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欧阳修的《采 桑子》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 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的时候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 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 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 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 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 于文人笔端。
公元 1049 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 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 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 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 1067 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 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 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
数 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 广袤相齐” ( 《正德颍州志》 卷一) 的西湖美景, 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采桑子》古诗注释与译文

[cǎi sāng zǐ]
采桑子
[ōu yáng xiū]
欧阳修
[shí nián qián shì zūn qián kè,yuè bái fēng qīng, yōu huàn diāo líng。
]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
[lǎo qù guāng yīn sù kě jīng。
]
老去光阴速可惊。
[bìn huá suī gǎi xīn wú gǎi,shì bǎ jīn gōng。
]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
[jiù qū zhòng tīng。
]
旧曲重听。
[yóu shì dāng nián zuì lǐ shēng。
]
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释:
1.凋零:本意为花草树木凋落。
此处比喻为人事衰败。
2.鬓华:两鬓头发斑白。
3.把:手持。
4.觥(gōng):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圆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
译文:
十年前,酒席宴上我是客人。
春风得意前途亮。
如今好友相继离去,忧愁疾患催人朽。
想起了往事,倍觉光阴流转如此迅速。
鬓发虽已经变成了白色,但是我的心没改变,如今在酒席前仍把酒杯端起。
旧曲重听。
心里觉着耳熟,就好似当年醉里听。
采桑最出名十首诗

采桑子最出名十首诗一、《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北宋·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公元1071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居住。
暮春时节,他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创作了《采桑子》十首,这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首。
暮春之际,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然而词人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
二、《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北宋·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说是“恨君”,实是“思君”,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富有民歌风味,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月的阴晴圆缺,却又不分南北东西,而与人相随;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通俗易懂。
三、《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北宋·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由于离别后音信难得,由此产生离别之思,同时,词作又把这种别思与时光无情、年华渐老联系起来,形成了双重的无奈和感伤。
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中带点哀怨,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作中的名篇。
四、《采桑子·当时错》(清·纳兰性德)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公元1684年,在朋友顾贞观的介绍下,纳兰性德结识了江南才女沈宛;俩人虽一见如故,但沈宛是一风尘女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是不能成婚的。
在经过长时间的煎熬之后,沈宛提出了分手,纳兰性德极力挽留,却未能留住,有感于此,他创作了这首词。
五、《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五代·冯延巳)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冯延巳《采桑子》

冯延巳《采桑子》
冯延巳《采桑子》冯延巳《采桑子》
采桑子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简析】
人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和所爱的人携手共游的时候,即使是一草一木都会激起温馨喜悦的感觉,而一旦与恋人分手,原来赏心悦目的美景反会引惹离恨别愁。
此情此景,何可胜言!词人就只能形单影只地踽踽独步,努力将自己沉浸在对伊人的追忆和思量之中……
【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
宋初
《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
纳兰性德《采桑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采桑子》原文、译文及赏析《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哀伤凄美的怀人之作,作者把对爱人的一片深情以及他们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原文清代:纳兰性德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译文及注释译文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后来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勉强说后会有期,像这样别离,梨花落完了,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
注释(1)才道:才知道。
语本晏几道《醉落魄》词:“心心口口长恨昨,分飞容易当时错。
”又宋刘克庄:《忆秦娥》:“古来成败难描模,而近却悔当时错。
”(2)凄迷:凄凉迷乱。
(3)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
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
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4)满眼春风百事非:句出于李贺《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又宋赵彦端《减字木兰花》词:“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
”(5)无计:无法。
“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
(6)落尽梨花月又西: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
”又宋梅尧臣《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容若此句撇开前人,用“月字”独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
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
赏析《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有一种美,就在于语言的歧义,“心绪凄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
这里的“心绪凄迷”,正是由上面的“错”而引发出来,但而今才明白的“当时错”,究竟是当初不应相识,还是当初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或是当时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不放你离去,作者所谓的“错”是什么词中并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自己想像的,读者不应该侵占、剥夺,也不能够侵占、剥夺。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由我国宋代诗人欧阳修所作,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
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
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
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
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鉴赏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
《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
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
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
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
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
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
《采桑子》宋欧阳修翻译

《采桑子》宋欧阳修翻译《采桑子》宋欧阳修翻译《采桑子十首》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得一组联章词。
全词描绘颍州西湖得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得山水画。
这十首词是在继承基础上得创新之作,从内容、手法和风格上都实现对传统得突破,具有独特得审美价值和较强得词史意义。
下面是《采桑子》宋欧阳修翻译,请参考!《采桑子》宋欧阳修翻译采桑子十首1其一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其二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其三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其四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其五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其六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其七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其八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其九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其十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
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词句注释1.采桑子: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2.轻舟:轻便得小船。
短棹:划船用得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
3.绿水:清澈得水。
欧阳修《采桑子》原文、注释及译文

欧阳修《采桑子》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栏杆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群芳:各种各样的花草。
狼藉(jí):散乱。
残红:指落花。
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春空:春天消失了。
帘栊(lóng):窗帘。
栊,窗棂。
【大意】
烂漫的百花凋谢之后,颍州的西湖还是那样美好。
飘零的花瓣散落在地上,轻飞的柳絮像是蒙蒙的细雨,和风整天吹拂着栏杆旁的柳丝。
音乐和歌声随着游人的离去而消失,这才让人感觉到春天已快要逝去。
我正要慢慢地放下窗帘,却看到一双燕子在细细的春雨中飞回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重阳》赏析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诗】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赏析】
对于九九重阳节这个民间古老的习俗,曾引起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这是一个属于秋天的时节,也是一个登临赏菊的时节,是慨叹、惆怅、追忆的时节;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譬如朝露,明日黄花蝶也悲的时节。
就在这个时节涌现过多少离愁别绪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也是我们人人皆知的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还有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等等不一而足。
我在羁旅南京四年时,也曾写过一篇《苏州记事一年》,•以平常心写了苏州的民间世俗生活,其中有“九月九,效外登高;望云望树,望鸟;小贩漫游山下。
”(这里面有悠闲也有快乐;有风景也有商业。
)
而诗人毛泽东在他这首《重阳》中却融慨叹和飞扬为一体,•他没有一味缠绵在古代诗人的悲秋、哀秋、伤秋之中,而是从此中飞升起来。
诗篇一开始就是一句大气磅礴的感慨,•这一句的胸襟气势以及对具体的光阴不再的体验唯有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与之相较,•如同一辄的感慨决非“诗家九月怜芳菊”式的感慨,毛泽东关心得更多,•思考得更多,整个人生或苍天主宰都在他的注目之中。
接着他反复吟唱,后二句,连用二个叠字叠韵,让“重阳”二字回荡在耳际,缕缕不绝,令人产生一种博大的沉郁之感。
突然,画面及音调变了,•仅仅一句从前三句中异军突起,带来鲜明而新奇的出人意料之美,•这就是诗人生活的一个侧影,也是革命斗争中抒情的一笔。
的确,•芬芳的战地黄花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里脱颖而出,它在沉郁之气中颤动着它娇嫩的
花瓣,•恍若初春的小花在龙钟的重阳疾速闪烁着,拂动着,•因为“战地”二字之音韵已将刚劲果敢之力锲入前面三行所造成的浓郁画面。
这上半阕最后一行显得英姿勃发,•仿佛是一个美的亮点从隆重的气氛中破空而出,美焕美伦。
接下来下半阕有豁然开朗及挺进之势,•好像诗人已彻底战胜了“人生易老天难老”以及“重阳”的浓厚秋云,秋风在刚劲有力地年年吹送。
•诗人再进一步以一贯的“到中流击水”及“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大无畏的气概说出这秋风胜过春光,同时表明他青年时代“风华正茂”的热血必将贯注其一生。
•在此他改天换地之豪气又一次控制不住地跃然纸上。
最后一行以描写大景致结束,•其中“霜”字也是毛主席极爱使用的一个字,而“不”字也是他爱使用的,•这两个字不断表明他对风景的热爱以及对气吞山河抒发之偏爱。
而且当时毛主席在病中,因1929年的重阳节前后他先后在上杭、•永定等县养病,但他的吟唱也非“病中吟”,而是“壮士行”,豪气依然雄沉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