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家庭、婚姻、性与

合集下载

第八章婚姻家庭性与社会性别社会群体

第八章婚姻家庭性与社会性别社会群体

这种重构的基本理论趋向是:第一,社会 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 面的各个层次;第二,各个层次之间并不 必然应该统一;第三,社会性别不是一个 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 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总之,这种重 构强调:“性别”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 且是社会所造成的,而不仅仅是生物学意 义上的必然产物。
(五)家庭问题呈增多之势
• 1、虐待老人
身体虐待、心理虐待、财物虐待、剥 夺权力
中国长寿之乡江苏如皋、湖北钟祥、广西巴马 都有着悠久的敬老爱老传统和长寿文化。
在广西巴马,谁虐待老人,谁就嫁不出去或娶 不到老婆。在这里,谁家有百岁老人都令人羡慕, 因为长寿老人意味着“儿孙有福”。对于老寿星, 人们崇敬有加。吃饭时,凡老人长辈在场,
• ④性别偏见通过意识、观念上升为具体的行动,构成了性别 歧视。性别歧视,又导致形成社会性别的体制化,进一步加 固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 ⑤著名的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和他的追随者们坚持认为: 男性和女性气质特点的区别是生物性的、自然的,而不是文 化的、人为的;如果没有严格的男女社会性别区分,社会就 不能像现在这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三节 性与社会性别
讨论
• 你怎样看待两性的社会地位 • 男女平等问题 • 男女两性的差异、怎样互相尊重
一、性社会学
(一)性社会学内涵和本质 性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性学的交叉学科,
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运用。 它有两个研究角度:探索人类种种性现象 中所包含着的、所反映着的各种社会因素; 研究人类性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作用和运行机制。
必请之坐于上席;行路,
如果见长者过来,年轻人
均自觉立于路旁,待老人
过去,自己才能走。
2、家庭暴力 心理与生理虐待 暴力循环

罗马法课程家庭与婚姻法:婚姻(第八章)

罗马法课程家庭与婚姻法:婚姻(第八章)

(三)夫权的消灭
首先,夫妻一方的死亡,夫权即归消灭;
其次是离婚,夫妻关系一经解除,夫权也就消灭;
最后无论男方或女方人格大变更或中变更,都可以使夫权消灭。自由人沦为奴隶, 市民变为外国,原有的市民法婚姻便因一方或双方婚姻权而失效,夫权也就不复 存在。关于人格小变更,如丈夫是自权人,被收养后其家庭已消失,夫权即由收 养人的家长权所吸收。
婚姻同时成立,换而言之,妻三夜不归时效中断导致当事人之间既不存在婚姻也
不产生夫权。可见,该连续不断的同居一年是有夫权婚姻的条件。

按照巴里 ·尼古拉斯的观点,婚姻于结婚时成立,一年同居届满取得夫权,也
就是说,妻三夜不归仅仅是取得夫权的障碍,并不影响于婚姻的效力。
• 按照奥托 ·基弗的观点,一年时效届满后合法婚姻成立,但妻三夜不归导致夫不 能取得夫权。
共和国末年,经济发达,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罗马有些妇女为摆脱宗亲关系而 取得遗嘱自由权,还产生了一种“信托夫权”( manus fiduciae causa)。因 为古代罗马的妇女即使是已达适婚年龄的自权人,也要处于监护权之下,其监护 人就是其法定继承人。有的妇女为了不使遗产为她的法定继承人继承,就利用夫 权这一制度来摆脱监护及宗亲关系。其办法是与几个男朋友串通,先用“买卖婚” 的方式,假装与其中之一缔结“有夫权婚姻”,使之因人格小变更而消灭原来的 宗亲关系;接着由获有夫权的男朋友将她卖给另一个男朋友,通过这种买卖而离 婚,以消灭夫权;最后再由取得买主权的男朋友将她解放,使之摆脱宗亲和监护 关系,并获得遗嘱自由权。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夫权,即为信托夫权。由于宗亲关 系和女子监护的逐渐废止,以及妇女取得遗嘱权,“信托夫权”终于在公元4世纪 消失了。
片段三:盖尤斯《法学阶梯》: 111 .时效婚使得连续一年保 持妻子身分的妇女归顺夫权。实际上,妇女通过一年的占有而被 时效取得,因而她转入丈夫的家庭并且取得女儿的地位。《十二 表法》规定:如果某个妇女不愿意以此种方式归顺夫权,她每年 离家三夜,以这种方式逐年中断时效。但是,整个这一规则一方 面被法律所废除,另一方面在习惯中也被弃置不用。

婚姻中的性与亲密关系

婚姻中的性与亲密关系

婚姻中的性与亲密关系在人类社会中,婚姻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而其中的性和亲密关系则是构成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与亲密关系的建立不仅体现了夫妻之间的互相吸引和依赖,更是夫妻关系稳固和幸福的重要基础。

在婚姻中,性是夫妻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一种方式。

通过性的表达,夫妻之间的感情得以升华和深化。

性不仅是一种生理需要,更是一种情感沟通的方式。

在性关系中,夫妻可以互相倾诉内心的需求和欲望,更加深夫妻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而亲密关系则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它包括了情感的交流、互相扶持和无私的付出。

亲密关系需要夫妻之间的共同努力和经营,需要双方不断地去关心、理解和包容对方。

在亲密关系中,夫妻可以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于婚姻中性与亲密关系的态度也不断发生改变。

传统的观念逐渐被颠覆,人们对于性的理解和态度变得更加自由和开放。

夫妻之间的性关系也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生育工具,更多地被视为夫妻之间建立亲密关系和增进感情的方式。

然而,正是因为性与亲密关系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夫妻之间也会在这方面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比如,性不和谐、性需要不匹配等问题会影响到夫妻之间的感情和亲密关系。

夫妻之间需要沟通和理解,共同解决问题,建立更加稳固和幸福的婚姻关系。

因此,要在婚姻中建立良好的性与亲密关系,夫妻之间需要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

双方需要互相倾听和理解,共同经营夫妻之间的感情和亲密关系。

只有这样,夫妻之间的婚姻才会更加幸福美满,关系才会更加牢固和持久。

总之,在婚姻中的性与亲密关系是夫妻之间建立感情和互相依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夫妻之间需要通过沟通和理解、支持和信任,共同经营和经营婚姻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性与亲密关系不仅是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夫妻之间建立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希望每对夫妻都能够理解和珍惜这一关系,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爱和幸福的家庭。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母系继嗣(matrilineal descent),
❖双系继嗣(bilateral descent)
a
28
❖三、婚姻
a
29
❖ 1、选择一位婚姻伴侣
a
30
❖ 2、婚姻基础
a
31
第二节 性
a
32
❖性或性行为是一个由道德、制度和
风俗习惯建构起来的,决定一个人
的品行和声望乃至生命本身(特别 是对女性)的重大命题。
a
46
第三节 社会性别
a
47
❖ 一、性别角色
a
48
❖ 1、性别角色的社会简史
a
49
❖第一阶段是:16、17世纪的新教改 革和前工业化资本主义及纺织工业 的兴起,这一阶段赋予了男性与女 性性别角色之间相似性的增长。
a
50
❖性别角色的第二次变化发生在18、 19世纪,这时人们开始强调两性性 格上的差异。
a
51
❖ 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a
52
❖区别对待和对角色模式的认同,是
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两种不同的 机制。
a
53
❖ 3、成人的性别角色
a
54
❖二、性别与不平等
a
55
❖性别上的社会不平等反映在一个社 会的语言和大众媒体中。
a
56
❖ 1、性别与婚姻
a
57
❖ 2、性别与工作
a
58
❖ 3、性别与政治
a
24
❖ 3、婚姻居所
a
25
❖从夫居(patrilocal residence) ❖从妻居(matrilocal residence) ❖单居制(neolocal residence)

罗马法课程家庭与婚姻法:婚姻(第八章)

罗马法课程家庭与婚姻法:婚姻(第八章)

• 二、夫权
• (一)夫权的含义

夫权是指罗马的男性市民对其妻子的支配权。享有夫权的人应当是自权人。
已婚的他权人,由于自身仍处于家长权下,他的夫权即为家长权吸收而由家长行
使。罗马法规定,在有夫权的婚姻下,妻子的地位与其所生的子女一样,都处在
夫权或家长权下。
• 夫权与家长权虽同属于罗马的家族权,但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婚姻同时成立,换而言之,妻三夜不归时效中断导致当事人之间既不存在婚姻也
不产生夫权。可见,该连续不断的同居一年是有夫权婚姻的条件。

按照巴里 ·尼古拉斯的观点,婚姻于结婚时成立,一年同居届满取得夫权,也
就是说,妻三夜不归仅仅是取得夫权的障碍,并不影响于婚姻的效力。
• 按照奥托 ·基弗的观点,一年时效届满后合法婚姻成立,但妻三夜不归导致夫不 能取得夫权。

第一,夫权产生于婚姻行为,家长权则取决于出生的事实或收养、认领等行
为;

第二,家长可以出养或解放子女,但丈夫不能将妻子出养或解放,而只能离
婚;

第三,古代家长对子女有生杀大权,以后改为惩戒权,而丈夫惩罚妻子或休
妻,一般要经过亲属会议的讨论,通知妻子的血亲参加。
• (二)夫权的取得

有夫权婚姻是市民法上的制度,所以必须经过市民法规定的结婚仪式才能取
(二)由上述原始文献产生的疑问

1、一年时效届满的法律后果究竟是取得夫权还是取得有效婚姻,抑
或取得有夫权的婚姻?

2、妻三夜不归中断时效的法律后果是导致夫权不取得还是婚姻不成
立?

观点一:周枬:罗马早期的婚姻采取有夫权婚姻的形式,婚姻与夫
权结合而不分.有婚姻必有夫权。《罗马法原论》 197 页。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乡土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经典巨著,它以地理和人文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民间文化和社会生活。

每一章都涉及到各种知识点,让我们来一起整理一下。

第一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本章介绍了中国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特征等。

重点了解中国地貌分类、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地理特征。

第二章: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包括中国古代历史、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的特点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和重要事件,如夏、商、周等朝代,以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符号。

第三章:中国家庭和婚姻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家庭和婚姻的传统及现代变化,包括家庭结构、家庭角色、婚姻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家庭和婚姻传统的特点,如三从四德、夫妻恩爱等。

第四章:中国的宗教信仰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宗教信仰的种类,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以及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读者需要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的发展历程,以及宗教信仰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中国的节日和民俗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六章:中国的音乐和舞蹈本章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包括京剧、昆曲、民族音乐、民族舞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七章:中国的饮食文化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各种不同地区的菜系和特色小吃。

读者需要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饮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八章:中国的文艺和文学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文艺和文学,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内涵。

第九章:中国的工艺和美术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工艺和美术,包括陶瓷、漆器、织锦、书法等。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7-9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7-9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七章社会互动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与类型。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格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类型:①根据参与人数划分:二人互动、三人互动与多人互动②根据社会互动的主体类型划分:人际互动与群体互动③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熟悉情境互动、生活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④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划分: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⑤根据社会互动主体间的利益、权力关系及其性质划分: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2、简述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

①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②网络互动的匿名性和符号性③网络互动的自由、自治性3、简述社会互动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提出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

他认为,小型群体的面对面互动包括12类互动范畴,涉及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和整合等六项功能性问题,互动可分为下列阶段:①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问题。

②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

③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情绪因素,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①敌对或竞争。

这是最初级和基本的社会互动。

朱子家训原文及译文

朱子家训原文及译文

朱子家训原文及译文朱子家训原文及译文:朱子家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朱熹所著的一部家训书,被誉为中国家训文化的巅峰之作。

它以简洁明快的文风,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方法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重要原则。

下面将对朱子家训的原文及译文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章家之立:家,人之本也。

立家之道,宜本择源,宜世以安。

译文:第一章家庭之基础:家庭是人的根基。

建立家庭应该注重家族的根源,与时代相适应,以求安定。

细化内容:1.1 家庭的重要性1.2 所选之源1.3 与时俱进的家族1.4 家庭安定的方法第二章兄友弟恭:兄弟之道,友爱也。

译文:第二章兄弟和睦相处:兄弟之间应该友爱互助。

细化内容:2.1 兄弟关系的重要性2.2 友爱相处的原则2.3 兄弟之间的互助关系第三章夫婦別姓:婚姻之道,和合也。

译文:第三章夫妻和睦相处:婚姻应该和谐相处。

细化内容:3.1 婚姻关系的重要性3.2 夫妻和合的原则3.3 夫妻相互尊重的重要性第四章昆季齊家:兄弟姐妹应该和睦相处,共同守护家庭的和谐。

译文:第四章兄弟姐妹共同建立家庭:兄弟姐妹应该和睦相处,共同守护家庭的和谐。

细化内容:4.1 兄弟姐妹关系的重要性4.2 共同守护家庭和谐的原则4.3 家庭和谐的重要性第五章幼宜家講: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让他们明白家庭的重要性。

译文:第五章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让他们明白家庭的重要性。

细化内容:5.1 孩子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5.2 培养孩子爱家的意识5.3 家庭观念的塑造第六章弟子入學:子孙入学,要注重修养和学习。

译文:第六章子孙入学:子孙入学,要注重修养和学习。

细化内容:6.1 子孙入学的重要性6.2 学习和修养的平衡6.3 学习的方法和原则第七章提倡勞動:鼓励家庭成员努力工作,尊重劳动。

译文:第七章鼓励劳动:鼓励家庭成员努力工作,尊重劳动。

细化内容:7.1 劳动的重要性7.2 劳动的价值观7.3 劳动与家庭的关系第八章結伴而行:鼓励家庭成员团结合作,共同达成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影响婚姻家庭的各种社会因素
我国家庭变化受计划生育因素的国策影响巨大。计划 生育使中国出现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四二一”结构,即四 个老人、两个中年人和一个青年。这会对婚姻家庭产生何 种影响,目前研究尚不充分。 其次,社会设置的变化也极大影响了婚姻家庭的生活实 体。1980年的婚姻法已经确认情感破裂使离婚的唯一条件 和判定标准。这种对爱情的张扬,发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作用,对婚姻家庭分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一)色情品传播与嫖娼卖淫 色情品传播和嫖娼卖淫最主要的危害是社会风化,也就是 道德秩序。此外,他们总是最直接的侵害特定社会所设置的人 们的“初级生活圈”,而这正是社会赖以运行和管理的基本单 位。 (二)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如性犯罪、艾滋病等。 它们都是仅仅由性活动直接产生的,而是以性为载体,作 用于社会的其他领域。性病与艾滋病都可能通过多性伴侣行为 和血液接触传播。这些问题都不是医学所能解决的。 性犯罪的本质不是性,而是侵犯了他们的种种权益或社会 秩序。针对女性的性犯罪主要是一种暴力征服和对人身权的侵 害,而不仅仅是“性发泄”。 重婚、纳妾、拐卖妇女等现象都有性的因素,但涉及的主 要是婚姻制度和妇女的人身自由。
讨论:家庭的类型有哪几种?
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于1949年首先提出了一套划分家庭类 型的概念。 核心家庭: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它有三 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 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 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 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
(三)性的阶层规定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同时也接受了本阶层对其他阶 层的性偏见,又据此不断对本阶层进行美化。例如“包二 奶”、“养小蜜”。 (四)性的语言系统与相关行为的训练 “偷”、“骚”、“贱”、“破鞋”等来指骂非婚性 行为。 特定社会对性的管理,常常表现为针对处于不同关系 中的双方,划定不同的行为界限,例如传统中国的“七岁 不同席” “男女授受不亲”、“床上夫妻床下客”、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等。
性存在时人类“初级生活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性存 在离不开性别,近年来性别研究与妇女理论的众多成果, 都必须包容到性社会学的研究中来。 性存在时人类的最基本形态之一,与社会的关系非常 密切。性的研究中孕育着对人与社会理论认识的根本突破 。因此它要求研究者不是对性感兴趣,也不是对个人情况 ,而是对人类整体感兴趣,并具备相应的心理人格素质和 职业道德。
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指(1)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 契约关系和程序组建共同生活(当事人的“婚”);(2) 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当事人家庭之 间的“姻”)。 因此在社会设置中,当事人的地位、角色、权利、义 务是最本质最重要的,性关系与共同生活则在其次。例如, 无性生活或两地分居的夫妻并不表明没有婚姻,同样,长 期包娼也不被认为是夫妻。
三、社会性别的定轨
社会性别理论通常认为,自从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以 往的大多数的人类社会都是“以男权为中心”的,。这样 的社会对于男人和女人设置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 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性别的定轨。该社会中的个体从出生 开始就被不断地培训,以适应这个定轨,指导被社会化为 一个“合格的”、“成熟的”男人或者女人,其基本特征 就是“男强女弱”,并且由此派生出“男尊女卑”。因此 ,社会性别理论通常认为,男人和女人都不是天生如此, 而是被塑造为如此。
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一)婚姻准备与结婚 (二)婚姻的维系、发展与破裂
第三节 性社会学
性社会学的最基本命题就是:人类的所有性行为,无 论多么奇特和罕见,与人类的奇特任何社会行为一样,并 不是“生物本能”,而是人所处的社会使然。因此,那些 用来解释其他社会行为的理论,同样也可以用来解释人类 的性行为。 这个命题有三层含义(1)人类的性行为是经过社会 化的;(2)人类的性行为不是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处 于交往当中的人际行为;(3)人类性行为与其他行为一 样,对社会发挥着作用
家庭内人际关系至少由几大因素形成的:夫妻权力结 构、个性异同、性的地位与作用、交流与交换的状况、代 际差异等。
讨论(一)夫妻关系 中国家庭的男权与女权; 讨论(二): 中国的代际关系
(三)家庭功能
讨论:家庭的功能是什么?
家庭功能的本质上是个人基本需求满足的表现。在特 定的时空中,某些个人的需求只能通过家庭功能的实现才 能满足。时空一变,同样的个人需求可以不经过家庭,甚 至破坏家庭功能而获得满足。例如,某些双方都是高收入 而且自愿不生育的夫妻,其家庭功能已经变成性爱的“独 联体”了,而某些农村地区却重现了“经济家庭”,甚至 是“家庭王朝”。
二、性的社会因素
(一)性的生命周期 性的生命周期在中国表现为从无性到有性再到无性的 过程。青春期之前的少儿被规定为无性的,虽然少儿们不 仅玩“青梅竹马”,但社会总倾向于保护少儿的“天真纯 洁”。 青春期带来的性心理和性心理发育,并适应社会对并 别特征的规范,确认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功能。 人到老年,社会又规定应该是无性的。 (二)性的性别规定 在传统社会,男人的性社会宽容高于女人。在社会强 调礼法秩序是,男人以不贪色为正人君子为理想人格,女 人的楷模则是突出他们的无性欲状态的“三从四德”。如 “红颜祸水”、在传统社会,女性最性充满了自卑,这实 际上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由于礼法规范不允许女性认同自 己的性。
(三)性教育
性教育是色情品和嫖娼卖淫的天然有利的对抗物,性 健康教育更是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基本措施。性教育还有 助于提高婚姻质量、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和计划生育工作。
第四节 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一、概念的来历
性别角色这个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 。他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 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 现的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 “先赋角色”。他的意思是说:性别是先天的、生物的、 第一性的,后天努力很难改变它。那些脱离或违反性别角 色的行为,往往被看做“错位”。 随着发达国家的妇女运动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女权 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原有的性别角色概念,逐步发展变 化为“社会性别”的概念体系。
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
(一)家庭的规模与结构 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也日益从联合与主干 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 从生活实体来看,由于家庭的共同生产功能日减、大家 庭的人际关系不易协调、住房逐渐增加、社会流动扩大等原 因,我国也出现了核心家庭化趋势。但转型时期的一些特殊 问题(如住房问题)也常常抵消这一趋势。 (二)家庭关系 在家庭内的人际关系中,性爱、生殖、亲情是其他一般 社会关系所不具有的。因此,家庭内人际关系的准则既有作 为社会设置而遵从一般道德规范(如禁止家庭暴力),又要 作为生活实体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情感超过理智)。
第二节 婚姻家庭社会学
一、定义
讨论:什么是婚姻?(可以举例)
婚姻,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是:
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1)第一个要素排除一夜风流,同时涵盖多夫多妻或“同 性婚姻” (2)第二个要素排除“住店式”的性行为,同时容纳经济 的、情感的和潜在的生育内容
思考:包二奶和夫妻长期分居算不算婚姻?
五服图
高祖父母 曾祖姑 曾祖父母 曾叔伯父母 族祖姑 祖姑 族姑 堂姑 姑 祖父母叔 伯祖父母 族叔伯祖父母 父母 叔伯父母 堂叔伯父母 族叔伯父母
族姐妹再从姐妹堂姐妹
姐妹
自己
儿子
兄弟
侄子
堂兄弟
堂侄
再从兄弟
再从侄
族从兄弟
再从侄女 堂侄女 侄女
堂侄孙女 侄孙女 孙子
侄曾孙女 曾孙 玄孙
侄孙
侄曾孙
堂侄孙
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
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 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对于社会来说,家庭首先是人口生产的基本单位,因 此对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供养是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必 须强制规定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人之间的供养、赡养、财产 分配和遗产继承等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
在中国,家庭的定义首先要分清家庭、家族与宗族的区 别。 (1)家族一般以五服为界 (2)宗族指同姓同宗的各个家族结成的群体。 (3)家庭一般是五服以内,但并不是严格限定在某一辈 分之内,而是强调公共的经济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 核算范围。即使父母尚在,兄弟分家不分院,也会被视为 两个家庭。
一、性存在的概念
性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成果 ,就是“性存在(Sexuality)”。这个新词汇已经代替了 原来的性“sex”。因此,性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就是性存在 。 在大多数情况下,性这个概念主要是指生物过程,并 区别于其他生物过程。性存在的概念是为了区别于性。在 特定的社会时空中,以人的活动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相应 形态。 性存在时一个更为广泛和全面的概念。传统上说的性 ,只是性存在概念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性的生物存在。 另一个子系统是性的心理存在,指性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 形式中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人所感知到的性的生物存在 。还有一个子系统是行的社会存在,即前两种存在的社会 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由社会的人所标定的具有性的性质的 那些活动与过程。这三种存在相互作用,构成更大的性存 在的概念整体。
第八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第一节 研究概述
家庭、婚姻、性和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 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三者实际 上又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引申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 的基本概念,可以把它视为人类“初级群体生活圈”。 自人类形成开始,人们就从事三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 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精神财富再生产,这三种基本 活动都必然是首先存在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这个 初级生活圈。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连接于此,互动于此, 双方是否协调发展也首先体现于此。因此各民族历史上都 有两种常见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