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欧阳修的《采 桑子》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 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的时候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 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 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 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 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 于文人笔端。
公元 1049 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 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 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 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 1067 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 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 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
数 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 广袤相齐” ( 《正德颍州志》 卷一) 的西湖美景, 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采桑子欧阳修译文及赏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
“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后序》)。
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赏析宋词《采桑子》

赏析宋词《采桑子》宋词《采桑子》是一首描写暮春景色的词,作者欧阳修。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暮春景色,下片写春游之后的情景。
上片中,作者用“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来形容春花即将随着片片飞花悄然消逝,突出了晚春时节的氛围。
花朵的舞态仿佛是在徘徊,实际上是少妇内心的情思纷扰。
这一句“细雨不放侵”,既描写了繁枝落花的情景,又勾勒出少妇思念的愁绪。
下片中,“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描述了笙歌散尽,游人离去后的清静景象,表现出词人的惜春之情。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则描绘了游春之后的闲适自在,双燕归来的情景。
最后一句“远山应伴近来照,无意遮拦寂寞红。
”更是表达出词人的孤独感和对于逝去的岁月的怀念。
整首词情感真挚,文字疏隽,以景抒情,表达出词人在暮春时节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对于岁月的无奈。
在全词的最后,“无意遮拦寂寞红”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无意遮拦”一词,将红花与远山联系起来,表达出红花虽然寂寞,但始终不肯放弃生命的意义。
红花的绽放、凋零和重生,象征着生命的轮回,而远山则象征着人生的漫长和无尽。
在这种情境之下,作者的情感达到了一种深刻的意境,并且为全词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整首词的情感抒发十分自然,没有刻意去强调任何情感的强度,而是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以及对春游之后的情景的描绘,自然地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感慨。
词人在描绘暮春景色时,并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简洁的文字,将暮春的氛围、风景和情感,自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整首词的意境也十分美妙,虽然描绘的是暮春的景色和情景,但却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轮回和人生的无奈,给人一种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这也是这首词作为一首经典之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辛弃疾:《采桑子》

辛弃疾:《采桑子》赏析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愁,喜欢在新作的词里强说忧愁的感觉。
而到了今天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还是没有说出来,只是说秋天真是凉爽啊。
作者:辛弃疾(南宋将领、词人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1],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2]。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由我国宋代诗人欧阳修所作,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
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
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
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
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鉴赏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
《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
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
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
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
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
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
晏殊《采桑子》赏析

晏殊《采桑子》赏析晏殊的词作《采桑子》以情感曲折细腻见长,与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一般构思有别。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晏殊《采桑子》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采桑子朝代:宋代作者:晏殊原文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原文翻译】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
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
时光就那样,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间有多情的人。
常常在长亭短亭的离别后而伤感,离别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泪湿春衫呢。
昨夜西风急,在梧桐锁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几次次从梦里把人吹醒,醒来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胧胧,幽幽的,淡淡的。
在我这高楼上,突然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一声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凉和孤寂)。
【解释】(1)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2)离亭:古代送别之所。
(3)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代指衣服。
(4)胧明:微明。
【原文赏析】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
“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
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
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
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
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
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赏析
摘要:
一、背景介绍
二、词牌名解析
三、诗句赏析
四、作者风格及影响
五、总结
正文:
一、背景介绍
采桑子,原名《采桑》,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与苏轼并称“苏辛”。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描绘了江南农村的恬淡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词牌名解析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此词牌源于唐代教坊曲,后为词人所采用。
采桑子词格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上下片第二、四句押韵,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
三、诗句赏析
采桑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农村生活画卷。
词人通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表现出农村的恬淡氛围,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则展
示了作者抒发壮志豪情的心境。
词中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将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词人的抱负相互映照,令人陶醉。
四、作者风格及影响
辛弃疾的词作具有鲜明的个性,他擅长抒发壮志豪情,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
他的词作既有豪放派的气魄,又有婉约派的柔情。
采桑子这首词,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这首词影响深远,被誉为“农村词”的代表作。
五、总结
采桑子这首词,通过描绘江南农村的恬淡生活,展示了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词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自己的壮志豪情融为一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欧阳修采桑子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及赏析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 44 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下面 是小编收集的欧阳修采桑子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 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 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 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 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 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 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 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 的样子。
⑶蒙蒙: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写作背景】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 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 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
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 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 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欧阳修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 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
本篇是组词中的一 首。
它写湖面饮酒赏曲。
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别有天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欧阳修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旨】
全词通过描绘了春日的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水面波平如镜,不需要借助风的助力,小船就可以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诗人给予了西湖美景高度的赞美之情。
【名句赏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此句中“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此句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掠岸飞过。
视点也是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首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的悠闲意趣融入其中。
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整首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