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血液学检查 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临床输血规范管理ppt课件

2024年临床输血规范管理ppt课件
2024/2/29
输血相关文件应至少保存10年 ,以备后续查阅和统计分析。
对于涉及医疗纠纷的输血事件 ,相关文件应长期保存,并作 为法律依据进行处理。
18
05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Chapter
2024/2/29
19
输血技术规范概述
2024/2/29
输血的定义和目的
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成分通过静脉途径输入患者体内, 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免疫力等 。其目的是治疗疾病、挽救生命。
信息化管理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输血全 过程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和安全性。例如,建立电子病历 系统,实现患者信息快速准确核 对;应用条形码技术,确保血液 制品正确无误地输入患者体内。
2024/2/29
22
06
临床输血伦理与法律问题
Chapter
2024/2/29
23
临床输血的伦理原则
在输血过程中,应确保患者的安 全,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如输血 反应、感染等。
对于急需输血的患者,医生可直接联 系输血科进行紧急配血和输血,但需 在事后补办相关手续。
输血审批
输血申请单需经过上级医生或输血科 医生的审批,确保输血必要性和合理 性。
2024/2/29
8
输血前检查与评估
01
02
03
患者身份核对
在输血前,护士需核对患 者姓名、性别、年龄、住 院号等基本信息,确保输 血对象准确无误。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同时,应及 时向医院相关部门报告,并进行详细记录和调查分析,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并改进临床输血 的规范和管理制度。
加强培训和宣传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2第三章 红细胞血型检测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2第三章 红细胞血型检测

放散试验
• 通过改变物理条件把结合到红细胞膜上的 抗体解离下来
• 获得红细胞上致敏的抗体(自身抗体)用 于自身吸收
• 获得没有抗体吸附的红细胞,用于血型鉴 定和交叉配血
放散试验
• 试验方法:热放散技术、乙醚放散技术、 磷酸氯喹放散技术、冻融放散技术、柠檬 酸放散技术、氯仿/三氯乙烯放散技术、二 甲苯放散技术
• 灵敏度高,可检出IgM和IgG类抗体
实验方法
• 两步:红细胞去电荷、红细胞复电荷 • 无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可在试验过程中产生
可逆的非特异性凝集,抗体致敏的红细胞 产生的凝集则不可逆 • 试剂:低离子介质、凝聚胺溶液、重悬液
第五节 抗人球蛋白试验技术
重点提示
• 实验原理 • 实验方法 • 临床应用
适用范围
多用于抗球蛋白试验、ABO血型正/反定 型、交叉配血及其他血型系统抗原检测。 •中性胶 不含抗体,相当于试管的作用 •特异性胶 含特异性抗体,如抗-A、抗-B, 可进行AB抗原检测 •抗球蛋白胶 含抗球蛋白,可进行IgG类抗体 的检测
优点
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便于 保存、节约标本、标准化、使用安全
临床应用
•鉴定存在于红细胞上的弱抗原,分离、鉴定 混合抗体、鉴定新生儿溶血病和免疫性输血 反应的抗体等 •IgM抗体检测时应使用冷吸收、热放散 •IgG抗体检测时应在37℃吸收、乙醚放散
第八节 凝集抑制试验
重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示
• 凝集抑制试验概念 • 唾液中可溶性ABH血型物质的检测 • P1、I等血型抗原凝集抑制试验
结果判读
• 阳性对照管凝集,阴性对照管不凝集,被检管出 现凝集为阳性,不出现凝集判定为阴性。
• 阳性对照管不凝集或(和)阴性对照管出现凝集, 试验失败。分析原因,重新试验。

关于输血ppt课件

关于输血ppt课件

05
安全输血的原则与措施
安全输血的准则
01
确保血液来源合法
必须从经过认证的血液中心或 医疗机构获取血液,确保血液 来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02
严格挑选供血者
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 和血液检测,确保其健康状态 良好且无传染性疾病。
03
避免亲属供血
避免使用亲属的血液进行输血 ,以下落遗传性疾病和传染病 的风险。
活性并下落污染风险。
加强供血者教育
对供血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 其对输血安全的认识和自我保
护意识。
提高输血安全性的建议
1 加强输血管理
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进程的 规范化和标准化。
2 提高输血技术水平
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进程的 规范化和标准化。
3 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03
输血进程中的注意事项
输血速度控制
输血速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血型和 输血类型进行公道控制。
对于老年人和儿童,输血速度应适当减慢, 以免引起心肺功能负担。
对于急性失血或严重贫血患者,应适当加快 输血速度,以迅速补充血容量。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输血前应仔细核对血型、配血实验结果,确保输注的血液与受血者血型相匹配。
02
输血前的准备
输血申请与审核
申请流程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向血库提 出输血申请,并填写完全的输血申请 单,包括患者的身份信息、病情状态 、输血目的等。
审核标准
血库对申请进行审核,确保申请符合 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同时对患 者的病情和输血必要性进行评估。
备血与取血
备血
根据申请单上的信息,血库准备相应类型和数量的血液成分。这一进程中,需 要对血液进行交叉配型、病毒检测等多项检测,确保血液安全可用。

血液一般检查

血液一般检查

6.红细胞检查 –各种参数
(二)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对同一血液标本同时测定的RBC、HGB 、Hct三项测得值 经计算可得出RBC的三项平均值参数(如下表所示) 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MCV MCH MCHC (平均RBC容积) (平均RBC的HGB量)(平均RBC的HGB浓度) 概 念 平均每个红细胞的 平均每个红细胞内含 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 体积(fl) 血红蛋白量(pg) 血红蛋白浓度(g/L) 参考值 80~100 fl 26~32pg 310 ~ 350 g/L (31% ~ 35%)
【RBC基础理论】人体每小时要制造约5亿新红细胞。 1. RBC来源、生成、寿命和衰亡
珠蛋白 参与再造血 衰亡红细胞 铁 胆色素 参与胆红素代谢
EPO
红细胞的组要功能是通过HB实现的。RBC有交换和携带气体的功能。 HB:是微红色胶体样的呼吸载体 1. HB组成 = 珠蛋白(1分子) + 亚铁血红素(4分子) 2. RBC及HB生成调节的有关因素(重点了解) ■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肾脏和肝脏分泌的激素样物质 ■ 激素(睾丸酮)--男性比女性多 ■ 维生素B12 (VB12) 及叶酸—影响细胞分裂 ■ 铁(Fe ) ■ RBC自身调节
3.红细胞检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临床意义)
■ 临床意义 RBC、HGB、Hct 三项指标对贫血的有无、程度、形态学分类等诊断有重要意义 1.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 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及妊娠中晚期 病理性↓: (1)红细胞生成不足 骨髓造血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RBC及HB生成减少(缺铁贫及铁利用障碍的铁粒幼贫血) RBC分化成熟障碍(缺VB12及叶酸—DNA合成障碍) (2)红细胞破坏过多(各种溶血性贫血等) (3)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消化性溃疡,痔疮)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
精品文档
受血者、献血者ABO、Rh血型鉴定
弱D型血型 定义:作为供血者,弱D型归类为RH阳
性,作为 受血者,弱D型归类为RH阴性。
精品文档
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
ABO以外的血型抗体 1)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在37℃ 中有反应的抗体 2)避免一些可能的情况而造成病情的延误。
精品文档
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
• 让受血者的血清与已知血型的试剂红细胞 即筛选细胞其反应
• 方法:盐水试验法、白蛋白介质法、低离 子强度介质法(liss)、凝聚胺法 (polybrene)、凝胶法、酶技术、抗球蛋 白试验等
• 抗筛阳性,应做抗体鉴定。
精品文档
交叉配合试验
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液之间是否有想对应的抗原、 抗体存在。
主侧:受血者血清+供血者红细胞 次侧:供血者血浆+受血者红细胞 方法: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其他1.患者的病史和标本等检查、核对及处理
2.受血者、献血者ABO、Rh血型鉴定
3.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 4.交叉配合试验 5.报告和发血
精品文档
患者的病史和标本等检查、核对及处理
1.病史资料和信息 输血史
2.标本要求 1) 防止血样的稀释和溶血 2) 不超过2天,反复输血的受血者抽取新的标本 输血后标本保存于2-8℃,至少一周
精品文档
受血者、献血者ABO、Rh血型鉴定
1) A、B抗原的抗原性最强,D抗原次之 2) 2/3的D抗原阴性的人,接受了D抗原阳 性血液后产生抗D抗体
精品文档
受血者、献血者ABO、Rh血型鉴定
• ABO血型鉴定 试管法 正、反定型
精品文档
受血者、献血者ABO、Rh血型鉴定
RH(D)定型 IgG抗D和 IgM抗D的定型试剂 RH阴性确认 三种不同批号的IgG抗D试剂

2024输血培训ppt课件完整版

2024输血培训ppt课件完整版

节约用血技巧分享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01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指标综合评估是否
需要输血及输血量。
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
02
根据患者需求和实验室指标,选择最合适的血液制品,如红细
胞、血浆、血小板等。
采用自体输血和血液回收技术
03
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鼓励患者采用自体输血或血液回收技术
,减少异体输血的需求。
完善输血操作规范
不断优化输血操作规范,减少人为错误和操 作失误的可能性。
加强患者监测和随访
建立完善的患者监测和随访机制,及时发现 并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
05
合理用血原则及实践应用
合理用血概念阐述
合理用血的定义
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指标,科学、 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血液制品,以达到 最佳治疗效果和节约血液资源的目的 。
实践案例剖析
案例一
某医院通过加强合理用血管理, 成功降低了输血反应发生率,提
高了医疗质量。
案例二
某医生在处理一例大出血患者时, 根据临床用血指南制定了科学的输 血方案,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案例三
某医院通过推广节约用血技巧,有 效减少了血液浪费,提高了血液资 源的利用效率。
06
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要求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规定了临床输血的适应症、禁忌症、输血前评估、输血操作及输 血后管理等环节的具体要求。
《血站管理办法》
明确了血站的设置条件、职责、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内容 ,确保血液采集、储存和供应的安全有效。
《血液安全质量管理规范》
对血液采集、检测、储存、运输和使用等各环节的安全质量管理提 出了具体要求。
输血作用
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 氧能力,提高组织供氧;补充各 种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等。

临床输血ppt课件

临床输血ppt课件
红细胞; 血小板计数<20×109/L,或化疗时血小板计数<40×109/L,可考虑预防性
输注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0.5×109/L并发严重的细菌感染(也适用于急性粒细胞缺乏
症),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无效时,立刻输注浓缩粒细胞。
5
临床输血适应症
(6)血友病:主要根据患者自发性出血、关节积血、外伤性出 血或手术前后预防出血症状进行预防性输血。
20
输血申请
6.紧急情况下需大量输血时,因需要争取时间抢 救患者生命,可口头或电话向输血科主任或医教 科申请大量用血(红细胞悬液大于10单位,全血 大于1600毫升),事后要补办大量用血申请审批 手续。
7.认真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的相关内容。急诊输 血时,未做的检查,要抽血送检,并有检验科收 到相关检查申请的签名。(申请单)。。
13
临床输血适应症
一旦出现DIC,在早期不考虑输注冷沉淀或浓缩血小板等 血液制剂,以防血液的凝集加速。紧急输血时可直接选用 与受着相同血型的红细胞,亦可用O型红细胞,输血同时 应同步进行交叉配型,确认所输血液相合性。输血的同时 继续补充血容量,确保达到估计失血量的3倍,而且大量 输注库存血前要预温,必要时可加压输注。当PT或APTT延 长及纤维蛋白原降低时,可输注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 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可输注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一般控制产科DIC出血时很少输用血小板,一次性快速输 注3个治疗量的血小板临床效果较好。
14
临床输血适应症
妇产科的妊娠合并慢性贫血一般不需要输 血,只有当Hb≤50g/L,持续时间<36周; Hb≤60g/L,持续时间>36周;Hb在50~70g/L 之间,持续时间<36周,有缺氧证据;或者 Hb在60~70g/L之间,持续时间>36周,有缺 氧证据时,才考虑选择红细胞输注。

输血PPT课件

输血PPT课件

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02
通过模拟演练和实验操作,学员们掌握了输血的基本技能,提
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增强了临床思维能力
03
通过学习输血反应的处理,学员们对临床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
力得到了提升。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输血技术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输血技术将不断创新,如 基因编辑技术可应用于血型转换,提高血液资源 的利用率。
04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策略
发热反应识别及处理流程
发热反应识别: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 小时内,患者出现体温升高,可伴有寒 战、头痛、恶心等症状。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
对症治疗,如物理降温、解热镇痛药等 。
处理流程 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
过敏反应表现及应对措施
过敏反应表现:输血过程 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皮 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 难等过敏症状。
应对措施
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 通路。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报告医生。
给予抗过敏治疗,如使用 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 。
溶血反应原因分析及治疗方法
原因分析:输入异型血、血液保存不当、血液 内含有杂质等均可引起溶血反应。
01
02
治疗方法
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
03
04
给予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使用升 压药等。
观察要点
在输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输血反应和输血器具的运行情况。特别是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 、寒战、呼吸困难等输血反应症状,以及输血器具是否通畅、有无渗漏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 输血并报告医生处理。
特殊情况下输血处理措施
大量输血
在大量输血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要求,合理安排输血计划和速度。同时,要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情况,及时调整输血速度和量。在大量输血后,要及 时补充血容量和电解质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

受血者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大量输血 时应按相关规定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 以便及时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从而避免 输血反应的发生。不规则抗体亦称意外抗体,是 指抗A、抗B以外的红细胞抗体。意外抗体有两种, 包括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是指受血者 体内产生的抗体,针对自己本身的红细胞抗原。 如果抗体不是针对自身抗原,而是与同种异基因 的红细胞发生反应,即与某些献血者的红细胞出 现凝集反应,为同种抗体。
四、 交叉配血试验


完整的交叉配血试验应包括: 1. 复查收到的受血者血样的ABO、Rh血型以及 抗体筛查的结果。 2. 查阅受血者以前的血型检查记录,如与此次 结果不服,应及时分析原因。 3. 选择预先进行血型检查的合格献血者作交叉 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体系均应在37℃孵育。使用能检出不完 全抗体的配血方法进行交叉配血。除了盐水介质 法外,还应使用能检出其他血型系统抗体的方法, 例如:抗球蛋白试验,酶技术、聚凝胺法、微柱 凝胶卡式检测法等
五、常用的交叉配血试验


盐水介质法
低离子聚凝胺介质配血法
盐水介质法


1.检验原理
2.操作步骤 3.实验结果 4.注意事项
检验原理

交叉配血试验亦称为血液相容性试验,受血者与供血者 的交叉配血反应体系中,若血清存在针对红细胞膜上 ABO 血型或其他血型抗原的 IgM 抗体时,可直接在离心 力作用和盐水介质条件下,抗原抗体结合而发生肉眼可 见的凝集,亦可在补体参与下进一步引起溶血效应。
一、受血者标本处理

标本应直接从静脉中抽取,不得从输液管或输液侧静脉 中抽取。

要防止受血者血液标本稀释和溶血。采集标本过程中发 生的溶血,一般不能使用。溶血后的游离血红蛋白可以 掩盖抗体引起的溶血,导致假阴性结果。 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液标本必须是输血前 3天内采集的。 如果受血者要再次输注红细胞,尤其是受血者最后一次 输注红细胞已间隔了 24 小时,应该重新采集一份标本进 行交叉配血试验,避免回忆反应而产生抗体漏检。每次 输血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标本必须保存于 2~8℃至少7 天。
输血前血液学检查

输血是临床上作为治疗或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不适 当的血液制品输注将造成不良后果,严重者可危急生命。 因此在输血前,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 血液进行准确的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才能保证受血者 的输血安全。


输血前检查的主要程序包括: 一、受血者血液标本的处理; 二、ABO血型和RhD血型定型; 三、红细胞同种抗体筛查和鉴定; 四、交叉配血试验等。
低离子聚凝胺介质配血法


1.检验原理
2.操作步骤 3.实验结果 4.注意事项
检验原理

聚凝胺是一种高效价季胺盐多聚物,溶解后产生正电荷, 可以大量中和红细胞膜表面的负电荷,减弱红细胞之间 的排斥力,使红细胞彼此间的距离缩短,在离心力的作 用下,可使正常红细胞发生可逆性的非特异性凝聚。离 心后,加入重新悬浮液,中和聚凝胺的凝集作用,使非 特异性的正常红细胞凝集解散,而特异的抗体抗原结合 引起的红细胞凝集仍然存在。
操作步骤



1. 离心供血者、受血者血液标本,使红细胞与血清分离。用生理 盐水洗涤供血者及受血者红细胞 3次,配成3%~5%的生理盐水红细 胞悬液。 2. 取洁净小试管2支,分别标记为主侧及次侧管。 3. 主侧管内加受血者血浆或血清2滴及供血者红细胞悬液1滴;次 侧管加供血者血清2滴及受血者红细胞悬液1滴,立即混匀。 4. 将2支试管放入离心机内,以1000×g离心15秒。 5. 取出试管,首先用肉眼观察试管上清液有无溶血现象,再轻轻 摇动试管,直至红细胞成为均匀的混悬液后,观察有无红细胞凝集。 6. 取1 张玻片,用滴管分别从主侧管和次侧管内吸取红细胞悬液 各1滴,均匀滴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结果。
操作步骤




Hale Waihona Puke 1. 取试管两支,标主次侧,主侧管加病人血清(血浆) 2滴,加供血者3%~5%红细胞悬液1滴,次侧管反之。 2. 各加低离子溶液 0.65ml,混合均匀后,再各加聚凝 胺溶液2滴,并混合均匀。 3. 用离心机 3400 转 / 离心 10 秒,然后把上清液倒掉, 不要沥干,让管底残留0.1ml液体。 4. 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 则必须重做。 5. 最后加入悬浮液2滴,轻轻摇动试管混合并同时观察 结果。如果在 60 秒内凝集散开,代表是由聚凝胺溶液引 起的非特异性聚集,配血结果相合;如果凝集不散开, 则为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配血结果不相 合。如反应可疑,可进一步倒在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二、受血者和供血者ABO和Rh定型


血型鉴定是实施输血治疗的首要步骤。 ABO定型包括正定型和反定型。用抗A及抗B试剂与被检 细胞反应,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 A 抗原和B抗原,称 之为正定型;用标准 A细胞及 B细胞与被检血清反应,检 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称之为反定型。 Rh定型: 1mlRhD 阳性血输入 RhD 阴性个体后,大约会 导致25%个体产生抗D。因此临床上应常规进行RhD抗原 鉴定。
实验结果

主侧和(或)次侧管红细胞均无凝集或溶血,表示受血 者和供血者两血盐水介质配血相容,供血者血液可以输 注。若主侧和(或)次侧管内出现红细胞凝集和(或) 溶血,则表示两血不相容。
注意事项




1. 应用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试验时出现红细胞凝集或溶 血,应当首先重新进行供血者和受血者 ABO 血型鉴定, 排除ABO血型鉴定错误导致的不相容结果。 2. 溶血标本不得用于交叉配血试验。 3. 冬季实验室温度较低出现红细胞凝集时,应当排除 供、受者血清中存在自身冷凝集素。为排除冷凝激素的 干扰,可以把主次侧试管放置在 37 ℃水浴箱内升温一定 时间,轻轻摇动试管,取出试管后立即吸取试管内红细 胞悬液放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亦可将反应并离心后的 主次侧试管用预温至37℃生理盐水洗涤3次,重新离心后 观察结果。 4. 进行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试验时,红细胞悬液加入血 清以后,采用立即离心法,即刻观察试验结果。不宜在 室温下放置,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