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片中的奴性
《被解救的姜戈》解说文案_《被解救的姜戈》:一个姜戈,十个昆汀

《被解救的姜戈》解说文案_《被解救的姜戈》:一个姜戈,十个昆汀美国剧情/西部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于2013年上映,由昆汀·塔伦蒂诺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编剧,影片讲述了姜戈是一名获得自由的奴隶,他在德国人舒尔茨的训练下成一名神枪手。
姜戈协助舒尔茨缉拿各种通缉犯以换取报酬,而后者则帮助姜戈闯入邪恶农场主加尔文·坎迪的庄园,以救出姜戈的妻子布隆希达。
《被解救的姜戈》:一个姜戈,十个昆汀一向亲近中国文化的昆汀.塔伦蒂诺终于领教了这个东方大国的神奇,他的《被解救的姜戈》在大陆刚上映一天就叫停了。
愤怒无奈之余,整理旧文贴出,以纪念此事,不当之处,望拍砖,可以往死里拍。
(本文只涉及昆汀的个人电影长片)《被解救的姜戈》恐怕是迄今为止,最不像昆汀的昆汀作品了。
以往昆汀电影的种种放肆特征在本片中都收敛了很多。
昆汀大概是电影导演里最“不务正业”和“不思进取”,甚至是最“邪恶混账”的一个,或许捞了这么多年“偏门”,昆汀也想做一回“正当生意”,否则此次奥斯卡怎么这么待见他?多年来大家都神神叨叨说自己多喜爱昆汀,可事实上,昆汀电影毕竟属于小众,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恐怕根本都不晓得昆汀是哪路神仙。
也许这次昆汀是对的,他必须调整一下战略了,《被解救的姜戈》票房飘红,奥斯卡得宠。
痞子导演名利双收,这恐怕也不是最坏的结果。
虽然略微有些遗憾,但本片仍然不失为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况且我们依然能够从本片中感受到那些带给我们无数愉悦的昆汀式的伎俩。
或许,下一次大嘴巴又会让我们大吃一惊,谁说不是呢?一、不好好说事的昆汀昆汀作品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的非线性叙事手法了,尽管《被解救的姜戈》是一部看起来非常正常的电影,但我们会注意到在片中“伪3K党徒”们围攻牙医和姜戈时,昆汀用了闪回。
在到达莱昂纳多饰演的卡尔文.坎迪的庄园时,昆汀也用了闪回。
在这部看起来十分正常的电影中,不用闪回也属正常,用了反而有些“不正常”,没有感觉到“伪3K3党”那一段的闪回十分突兀,就像片子突然断了又被重新接起吗?这显然是故意的,这种刻意为之的动作在《恐怖星球》中也出现过。
最新绿皮书电影观后感1000字 电影绿皮书影评精选3篇

最新绿皮书电影观后感1000字电影绿皮书影评精选3篇这是一部碰撞人性的影片。
——题记《绿皮书》才上映了几天,便获得了一大波好评,并且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最佳影片等多项荣誉。
该片主要讲诉了一位白人混混托尼。
利普,因为原来工作的地方倒闭,不得不为一位黑人钢琴家唐。
雪利当司机,一路上,他们彼此成就,最后跨越了种族歧视,成为亲密好友的故事。
剧情不算特别起伏,但也一环扣着一环,缓慢的节奏让人有足够的空间思考。
影片中,种种对黑人的不公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位著名的钢琴家因为是“有色人种”所以不能弹奏贝多芬、肖邦等欧洲大家的作品,出来演出不仅要受到别人异样的目光,还要面对一次次侮辱和欺凌。
而相反,他的司机托尼,因为是白人,哪怕是个小混混,到哪都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显然十分不公。
但是当我们在谴责电影里社会对黑人的种种约束时,我们也该好好反思:如果非洲地区的国家十分强大的话,还会有人敢当着他们的面叫声“黑佬”吗?在人们的印象中,非洲就是穷、脏、落后的代名词。
而问题就在这里,当一个国家落后的时候,就会面临强国的欺凌。
世界本就是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这永远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反抗的机会,但就是因为科技的落后和印刻在人们脑中的奴性,将这个原来创造了文明的地区停滞不前。
当人类用木棍打鸟兽时,非洲人民用智慧发明了回作文旋镖,这样更方便于捕捉会飞的禽类;当人类无奈于生老病死时,古埃及人民的医术也是超过当时的所有国家。
可当人类发明了手枪、炸药、飞机、大炮时,他们依旧停滞在这现有的文明上,没有丝毫革命性的改革和变动,受人打压时也没有反抗的能力。
而我们中国,也曾今有过灰暗的时期。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在中国领土上烧杀抢夺“满载而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对我们南京的大屠杀,日本人践踏在以中国人的尸体筑成的板油路上,狂笑不止……是什么让这些毫无人性的官兵肆掠我中国的人民?是当时的落后,是落后让那些满脸堆笑的日本屠夫,踩在我们中国人的身体上轻蔑地说声“支那人”。
南京南京观后感精选6篇500字

南京南京观后感精选6篇500字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70余年了,《南京!南京!》影片上映时,久违的黑白画面依然清晰地挖掘出人们记忆深处的沉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南京南京观后感1已经看过电影《南京!南京!》,是在酝酿了很久之后才终于走进电影院的,因为预先就知道这一次的观影经历不会是轻松的,可能是压抑的甚至是令人窒息的。
其实我不是太赞成文以载道那一套,觉得文学文艺的东西不必承载太多政治说教之类,甚至什么道德教化的作用也是它所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大体上总是犯了小瞧人的毛病,你以为别人是那么好被教化被引导的吗?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表达出来,只有在外界与自己契合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
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其实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看过《南京!南京!》后还是被很深的影响到,感观和心理都受到比较强烈的刺激,感想是一定有的,但需要回回神再说。
经过几天的深沉后好一些了,首先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有诚意,有责任,有思考,这些都是当下比较稀缺的东西,陆川凭这些就很值得尊重,也为我们70后赢得了尊重。
现在舆论炒作最多的是80后如何如何,其实真正开始占据舞台中心并掌握话语权的应该是70后,80后也顶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已。
看《南京》之前有两点担心:一是陆川对如此沉重历史题材的掌控能力。
毕竟三十刚出头仅拍过两部小成本电影,光凭一腔热情做事往往用力过猛,适得其反。
现在看起来,陆川还算比较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大体平稳,没出什么大的方向问题,用力过猛的情况确是有一些。
南京南京观后感2我只能说陆川愚蠢迂腐得难以理解,你去为侵略者开脱吗,你所谓自我救赎者在日军中有多少呢。
我没有看这部拍片子,但仅就影评来看,这个片子没有了最起码的良知了,已经没有了人类道德的底线。
战争就是战争,你反思什么,你替日本人反思什么,你有什么资格替日本人反思?我知道当年日本国民是全民支持侵华的,还人性的光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了以陆川为代表的中国人奴性的光辉。
《为奴十二年》从文字到影像的呈现-8页精选文档

《为奴十二年》从文字到影像的呈现《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原是所罗门?诺瑟普(1808―1864)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撰写的一部小说。
诺瑟普本是一个拥有自由身份的非裔美国人,有着幸福的家庭,然而不幸的是,1841年他在纽约被人绑架并贩卖到还存在奴隶制的南方,成为一名悲惨的奴隶。
在经历了12年的磨难之后,他成功逃脱并成为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
随后他出版了自传体小说《为奴十二年》,小说一经面世便在美国社会引起了轰动。
2013年,同为黑人的英国导演,曾经以《饥饿》《羞耻》而成名的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1969―)将这个故事搬上了银幕。
影片堪称一曲献给逆境者的挽歌,该片不但吸引了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迈克尔?法斯宾德、布拉德?皮特等一众影星加盟,还获得了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1]麦奎因被誉为是继史派克?李之后最有希望的黑人导演,他本身也有着对黑奴的深切同情。
导演完成了《为奴十二年》从文字到影像的成功转换,是传记片拍摄及相关理论研究的一个较好的范例。
一、叙事方式《为奴十二年》并不是完全按照线性时间顺序展开的,它采取的是一种半倒叙半插叙的方式,这一点与小说有着微妙的区别。
影片的一开头便给了奴隶们劳作的田地一个特写,并且展现了白人对奴隶们的呵斥以及黑奴们毫无生气的麻木倾听。
并且,类似这样的镜头随着影片的进行反复地出现,进一步强调所罗门承受苦难的重复性。
这里实际上是两条故事线的第一个交会点。
故事的一条时间线是男主人公所罗门的回忆,而另一条线索则是影片的主干,那便是所罗门在美国南部成为奴隶的12年光阴。
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对观众起到一种情节提示的作用,使得剧情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处处形成呼应,不显得松散。
两条线索之间以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剪辑,它们的切换并不是随意的,往往在切换的对比之中,能表现出影片的时代背景、奴隶生活氛围的压抑以及奴隶的商品属性。
“暴力叙事”的性别编码——《末路狂花》的女性主义解读

【 关键词 】 “ 第二性” “ 盖娅模 式” 暴 力叙 事 看 /被看
d il .9 9js .0 2 6 1 .0 21 .2 o : O3 6 /.s 1 0 — 9 62 1 .30 7 in
电 影 《末路 狂 花 》 自上 映 以来 永远 的 “ 第二性 ”—— “ 盖 就被 认 为是 女权 主 义 的经 典 文本 , 娅模式” 的女性形象 认 为 该 影 片 塑 造 了 两 个 公 路 女 英 雄 “ 娅 出 自希 腊神 话 中的地 母 盖 的形 象 ,是女 性 主体 意识 觉 醒 的标 的 名 字 ,对 应 于 中 国 语 境 就 是 所 谓
g 碍" l " - r中 t.
Vl 叠 r
影 , 阐
中 国海 洋 大 学 彩 虹 尹
“ 暴力叙事”的性别编码
— —
末路狂花 的女性圭义解读
[ 摘要 】 电影 《 末路狂花 》的表 面叙 事对性别 的颠覆 ,也就是通 过暴力描 写所 展现 的女性 解放是 性别编码化 了的,本 身成 为一种被看 的 “ 奇观 ” ,女性 暴力 在此成 为男性观 众 “ 窥视 ”快感 的一种 影视 元素 ,其女性解放 的意义完全被 遮 蔽 了。在此所谓 的女性 解放 反 而成 为男权巩 固 自己中心地位 的砝码 .这部 影片 仍然是 男权话语 下的性 别想 象,所谓女性 意识的觉醒 、女性 的反抗 只是 一种手
视 线 ,她迎 合 男 性 的欲 望 ,指 称 他 的欲 望 。”… 影 片 中两 个女 性成 为 公 路 英雄 的主角 其 实是 一种 色情 符 号 被 重 新编 码 的过 程 ,只 是 为 了给 观众 带来一种 全新 的视觉体验 而 已, 因此表 现 女 性 的反抗 ,并 不 是试 图 颠 覆传 统 的性 别 秩序 ,而 恰 恰是 满 足 了男性 窥 视快 感 的欲 望。 在 此 , 女性 的解放 被 编码 成 为一 种符 号 象 征 ,男权 中心文 化借 此 巩 固 了 自己 的权 威。 无论 女性 走得 多远 ,最 终 还 是 回到 男权 文 化所 能接 受 的安 全 范 围 之 内,影 片 中的性 别 颠覆 只 是 种 手 段 、一种 好 莱坞 叙 事 策略 而
电影《英雄》观后感《英雄》影评观后感

电影《英雄》观后感《英雄》影评观后感《英雄》影评观后感先说说英雄的主题。
前面有很多文章骂这部电影,火力主要就集中在这一点上。
很多人的评语都一致是:主题空泛或没有主题。
我认为,英雄还是有它的明确主题的,就是:中国人的燕赵古风。
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别的或是垃圾。
战国时期的中国历史上最残忍也是最黑暗的时期,人的生命从没有像那时那样不值钱,但战国时期恰恰是中国人最有气节和风骨的时候,因为死亡已经变得无谓,就可以为了信义,为了追求,为了黎民百姓,天下苍生,为了一切我们认为更有价值的东西,毫不犹豫的舍弃生命。
那是中国人最崇高的时候。
这一切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太遥远了,遥远到你听到这一切的时候会报以冷笑。
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完全的被物质化了。
外国人没有多少历史,他们却自己造出一个龙于地下城的精神家园,《指环王》就是这一背景的作品,他们在这里缅怀他们的骑士精神和他们的赤子之心。
中国在上古之时也是有值得流传的风骨的,只可惜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我们翻开《东周列国志》,就会感慨:原来我们曾经是这样一个民族。
影片的画面的确好,但我觉得,画面也是为主题服务的。
一个严肃的创作者不会让自己的作品沦为风光片,而且,我觉得张艺谋也没有这种意图。
我们不能看到精美的画面就断定影片只有外表而内容空虚,这和看到“第六代”粗糙的画面就因此觉得电影够“先锋”够“试验”“有思想”一样,都是一种幼稚的思维定势。
电影是视觉艺术,也是叙事艺术。
正像《小武》里,贾樟柯用8mm 的胶片表现残酷青春。
只有《英雄》里那么美的景色,那么纯的色彩才配得上那些纯粹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们。
王小波说过:人可以活在两个世界里,前一个世界是灰色的,柏油路,水泥的房子,空气里是灰土的气味;后一个世界里有湿漉漉的石板路,石头房子,暗黑透明的空气泛着苦涩的花香。
他还说过:人可以失去生命,但不能没有诗意的世界。
《英雄》用它的色彩和景色描绘了一个两千多年前的英雄们生活着的诗意的世界。
浅析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的黑奴精神

浅析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的黑奴精神作者:陈雪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6期摘要:影片《被解放的姜戈》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部,讲述了黑奴姜戈在赏金猎人舒尔茨的帮助下恢复了自由身,并同舒尔茨一起拯救其妻子的故事。
在整个故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白人对黑人的惨无人道的压迫和黑人悲惨的境遇。
故事的最后,姜戈救出了自己的妻子,并用炸药炸掉了白人庄园主坎迪的糖果庄园。
《被解救的姜戈》以黑奴为题材,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背景下,黑奴与白人之间激烈的冲突,尤其突出展现了黑奴的反抗与自由平等意识。
关键词:黑奴;虐待;奴性;反抗;平等作者简介:陈雪娥(1993-),女,汉族,安徽蚌埠人,山东工商学院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1影片把姜戈塑造成为了一位神枪手,并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息,但导演也通过姜戈救妻这一线索,向观众展现了当时黑奴制度的残酷与暴虐,黑奴的生活如牲畜一般。
他们可以随意被主人出卖,不仅失去的人身自由,并时常被羞辱,鞭打,甚至是残害。
影片集中展现了黑奴残酷的处境,具有平等与反抗意识的黑奴,当然,其中也不乏奴性深种的黑奴形象。
一、黑人的残酷处境在影片的一开头。
黑奴与白人的社会差距即体现的十分明显,白人骑在马上,而黑奴们却带着铰链跟在后面行走,满身的伤痕触目惊心。
其后在姜戈解救妻子的过程中,遇到了白人庄园主坎迪——姜戈妻子的主人,从此开始,影片细致地展现了黑奴被虐待的情景:黑奴们进行角斗,自相残杀,以供白人娱乐欣赏;不愿再进行角斗的黑奴,白人放狼狗将他们撕成碎片;姜戈妻子逃跑被抓回来后,全身赤裸的被关在一个箱子里;女黑奴甚至沦为白人泄欲的工具……这些行为令人发指,简直惨无人道!废奴主义者道格拉斯曾提到黑人悲惨的遭遇:“美国的奴隶制就是赋予一个人得以运用和强行把别人的肉体和灵魂作为财产的权利,奴隶的处境简直如野兽一样,他等同于一份财产……”可想而知,黑奴在当时社会中受到非人的对待。
狼王梦绝境分娩读后感

狼王梦绝境分娩读后感狼王梦绝境分娩读后感(通用12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狼王梦绝境分娩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狼王梦绝境分娩读后感篇1在我的印象中,狼专吃小动物,是一种很凶残的动物。
但是当我读完《狼王梦》这本书后,我知道了狼也有伟大的母爱。
这个故事讲的是:母狼紫岚一直有个梦想,希望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狼王,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一次又一次失败,四只小公狼相继死去,自己也步入老年。
最后,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女儿所产的狼孙身上。
为了狼孙的安全,她与一只以前吃掉自己儿子、现在想吃掉自己狼孙的金雕同归于尽。
《狼王梦》中有一段写到,紫岚为了将双毛培养成狼王,开始对双毛进行训练,让他吃不好、睡不好,还故意在他口渴的时候把水弄脏,不让他喝水,以激发出他的狼性。
紫岚成功了,不过她也成了一条跛腿狼。
读到这里,我又感动又难过,感动是的紫岚为了让双毛成为狼王,用尽了千方百计;难过的是双毛以为妈妈真的不爱自己,从此和妈妈成为了死对头。
看了这本书,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平时她会为我做很多事情,但是在我犯错误的时候,她会严厉地教训我,屡教不改的时候,她甚至会用力打我,但是我知道,无论她用哪种方式,她都是爱我的,就像紫岚一样,无论用什么方式对待小狼,她都是爱她的孩子的。
母爱如海,包容、深沉。
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健康、快乐、幸福!狼王梦绝境分娩读后感篇2或者被它狼统治,或者统治它狼;或者成为命运的主宰,或者被命运宰割……站在凌烈的秋风中,双毛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
一身油光发亮的栗红色长毛,在晚风中徐徐飘动,威武的身影在晚霞的掩映下,更有狼王的风采。
没错,它就是双毛,紫岚最后的希望。
从前的紫岚,是一只风华绝代,让无数公狼深深着迷的亭亭玉立的母狼;而现在它精神颓唐,满脸布满皱纹,几颗门牙横七竖八的残留在嘴中。
多让人心酸,然而这一切都是因梦想而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解救的姜戈论奴性的骨头
在5月12日,星期天,《被解救的姜戈》重返荧幕,第一时间迈着大步冲进电影院。
在大银幕下看昆汀的电影就只有一个字——爽,好像吃了一口芥末把久治不愈的鼻塞给治好了,如同喝一口烈酒吃,一大口辣椒,流一身臭汗,有一种浑身上下无不通畅的自由。
枪、血、慢镜、音乐,脑袋嗡的一声,满头冒汗,心跳加速,满脸通红,口干舌燥,猛拍大腿,咧开嘴,发不出声音,站起来转圈,蹦几下,幸福感充满全身,打几个哆嗦,重新坐下,目不转睛,一周之内脑子里都充斥着这个画面,像谈恋爱,还是刚谈上那种。
没错,看昆汀的电影就是这种感觉。
故事发生于南北战争前两年,电影直观地呈现黑人与白人的矛盾冲突,黑奴与白人有阶级矛盾很客观,可之前并不知道,黑奴之间也有这样大的分歧。
如果说姜戈是打破阶级牢笼的革命人,管家就是牢牢守护阶级的卫道士,分别拥有各自的支持者。
若有人冲破枷锁成为一个自由人,众人对他的异端行为产生怀疑,而不是代之以希冀。
这是开化与未开化的区别。
尽管农场主坎迪再三吩咐自己的黑奴管家待这位远道而来的“生意人”以不同于黑奴之礼,以管家为代表的黑奴们仍然百般不屑与怀疑。
黑人管家塞缪尔杰克逊对着倒掉着的姜戈说道:”刚才几小时里大宅子里的人们都在谈论你。
那些白人好像这辈子都想不到要怎么杀你,他们大多数想法就是怎么玩你的命根子。
虽然看上去好像是个好主意,事实上,要是阉了哪个黑鬼他们都会在七八秒内流血过多而死。
送你去矿厂,你死前的每一天,就是抡着锤子,把大石子敲成小石子,等你到那儿他们就会给你个号码代替你的名字,你要是敢说话,他们就割你的舌头,他们可是很擅长这个,你不会因为流血过多而死,他们天天折磨你,直到你不行,他们就会拿锤子敲死你,把你扔进万人坑,这就是你的故事。
从黑人奴隶管家身上发现种族意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非常奇妙,可以说其中包含着某种群体认同感,而其实本片中所揭示出的这一点,是非常发人深省的。
所谓种族意识,实际上或许就是一种变形的集体意识。
本质在于人对于哪种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更为强烈,片中的黑奴管家,对于与自己同样肤色的人遭受种种非人的待遇毫无同情怜悯之心,反而助纣为虐。
可以说,在揭露舒尔茨医生跟姜戈的谎言中,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而反观糖果先生针对那具头骨所做的颅相学阐述,会让我们发现,其实黑人奴隶管家的角色是一个非常悲哀的角色,首先,他认同黑人奴隶制度,并且认为自己已经融入到了上等白人的阶级中,但同时,作为天生带来的肤色与身体构造,却无法完全抛开作为黑奴的这种身份。
也难怪糖果先生所做的分析奴性的演说是那样的振振有词了。
但与他说的不同的是,奴性这种东西,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那双看不见的手之下长期演变而成的。
这跟身体构造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我不知道当一个黑人口口声声的叫着别人黑奴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的种族, 还是以为这样就可以凌然而上成为又一个统治者。
其实却是沦为权利的走狗,出卖尊严和能出卖的一切,摇尾乞怜,践行着奴性更为深刻的表现。
哪个国家哪个种族似乎都不乏这种人,只是一些人拜服在权利之下,摇尾乞怜着生命或富贵,在大势下苟延残喘。
这便是奴性的根源所在。
说到了姜戈,被解放的姜戈。
这个主角多少有些命好,莫名其妙得救了不说,还
找到了一份工作,同时获得了骑在马上的资格,可以拥有枪支,并且可以和白人平起平坐。
这在那个年代可是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尽管这在现在看来是很稀松平常的。
姜戈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象征解放的符号,或者说骑在马上的姜戈是一种符号。
这种符号背离主流意识形态,所以,白人表示惊讶,同时黑人也表示惊讶,可以说所有人,除却舒尔茨之外,都很惊讶。
所以,黑人奴隶们用仇视的眼神看着他,因为他被看作压榨同类的走狗,同时白人仇视他,因为他被看作叛逆法律常理的逆贼,黑人管家也仇视他。
上面提到黑人管家的细节,黑人管家对于姜戈非常反感,因为在他看来,黑人天生是奴隶,但这也是非常奇怪的,因为他竟然没有想到自己也是黑人奴隶。
是不是可以说,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压迫之下,人已经开始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是自我催眠。
说回姜戈,姜戈虽然成为一个符号,但同时,影片中体现出了姜戈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魅力,这个人拥有思想,同时想要保护自己的女人,同时,身手不凡。
在他觉醒的人性里,首先出现的,就是动物本能,以暴制暴,犯我女人与族人与我者,虽远必诛。
在姜戈身上,当然,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商业元素,终究还是没有黑色到底,因为传说中英雄的弹道跟反派的弹道是不同的,同时反派的智商是硬伤,这一点相信从影片中可以充分看出。
这也无怪乎最后姜戈只身闯入龙潭虎穴,全歼敌人,并扬长而去。
片名被解救的姜戈,而我想说的是,即便一开始姜戈就被舒尔茨医生解救,但他真正自由,个人感觉,是在骗杀三个押运者之后。
在这一幕里,我们可爱的昆汀导演也客串了一把。
说回来,这一幕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就是姜戈在解救自己的同时,也解救了三个黑人同胞。
这三个黑人同胞,曾经向姜戈投以仇视的目光,但此时此刻,他们用一种崇敬的目光看姜戈,不得不说,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然,很有意思的情节说的并不是这一点,而是,姜戈在解救三个黑人同胞之后,只是说把炸药包扔过来,然后就扬长而去。
但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舒尔茨先生当时也解救了几个黑人奴隶,但他为黑人奴隶提供了两个方案。
这个地方很有趣。
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其实,在舒尔茨医生的眼里,黑人,确实低人一等,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解放,这个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其实在舒尔茨医生的话里,可能对此早有暗示,那就是舒尔茨先生在刚刚解救姜戈之后,说尽管个人非常讨厌奴隶制,但是现在不得不使用奴隶制来为自己获得一点小小的利益。
但是姜戈在解救黑人同胞之后,什么话都没说,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大胆猜测,这象征着一个群体意识的解放,因为,此刻,已经不用啰里八嗦说什么:你自由了之类的话了。
这三个黑奴看着姜戈远的“潇洒”背影,说了一句话,“这黑鬼到底是谁啊?”(Who was that nigger?)这句充满了反讽意味的对白直接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黑鬼(nigger)这个词在历史上是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蔑称,多数情况是白人说的,但在这里,这个词从是一个黑人的嘴里说出来的,这就值得玩味了。
黑人奴隶由于思想长期被禁锢,他们对自身卑微身份的认同和对自身悲剧命运的屈从早已刻在骨头里,他们称姜戈是黑鬼,这同时反映了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黑鬼。
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奴隶制的残酷之所在——奴性烙在骨子里,这是奴隶制的悲剧,是美国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
影片在结束前,鬼才昆汀用这句话再次提醒观众们进行思考,这黑鬼到底是谁?——他不是黑鬼,他是姜戈,被解放的姜戈!一个比普通自由人更自由的人。
昆汀在谈到本片的创作经历时曾说,他觉得把美国奴隶制这段黑暗的历史和西部类型片结合在一起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事实上他做到了,本片足够深刻,也足够有趣!一如昆汀以往的电影,你可以很无脑地看他的电影,图个粗口血浆
暴力和杀戮的爽快;你也可以很深入地探究影片内核所传达出的人性和价值观。
可远观,也可亵玩,这就是昆汀——无论他拍什么类型的片子,最后这个片子都会深深烙上昆汀的个人烙印,好看而且深刻。
台上刀光剑影、枪炮弹药、烽烟四起、血浆乱喷、光怪陆离。
台下观众,即便看得热血沸腾、如坐针毡、一惊一乍、咬破嘴唇,最终电影散场,灯光亮起,还是得回到现实中。
人性中有让人心折的光芒,就有让人吐血的弱点。
意志软弱如我,即便崇拜那些人物到死,在紧要关头只怕一吓便会原形毕露。
但也正因为了解委曲求全的憋屈,才更爱那些人到发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