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K12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专题九 写作指导之表现手法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项复习十九教案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项复习十九教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十九教案复习目标:1.复习《梦溪笔谈二则》、《论语八则》、《狼》三篇课文。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能力。

复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培养迁移能力。

复习时数: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庆州界.生子方虫其喙.有钳悉.为两段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钱氏据.两浙时患.其塔动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人皆伏.其精.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必有我师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可以..为师矣缀.行甚远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弛.担持刀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狼亦黠.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河汉..清且浅泣涕零.如雨落下两狼之并.驱如故.2.辨析词义。

乃曰:“吾忘持度”乃以瓦布之屠乃奔倚其下乃悟前狼假寐遂不得履人履其板择其善者而从之一狼仍从可以为师矣必有我师焉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温故而知新未布瓦,上轻,故如此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狼不敢前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狼径去相去复几许知之为知之是知也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人不知而不愠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止露尻尾心之所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观之正浓驱之别院方为秋田之害问塔动之因乃以瓦布之便实钉之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何不试之以足从所契者入水求之故时有物外之趣学而时习之诲汝知之乎是以谓之“文”也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其喙有钳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人皆伏其精练其虫旧曾有之患其塔动人履其板必细察其纹理 使其冲烟飞鸣 常蹲其身 神游其中 其间千二百里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恐前后受其敌 场主积薪其中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择其善者而从之方为秋田之害 项为之强 知之为知之可以为师矣 以丛草为林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盖一癞蛤蟆也 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以诱敌方出神方为秋田之害 方两三级 方欲行匠师如其言 如土中狗蝎 故如此遂不得履 塔遂定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又留蚊于素帐中 于土墙凹凸处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何有于我哉 其一犬坐于前何不试之以足 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岁以大穰乃以瓦布之盖以诱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以刀劈狼首投以骨可以为师矣贻之以金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三、再读课文并识记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词义。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十写作指导之深刻立意学案含答案_167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十写作指导之深刻立意学案含答案_167

专题十写作指导之深刻立意学习提纲【学习目标】第一课时排兵布阵谋定后动——中考写作之巧妙构思1.巧列提纲,条理清晰2.兼顾呼应,浑然一体3.详略分明,主体突出第二课时灵动表达精细描写——中考写作之表现手法1.语言灵动,文采斐然2.精细描写,情在其中3.表达方式,灵活运用第三课时周密审题精准领会——中考写作之深刻立意1.周密审题,抓住关键2.拓宽视野,精心选材3.广泛阅读,专题突破一.学习材料第三课时周密审题精准领会——中考写作之深刻立意(一)阅读近三年的中考作文题,按要求完成任务:1.比较三年作文题目的异同。

思考如何审题。

2.独立审题,圈出关键词,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3.思考自己会选择什么素材来表现题目。

4.尝试用一百字概括出要写的内容。

比如:通过叙写……事情,略写……重点描写……,着重表现自己的……。

2015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5分,其中含写字5分)人生何处不相逢。

与他人相逢,也许就是一次情感的慰藉;与自然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书籍相逢,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总有一次相逢,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以“一次相逢一份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经历和切身体验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个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2016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5分,其中含写字5分)世间万物,彼此分享,将生命千丝万缕地关联。

高山流水,春华秋实,我们分享自然的馈赠;诗书礼乐,衣食住行,我们分享人类文明,至爱亲情。

分享与成长一路相伴。

分享知识、见解、体验,激活思维,启迪了智慧;分享美食、雅趣、乐事,升华情谊,斑斓了岁月。

分享是爱的给予式,令幸福加倍,痛楚减半,还原了生命原本的亮丽。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分享,为成长添一抹亮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四学案(无答案)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四学案(无答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四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出师表》一课。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能力。

学习过程:一、在复习的基础上完成预习习题。

1.解释加点的字词。

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作奸犯科.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悉以咨.之裨补..阙漏行阵..和睦亲.贤臣远.小人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愿.陛下亲之信之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后值.倾覆夙.夜忧叹庶.竭驽钝攘除..奸凶以彰.其咎.咨诹善.道临表涕.零2.辨析词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诚.宜开张圣听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悉以.咨之先帝不以.臣卑鄙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临.表涕零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深追先帝遗.诏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深入不毛.兵甲已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恐托付不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不求闻.达于诸侯3.划分停顿。

今天下三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盖追先帝之殊遇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二、再次朗读课文及记忆文中重要词语的词义。

三、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故托臣而弗疑也寝不安席,食不甘味2.对“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通“熟”,形容词B.同“谁”,疑问代词C.同“怎么”,疑问代词D.同“为什么“,疑问代词3.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九写作指导之表现手法学案含答案_156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九写作指导之表现手法学案含答案_156

专题九写作指导之表现手法学习提纲【学习目标】第一课时排兵布阵谋定后动——中考写作之巧妙构思1.巧列提纲,条理清晰2.兼顾呼应,浑然一体3.详略分明,主体突出第二课时灵动表达精细描写——中考写作之表现手法1.语言灵动,文采斐然2.精细描写,情在其中3.表达方式,灵活运用第三课时周密审题精准领会——中考写作之深刻立意1.周密审题,抓住关键2.拓宽视野,精心选材3.广泛阅读,专题突破【学习材料】第二课时灵动表达精细描写——中考写作之表现手法(一)阅读下面三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任务:1.划分文章中生动的词语或句子,并赏析其妙处;2.划出文章中生动描写的句子或段落,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3.重点标注文章中的抒情、议论句,写出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阿里山纪行(节选)吴功正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往事依依(节选)于漪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的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一对注满情思的眼睛.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地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紫藤萝瀑布宗璞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的母亲邹韬奋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然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二)尝试自己仿写《我的母亲》中的一个段落,做到既有记叙和描写,又有议论和抒情.。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古诗阅读之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学案含答案_154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古诗阅读之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学案含答案_154

专题二古诗阅读之品味语言体悟情感一【学习目标】1.品味古诗中字句的精妙2.体悟古诗中蕴含的感情(三)品味语言二、【知识梳理】赏析精美词句1.炼字(品味词语)2.炼句(赏析句子)三、【方法点拨】(一)品味词语【知识梳理】1.解释字词在句中的含义2.关注修辞等表现手法3.结合全句内容进行分析该词写了什么内容(如:景物+特征、人物+形象)4.结合全诗(全词)进行赏析,说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典型例题1】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二)品味句子【知识梳理】1.找到赏析的切入点(关注修辞等表现手法;关注富有表现力的词)2.指出诗句描写的对象和效果3.谈谈作者的情感(哲理)【典型例题2】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四、【巩固练习】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请你谈谈“惜”字或“爱”字妙处。

2.诗的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赏析整首诗歌五、【知识梳理】赏析整首诗歌1.作品风格2.表现手法作品风格(1)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4)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四教案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四教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四教案一、复习目标:1.复习课文《出师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能力。

二、复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培养迁移能力。

三、复习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设计: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

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作奸犯科.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悉以咨.之裨补..阙漏行阵..和睦亲.贤臣远.小人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愿.陛下亲之信之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后值.倾覆夙.夜忧叹庶.竭驽钝攘除..奸凶以彰.其咎.咨诹善.道临表涕.零2.辨析词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诚.宜开张圣听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悉以.咨之先帝不以.臣卑鄙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临.表涕零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深追先帝遗.诏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深入不毛.兵甲已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恐托付不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不求闻.达于诸侯3.划分停顿。

今天下三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盖追先帝之殊遇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三、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配套K12】[学习]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项复习九教案

【配套K12】[学习]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项复习九教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九教案复习目标:1.复习《醉翁亭记》一课。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能力。

复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培养迁移能力。

复习时数: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山.行六七里名.之者谁饮少辄.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而乐亦无穷.也伛偻..提携临溪而渔.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太守宴.也杂然而前.陈者弈.者胜觥.筹交错苍颜.白发已而..夕阳在山树林阴翳.太守谓.谁2.辨析词义。

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微斯人,吾谁与归.日出而林霏.开若夫霪雨霏霏.山水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之乐其乐.也连月不开.日出而林霏开.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朝而.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溪深而.鱼肥而.不知人之乐三、再读课文并识记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词义。

四、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唐太宗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⑤。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⑥,数延见⑦,问之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①: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

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

脉理,指木纹。

邪:不正。

⑤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向:熟悉。

⑥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

中书内省,数朝廷决策的机构。

⑦数延见:经常召见。

数,屡次。

1、解释加点的词。

木心不直..况天下之务.朕少好弓矢.2.翻译自谓无以加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之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四教案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四教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四教案一、复习目标:1.复习课文《出师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能力。

二、复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培养迁移能力。

三、复习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设计: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

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作奸犯科.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悉以咨.之裨补..阙漏行阵..和睦亲.贤臣远.小人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愿.陛下亲之信之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后值.倾覆夙.夜忧叹庶.竭驽钝攘除..奸凶以彰.其咎.咨诹善.道临表涕.零2.辨析词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诚.宜开张圣听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悉以.咨之先帝不以.臣卑鄙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临.表涕零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深追先帝遗.诏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深入不毛.兵甲已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恐托付不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不求闻.达于诸侯3.划分停顿。

今天下三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盖追先帝之殊遇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三、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写作指导之表现手法学习提纲【学习目标】第一课时排兵布阵谋定后动——中考写作之巧妙构思1.巧列提纲,条理清晰2.兼顾呼应,浑然一体3.详略分明,主体突出第二课时灵动表达精细描写——中考写作之表现手法1.语言灵动,文采斐然2.精细描写,情在其中3.表达方式,灵活运用第三课时周密审题精准领会——中考写作之深刻立意1.周密审题,抓住关键2.拓宽视野,精心选材3.广泛阅读,专题突破【学习材料】第二课时灵动表达精细描写——中考写作之表现手法(一)阅读下面三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任务:1.划分文章中生动的词语或句子,并赏析其妙处;2.划出文章中生动描写的句子或段落,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3.重点标注文章中的抒情、议论句,写出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阿里山纪行(节选)吴功正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

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

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

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

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往事依依(节选)于漪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的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一对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地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紫藤萝瀑布宗璞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

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我的母亲邹韬奋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

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

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大概是元宵吧。

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

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

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

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母亲喜欢看小说。

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

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然愁眉双锁。

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

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

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

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

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

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

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

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

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

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

出乎我意料,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

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

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二)尝试自己仿写《我的母亲》中的一个段落,做到既有记叙和描写,又有议论和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