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脾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肝胆胰脾异常CT表现

肝胆胰脾异常CT表现

脾脏异常CT表现
• 脾脏大小的异常 前后径增大:脾脏外缘超过5个肋单元 上下径增大:脾脏下缘低于正常肝脏下缘
• 脾脏密度的异常 1、脾脏密度高于肝脏密度为异常表现,常提 示有肝脏弥漫性病变(脂肪肝)
脾脏异常CT表现
2、脾脏的原发或继发肿瘤均可表现为局限性密 度减低 3、脾脏钙化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可见于错 构瘤、血管瘤或结核、寄生虫感染后
弥漫性增厚 局限性增厚 ⑷胆管内高密度影:结石 ⑸胆管内低密度影:肝内胆管扩张呈圆形或管状 ,直径超过5mm。
胰腺异常CT表现
⑴胰腺大小和外形的异常 胰腺弥漫性增大:急性胰腺炎 局限性增大:胰腺肿瘤 胰腺萎缩及脂肪浸润:胰腺呈羽毛状改变
⑵主胰管的异常 胰管扩张:胰腺中央带状低密度影 串珠状或囊状扩张:慢性胰腺炎
淤血或胆汁淤积) 肝脏缩小 :肝裂及胆囊窝增宽(肝硬化) 肝脏局限性增大 对称肝(symmetrie liver ) 良、恶性肿瘤
肝脏异常CT表现
⑵肝脏密度异常 密度增高 弥漫性增高 肝血红素沉着症 局限性增高 钙化 出血 密度减低 弥漫性密度减低 脂肪肝 局限性密度减低 大多数肿瘤 囊肿 炎症 寄生虫
肝胆胰脾异常CT表现
湖南省儿童医院放射科 何四平
第三节 异常CT表现
– 肝脏异常CT表现 – 胆系异常CT表现 – 胰腺异常CT表现 – 脾脏异常CT表现
肝脏异常CT表现
• 大小异常 • 形态异常 • 边缘异常 • 密度异常 • 占位性病变 • 肝血管的改变
肝脏异常CT表现
⑴肝脏大小改变 肝脏增大 :肝缘变钝、形态饱满(如肝炎、
胰腺异常CT表现
⑶胰腺密度的异常 胰腺炎:胰腺组织液化坏死,密度不均匀 胰腺肿瘤:多为乏血供肿瘤,增强密度低于正 常胰腺实质 胰岛细胞瘤:功能性 增强明显强化 非功能性 增强较明显强化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学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学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学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学徐州市中医院放射科秦波肝脏的影像诊断检查技术正常表现常见病的影像诊断检查技术肝脏的影像诊断CT检查1.CT平扫:(1)扫描前30分钟口服1-2%泛影葡胺500-800ML(2)层厚及层隔:10MM ,小病灶2-5MM (3)范围:肝顶至肝下缘2.增强扫描:(1)目的: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密度或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性质;显示肝内血管解剖(2)方法: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扫描叫增强扫描肝动脉期(20-25秒),门静脉期(60秒)肝实质期(23分钟)延迟期(5-7分钟) 肝脏的影像诊断检查技术MRI检查 1.MRI平扫:SE序列――横断面T1WI、T2WI 冠状面T1WI、T2WI 2. MRI增强扫描:与CT同3.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肝脏的影像诊断正常CT表现1.肝实质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CT值50-70HU 2.肝动脉、门静脉、胆管进出肝门其密度低于肝质3、增强扫描:A.门脉期门静脉肝静脉明显强化,肝实质开始强化B.肝实质期肝实质强化达峰值。

正常肝脏的MRI表现肝实质1、信号均匀2、T1WI像肝为中等信号略高于脾、T2WI像肝的信号明显低于脾门静脉主支及肝静脉主干因流空效应而呈低信号肝动脉、肝内胆管不显示肝裂因含有脂肪T1WI像、T2WI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肝实质均匀增强,肝血管增强明显,肝内胆管无增强肝脏的影像诊断基本病变表现肝的大小与形态异常:大占位、硬化等肝的边缘与轮廓异常:硬化;肝的弥漫性病变:变性、坏死,铁过载肝的局灶性或占位性病变:肝血管异常:包括肝动脉、肝静脉和门静脉异常。

脂肪肝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位常见肝病,是二十一世纪肝病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对于脂肪肝的防治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脂肪肝已成为消化、内分泌、营养、心血管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

脂肪肝的基本概念狭义的定义肝内甘油三酯储积肝脏湿重的5%,光镜下每单位面积见30%的肝实质细胞出现脂变,称为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 FLD),简称脂肪肝。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腺CT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腺CT
6 特殊造影增强扫描:
肝动脉造影(CTA) 肝动脉门脉造影(CTAP) 碘脂造影剂增强CT CT内窥镜
正常腹部平扫
正常腹部平扫
肝动态增强:注入碘剂后20-40s动脉期;
70-90s门脉期;110-120s平衡期。
对比剂:肘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左心室动脉系统-静脉系统
正常肝脏增强:肝静脉层面
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之和小于3cm
CT平扫 动脉期
肝Ca
门静脉期
肝右叶原发性肝癌
平扫
增强早期
增强晚期
肝脏病变:原发性肝癌
CT诊断
1 肝脏体积增大变形,或局限性隆起, 肝门变形移位
2 肝内局限性或弥漫性低密度肿块,形 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3 肿块内部密度多数不均匀,中央液化 坏死呈裂隙状更低密度区。少数可均 匀(小肝癌或结节型)
肝脏病变:原发性肝癌
CT诊断
4肿块边界可清楚(此时提示肿瘤为膨胀 性生长并有假包膜形成),也可不清楚 (肿瘤为浸润性生长)
5增强扫描:肿瘤“快进快出(多血供肿瘤)” 动脉期癌灶强化(呈高密度),正常肝组 织不强化(等密度) 静脉期癌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内部常见裂 隙状低密度区,正常肝组织强化(高密度)
肝脏病变:肝脓肿(abscess)
概述
分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种,临床表现 及治疗方法上有差异,影像学表现类似。
临床表现:
细菌性:起病急,寒战、高热,右上腹 痛,肝肿大,白细胞增高,
阿米巴性: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发热较 低,有阿米巴痢疾史,肠镜或粪便中找 到阿米巴滋养体
肝脓肿
注意三层结构
肝脏病变:肝脓肿
肝脏病变:原发性肝癌
CT诊断
6 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 7 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形成,表现为血管

肝胆胰脾的CT诊断

肝胆胰脾的CT诊断

三、原发性肝癌
病理 肝癌分三型:①巨块型:直径≥5cm;②结节 型:直径<5cm;③弥漫型:结节小,弥漫分布且均匀。
CT表现 (1)平扫:①肝内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型低
密度灶,有分叶,密度不均,大小不等。 ②边缘有一圈透亮带,所谓“晕圈征” ③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 ④常同时有肝硬化表现。
增强扫描: 1 动脉期病灶迅速强化,常为不均匀强化, 密度超过肝实质; 2 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低于肝实质。 3 延迟期扫描病灶不强化。
③肿块型:表现为与肝实质密度相似的实性软组 织肿块,胆囊腔大部或完全消失,此型多为晚期表现。
④阻塞型:肿瘤侵犯胆囊管造成阻塞,胆囊积液 扩大,肿瘤小常不易发现。
(2)增强扫描:病变可中度强化。
胆囊癌
胆囊癌
胰腺
一、检查前准备:急性胰腺炎禁服造影剂或水。 二、正常表现:在CT图象上,胰腺多呈向前弯曲的带状结构 ,轮廓光滑,可有分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一般 是胰头最大,到胰体、胰尾逐渐变细。
3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4 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1) 目的: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密度或 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性质;显示肝内血管解剖
(2)方法: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扫描叫增强扫描肝 动脉期(20-25秒),门静脉期(60秒)肝实质期(2-3 分钟)延迟期(5-7分钟)
转移性肝癌
五、肝血管瘤CT表现
(1)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
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
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2)增强扫描: ①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
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 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pan)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pan)
扫描 2. 异常表现 病灶密度、大小、形态、数
目以及强化情况
CT与MRI诊断
CT检查方法: • 检查前5~6小时禁食; • 扫描前30分钟口服1~2%的泛影葡胺 400~500ml,其目的是使胃和肠管显 影; • 常取仰卧位,层厚和层距为10mm, 扫描完全肝脏; • 先平扫,多需增强扫描。
正常CT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CT与MRI表现
• 肝内肿块:平扫多为低密度,边缘不清,增强扫描时 肿块边缘较前清晰。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 化程度明显减弱,对比剂呈“快进快出”的特点。MRI表现: T1WI表现为低信号,境界不清,T2WI表现为高信号, 常不均匀,有时肿瘤边缘可见一低信号环的包膜,增 强扫描肝癌信号可明显增强,可低于或高于肝脏实质 信号,边缘较前清晰,其中的坏死和瘢痕区无强化。
第三章 肝、胆、胰、脾
安徽医科大学附院放射学教研室
• 肝、胆、胰、脾位置邻近,关系密切, 不少疾病彼此影响,影象学检查方法是 诊断此类疾病的重要手段,需要合理选 择,互相补充。
• 检查查的目的: • 确定肝脏内占位性病变的有无、位置、
大小与性质; • 鉴别右上腹肿块的来源; • 了解肝脏的结构和其他病变。
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
• 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区,境界较清楚,密度 较均匀。
• 肝海绵状血管瘤在“二快一慢”的CT增强扫 描时,早期病灶边缘呈结节样强化,以后随着 时间的延长,强化的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密度 则逐渐降低,最后整个病灶被造影剂填满,病 灶与正常肝脏等密度,这个过程比较长,约 10~20分钟。而肝癌的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 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减弱,因 为肝癌主要为肝动脉供血。
• CT上肝脏呈密度均匀的实质性软组 织 密 度 影 , CT 值 为 50~60Hu , 高 于 脾脏等;

肝胆胰脾CT诊断学笔记

肝胆胰脾CT诊断学笔记

肝胆胰脾CT诊断学笔记第十一章肝胆胰腺脾脏第一节肝脏扫描及疾病一、CT 检查方法 1.平扫:第十一章肝胆胰腺脾脏第一节肝脏扫描及疾病一、CT 检查方法 1.平扫:扫描前空腹口服 500 ~~ 800ml l%。

2%的泛影葡胺水溶液或白开水。

2.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将 lOOml 60%对比剂经静脉注入,速度为 4ml/s。

①.于注射开始后 23s 嘱患者屏气,行第一次全肝扫描,即动脉期肝脏增强。

同时,完成动脉期肝血管成像;②.于注入对比剂后 4050s 行第二次全肝扫描,即门脉期肝脏增强。

同时,完成门脉期肝血管成像;③.可在注入对比剂后 2min 行第三次全肝扫描,即平衡期肝脏增强。

④.可根据需要行不同时间的延迟增强扫描。

二、原发性肝细胞癌 1.概述二、原发性肝细胞癌 1.概述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任何年龄都可发病,40 ~~ 50 岁发病率最高。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2.临床:1/ 4①. 临床症状很不典型,早期无明显症状。

②.一般症状有消瘦、无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约 1/3 ~~ 1/2 患者有低热。

黄疸为晚期症状。

③.有的表现为急性腹痛,肿瘤破裂、出血性休克,消化道出血以及高热等。

3.病理:结节型、巨块型、弥漫型。

①.结节型:A. 肿瘤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晰。

可有清楚的纤维性被膜,称假被膜。

B. 一般早期无或极少向被膜外浸润或形成门脉内瘤栓。

此型约占肝癌的 1/22/3。

可进一步分为:a. 单结节型:境界清晰,尤其合并肝硬变者有明显的纤维性被膜形成,称包被型肝癌。

此外在癌结节的周围有可有子结节,并可相互融合而继续增殖,此时则被膜之一部分于癌结节内残留呈纤维性分隔,其内也有时包含门脉支。

b. 多结节型:为多中心发生或肝内转移。

可见二个以上基本相同的癌结节。

②. 巨块型:A. 癌组织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不规剐,形成巨大肿块,可占据一叶。

B.其内常有坏死,周围可有小子结节。

腹部常见病变CT-肝胆胰脾

腹部常见病变CT-肝胆胰脾
腹部常见病变CT诊断
承德市中心医院 高腾蛟
腹部CT检查技术与应用
腹部CT检查前应充分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
(一)胃肠道常用对比剂 1.阳性对比剂:1%~2%碘水对比剂 2.中性对比剂:水加20mg 654-2口服 3.阴性对比剂:脂肪密度对比剂或气 体
(二)CT平扫 1.体位与范围:仰卧位,双臂上举;扫描时屏气,常规
• 3.常合并急慢性胆囊炎
胆囊炎
• 1.急性胆囊炎:体积增大,直径大于5厘米, 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大于3毫米,并有明显均匀强 化。胆囊周围常有低密度水肿带或液体潴留。
• 2.慢性胆囊炎:体积缩小,胆囊壁增厚,可有 钙化,增强扫描有强化
• 2.肝血管
• 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肝静脉、肝门静 脉及肝动脉。
• *肝脏双重供血系统:肝门静脉及肝动脉。
• 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增强时呈高密度影。
3. 2.
1..
⑴肝静脉:平扫示静 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 低密度影, 长4.8~8.8mm,在肝门 处分左右 两支
假包膜 肝硬化
1.可见肝硬化,边 缘轮廓局限性突起
2.类圆形边界模 糊的低密度肿块
3.“肿瘤假包 膜”—低密度透亮带
4.巨块型肝癌: 可见中央更低密度坏 死灶
• 增强: *快显快出 动脉期:肿瘤明显斑片状、结节状强化,迅速达到 峰值
门静脉期:肿瘤增强密度明显迅速下降,肝实质不 断逐渐强化
平衡期:肿块密度继续下降,在强化的肝实质背景 对比下呈低密度
进行横断面扫描。 ①肝脏、胆囊、脾:从膈顶开始扫至肝右叶下缘; ②胰腺:范围自膈顶开始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十二指肠
水平段,层厚、层距应为5mm ; ③肾脏:范围自肾上腺区开始扫至肾下极下缘; ④肾上腺:范围自膈顶扫至肾门平面,层厚与层距为

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肝、胆、胰、脾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为保障人体正常代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增进对肝胆胰脾的认识并为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便利的过程中,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X线平片、CT、MRI、超声、放射性核素等。

X线检查比较简单,可以快速检测异常病灶。

但其局限为检查区域较小,只能识别结构明显的病灶。

CT检查具备灵敏度高,扫描快,检查范围广泛,可以准确鉴定病灶大小和位置,具备高度准确性,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检查方法。

MRI检查无辐射性,在检测神经系统和软组织病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中心城市医院的价格较高。

超声检查无辐射性,对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等组织的检查效果也较好,但其缺点是操作者依赖性较强,探头接触面积较小,需要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放射性核素检查一般适用于甲状腺病、骨病、心血管疾病等。

肝脏影像诊断肝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是身体代谢活动的中心之一。

MRI和CT扫描是肝脏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方法,这两种检查方法可以检查供血动脉、门脉及肝内胆管的各个部位。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积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体征信息,帮助尽可能地获得更加准确的肝脏影像,判断病变是否具有恶性特征。

胆囊影像诊断胆囊是一个储存胆汁的器官,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超声检查是目前检测胆囊的最佳方法。

超声检查不仅能够快速显示胆囊内的石头和胆汁淤积,也可以确定胆囊的大小和形态,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胆囊的病变情况。

胆囊癌仅占恶性肿瘤的1-2%;但是所有胆囊结石患者中,70%存在胆囊癌的变化,因此超声检查应该成为每位患者必须进行的检查方法。

胰腺影像诊断胰腺是人体分泌生命必需激素和消化液的重要腺体之一。

常用的胰腺影像学诊断包括X线检查、CT、MRI、超声等。

其中,CT和MRI扫描是最常用的诊断胰腺疾病的影像方法。

对于胰腺的肿瘤、胆管炎、胆囊癌、胃肠癌的淋巴转移瘤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门的癌压迫或侵犯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
四、转移性肝癌
平扫为肝内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大小不等,常为多发, 亦可单发。分布趋向均匀,边界清晰,亦可不清晰。密度均匀 或不均匀;部分病例可出现钙化,如结肠粘液癌、胃粘液癌、 卵巢癌、骨肉瘤等的转移灶。 增强扫描 (1)病灶边缘强化。 (2)病灶均匀强化。 (3)出现“牛眼征”:表现为病灶中心低密度 ,边缘为高密度强化带,最外层又低于肝 实质(中心低密度为坏死区,最外层低密 度带为正常肝组织和血窦受压改变)
二、肝硬化
CT表现: 1 、肝脏大小及形态改变:① 肝脏 体积缩小,各叶比例失调,常表现为右 叶萎缩,尾叶或/和左叶增大。②肝表面 凹凸不平,呈波浪状或分叶状。③肝裂 增宽,肝门区扩大。 2、肝脏密度改变:密度高低不一。 3、继发性改变:①脾大;②腹水; ③门脉高压:门脉主干扩张,侧支血管 扩张,扭曲,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
六、肝囊肿
病理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或退行性病变。由 胆小管扩张演变而成,囊壁衬以分泌液体的上皮细 胞。临床多无症状。 CT 表现 平扫肝内圆形、类圆形水样密度灶, 密度均匀,边界清楚锐利,大小不等,数目不等; 增强后不强化,肝组织强化使得囊肿显示更清晰。
七、肝脓肿
肝血管瘤CT平扫呈低密度灶, 密度均匀,边缘较清。
腹主 动脉
肝血 管瘤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动脉期示:病 灶由边缘向中心结节状强化,逐渐填满,其密度 与同层腹主动脉相似。
肝血 管瘤
静脉期示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呈密度 较均的高密度灶,显示更清楚。
肝血 管瘤
2分钟后,平衡期CT扫描示病灶仍呈较高 密度,显示清楚,表现为“早出晚归”征
CT表现: (1)平扫 ①肝内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或
不均匀 ,边缘清楚或不清楚。
②脓肿周围出现不同密度的环形带,称为环征 或靶征。 ③病灶有气体时诊断可肯定。 (2)增强扫描:脓肿壁环状强化。
病因:细菌性、阿米巴性 临床表现:发热、肝肿大和肝区痛 CT表现: 脓腔 圆形低密度区,20-40Hu,不强化 脓壁环形带, 脓腔< 密度<肝脏,均匀增强
胆囊癌
胆囊癌
胰腺
一、检查前准备:急性胰腺炎禁服造影剂或水。 二、正常表现:在 CT图象上,胰腺多呈向前弯曲的带状结构 ,轮廓光滑,可有分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一般 是胰头最大,到胰体、胰尾逐渐变细。
一些常用的测量值
胰腺大小 胰头3cm;胰体2.5cm;胰尾2cm (前后最大径) 胰管 主胰管: 体部不超过3mm
增强扫描: 1 动脉期病灶迅速强化,常为不均匀强化, 密度超过肝实质; 2 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低于肝实质。 3 延迟期扫描病灶不强化。
肝癌 – 原发性肝癌(弥漫性)
(3)转移征象 ①门脉内癌栓形成:受累门脉扩大,增强后充盈 缺损。 ② 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内癌栓形成:表现为静脉 扩大,增强后内有充盈缺损。 ③淋巴结肿大:肝门区、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④肝门内及肝内胆管扩张:系肿大淋巴结或位于

环状胰腺
– 胰腺环绕12指肠降部
迷走胰腺
脾脏
正常脾脏密度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其长轴为3-5个 肋单元(以一个肋骨或一个肋间隙为一个肋单元)。
脾脏大
1、 CT表现 (1)脾最上层面+最下层面距离超过15cm。 (2)大于5个肋单元。 (3) 脾脏下缘超过肝脏下缘。
脾外伤
1 2 3 脾包膜下血肿:表现沿脾周围有一新月形影。 脾实质内血肿 脾撕裂伤:脾实质内线状或不规则缺损,局部 脾表面模糊不清,多伴腹叶
之间,肝门和稍 下方的层面

形态 大小 密度
卵圆形 4 × 5cm 低,略高
于水,均匀 胆总管 约1/3可显示
肝内胆管不显示

成分:胆色素、胆固醇
不透光结石:圆形、多面形、层状
砂粒→蚕豆大小,单发或多发

透光结石:占80%以上;造影片呈充盈缺损影,立位呈水

间接征象
– – –
肝转移灶 增强:少血供,呈相对低密度.

胰腺癌
胰岛细胞瘤
多发生在胰岛组织较多的体尾部。 分功能性及无功能性。 功能性直径多不超过2cm,其内可见钙化 (极小数),多为多血管性,增强扫描早期 强化明显。少数为少管性,甚至为囊性改 变. 无功能性较大,平均10cm。
平状排列

鉴别: 阳性结石- 右肾结石,肠系膜淋巴结钙化
阴性结石- 肠道气
胆石症 – 胆囊阴性结石
胆石症 – 胆囊阳性结石
胆石症 – 胆囊阳性结石
胆石症 – 胆管结石
胆囊炎
CT表现 (1)急性胆囊炎 ①平扫 A.胆囊增大,横径大于4.5cm。 B. 胆囊壁厚,大于3mm,边缘模糊,周围 环状水肿带。
肝胆胰脾的影像学诊断

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张金良
腹部CT解剖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一) 扫描前准备:扫描前30分钟空腹口服1-2%的泛影 葡胺或温开水800-1000ml,下腹部及盆腔应待膀胱充 盈后扫描。上检查台前再口服200ml。 (二) 平扫 仰卧位,扫描时宜屏气。 1、团注非动态扫描;
CT表现 (1)胰腺萎缩缩小。 (2)胰腺及胰管钙化。 (3)胰管扩张(局部或整个胰管,均匀性扩张或呈串 珠状。 (4)胰腺假性囊肿形成。
胰腺和胰管可出现钙化 – 慢性胰 腺炎
胰管扩张;假性囊肿形成。
胰腺假囊肿
胰腺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胰管融合不全
– 腹侧与背侧胰管互不交通,分别开口于12指
肠乳头与小乳头 – ERCP诊断
C. 胆囊穿孔形成脓肿:正常胆囊周围脂肪
间隙消失,出现局限性低密度区。 D. 可合并有胆囊结石。 ②增强扫描:胆囊壁和脓肿壁强化。
胆囊炎
(2) 慢性胆囊炎 ①胆囊缩小。 ②胆囊壁增厚。
③胆囊壁钙化。
④常合并胆囊结石。
胆囊癌
1. 病理 多为腺癌,少数为鳞癌。 2. CT表现 (1)平扫 ①腔内结节型:从胆囊壁突入腔内的单发或多发 乳头状软组密度结节,胆囊腔仍明显可见。 ②胆囊壁增厚型: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 增厚。 ③肿块型:表现为与肝实质密度相似的实性软组 织肿块,胆囊腔大部或完全消失,此型多为晚期表现。 ④阻塞型:肿瘤侵犯胆囊管造成阻塞,胆囊积液 扩大,肿瘤小常不易发现。 (2)增强扫描:病变可中度强化。
胆囊
一、正常表现
肝内胆管正常情况下不显示,肝总管表现为肝门区 环状影,位于门静脉右前方。
胆总管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内的环状影,位于下腔静 脉前方,直径不超过10mm。
胆囊位于胆囊窝内,呈卵圆形或圆形,横径2.53.5cm,大于4.5cm为增大;胆囊壁光滑,厚约1-2mm, 厚薄均匀,超过3mm为异常增厚。

胰岛细胞瘤—内钙化
胰岛细胞瘤—囊变
急性胰腺炎
CT表现 : (1)胰腺弥漫性肿大,边缘模糊。 (2)胰周积液:胰周围水样密度影。 (3)肾前筋膜增厚。 (4)胰内出血:胰内高密度影。 (5)胰腺假性囊肿(4周后可形成)。 (6)胰腺脓肿。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左侧肾旁前间隙积 液
慢性胰腺炎
转移性肝癌
(1)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
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 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2)增强扫描: ①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 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 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 ②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 而病变的低密度区相对变小。 ③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扫 时病变内更低密度无变化)。
(三) 增强扫描
2、团注动态扫描(1)进床式动态扫描 (2)同层动态扫描;
3、螺旋CT
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
(四) 造影CT:肾动脉造影(CTA)、下肢造影CT等
肝脏
肝脏正常表现
1 肝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70hu,高于上腹部其
它脏器如脾脏等。 2 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 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 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 3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4 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1) 目的: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密度或 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性质;显示肝内血管解剖 (2)方法: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扫描叫增强扫描肝 动脉期(20-25秒),门静脉期(60秒)肝实质期(2-3 分钟)延迟期(5-7分钟)
五、肝血管瘤CT表现
肝血管瘤CT表现
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 要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正确率可 在90%以上。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 期,即注药后30~60秒。因此强调正确的 检查技术,即快速、团状注射造影剂,快 速扫描,适时延时扫描。否则,因未见到 特征性表现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肝血 管瘤
脾梗塞
CT表现 ①平扫,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 ,尖端指向脾门。 ②增强扫描,梗塞灶不强化。
脾囊肿
脾囊肿同肝、肾囊肿,平扫呈水样低密度,境界清晰; 增强后无强化。
谢谢!
三、原发性肝癌
病理 肝癌分三型:①巨块型:直径≥5cm;②结节 型:直径<5cm;③弥漫型:结节小,弥漫分布且均匀。
CT表现 (1)平扫:①肝内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型低 密度灶,有分叶,密度不均,大小不等。 ②边缘有一圈透亮带,所谓“晕圈征” ③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 ④常同时有肝硬化表现。

胰腺主要疾病
胰腺癌 男>女,胰头部常见,导管上皮>腺泡 周围浸润 消化道造影

– – –
胃受压 12指肠内缘受累,曲度增大(非特异性) 小肠、结肠浸润;腹膜种植

CT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