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酒
春酒知识点总结

春酒知识点总结一、春酒的历史和传统1.春酒的起源春酒最早起源于中国一些地区的民间习俗,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从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春酒早在唐代就已经被记录下来,而且在宋代、元代和明代,春酒也有着不同的制作工艺和品尝方式。
可以说,春酒已经成为了中国酒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2.春酒的传统每年春季,人们都会迎来一年中的第一个小长假,这时候就是春酒最佳的饮用时机。
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春酒,共享天伦之乐。
在中国南方地区,人们还有“春酒节”的习俗,会在公园或者田间地头举办大型春酒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
二、春酒的酿造工艺1.原料的选择春酒的酿造材料主要有高粱、大米和小麦。
高粱是春酒的主要原料,而大米和小麦则是配料,能够增加酒的风味和口感。
在酒坊,工匠们会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气候条件来选择不同的原料,以保证酒的质量和口感。
2.酿造的工艺酿造春酒的工艺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工艺。
首先是泡曲发酵,将高粱、大米和小麦一起进行泡曲发酵,再通过蒸馏的方式来提炼酒液,最后经过长时间的陈酿,使酒的口感更加醇厚。
3.陈酿技术陈酿是春酒工艺中的关键环节,它能够改善酒的味道和口感。
在酒坊里,工匠们会将原酒放在特制的陶罐或者橡木桶中进行陈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和陈酿,酒的风味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春酒的品质特点1.香气好的春酒应该有着芳香的香气,它通常是由泡曲和酒精共同生成的,而且每种春酒都有着不同的香气特点。
例如,贵州茅台春酒具有浓厚的豆香和麦香,而江苏的古井贡春酒则散发着酱香和香菇香。
2.口感春酒的口感通常是柔和绵密的,它能够在口腔中展现出来,给人一种醇厚的舌尖触感。
口感的好坏可以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春酒的品质,也是评价春酒的重要标准之一。
3.回味好的春酒在品尝后会留下一种悠长的回味,这是由于酒液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醇类化合物。
这些物质能够在口中慢慢释放,给人一种舌尖回味的感觉,这也是春酒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春酒 古诗词

春酒古诗词
春酒在古诗词中常常用来象征佳节喜庆、亲友团聚或春天的美好。
以下是一些包含“春酒”这一意象的古诗词:
1. 《元日》(唐·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中虽未直接写到“春酒”,但屠苏酒是春节饮用的传统酒,可以视作春酒的一种。
2. 《客中行》(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里的兰陵美酒也可以理解为春酒,诗人借春酒抒发思乡之情和对主人热情好客的赞美。
3.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诗中的“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一句,暗含了农家以春酒庆祝新年,期盼丰收的习俗。
4. 《清明》(唐·杜甫)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村村笛。
世乱那堪逢故人,相看涕泪满衣巾。
——虽然诗句中没有明确提到“春酒”,但在清明时节,古人有踏青饮酒的习俗,这里的“酣歌一曲”或许就有饮春酒的场景。
以上是对春酒在古诗词中情境的解读,并非所有诗词都直接提到了“春酒”二字。
春酒

琦君(1917—2006)
走近作者
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949年赴台湾, 后定居美国。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 文学30余种,包括《细纱灯》、《桂花雨》、 《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 、 《留予他年说梦痕》 、 《烟愁》等。 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 母女之情,友伴之谊。 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 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 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佳文共赏
1、作者围绕春酒写了哪几件事?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自酿酒
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 物?
母亲 ‚我‛ 阿标 叔 乡邻乡亲
2、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并在文中圈点 批注。 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 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 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 有什么作用?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 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 的八宝酒了。‛ 如果把“偷偷”和“好几回”去掉好不好?
明确:不好。 ‚偷偷‛而不是当着母 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 ,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 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 ,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 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有些风俗有迷信色彩,但更多 的是美好的愿望、乡亲们的
之
情
春酒包含着童年的乐趣,包 含着淳朴的民风,作者怀念 的仅仅是春酒吗?
春酒之情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 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 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 她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 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 呀。”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 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 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 ,格外兴高采烈‛。
春酒

写新年对女孩的禁忌是为了突出农历“春
酒”、“酒会”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更富有情 趣。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 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 家。
运用比喻手法,十分形象的刻画了“我”的 活泼、调皮。
“我”——童趣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 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人物
“我” 母亲 阿标叔 乡亲
事件
春 酒
母亲 怀念 故乡 童年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泡八宝酒
主题探究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不是 ,还寄寓了作者对儿时生活 的怀念,对母亲、家乡亲人的思 念之情。
理清文章结构
过新年 喝春酒 (1~4) 喝会酒 的风俗 (5~8) 酿春酒 思家乡 (9~10)
母亲——亲情
• (1) 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 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语言、神态描写,表现母亲的得意之情,对乡亲的热 情,对子女的疼爱。写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 面泡得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 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 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神态描写,表现母亲的热情能干,朴实, 快乐。
• 小结: •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 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 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 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 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 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 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 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 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 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
《春酒》原文及其文章主旨

《春酒》原文及其文章主旨
原文
春宴佳肴,时令美酒,人们举杯畅饮,欢欣鼓舞。
春舞翩翩,笑语盈盈,花开酒香,醉人心弦。
饮酒过量,亦可醉生梦死,伤身伤命。
春酒之乐,须慎终如始,享受适量饮酒乐趣同时,亦要注意酒后不开车。
文章主旨
本文描述了春季宴会中的饮酒文化,并强调了适量饮酒的重要性。
春季是美好的季节,人们在春祭或庆祝活动中常常会有丰盛的宴席和美酒相伴。
文章通过描绘春宴的热闹场景和美味佳肴,告诉读者在这样的场合中可以尽情享受欢庆的氛围。
然而,文章也提醒读者要注意适度饮酒的原则。
虽然喝酒可以增添欢乐和调动气氛,但过量饮酒可能会带来健康上的问题甚至伤及生命。
因此,文章呼吁大家要慎重对待饮酒,不要酗酒和酒后驾车。
总之,《春酒》既展示了春季宴会的热闹场景和美食美酒,又提醒人们要慎重对待饮酒,享受乐趣的同时要保持适度。
通过这样的叙述,文章传达了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和个人健康的关注,使读者在欢庆中能够理性地享受春日的美好时光。
八年级语文春酒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春酒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次春酒活动的说课,主要是将传统的春节文化与现代的语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学生能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化内涵,掌握常用春节趣味汉字的笔画、读音和含义,并能灵活运用。
•情感态度: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前准备材料准备•纸、笔、卡片等书写工具•《姓氏谱》、《新华字典》等参考书•春晚剪影、神话故事等多媒体资料活动准备•小组组成: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分组进行集体讨论和表演。
•活动内容:分组为队,各自起一个队名并策划一个表演节目,重点展示自创趣味汉字。
•活动环节:1. 春节知识问答 2. 趣味汉字认知游戏 3. 比赛闯关环节 4.合唱舞蹈互动环节。
三、教学过程1. 热身环节•春节知识问答: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春节知识问答比赛,并在课后统计得分,奖励得分最高的小组。
2. 活动介绍•神秘的汉字:在学生分组之后,老师通过介绍神秘汉字的来历和使用方法,引起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索欲望。
同时,老师也提供汉字组成的谐音、趣味意义等信息。
3. 活动实践•小组表演:各小组可事先选定主题,设计创新汉字,并编排表演内容。
每组介绍自己的汉字,展示其笔画和特点,并演绎相关的故事。
•趣味汉字认知游戏: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通过线索识别趣味汉字。
•组合汉字闯关:通过组合多个汉字,小组之间角逐比赛,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组合及使用的理解和记忆。
•合唱、舞蹈互动环节:在比赛环节结束后,全班同学一起合唱喜气洋洋、节日快乐的春节歌曲,并参加欢快的舞蹈互动,共同庆祝春节。
4. 总结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积极肯定和建设性意见,同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课程总结和改进。
四、教学思路和方法本活动主要运用了小组合作、比赛闯关、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春酒说课稿

春酒说课稿一、引言春酒是传统的中国习俗之一,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
它是一种庆祝丰收和新年的活动,也是家人和朋友团聚的机会。
在这个说课稿中,我们将以春酒为主题,介绍春酒的历史背景、意义和相关的活动。
二、历史背景春酒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春酒最早是由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盛大宴会。
在古代社会中,农民的生活以农作物的丰收为基础,所以丰收后举办春酒成为一种习俗的延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酒逐渐演变成一个更加庄重的仪式。
在古代宫廷中,春酒成为贵族庆祝新年的重要活动。
皇帝会亲自举办春酒宴会,邀请各地贵族和文武官员参加。
春酒不仅是一次庆祝新年的机会,也是展示皇帝的权威和统治力的机会。
三、春酒的意义春酒不仅是庆祝丰收和新年的活动,还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首先,春酒象征着团圆和友谊。
在春节期间,人们往往会返回家乡与亲朋好友团聚,举行春酒是为了加强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通过举办春酒,人们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共同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刻。
其次,春酒也是一种展示文化传统的方式。
在春酒中,人们会表演传统的舞蹈、歌曲和戏剧。
这些文艺表演不仅能够欣赏,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春酒这个平台,人们可以了解和体验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春酒还是一种放松和娱乐的方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往往会忙于各种繁琐的事务,春酒是一个可以放松身心、享受美食和娱乐的机会。
通过参加春酒,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疲劳和压力,享受愉快的时光。
四、春酒的相关活动春酒通常涉及多种活动,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常见的春酒活动:1. 酒宴春酒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酒宴。
在酒宴上,人们会享受各式精美的菜肴和美味的酒品,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美食和欢乐。
酒宴一般会在家中或酒店举行,有时也会在户外举办。
2. 文艺表演春酒通常会有各种文艺表演,如舞蹈、歌曲、戏剧等。
这些表演既可以由专业演员进行,也可以由家人和朋友自发组织。
文艺表演是春酒活动中的一大亮点,能够增添节日的气氛,为参与者带来欢乐和共鸣。
《春酒》初二语文课程说课稿

《春酒》初二语文课程说课稿《春酒》初二语文课程说课稿初中课程知识深,难度大,知识面也宽,抽象思维多,逻辑推理多。
xx为大家编辑了《春酒》初二语文课程说课稿,敬请关注!!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
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我所说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
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学目标,说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学目标。
我遵循本课特点,将教学目标分为3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我设计的是学生能深情地朗读课文(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因为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
)B、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重朗读时的情感体验,加强积累,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对整体把握全文有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1)布置课前预习(因为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2)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因为语文课的性质特殊,它需要学生去研读、去理解、去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语文课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朗读和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是又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xx为大家整理的《春酒》初二语文课程说课稿,希望帮助您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个性与创新意识的人才!!亲爱的小伙伴们浏览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初二语文下册说课稿:再塑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酒》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春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
本单元选编了《云南的歌会》、《俗世奇人》、《春酒》等几篇与民俗有关的文章。
这些文章向学生展示了各地的节日风俗,民间轶事,让学生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无穷乐趣,也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起重要作用。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
我将安排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二、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本单元要求和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朗读是情感流露、体现的最好途径。
品味朗读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2、通过分析人物、场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多用细节描写,通过分析对人物、场景的细节描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把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生学习本文,能获得对风俗人情的欣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初一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重点:品味文中极富情趣的细节描写和清新质朴的语言。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体会琦君散文情感流畅、舒放自然、典雅隽永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多读课文。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桔子红了》海报五、【说教法】结合本文内容及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
播放相关视频,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朗读教学法。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不能脱离文本,而走进文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指导学生深情朗读课文片段,深入体会文章情感。
3、点拔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但在富有深意的句子理解等疑难点,教师给予点拨,以使学生获得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说学法】一个好的老师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即叶老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我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理解、品味课文,以"朗读"一线贯穿,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得获得熏陶和感染。
以“合作探究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新年刚过,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过新年的呀?都有哪些好玩的事情?有哪些民风民俗呢?学生自由回答后。
过新年的气氛永远是那么的温馨,每当我们谈论起来,都有说不完的趣事,那同学们知道喝春酒的事吗?今天呀,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跟随台湾作家琦君的脚步,到她的家乡感受一下他们过新年的故事。
我们一起走进19课《春酒》。
(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因此,课堂要注意调动学生兴趣,本课导入设计,让学生谈新年趣事,这样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课堂气氛,并与生活密切结合,引起学生共鸣。
)二、学习新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这样的教学思想,结合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我在新课教学中设置了以下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走近作者琦君,被称为是”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琦君1918年生于温州,1949年迁至台湾,自去台湾以后,50多年了琦君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温州。
她的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有一部电视剧大家可能不陌生——《桔子红了》(出示幻灯片——《桔子红了》海报)。
同学们看过《桔子红了》吗?这部电视剧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温馨、隽永——那么这篇《春酒》是不是相同的滋味呢?[设计说明]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尤其是本课,作者的情感经历与文章中心密不可分,如果单纯从文本解读出发,学生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
因而,让学生了解作者,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板块:尝春酒知文意1.解决生字词:气氛(fēn)两颊(jiá)煨炖(wēidùn)枸杞子(qǐ)薏草(yì)斟酒(zhēn)家醅(pēi)2.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配乐《思乡曲》),我们一块来读一读课文。
[设计说明]对于像《春酒》这样的美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环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内在美、文字美,丰富自己的知识。
在朗读中进行字词正音体现了语文的知识性、工具性,在朗读过程中正音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
运用朗读法,师生共读,有利于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3.文章以《春酒》为题,作者在春酒里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在这里,酒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请从课文中找出直接表现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
明确:“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大家一起朗读这一句。
提示:家乡味是文章的文眼。
[设计说明]通过寻找文眼,了解作者写作目的,理解作者思乡之情。
让学生理解琦君思念的不仅是春酒,而是家乡味,是对故乡人与事的思念,通过反复朗诵文中的关键语句,品味作者情感。
第三板块品春酒解真情1.琦君笔下的春酒、笔下的家乡味里,承载了哪些回忆?明确:人物:母亲、童年中的自己、阿标叔等乡亲的回忆场景:对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场面的回忆。
[设计说明]再次明确主题,自然过渡到对琦君所表现的人情美与风俗美的分析。
2、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这些场景里充满了温情,活跃在这些场景中母亲、童年中的自己、阿标叔等乡亲,这些人物都小说化了,个个生动形象。
家乡味就在这些民俗、人情里愈加浓烈起来,成了琦君与家乡情感的纽带。
下面我们用几分钟的时间,大家以四人小组讨论后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场景,为什么?过新年场面(1)作者家乡过年是一幅什么样的场面?明确:新年迎神拜佛,有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长紧张、繁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我们通过视频短片,一同去感受一下传统的新年的热闹场景。
(播放《中华文化讲座——中国的春节》中表现中国农村传统过年的片断:欢快的背景音乐,爆竹声声,家家户户贴春联,逛庙会,祭拜祖宗,做年糕,包饺子……)(2)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过什么样的春节?明确:过传统春节,更有年的气息,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传承其中。
喝春酒、喝会酒场面(1)喝春酒、喝会酒时让我们感受到这里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明确:关系亲密,气氛融洽。
(2)从人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邻里之间和谐的关系,你能举出例子来吗?(分组讨论,第一组对母亲形象进行分析,第二组对乡亲形象进行分析,第三、第四组对“我”的形象进行分析)母亲形象分析——师:说出文中描写母亲形象的相关语句,并分析其在表现邻里关系上的作用。
相关语句:“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得什么宝贝。
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分析讨论后明确: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一个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栩栩如生。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母亲为了劝挑食的孩子吃下有营养的东西,搜肠刮肚地“做广告”,说吃下这个东西的好处,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感人肺腑。
在这篇课文里,“…补气、健脾、明目的哟!‟”中的语气词表达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
“我”的母亲得意地为自己的春酒“做广告”,她所希望的是乡亲们能够喜欢喝春酒,“其实”这一副词同样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这句话更进一步表现出了母亲慷慨大方,和大家融洽的关系,写出了家乡的人情美。
板书小结: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乡亲形象分析——师:说出文中描写乡亲形象的相关语句,并分析其在表现邻里关系上的作用。
相关语句:“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分析讨论后明确: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为了大家能在会酒中体会到更多的快乐,“巴结”地把煤气灯擦亮。
当村里有人需要帮忙时,大家“起个会”共同筹钱,得到帮助的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乡亲间如同一家的关系就在这看似平常的叙述中,深深感动读者。
板书小结: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
“我”的形象分析——师:说出文中描写“我”的形象的相关语句,并分析其在表现邻里关系上的作用。
相关语句:“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分析讨论后明确:这里看似一个非常细微的动作,“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不仅写出了我的乖巧可爱,更生动的写出了我与乡亲之间如同家人的亲密的关系。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也写出了乡亲们之间随意,融洽。
“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也写出了我在乡亲那里受到的优待,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师:在你小时候,一般都是靠在谁怀里呢?大多数人都是靠在父母怀里。
靠在怀里是一个非常亲昵的动作,我特别喜欢我的小侄儿,但是由于平时生活不在一起,如果一段时间不见面,他跟我就陌生了,不愿意和我靠在一起。
作者童年时能与乡亲们建立起如此亲密的关系,真是难能可贵。
板书小结:表现“我”充满了童真童趣。
(3)你和你的邻居在一起过过节吗?你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师:我的老家也在农村,虽然我不是在那里长大,却能感受到那里与城市间明显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