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手机文化的形成因素与特点

合集下载

浅谈手机文化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

浅谈手机文化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

浅谈手机文化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是目前盛行的科技产品——手机。

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交流工具之一,手机文化也逐渐融入校园文化。

然而,它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扰,我们要找到消除手机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的消极影响的方法。

标签:大学生;手机文化;利弊通讯作者:陈文昭,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一、手机文化对高校传统课堂的影响1.积极影响(1)使家长与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来完成的任务,每位家长都希望掌握子女在校的表现,希望自己能参与到培养子女的活动中。

研究表明,现在许多中小学班主任老师通过微信这一沟通软件,将学校的要求及老师布置的作业及相关班级信息群发给每个家长,将每个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第一时间告知家长,此方式得到许多家长的支持。

手机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搭建桥梁,顺应了新时代互动教育的新要求。

(2)为师生創建了情感交流的空间。

手机文化为师生情感交流创建了一个无人干扰的空间,老师可以借助手机平台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有难于启齿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与老师沟通,免除面对面交流的尴尬。

特别是情况特殊的学生,这种文字性短信沟通方式可以大大减弱他们的防备心理,使之向老师或者同学打开心扉,说出心中的不满,释放心理压力,从而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快乐地发展。

2.消极影响(1)削弱了学习干劲与限制创造性思维。

在相关研究调查中可以发现,课堂上使用手机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有关人员通过对那些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学生的课堂表现不好,学习成绩差,通常是落后生,甚至处于弃学退学情况。

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大部分时间沉迷于虚拟世界,更倾向于被动学习,学堂上与同学的交流甚少,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更不去思考,表现出厌学的态度。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单选题(共100题)1、教学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阶段。

A.具体经验B.观察与分析C.重新概括D.积极验证【答案】 B2、(2019年真题)关于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的内部控制,表述正确的是()A.Ⅱ、ⅢB.Ⅰ、Ⅱ、ⅣC.Ⅱ、ⅣD.Ⅰ、Ⅳ【答案】 B3、某学生具有外向、直爽、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急躁容易冲动等特点。

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该生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B.粘液质C.抑郁质D.多血质【答案】 A4、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努力程度属于()因素。

A.稳定、外在、不可控B.不稳定、内在、可控C.不稳定、外在、可控D.稳定、内在、不可控【答案】 B5、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为()。

A.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兴起B.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C.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D.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兴起【答案】 B6、大学教师的能力包括()。

A.学术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B.一般能力与教育能力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D.学术能力与管理能力【答案】 B7、流行于80年代,并在我国90年代引起教育界极大关注,被认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的学习理论是()。

A.有意义学习理论B.认知发现学习理论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答案】 D8、用多种感觉通道识记时效果最显著的智力类型是()。

A.视觉型B.听觉型C.动觉型D.混合型【答案】 D9、如果说一个人的智力超常,则其智商必须超过()。

A.80B.130C.100D.95【答案】 B10、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

A.刺激分化B.消退C.刺激泛化D.获得【答案】 C11、某新客户存入保证金50000元,5月7日买入5手大豆合约,成交价为4000元/吨,结算价为4010元/吨,收盘价为4020元/吨。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克服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克服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文 化 万 象
大学 生手机依赖症 的克服 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王萌
( 西北 师范 大 学 文 史学 院 , 肃 兰 州 70 7 ) 甘 30 0
摘要 : 在手机 高度普及的时代 , 一种叫做手机依赖症的新型疾
病困扰着很 多人 , 其中包括高校大学生。 站在传播学角度考量当代 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情况,从 中国内地 尤其是 高校 目前明显缺
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地区分布广泛 , 涉及到全国 1 7个省市( 自治 区)学校则从专科学校到国内重点高校不等。 ,
1 . 1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说明
促使抵御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对手机产生严重依
赖。
其次, 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 , 关心同时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而手机本身的特 } 生决定了它对大学生具有极
得探究的课题。
辐射波环绕 ; 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 不时拿 出手机看看 : 晚上睡觉 也开着手机 : 当手机 经常连不上线、 收不到信号时, 会产生焦虑和 无力感 , 而且脾 气也变得暴躁起 来; 最近经常有手脚发麻、 心悸、 头 晕、 冒汗、 胃功能 失调等症状 出现。”参与问卷调查的学 生中. 肠 9%的被调研者表示自己符合一半以上的症状,3 7 8%的学生有时会 下意识地找手机并不时地拿出手机看是否有未接电话或短信 , 其
专业术语中叫做手初依赖症。 参考互动百科对手机依赖症症状的描述 :总把 手机放在 身 “ 上, 如果没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 。 无法做其他事情 : 当一段时间手
机铃声不响 , 会感到不适应。 并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是否有未接 电 话”总会有 ‘ ; 我的手机I 铃声响了’ 的幻觉, 甚至经常把 别人的手机 铃声' 自己的手机在响 :接听电话时会经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 3做 -

手机控分析

手机控分析

从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浅谈大学校园的“手机控现象”的分析及解决方案外语系马昊:2009013436阮伶伶:2009013439唐萍:2009013441王亚文:2009013446杨明亭:2009013449张强:2009013455朱云:2009013460朱江坤:2009010521写在卷首:如果贝尔还在世上,有三件事情他会不敢相信。

第一,电话变得很小,可以放在口袋里面,而且还不需要电线相连。

第二,只需拇指而不需要嘴也能用电话传递信息。

第三,他发明的电话所衍生出来的手机已经成为当今老师最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大学课堂这个“开放自由”的地方,学生更是可以肆无忌惮地发短信,聊QQ,无视老师的存在。

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已成为现在国内许多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甚至还产生了“手机控”的名词,用以形容那些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的年轻人。

单就手机来说,它的出现给人们带来很多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跟别人进行信息的交流;让很多人在电信行业找到了工作,摸到了铁饭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流通,加速了全球的一体化进程。

但是当手机落在了这群无所事事的“手机控”手中时,就产生了许多问题。

首先,仅仅对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手机对人体产生的伤害可不是闹着玩的。

手机辐射的伤害与手机到人体之间的距离是成反比的——-距离进一倍,伤害会高十倍。

长期使用手机还会导致近视,听手机音乐会损伤耳膜,玩手机游戏甚至还会造成手指关节挫伤。

其次,手机所带来的高消费也给学生父母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手机的拥有率高达98.3%。

其中手机价格在1000—1500元的占55%;1000元以下和1500—2000元的各占20%;2000元以上的占5%。

手机话费和上网费也在学生每个月支出中占了很大比例。

同时,手机诈骗短信,色情信息也会对缺少社会经验,身心还没有发展完全的大学生产生诱惑,造成其犯罪。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据调查,“手机控”们一般都不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这就导致他们成绩下滑,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2022年5月河北石家庄市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职业能力测验》精选题 (2)

2022年5月河北石家庄市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职业能力测验》精选题 (2)

2022年5月河北石家庄市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职业能力测验》精选题2022年5月河北石家庄市直事业单位聘请考试《职业力量测验》精选题在此发布,来自考生回忆,由我整理。

2022年5月河北石家庄市直事业单位聘请考试《职业力量测验》精选题一、言语理解与表达。

(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

请依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____________、统筹中华民族宏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念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征程B、新目标C、新坐标D、新起点2、新征程上,在科技创新领域坚固树立不问“出身”的公正导向、效果导向,肯定能____________每个人的制造力和想象力,汇聚起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进展的创新动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激励B、开启C、激发D、开动3、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____________的情感。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丰富B、长久C、久远D、深厚4、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的变化令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要救中国,首先要进行思想革命。

____________的盼望在青年,而青年的盼望在先进的思想。

《新青年》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忧国忧民B、救亡图存C、奋勉图强D、改天换地5、在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不行能____________、一帆风顺、一路鲜花,少不了“拦路虎”和“回头浪”,我们必需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马平川B、一鸣惊人C、一如既往D、一往无前6、宏大革命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____________,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调查报告范文3篇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调查报告范文3篇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调查报告范文3篇调查是需要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考察了解的基础上,经过准确的归纳整理,科学的分析研究,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将整个调查研究的成果用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形成的汇报性应用文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一】这个暑假我们一组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受益良多。

不仅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进一步了解,更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怎样与他人进行更好的交流,怎样突破障碍。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手机因为具有时尚、使用便捷等优点受到大学生追捧,大学生手机普及率非常高。

调查显示,有98.9%的学生拥有手机,1.1%的学生暂时还没有手机。

部分学生甚至拥有多部手机或多张手机CM卡,10.8%的学生有2部手机,1.7%的学生有2部以上的手机;24.5%的学生有2张手机CM卡,3%的学生有2张以上的手机CM卡。

在大学生眼中手机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通话工具,短信使用率频率很高,手机上网、手机游戏等新功能正逐步受到青睐。

调查显示,大学生手机的用途具有多重性,主要为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和玩游戏等四个方面,联系的对象主要是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和老师。

对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包括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玩游戏等累计时间)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累计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的学生有31.3%,1-2个小时之间的有28.3%,1小时以下的有37.9%,基本不主动使用手机的只有2.5%。

各个年级之间存在着差异,年级越高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少,男同学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略高于女同学,文科学生略高于理工科学生。

大学生手机用途主要为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和玩游戏,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打电话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占11%,30分钟-1小时之间的占25.1%,30分钟以下的占35.6%,没事基本不打电话的为28.3%。

手机短信被戏称为“拇指文化”[2],在学生群体中备受欢迎,每月发送短信数量在100条以下的学生占15.3%,100-300条之间的占20.1%,300-500条之间占21.6%,500-1000条之间的占32.1%,1000-2000条之间的占9.4%,2000条以上的占1.5%。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摘要: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作为通讯工具手机的普及,手机已逐渐成为人类的新宠。

随着手机价格的降低和功能的逐渐强大,手机变得越来越普及,同时手机作为时尚新潮的标志,已经成为大学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

手机一定是人手一个,有的同学还有两个甚至三个。

但是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渐增大。

手机的普及给大学生带来了方便,同学们随时体验着现代科技的快捷。

手机能实现人们随时随地的沟通联络,短信更是消除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而这方面功能在大学群体中反映格外突出,随着手机QQ、手机微博、手机新闻等功能的拓展开发,手机文化正不断地向主流文化过渡。

同时,大学生使用手机能开拓视野,通过随时随地的接收新闻,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类动态。

总之,手机媒体给大学生一个能快速便捷的开拓视野的平台。

然而,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必然存在两面性,正面表现为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扩充交际圈等如上方面,而负面影响则表现在身体危害及心理危害两个大方面,而对日常行为的影响也是占了非常大的比重。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负面影响和危害。

关键词:手机大学生影响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mankind entered the century of information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popularization of cell phone as a communications tool, the mobile huma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new favorite.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price of mobile phone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mobile phone, the mobile phone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the mobile phone as a symbol of fashion, has become a necess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Cell phone must be a man, some of the students have two or even three. However, with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phones, mobile phone to college students is also grow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mobile phone has brought convenience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are always at any time to experience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bile phone to achiev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anywhere, the message is to eliminate the face of the face of the exchange of embarrassment, and this feature is reflected in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with the mobile phone QQ, mobile phone news and other functions to expand the development, mobile culture is constantly 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transition. At the same time, college students use the mobile phone to open up the vision, through the reception at any time of the news, in the first time to understand all kinds of dynamic. In short, the mobile media to college students a quickand easy to open up the vision of the platform.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obile phone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must have two sides, the positive performance i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xpand their horizons, expand the communication circle, and so on,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hysical damage and mental harm to the two big aspects, and the impact of daily behavior is also a very large propor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over the use of negative effect s and positive effects.Keywords: mobile phone students influence一、手机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1、手机有利于大学生学习。

智能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智能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智能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焦阳1贺志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31)摘要: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高校大学生思维、学习乃至生活的方式,这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挑战,同时也带动了智能手机的发展,我们要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研究在智能手机下的大学生一系列问题变得尤其重要。

因此智能手机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智能手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智能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

随着手机在中国的普及,特别是大学生手机拥有率的提高,并且时刻离不开智能手机,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寝室,就连走在路上都可以看到学生在看手机。

针对智能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作为辅导员探索如何利用智能手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已成为新媒体时1【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3-2014年度科研规划联合立项课题“新媒体视阈下高职德育创新研究[ XHB2013011]”;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立项课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活风格及其教育策略研究[JY13005] ”[作者简介]焦阳,女,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管理系辅导员; 贺志明,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教部教授。

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一)智能手机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影响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业,但部分学生因为自控能力差,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并对所学专业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无法抵挡住智能手机的诱惑,会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玩手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NWEN AIHAOZHE2010·6(下半月)新闻大学培训师,系统讲解不同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与心得体会,将专业知识融入到他们的案例讲解中来,这和一般的广告讲座相比,显然更为全面、系统,对学生问题的解答也更为专业,由于集训营是长年运作,因此广告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通过集训营的培训,提高自身的广告素养和广告技能,深化对广告行业的认识。

高校应大胆解放思想观念,组织教师到媒体和广告公司兼职。

高校可搭建和媒体、广告公司的合作平台,将广告专业教师输送到媒体或公司担任有报酬的工作兼职,此举既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也有助于提升专业师资的实战技能。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行业的要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

按照学生实际兴趣、潜力来定制其职业规划。

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地域生源特点、学生个性特点来量身定做人才培养计划,因此高校有必要按照学生的生源特点、文理科知识背景来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围绕学生的兴趣、潜力来定制职业规划,毕竟每个学生的悟性、能力、素养、兴趣都不一样,因此通才式的人才培养往往导致“个个学专业、人人不突出”的庸才现象。

高校广告教师联合业界编写广告实战教材。

目前尽管有大量高校教材和实战书籍,但两者相互脱节,造成目前为止没有一本体系完整,又能指导实战的原创广告教材,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高校教师可联合知名广告公司、媒体,联合编写一套实战广告教材,提高教材的原创性、时效性和生动性。

建立高校教师和广告业界的互动机制。

高校可以尝试通过联谊会、座谈会、专业讲座、聘请客座讲师或教授等形式,将广告业界的资深专家纳入到日常的专业建设中来,此外,高校广告专业的教师也应该积极走出去,和广告圈人士多交朋友、多交流学习,保持对行业的高度参与,掌握目前最新的行业动态、最新的广告理论和广告实务操作方法。

提高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

当前的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课偏多而实践课偏少的弊端,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动手能力弱,因此有必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可从其他学院聘请兼职师资,同时加大对教师的技能培训,争取每个广告专业的教师都能进行一门实践技能授课。

严格选择广告实习单位,加强广告专业实习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广告实习都是“放羊式实习”,任学生自己折腾,很多学生在一些低级的广告公司干些跑腿、端茶水、送资料之类的简单活,而有些学生不愿意实习,待在宿舍玩游戏,到时随便找个公司盖个实习章,如此循环下,导致很多内地高校的广告实习缺乏。

笔者认为,真正要让学生在实习中有所收获,就有必要严格选择实习单位,选择那些有影响的智力型广告公司,克服困难将学生送进去,保证学生接触到规范、标准的广告运作流程。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校:郑艳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将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

特别是在高校校园内,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高达94%左右,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所形成的手机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

由于高校独特的人群结构、教育氛围和校园环境,决定了高校的手机文化有着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校园特色。

高校手机文化的定义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方面来定义的,认为文化是对人类自由自觉思维的本质力量的反映,它表现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一切活动和结果,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部分。

我们所谈的高校手机文化是狭义的文化,它主要指高校人群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理念、意识以及由这个群体的整体意识所折射出来的一切行为、风俗、习惯活动等。

如高校群体在使用手机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交流方式、学习方式、相关规范制度等。

由于手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由此形成的手机文化也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手机文化的形成因素从高校手机文化的定义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高校手机文化的形成主要涉及三个因素:主体因素、媒介因素和信息因素。

也正是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高校手机文化的特点。

主体及所处的环境。

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些特点都为高校手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同时高校特殊的组织方式使其具有组织传播的明显特点,使得高校手机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受到校园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使高校的手机文化具有独特的校园特色。

媒介本身的特性。

加拿大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谈媒介的作用时指出:“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改变高校手机文化的形成因素与特点□庄伟摘要:手机在高校的高度普及以及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都使得高校的手机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并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探讨了高校手机文化的形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手机文化独有的青春特色。

关键词:高校手机文化形成因素特点113XINWEN AIHAOZHE2010·6(下半月)新闻大学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这种感知方式、认识方式、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的变化正是文化发展的表现,所以,研究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可能忽略传播媒介的作用,更何况我们要研究高校群体的手机文化。

手机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媒介特性主要表现为移动性、隐匿性、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它能够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娱乐、学习的需要。

同时由于手机与英特网的结合,使得手机也具有电脑网络的一些重要特点。

媒介传播的信息。

从文化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包括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如价值、观念、意识等,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符号化表现,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成为影响高校学生的重要因素。

如今手机与网络的结合更是拓展了高校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内容的范围,从而使手机传播的内容具有了网络内容的丰富性,从而也使得手机文化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高校手机文化的特点总体水平健康,但也不乏低级趣味。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家庭的希望,其身心成长一直以来备受社会的关注。

特别是大学生涉世不深、独立判断能力欠缺,因此学校和家庭都担心大学生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然,这种情况在高校中确实存在,有些学生利用手机传播、阅读黄色小说,浏览黄色网站,传播有害信息等,这些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高校的教育氛围对这种行为的纠正,使高校的手机文化在总体水平上保持了健康。

因为高校群体受到多年的知识和思想教育,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同时高校完善的育人机制和良好的校园氛围都使得高校的手机文化比其他群体健康;再者高校群体利用手机交流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师生之间,与社会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屏蔽,从而保证了高校手机文化的健康发展。

虚拟群体性。

传统的社会关系构成必须有实际的、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但是手机文化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中,除此之外还包括了没有实际面对面接触和交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有些朋友可能很少谋面,甚或从未谋面,但他们一直通过手机保持着这份虚拟的关系,这是手机文化中虚拟性的一面。

在这种虚拟的关系中他们并不是游离地存在,而是根据兴趣、地缘等结成一种团体。

如移动的各种飞信好友群,比如小学、中学或大学的班级飞信群,登山、武术等兴趣群;还有通过手机参与的QQ群、高校内部的虚拟网等。

这些虚拟的群体生活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群体生活方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手机媒介的虚拟性满足了大学生简化交流方式、扩展交友范围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人作为社会动物所需要的群体感,特别是大学生已经形成的集体意识促使他们需要强烈的群体归属感。

两方面的结合促成了高校手机文化的虚拟群体性,并且这种虚拟群体性是和现实的群体性相对应的。

当然,面对高校手机文化的虚拟群体性,要冷静地对待、客观地分析。

正如有学者指出:技术的发展永远带有二重性,它有把人拉近的一面,也有把人推远的一面。

时尚娱乐性。

手机与互联网的对接、手机电视的流行以及垃圾短信的横行使很多人担心高校手机文化出现泛娱乐化的危机,但事实上并没有大家所预料的那么严重。

娱乐和泛娱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中性名词,指使人愉快,后者则具有明显的态度倾向。

泛娱乐化的观点认为:一味地简单娱乐将造成某些庸俗的滋生繁衍,错把“愚乐”当娱乐,错把搞笑当文化,最终将导致人的主体性的沦丧。

高校手机文化的娱乐特性没有达到泛娱乐化的程度,而表现出了一定的时尚性,例如听主流的音乐、看时尚大片、阅读经典电子小说等。

这种时尚性娱乐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校园主流的、时尚文化氛围的影响,其次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表现出很大的自主性,而不是像靶子一样,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因此我们把带有校园特色的娱乐性定义为时尚娱乐性。

个性展现的自主性。

手机文化是流动的文化空间,其移动性、便携性维持了个体与世界联通的自由。

一方面,个体可以获得大千世界之变化,另一方面,个体也拥有了向世界展示自我的自主权,特别是对于正处于大好青春、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虎添翼,使其在个性展现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选择个性化的手机外形与饰物。

如奇形怪状的手机外壳、个性化的挂链、个性化的大头贴等。

②选择个性化的手机铃声、短信语言等。

③利用手机的拍照、录像功能记录并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精彩的、个性的生活瞬间等。

以上这些充分说明大学生把手机作为展现自己、表达话语的重要工具,从而使手机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

情感倾诉的隐匿性。

大学生正值豆蔻年华,也正是情感丰富、多愁善感的时期,这些情感不仅包括男女感情,还有来自父母、同学之间的摩擦以及考研、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如此多的情感压抑不是办法,需要交流,传统的电话、书信等交流方式,不仅互动性差,而且保密性不强;而如今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使其自然而然成为最佳的工具。

更为重要的是手机的移动性、便携性使其成为完全私密化的交流工具,正好满足了大学生情感交流的隐私性需要,从而也使高校的手机文化表现出具有隐匿性的浓重的情感倾诉。

不管遇到任何困惑,他们都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与自己的朋友交流,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及时倾诉,并且这种倾诉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隐私。

结语手机文化在高校的发展之快、势头之猛,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转瞬间它将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

尽管高校手机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校园人文氛围的影响,基本上保持了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它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加大对高校手机文化的探讨,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引导已经势在必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