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风暴第二周教案
完整版)大象版二年级下期科学教案

完整版)大象版二年级下期科学教案有一天,你和几个朋友去旅行,不料船只遇到了风暴,最后你们被海浪冲到了一座荒岛上。
现在你们需要在这座荒岛上生存,你们会怎么做呢?2.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在荒岛上生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讲授新课一)了解荒岛生存1.什么是荒岛生存?2.荒岛上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二)采集食物和水源1.在荒岛上,我们该如何寻找食物和水源?2.哪些植物和动物可以作为我们的食物?三)搭建住所1.在荒岛上,我们需要搭建住所来保护自己,该如何搭建?2.哪些材料可以用来搭建住所?四)制作工具1.在荒岛上,制作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该如何制作工具?2.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工具?五)活动分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够在荒岛上生存更长时间。
六)经验交流会分享自己在荒岛上生存的经验,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大家分享。
三、课堂练说一说,在荒岛上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技能?四、作业布置想一想,如果你被困在荒岛上,你会准备哪些物品?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荒岛生存的基本技能,掌握了采集食物和水源、搭建住所、制作工具的方法,增强了自理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采集食物、搭建住所、制作工具等过程,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在评价活动中,应该更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表现的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三百年前,英国有一位传奇人物XXX。
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
在海上,他遭遇了狂风巨浪,同船的十一个人中,十人被海浪吞没,只剩下XXX一人。
他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这个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教成了忠实的奴仆。
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然后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
这个故事,就是英国小说家XXX写的《鲁滨逊漂流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的作用风的作用》教案X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的作用风的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的形成和原理;2.认识风对人类和自然的作用;3.掌握使用风的方法;4.培养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重点1.风的形成和运动原理;2.风的对人类和自然的作用;3.风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风的形成和运动原理的理解;2.风的作用和应用的实际理解。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2.实验法;3.启发式教学法;4.讨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内容1. 风的形成和运动原理风是指在大气中空气具有流动的状态,空气由于受到温度、压力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影响而产生流动。
风还可以根据其产生的地区和性质具有不同的名称,如台风、风暴等。
风的形成原理是地球各个地区的气压差异,不同地区的大气压力不同,所以气流会从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形成气流运动。
气流运动的速度与气压差异的大小、距离以及大气本身的阻力等因素有关。
2. 风的对人类和自然的作用风对人类和自然的作用很大,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动力、照明、冷却、传播音乐和声音等服务。
另外,风对于植物生物和地球气候也有很大的影响。
风可以用来带动风车、风筝等机械工具,产生动力效应。
同时,风还能扩散热量,起到冷却作用。
此外,风能够传播声音,使得音乐和声音得以传播。
在自然方面,风使得海浪产生、防止空气中的有毒气体聚集、通过气流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等。
3. 风的应用风可以应用到能源领域,为人类提供清洁的、免费的能量资源。
在风能领域,使用风能可以转换为电能和机械能等形式,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此外,风力发电还可以起到减少排放的污染物质,保护环境的作用。
六、教学实施方案1. 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通过讲述或者视频介绍,引入风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2.课堂探究利用教学板书或者PPT等工具,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运动状态,结合实验、例子或图形,通过课堂探究的方式印证所学内容。
3.课堂练习通过搜集一些风的应用案例,设计半个小时左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选择和利用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单元《 台风》粤教版

第26课台风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了解台风的形成和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2)知道台风带来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2.科学探究(1)通过分析我国台风的统计信息,了解台风的分布特点。
(2)培养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态度(1)培养安全意识,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天气现象。
(2)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二、教学指引1.活动安排思路2.活动指引任务驱动页生活情境:波波一家刚吃完早餐,波波正准备去上学,爸爸说:“今天停课,不用上学。
”波波不解地问:“为什么?产生问题:台风来临之前,征兆不一定非常明显,也不是每次台风都停课,所以波波想不到因为台风来临停课了。
任务驱动:台风会造成什么危害以至于要停课呢?活动1 台风来了活动1设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台风及其危害;一个方面是台风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规律。
两个方面内容既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
台风及其危害活动设计思路:让学生简单了解台风,根据台风成因,了解台风会给人类造成什么危害。
这蕴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台风的形成和台风的危害。
通过这两个层面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从自然灾害的发生、危害、预防、避险的线索展开学习活动,了解认识自然灾害,学习防灾减灾的方法”的单元编写思路。
台风的定义是“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
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旋转的空气旋涡,这就是热带气旋。
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当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13级的热带气旋为台风。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空气密度、气压等知识,本课又要学生了解台风的形成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有关台风知识,所以以叙述性的文字给出台风的概念。
根据台风的叙述,学生很容易理解“台风能引起强风暴雨、巨浪大潮等”。
教科书呈现的三幅图片,分别用“引起巨大海浪”“强风吹椰子树”“渔船回港避风”表示台风非常强大。
中班科学教案风暴瓶

中班科学教案风暴瓶中班科学教案:风暴瓶引言:科学教育在幼儿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探究,幼儿能够培养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风暴瓶实验是一种简单又有趣的科学实验,能够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文旨在探讨中班幼儿园的科学教案:风暴瓶。
一、实验目标:通过风暴瓶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预测、实验和记录的能力,同时帮助他们认识气体和液体的性质,并理解压力和原理。
二、实验材料:1. 一个透明的塑料瓶(最好是瓶盖与瓶子能够紧密连接的瓶子)2. 水3. 食用染料(如食用色素)4. 白醋5. 小苏打粉6. 食用油7. 漏斗8. 毛巾三、实验过程:步骤一:制作风暴瓶1. 将瓶子清洗干净,并确保瓶盖与瓶子的连接紧密。
2. 倒入适量的水,约占瓶子的1/4容积。
步骤二:观察1. 让幼儿们观察瓶子中的水,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水是液体。
2. 跟幼儿们解释压力的概念,简单地说明一下大气压对瓶子中的水的作用。
步骤三:预测1. 倒入适量的食用染料(如食用色素),并引导幼儿们预测染料的行为。
2. 让幼儿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他们的预测结果。
步骤四:实验1. 使用漏斗倒入白醋,约占瓶子的1/4容积。
2. 让幼儿们观察白醋和水的变化,并引导他们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3. 将小苏打粉倒入漏斗中,观察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
4. 让幼儿们描述发生的变化,并进行交流讨论。
步骤五:总结1. 带领幼儿们回顾整个实验过程。
2. 引导幼儿们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他们的预测进行比较。
四、实验原理与教学内容:1. 瓶中的水:通过观察瓶子中的水,幼儿能够认识到水是一种液体,具有流动性和可塑性。
2. 染料的行为与颜色:通过向瓶子中加入染料,幼儿能够观察到染料颜色的扩散和分散。
3. 白醋和小苏打的反应: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幼儿能够观察到的产物。
此外,还可以利用倒入醋的瞬间产生气泡的现象进一步引发幼儿的兴趣。
4. 观察与记录: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帮助幼儿培养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小班科学教案大风吹

小班科学教案大风吹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大风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对科学事物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二、教学准备1. 教具:扇子、纸、杂物、小风车、模拟小人。
2. 实物:吹风机。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大风吹散树叶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对大风的兴趣。
2. 导入知识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大风的定义和特点,比如大风会吹动树叶、吹跑小动物等。
3. 观察大风现象教师设置一个大风现象观察的小实验:将一把扇子打开,让幼儿观察扇子吹过时空气的流动方向和物体的变化。
4. 分组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扇子和一些纸块。
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气流枪(吹风机),让幼儿用扇子和纸块模拟大风吹过的场景,观察纸块的运动方式。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纸块会被吹起来或被吹起来的原因。
5. 制作小风车幼儿制作小风车并用气流枪为其提供动力,观察小风车旋转的情况。
让幼儿探究为什么小风车会在大风中旋转。
6. 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场景,让一些幼儿扮演小风,另一些幼儿扮演树叶或其他物体,通过模拟大风吹过的情景,引导幼儿感受大风的力量和对物体的影响。
7. 总结归纳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总结归纳所学内容,让幼儿回顾大风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延伸1. 拓展活动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界中其他形成类似大风效果的现象,如龙卷风、风暴等。
2. 家园共育教师可以将课堂学习的图片或小风车等制作的作品带回家与家长分享,并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大风现象,培养幼儿的科学观察力。
五、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对积极参与的幼儿给予肯定和奖励。
2. 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观察情况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进行个别评估。
六、教学反思1. 教学准备方面,教师在选择教具时要保证安全性,并充分准备教学所需的实物,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2. 教学过程方面,教师要多用观察和体验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亲身体验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202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科学探索二》教案教学设计

202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科学探索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道昆虫的生活性
- 知道蜜蜂的结构、食性和物种的作用
- 观察探究蚂蚁的生活规律和交流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课昆虫的生活性
1. 昆虫的生活性介绍
2. 看图讨论昆虫的性
3. 夜间昆虫的活动规律
第二课蜜蜂
1. 蜜蜂的结构介绍
2. 蜜蜂的食性
3. 蜜蜂对物种的作用
第三课蚂蚁
1. 观察蚂蚁生活规律
2. 探究蚂蚁的交流方式
3. 制作蚂蚁窝
教学重点
- 昆虫的生活性
- 蜜蜂的结构、食性和物种的作用
- 蚂蚁的生活规律和交流方式
教学难点
1. 蜜蜂结构的介绍和理解
2. 探究蚂蚁的交流方式并理解
教学方法
- 实物教学法:通过展示、观察实际昆虫和蚂蚁窝等,让学生感性认识昆虫的生活性、蜜蜂的结构、蜜蜂的食性等。
- 课件演示法: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通过图像观察、研究知识,进一步认识昆虫、蜜蜂等。
教学评价
1. 学生课下自学昆虫、蜜蜂相关知识
2. 能独立制作蚂蚁窝
3. 能正确描述生活习性、交流方式、食性等相关知识。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科学乐园二》教案3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科学乐园二》教案3篇教案1:观察鸥鸟的行为教学目标- 能观察鸥鸟的行为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学重点- 研究观察鸥鸟的行为特征- 探索鸥鸟的栖息地和食性教学准备- 鸥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鸥鸟生活环境的图片或地图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鸥鸟的视频或展示鸥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鸥鸟的行为,引导他们记录下鸥鸟的特征和性。
3. 分析: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整理观察结果,了解鸥鸟的栖息地和食性。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探索鸥鸟的栖息地,例如去附近的河岸、湖边等地方观察。
5. 总结:学生报告观察结果,归纳鸥鸟的行为特征。
教案2:探索植物的种子传播途径教学目标- 理解植物的种子传播途径- 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实验能力教学重点- 研究植物的种子传播途径- 进行实践观察和实验探究教学准备- 不同植物的种子- 不同种类的土壤和盆栽- 水、土壤、阳光等生长植物所需的条件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关于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或展示种子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研究:教授不同植物的种子传播途径,如风力传播、动物传播等。
3. 实践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观察,种植不同植物的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4. 实验探究:学生设计小实验,探究不同条件对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5. 总结:学生分享实践和实验结果,总结植物的种子传播途径。
教案3:认识动物的感官器官教学目标- 认识动物的感官器官- 掌握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教学重点- 研究动物的感官器官-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教学准备- 动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动物感官器官的模型或示意图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关于动物感官器官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 研究:教授动物的感官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
3. 观察和记录: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动物,记录它们的感官器官特征和功能。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动物的感官器官特征和功能,并进行展示。
大班科学教案详案风来了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详案风来了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现象中的风的形成原因。
•知道风速的衡量单位。
•了解不同风速对应的风的级别,以及它们对生活和物体的影响。
•学习如何制作风力风向仪,并加深理解风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重点•认识风速的衡量单位及相应的风的级别。
•学会制作风力风向仪。
三、教学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因及运动规律。
四、教具准备•风力风向仪制作材料。
•电风扇或吹风机。
•测风计、风速仪。
•摆线纸模型、气球、绳子、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详案风来了” 让学生看一段短片,介绍一些有名的飓风或龙卷风等自然现象,并引导学生想象和描述在风暴中生活的情况,比如水电停掉了、树倒了等问题。
之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风会出现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知识输入2.1 风的形成原因老师通过视频、PPT等方式,介绍风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原因。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实例,如地球自转和气压差异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2 风速的衡量单位介绍风速的衡量单位—米每秒、千米每小时等,并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也练习了计算能力。
2.3 风的级别及影响通过讲解风的级别等级,与实际生活中的影响相对应,让学生了解不同级别的风对生活和物体的影响。
老师也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等方式,与学生一起观察风暴带来的破坏及其危害。
3. 实践操作3.1 制作风力风向仪老师为学生带来制作安全可靠的风力风向仪的材料,工具和模板,通过操作演示,向学生介绍如何制作有效的风力风向仪。
3.2 测量风力使用电风扇或吹风机,让学生测量并估算不同风速对应的风的级别,并可以让学生尝试调节电风扇或吹风机的风速,以便加深对不同风力级别的理解。
4. 总结回顾在教学结束之前,老师可以回顾一遍重要的知识点,并问学生是否还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了解的地方。
学生还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风力风向仪,老师可以鼓励他们尝试自己测量风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科学风暴教学对象:15级
上课时间:10月16日---22日本课主题:莫比乌斯带
一、条件分析
1.学情分析
上节课刚接触到科学风暴,同学们对科学风暴的兴趣度还是很浓厚。
根据这一现状,这节课还是以兴趣为主,上课内容会在前一节课上增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拓扑学的内容,是一个数学魔术。
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四色定理”时偶然发现的,如果把一张纸条扭转180°后再两头粘接起来,便具有魔术般的性质。
因为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大胆猜想,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因此在这一节课上动手实验,使猜想和实验结果之间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受到数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结构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在对比探究中认识“莫比乌斯带”,并会制作“莫比乌斯带”。
2.了解气热化的保护作用
3.知道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交流,体验“猜想—验证—探究”的数学思想方法。
2.运用讲解法、讨论法、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全部参与到科学课堂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猜想与现实的冲突,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变化,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若干长方形纸条、塑料袋、蜡烛、打火机、气球
2.学生准备:每人准备剪刀、一瓶胶水、水彩笔和若干长方形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莫比乌斯带)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为大家表演了一个魔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挑战?
生:学生回答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表演莫比乌斯带
(二)新课探讨(揭开莫比乌斯带之谜)
一)数学魔术
活动一:认识“莫比乌斯带”。
一、制作圆形纸带。
1.观察:一张普通长方形纸片,它有几条边?几个面?
2.思考:你能把它变成两条边,两个面吗?
3.操作:学生动手,取长方形纸条,制作成圆形纸圈。
4.验证:用手摸一摸,感受两条边,两个面。
5.再思考:你能把它的边和面变更少一些,把它变成一条边,一个面吗?
二、制作“莫比乌斯带”。
1.操作:学生动手,尝试制作“一条边,一个面”的纸圈。
2.介绍做法,强调:一头不变,另一头扭转180度,两头粘贴。
3.验证:
⑴质疑:这个纸圈真的只有一条边,一个面吗?怎么验证“一条边,一个面”?
⑵教师指导验证方法,学生动手验证。
⑶交流验证结果:真的只有一条边,一个面。
⑷感受:用手摸一摸它的面,感受一下,只有一条边,一个面。
4.小结:
介绍:这个“怪圈”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时发现的,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莫比乌斯带”。
5.比较:圆形纸带和“莫比乌斯带”的区别。
⑴同一张纸,是什么原因,使“莫比乌斯带”只有“一条边,一个面”呢?教师揭示“莫比乌斯带”只有“一条边,一个面”的原因。
⑵和普通的纸圈相比,“莫比乌斯带”只有“一条边,一个面”又有
什么好处呢?
活动二:研究“莫比乌斯带”。
一、剪“莫比乌斯带”(二分之一)
1.猜一猜:如果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中间剪下去,剪的结果会怎样?
2.剪一剪:学生动手,沿着“莫比乌斯带”中间剪。
验证猜测。
3.交流:沿着纸带中间剪下去,会变成一个两倍长的圈。
4.揭密:为什么没有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圈?而是变成一个两倍长的圈?
5.质疑:这个大圈还是“莫比乌斯带”吗?学生动手验证。
二、剪“莫比乌斯带”(三分之一)
1.猜一猜:如果我们沿着三等分线剪,剪的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2.剪一剪:取长方形纸片,再做一个“莫比乌斯带”,学生动手,验证猜测。
3.交流:发现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
4.揭密:和你的猜测一样吗?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
活动三:介绍“莫比乌斯带”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交流“莫比乌斯带”的理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建筑、艺术、工业生产)
1.过山车的跑道采用莫比乌斯原理
2.莫比乌斯爬梯
3.三叶扭结(中国科技馆大厅里的标志性物体)
4.工厂生产的传送带
5.齿轮、环衣架、建筑物、鸟巢、
活动四:自由剪“莫比乌斯带”及游戏。
1.如果不是旋转180度,而是更多的度数,或者沿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宽度剪开“莫比乌斯带”,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大家不妨同桌先猜猜,再动手试试,最后验证你们的猜测!
2.将宋朝诗人秦少游(秦观)曾写过一首回形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首尾相衔,循环成趣。
如果在纸条正面写上第一句,再把纸条翻转过来,在背面相等距离上写上最后一句,最后把纸条做成莫比乌斯带状,你会有什么发现了?(顺着这个圈你就会反复无穷地读出秦少游的这首诗)
提问: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是一个数学魔术,是由德国数学家奥古塔斯.莫比乌斯(1790-1868)发明的,美国魔术师布莱克斯通首次表演了这个节目,它实际上是利用了人们视觉上的错觉,如果你将纸带的两端涂成不同的颜色再仔细看一看,对其中的奥妙就更加一目了然了。
二)纸锅不会燃烧
师:看着同学们桌上还剩下一些废弃的纸,想想我们可以再用这些纸来做什么实验呢?
生:学生思考
师:这时如果给大家提供一根蜡烛、一把打火机、塑料袋、水、气球,你们要怎样来完成这个实验呢?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
师:引导学生将水装入塑料袋和纸盒中,在用蜡烛在装有水的塑料袋和纸盒下面加热。
观察:纸盒、塑料袋、气球装水后的各种反应
讨论:学生观察现象总结科学原理
现象:塑料袋中水气泡的有无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1.把没有气泡的有水塑料袋放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火上的塑料袋没有任何变化。
2.将带有气泡的有水塑料袋放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这时会发现水中气泡部分下的塑料袋遇到火后马上融化,袋内的水顺着被火烧破的洞涌出。
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被烧破的洞不会被水流的作用下称得很大,依旧是开始的样子。
问:为什么有气泡的水在燃烧过程中容易破裂呢?
因为产生气泡的部分下的塑料袋没有被冷却,所以由于气泡周围是冷却的,所以在破裂时裂痕或者洞不会扩散。
橡胶气球有弹性,只要破一个小的地方其他地方也会跟着破裂开。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收获,并举生活实例;累计各小组在本节课的加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