泛 关 注 。据 教 育 部 统计表明: 2004- 2005 学年, 贫困大学生已达到 263 万人, 占在校生 总数的 19%, 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 122 万人, 占在校生总 数 的 9%。 这些年来, 党和政府及各高校一直高度重视贫困生的问题, 制定了 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如奖、贷、助、补 、减 等 ) , 以 确 保 贫 困 生 安 心 就 学。然而, 在着手解决他们的物质问题的同时, 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 在 面 对 沉 重 的 经 济 压 力 、巨 大 的 消 费 反 差 、紧 张 的 学 习 、激 烈 的 竞 争
支 持 的 利 用 度 - .320
.115
- .155 - 2.791**
释 因 变 量 的 48.9%, 说 明 它 们 对 身 心 健 康 起 到 了 良 好 的 保 护 性 作 用。因而从上述的研究结果得出, 我们应主要从改变贫困大学生的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 SCL- 90 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3.3) 贫困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是否存有显著差异各个研究还存有
1.49 3.645*** 2.75**
SCL- 90总分
15.59±3.73
14.13±3.08
3.75***
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 SCL- 90 结果比较( X±SD) (表 3.1)
为 进 一 步 探 讨 贫 困 大 学 生 社 会 支 持 、应 对 方 式 对 身 心 健 康 的 预 测 能 力 , 我 们 以 SCL- 90 的 总 分 作 为 因 变 量 Y, 以 社 会 支 持 的 客 观 支 持 、主 观 支 持 、支 持 利 用 度 、支 持 总 分 和 应 对 方 式 的 自 责 、求 助 、幻 想、退避、合理化 、解 决 问 题 各 因 子 作 为 自 变 量 X, 进 行 多 元 线 性 回 归分析, 十个自变量中自责、幻想、支持的利用度四个自变量能进入 回归方程。得到三个回归模型。( 见表 3.3)
响 。这 与 以 往 许 多 研 究 者 都 认 为 社 会 支 持 是 影 响 身 心 健 康 重 要 中 介 因素之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在相关分析的之上的回归分析表

幻想
3.519 1.069
.211 3.291** .699
.489 明,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都能较好预测身心健康。用自 责、幻想应对方式以及支持的利用度 来 预 测 身 心 健 康 , 总 共 可 以 解
*P<0.05 **P<0.01***P<0.001 ( 三)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身心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 贫 困 生 的 社 会 支 持 各 项 目 以 及 应 对 方 式 各 项 目 与 SCL- 90 总分及各因子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社会支持与身心健 康及各因子存在负相关, 与身心健康症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表明 被试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 用 度 及 社 会 支 持 总 分 的 得 分 越
生, 经过进一步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我们发现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这两个因素能够很好的预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894( 2008) 05- 045- 02
应对方式, 缓解生活压力感、提高对 社 会 支 持 的 利 用 度 等 方 面 来 对 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他们顺利的走出贫困所带来的 阴影。
争议, 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那就是在绝大部分的研
究中贫困大学生所感受到的主观支持都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 这
参考文献:
说明贫困生对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 满 意 程 度 不 高 , 而 且 也 不 善 于 支配和利用周围的各种支持源。因此, 要作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 康工作, 不但要重视为贫困生提供尊重、支持和理解的环境和条件, 而且在各种支持源存在的情况下, 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贫困大学生对 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 以提高主观支持的程度。同时, 还要引导贫 困大学生在困难的时候去积极争取和 接 纳 支 持 , 而 不 是 回 避 、拒 绝 集体和他人的关心帮助。
( 一)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 SCL- 90 各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 t 检 验, 结果显示: 贫困生在 SCL- 90 总分及 10 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非 贫 困生, 并且除偏执因子之外其它 9 个因子及 SCL- 90 总分均显著 高 于非贫困生, 其中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 郁 、焦 虑 、敌 对 、精 神 病性 6 个因子及症状总分有极其显著差异, 说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水平更差。(见表 3.1) 注: *P<0 .05 **P<0 .01 ***P<0.001 ( 二)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状况 对 贫 困 大 学 生 和 非 贫 困 大 学 生 的 社 会 支 持 总 分 及 客 观 支 持 、主 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以及应对方式 各 成 分 得 分 进 行 独 立 样 本 t 检验, 结果显示: 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各项分数均低于非贫困生, 且社 会支持总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和极其显著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