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演练绝知此事要躬行
《过小孤山大孤山》有翻译[2]
![《过小孤山大孤山》有翻译[2]](https://img.taocdn.com/s3/m/b1bdf6eca98271fe900ef939.png)
2、坎坷之始: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 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3、遗恨而终: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 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 人世。
4、散文成就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主要作品集:《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5、陆游一手持剑,陆游出生的那一年,金兵进 攻汴梁(开封)。徽宗慌忙让位,让太子赵恒做 了皇帝,是为宋钦宗,改元靖康。不久汴梁被攻 破,徽钦二帝都成了金人俘虏。这是不是陆游命 中注定,他的一生将以抗金为己任。 一手执笔,作诗。
此,不复而 上,故有“海 门第一关”之称。
写作背景三
大孤山,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 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秀鞋变化而成, 因而又名大姑山。 是两百万年前第四 纪冰川时期形成的 小岛。大禹曾在此 山岩刻石记功,唐 时建有大姑庙。
• 矶 jī • 燧 suì • 窦 dòu • 潦 lǎo • 巉 chán • 上干云霄 gān • 榭 xiè
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 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
属江州彭泽县,三面 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
临江,倒影水中,亦 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
占一山之胜。舟过矶, 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
虽无风,亦浪涌,盖 以此得名也。
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 因此而得名吧。
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 以楼观(guàn)亭榭,与江 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 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 额曰“惠济”,神曰“安 济夫人”。绍兴初,张魏 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 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 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 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 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 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 名也。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译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译文原文: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凡*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f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州彭泽县,三面临*,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雨空?鳎?葛孛鹈唬??橇僦?ぃ?阋芯弥??椤7搅⒚砻牛?锌△睫宜?荩?咏??先ィ?蹩勺骋病C碜T疲?接衅荀缴醵唷?/p>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
俄复开霁,遂行。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始见庐山及大孤。
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自湖口分一支为南*,盖*西路也。
*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南*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州。
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节度,今为定**。
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者也。
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水乱。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过小孤山大孤山》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 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 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 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 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 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 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 上矣”。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表象,算不上是离奇风景, 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此中,并叹“甚可壮也”。 作者所慨叹的不仅是是“俊鹘抟水禽”。关联陆游的
志向愿望及前半生的履历,我们可以遐想到墨客此时
何等期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期望南宋对金的斗 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健壮,动民气魄。 D、江水清浊明显,“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 势不两立。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 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 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 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 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 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 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 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 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 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 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 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 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 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 江,大概是长江西路一带水域。
4、本文主旨是什么?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
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
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意。
当堂练习
• • • • • •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A、然 杰然特起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实不然也 碧峰巉然孤起
……的样子 然而 这样 ……的样子
B、以 •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把 • 复以小艇游庙中 用,乘,介词 用 •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并且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过小孤山大孤山主旨

• (3)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A、晚泊沙夹
B、岸土赤而壁立
C、掠江东南去 D、上干云霄
晚:名作状;
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
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 上:向上,名作状。
课外阅读 比较阅读
•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 《满井游记》和《峡江寺飞泉亭记》 四篇 写景的散文。
基础小练习
• 1)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B ) •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
也。
•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
实不然也。
•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A、然 杰然特起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实不然也
•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游 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 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 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动人的传说与奇秀的风 光使小孤山充满浪漫情调。
• 然而一旦战云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 “海门第一关”。古时山上建有烽火台与炮台,驻有戍兵。 每逢战事,这一带江面便战火纷飞,楼船冲撞,涛声伴着 杀声,震天动地。朱元璋与陈友谅、王阳明与朱宸濠、太 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都曾在这一带江上血战。
•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 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 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是时, 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 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 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 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大孤山, 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欣赏《过小孤山大孤山》公开说课课件

1、读准文中字音 2、一词多义 3、活用字词 4、文中重点句子理解翻译
1. 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有三个要素: 游踪、风物、观感。请快速阅读课文, 找出作者的游踪(理清作者行舟的线 索)
2.文中作者重点描绘了那几处景点?分别 用什么手法突出了它们怎样的特点?
3.作者在文中只是单纯写景吗?景物中 是否融入了诗人某种心境和情感呢?请 你联系诗人有关人生经历举例谈谈。
(4)大孤山: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 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对比 ,从而突出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 浮水面”,以及周围江水清浊分明的特点。
3.作者在文中只是单纯写景吗? 景物中是否融入了诗人某种心境和情
感呢? 请你联系诗人有关人生经历举例谈谈。
(1)写孤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 高百余尺……”
… …(同学们可以继续收集积累)
读了陆游的游记《过小孤山大孤山》一 文后,根据文中的描写,请你写一则200字 左右的导游词。
本节课力求通过教师引领、生生合作完成 对“创造形象”的初步认知。从课堂反应看, 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 1、课前学生围绕导学案充分预习对提升课堂 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 2、课堂预设只是一个教学的基本思路,要重 视课堂生成,让更多学生能展示自己不同的观 点,体现生本课堂理念。
1、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晚 泊沙夹 →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 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作者按照游踪,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景)
烽火矶
突兀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杰然特起,丹藤翠蔓, 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观看角度 舟中远望
观看对象 轮廓
景物特点 “突兀而已”
《过大孤山小孤山》

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每年汛期 时四面环水,孤峰如柱,兀立大江,有“长江 绝岛”、“长江天柱”之称。
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称。其山势 峭拔,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 “楚塞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尚有古炮 台、烽火台等遗迹。
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 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 因而又名大姑山。
(4)冲,插
(5)互相辉映 (6)特异之物
(6)信造化之尤物
【整体感知】
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 明确: 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 及大孤山。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游踪(移步换景)
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以及景物的特点?
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以及 景物的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峭石杰然特
对比阅读:诗文有别
诗歌语言、意象更 具跳跃性,不具体,更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而散文则一般进行细致 真实的描写,给人以身 临其境的感觉。
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点面结合、比喻、引用)
小孤山: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
变,祠宇极于荒残。
(对比、引用)
大孤山: 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对比、想象描摹)
文章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色?
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进行描绘 运用移步换景法层次分明地描写
引用传说,前人诗句
《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 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 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 泪痕残,欲笺(jiān)心事,独语斜栏。难,难, 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 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侯祖芹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

陆游
•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 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 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 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 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 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 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 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 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
稍饰以楼观(guàn)亭 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
榭,与江山相发挥, 亭榭来装饰,与山光水色互
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 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
“惠济”,神曰“安 额上写着“惠济”二字,
济夫人”。绍兴初, (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
•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 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 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他继承并发扬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 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 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 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字音
• 矶 jī • 燧 suì • 窦 dòu • 潦 lǎo • 巉 chán • 上干云霄 gān • 榭 xiè
陆游名句
《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过小孤山大孤山》2014年用 安乡一中 龚德国

再后来,便是感慨于陆游与唐婉wǎn的 “沈园惊梦”。每每读《钗chāi头凤》,总有 怅chàng然袭来。才子佳人,历来让人欣羡,只 可惜世事弄人,情深缘浅,唯有“断云幽梦事 茫茫”。数度易主的沈园,人事风景全改变了 昔日风貌,唯有两首《钗头凤》相守相望,魂 牵梦绕却阴错阳差,牵手只能在梦中。
陆游的一生, 想洒脱,未能洒 脱;想忘情,未 能忘情;想报国, 无奈坐看国破。 然而,悲苦终不 掩其光芒——如 放翁般,寸心至 死如丹、痴情至 死未已,岂不快 哉?
陆游名句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⑦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⑧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剑门道中遇微雨》) 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文章》) ⑩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 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铁马秋风炼诗魂 “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 则慕为国殇shāng ,至老不衰。”陆游的爱 国情,似是刻进骨子里的,即便“镜中衰 鬓”,即便“僵卧孤村”,也不曾忘却分毫。 爱国情绪饱和在他的整个生命里,一牵惹起 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心血便为之沸腾, 也不分梦与现实,“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铁 马冰河入梦来”,这种心情,再无人得以复 刻。
陆游名句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 ③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 ⑤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放亘古男儿翁
张馨xīn云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 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罢梁启超 在《读陆放翁集》组诗中对陆游的评价,不觉 精神为之一振。热血、赤诚、坦然,向来是我 所欣赏的品格。印象中,真正的男儿与伤春悲 秋总是格格不入的,硬朗坚强才是其秉bǐng性 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
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始见庐山及大孤。
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江州。
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碑载.其事载:记载B.与江山相发挥.挥:辉映,衬托C.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开:开始D.江水浑浊,每汲.用汲:打水,取水解析:选C。
C项中的“开”应解释为“放晴”。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杰然.特起②实不然.也B.①徙倚久之.而归②皆以杏仁澄之.C.①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②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D.①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②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解析:选D。
D.均为介词,可译为“用”。
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C.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D.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解析:选C。
C.为状语后置句,A、B、D均为被动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等到抛锚停船后,作者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
B.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作者认为,从峭拔秀丽上看,小孤山不能和它们相比。
C.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在作者看来,这也是一种奇观呀!D.长江的西路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但长江从湖口分出的一支称为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水的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解析:选B。
从峭拔秀丽上看,它们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
二、语言运用5.分析下列画线的诗文,体会蕴含在其间的哲理,将其扩展为一段不少于40字的议论性文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躬行”就是要亲自参加实践活动,答题时,要注意对蕴含的哲理进行阐发,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知识,我们从书本上学来的毕竟是很肤浅、单一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活动。
这一诗句启示我们应当注重亲身实践,不可唯“书本”“教条”是“尊”。
只有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6.仿照下列画线的句子,在下面横线处,各补写两个句子。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
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的人。
解析:这道题考查仿写能力。
前两个横线处句式要符合“从……学得……”,后两个横线处句式要符合“……的……”。
举例时,要注意与画线语句对应。
答案:(示例1)从莎士比亚学得人文主义的理想从哥白尼学得对真理的坚持屈原《离骚》的爱国精神托尔斯泰《复活》的宽容心胸(示例2)从老子学得无欲的品行从巴金学得博爱的胸怀王维《观猎》的意气风发陆游《书愤》的壮志未酬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屏.风(pínɡ)宿.松县(xiǔ)上干.云霄(ɡān)B.惠济.(jì) 载.其事(zài) 楼观.亭榭(ɡuān)C.渺弥.(ní) 泊.湓浦(bó) 徙倚.久之(yǐ)D.溯.流(sù) 烽火矶.(jī) 鸥鹭灭没.(mò)解析:选D。
A项,“宿”读sù;B项,“载”读zǎi,“观”读ɡuàn;C.“弥”读mí。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信造化..之尤物也造化:指天地、自然界B.不附山,杰然特起....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饮酒者D.四际渺弥..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解析:选C。
“估客”这里指“贩货的行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盖以.此得名也皆以.杏仁澄之B.过夕乃.可饮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C.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虽.无风,亦浪涌D.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解析:选B。
A.①因为,②用;B.才;C.①虽然,②即使;D.①然而,②这样。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凡江中独山……皆名.天下B.南.望彭泽、都昌诸山C.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D.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解析:选A。
A.为名词作动词,名闻;其余各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
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
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
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
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
世兵,逃乱者多此焉。
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
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
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
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
如是,仅里所。
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
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尝疑许事未必有。
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
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
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
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
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
②劣:仅仅,才。
③磐折:弯腰。
④较然:明显的样子。
⑤吊:悲伤。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所导火灭会:适逢B.意.其穴竟于是意:料想C.亦阳慑.力殆慑:害怕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
A.“会”可联想“会天大雨”,推测其意义为“适逢”。
B.“意”可联想“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推测其意义为“料想”“考虑”。
C.“慑”可联想“威慑”一词,推测其意义为“害怕”。
D.“虞”可联想“无冻馁之虞”,推测其意义为“忧虑”“担忧”。
6.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①是中极暗②烟郁勃满洞中③心骇乱恐甚④如是,仅里所⑤有泣者,恚者,诟者⑥喜幸生手其额者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解析:选D。
本题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角度考查信息筛选。
①句说洞中光线暗,是直接写龙洞的艰险;②句说洞中烟雾弥漫,这是由火种熄灭造成的。
①②两句都不符合题目要求,采用排除法,可排除A、B、C三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