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项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制度体系独具特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多种多样,但最为著名的是封建君主制。

封建君主制是中国古代最长久、最为典型的政治制度,由君主、贵族和百姓构成。

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贵族享有特权,而百姓则从属于君主和贵族。

1. 朝廷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核心机构是朝廷。

朝廷由君主领导,设立诸如丞相、大臣、御史等职位。

这些职位分工明确,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司法和军事。

朝廷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基本框架相似。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用于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的考试,乡试则是在地方上进行的考试。

科举制度有效地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公正的渠道。

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基于封建家族和等级制度,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划分和封建等级制度。

1. 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家族是由同一血统的人组成的基本单位,具有强大的家族观念和约束力。

在家族制度下,血脉关系和亲属关系非常重要。

2. 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等级制度,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如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

等级制度限制了不同阶层的交流和流动,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

三、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系。

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和农业生产。

1. 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归属主要有皇权、官府、贵族和农民土地四种形式。

土地往往是由贵族和官府所有,而农民则以租佃的形式使用土地。

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阶层的发展,并为贵族和官府垄断了大量资源。

2. 募役制度:募役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征兵制度,在国家需要时,向农民征召士兵。

这一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中国古代制度知识要点梳理

中国古代制度知识要点梳理

中国古代制度知识要点梳理一、封建制度1.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是统治者用来控制土地和实现统治的一种制度。

2.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贵族或皇室拥有土地并授予臣子,臣子为贵族或皇室效力。

3.封建制度的等级分明,上至君主,下至农民,各个等级之间有严格的义务与权力关系。

4.封建制度包括封建爵位制度、封建官职制度和封建封号制度等。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历史悠久,始于隋朝,终于清朝。

2.科举制度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

3.科举制度实行了严格的考试标准,以文章才能为主要选拔依据。

4.科举制度重视教育,提高了人民整体的文化素养。

三、农田水利制度1.农田水利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农田灌溉、水资源调配等问题。

2.古代中国采用的农田水利制度包括井田制、均田制、水坛制等。

3.农田水利制度的实施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农田的利用效率,增加了产量。

四、户籍制度1.户籍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人口登记制度,起到统计人口、管理人口的作用。

2.古代户籍制度分为籍贯制和辖地制两种形式。

3.户籍制度被用于统计人口、征税、兵役征充等方面,是国家管理人口的基础。

五、军事制度1.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主要有义务兵役制、募兵制、徭役制等。

2.古代军事制度主要通过兵役征充和封地赋税等方式,强化了军事力量的储备和战斗力。

六、地方制度1.古代中国的地方制度主要包括州、县、乡等行政区划。

2.地方制度中设立地方官职,由官员负责管理和治理地方事务。

3.地方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地方政权的形成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以上是中国古代制度的知识要点梳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历史的制度

中国古代历史的制度

中国古代历史的制度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辉煌的篇章,拥有着众多卓越的制度。

这些制度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制度。

一、政治制度1. 皇帝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皇帝制度,即君主专制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威和权力,统治全国,决策国家大事。

皇帝制度的出现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并延续了几千年。

2. 官僚制度在古代中国,官僚制度是一种以官员为核心的政治管理制度。

官员通过科举制度选拔,进入政府机构担任各级官职。

官僚制度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运行和有效的管理手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制度1. 封建经济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以封建经济为主导。

封建经济是一种以土地所有权和及其资源配置权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在这个制度下,土地被分割成不同等级的封地,由贵族、地方官员、寺庙等享有所有权,而农民则承担劳动义务,并向封地所有者交纳税收。

2.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经济的支柱是农业经济。

农业占据了中国大多数人口的生计,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是经济的主要来源。

农民通过种植、养殖和耕作来维持生计,并向封地所有者交纳一定的税收。

3. 商业经济古代中国也有发展的商业经济。

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市场上,商人通过贸易、手工业和金融活动来获取利润。

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社会制度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接了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它不仅是一个经济贸易路线,也是文化交流和外交往来的渠道。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对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家族制度古代中国注重家族制度,尊重家族的优先权。

家族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它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族制度强调家族的凝聚力和责任感,保持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3. 礼教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受到了礼教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制度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制度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制度有哪些中国古代的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漫长而丰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中国古代的制度,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与运作。

1.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封建制度建立在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等级制度基础上,通过分封和土地控制来维持社会的秩序。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经过宋代的改革达到了顶峰,并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根据科举制度,学生需要参加一系列的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以获得官员职位。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选拔人才和提供社会流动性的作用。

3. 宗族制度宗族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

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家族的地位和传承。

根据宗族制度,一个家族由同一个祖先的后代组成,家族成员之间有固定的等级和责任分工。

宗族制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传承家族财产和维持家族凝聚力的重要角色。

4. 农业税制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因此农业税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农业税制收取农民的农产品作为税收,以维持政府的开支和社会稳定。

在不同的朝代,农业税制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维护社会秩序。

5. 家法制度家法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一种法律制度,主要用于家族内部的管理和纠纷处理。

家法制度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义务和责任,它在维护家族秩序和亲属关系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家族的长辈通常会根据家法制度来处理家庭纠纷,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惩罚。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制度包括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农业税制和家法制度等。

这些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古代中国的制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制度。

这些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基石,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礼仪制度和家族制度五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的王朝制。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负责国家的决策和管理。

随着历史的演变,政治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如商朝的军事集权制、周朝的封建制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等。

二、经济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主要有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大部分。

农业经济是当时社会的支柱,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

农民按照土地面积和产出的多少交纳赋税,同时还要完成各级政府的劳动任务。

手工业经济则包括了纺织、陶瓷、铁器等工艺制造业,这些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注重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

儒家学派的思想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成为了帝王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

孔子开创的私塾制度为后世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成为古代教育制度的基石。

四、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和身份差异。

正统儒家思想将尊崇礼仪视为治理国家的一项重要原则,礼仪制度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五、家族制度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特征之一。

家族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代相传的家族传统和家族地位都被严格遵守。

家族制度不仅是社会关系的纽带,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管理的方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丰富多样,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古代社会的基本框架。

这些制度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也对现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如今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古代的制度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制度

中国古代制度

中国古代制度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璀璨的国度,拥有丰富多样的制度。

这些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制度。

一、政治制度1. 皇权制度在中国古代,皇权制度是权力最高的政治制度。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宗教的象征。

在封建时代,皇权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善,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架构。

皇帝通过任命官员、制定法律以及管理国家事务来维持政府的稳定和秩序。

2. 官僚体制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员从一级到九级,根据自身的职位和地位,承担不同的责任和权力。

官员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官场后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规定和制度。

这样的体制为社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管理和领导,也为官员们提供了晋升和发展的机会。

二、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主要依靠封建土地制度来运作。

土地被划分为皇帝、贵族和农民三个阶层所有,并且实行自耕农制度。

农民劳作在封建系统下,享受有限的土地使用权,而向地主缴纳一部分产出作为地租。

这种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保障。

2. 承包经营制度在中国古代,承包经营制度是农村经济运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这种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要求他们按照约定种植作物、缴纳税收和劳动力。

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努力的程度获得相应的回报,同时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定和约束。

承包经营制度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三、社会制度1. 士族制度士族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制度下,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代表。

这些人通常是学者、官员、文化精英等,他们享有特殊的权力和待遇,并在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 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组织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家族的观念,认为家族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石。

在家族制度中,家族长者担任领导者的角色,他们管理家族财产、传承家族文化,并且决定家族成员的婚姻和继承等事宜。

中国古代制度

中国古代制度

六中国古代制度㈠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体包罗:行政、官职、称号、法律、军事制度等1、行政区划制度夏商九州:尚书.禹贡载: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九州西周封建制〔分封制〕:周天子把新征服的地域和人民,分给本身的弟子、亲戚、功臣,畴前部落首长的儿女,由他们去成立诸侯国。

春秋十二诸侯:鲁、齐、晋、楚、秦、宋、卫、陈、蔡、曹、郑、燕。

后又兴起吴、越等。

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秦郡县制:国家由中央、郡、县三级机构组成行政机构,分天下36郡。

中央和处所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由此,县作为基层政权一直未变。

汉:州、郡、县唐:道、郡、县宋:路、郡、县元:设“省〞。

〔从此,有了“省〞的名称〕明清:省、府、县。

〔延续至今〕2、职官制度〔1〕中央官职先秦:由于实行分封制,家天下,因此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官制秦代:成立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中央和处所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以后各代担当开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从中央到处所的查核、任命、升迁、罢免等官职制度。

三公〔中央第一流官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置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九卿〔三公之下〕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务税收;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置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保镳;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保镳;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

〔隋〕设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查核,升降户部:掌管全国的地盘,户口,赋税,财务礼部:掌管学校,科举,国家的祭礼兵部:掌管全国军政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工部:掌督工程,屯田,水利〔唐〕沿用三省六部制。

李世民正式定名六部,至清代未变。

〔清〕沿用三省六部制。

〔2〕其他中央官职:史官:掌管国家图书典籍。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归纳总结,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1. 皇权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皇帝制度建立了中国皇权专制的统治模式,统治者通过神权和家族血统来巩固其地位。

2. 封建制度:古代中国封建制度强调君主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封建王朝通过封授土地,以及设立官员系统来巩固统治。

3. 官僚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官员从县级到王朝级别,严格按照官阶和文化程度划分。

4. 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人的才能决定了其地位和身份,有利于社会流动性。

5. 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各地政权由中央任命的官员来管理。

二、社会制度1. 家族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血缘关系和家族法规定了个人的权益和义务。

2.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等级制度为基础,根据血缘、地位和财富等因素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不同等级。

3. 社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多种法律制度,如律令制度、官府刑罚、家族法规等,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进行管理。

三、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军事家族,农民依附于土地并服役。

2. 均田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采取了均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增加平民的社会地位。

3. 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生产力低下但稳定发展。

四、文化制度1. 礼制: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礼制,通过礼仪的约束来规范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3. 文人墨客:中国古代文化重视文化人士,崇尚士族文化,文人墨客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各项制度0目录0楼中国古代皇帝制度1楼中国古代宗教事务管理制度2楼中国古代中央官制3楼中国古代军事制度4楼中国古代法律制度5楼中国古代监察制度6楼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7楼中国古代封爵制度8楼中国古代人事制度9楼中国古代后宫制度10楼中国古代宦官制度11楼中国古代民族事务管理制度12楼中国历代职官科举制度13楼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14楼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古代阵型等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中国古代各项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这一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1年。

皇帝和皇权“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

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核心和权力主体,法定的国家首脑和最高统治权力的执掌者。

皇帝一人独治天下,全国的土地、资源、人民、财富均为他所有,可谓“履至尊而治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帝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荣辱,可以“涂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

“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法定的唯一最高决策者,有权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级地方军政系统和文武官吏,要求他们绝对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办事。

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指示,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许有任何违抗或异议。

一切法律的颁行和解释,所有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的任免、奖惩和升贬,全国性财政赋役的征调和开支,对外和战与对军队的调遣指挥,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决定。

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他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全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日常统治活动。

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

面奏是具有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

书奏是具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一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

奏事的文种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封事、题本、奏折、状、册等。

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和作用,不允许混淆错用。

到清朝康熙和雍正时期,更推行一种密奏制度,不但具奏人的范围有严格规定,而且具奏人必须亲手缮写,奏前或奏后均不准向任何人泄露内容,奉到皇帝的批示(称为朱批),不许向任何人出示,并且要限期缴回,亦不准抄存。

密奏制度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皇权的极端高涨。

皇帝通过口头或文书下达制令,其形式有谕、旨、策、制、诏、诰、戒、朱批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政务,均具有绝对的权威。

朝议有廷议和集议的区别。

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头提出,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

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如“九卿会议”、“王大臣会议”,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

举行廷议或集议,都是为了有利于皇帝决策。

刺察,即皇帝通过自己控制的监察系统,甚至使用特种刑狱部门(如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等),对各级文武官员进行监督和审察,或用以了解社会的政治情况,加强对社会和百官的控制。

皇权的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神化体现、捍卫皇权。

神化皇权君权神授学说是皇帝掌握与运用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中国皇帝制度长期延续的重要理论依据。

历代统治者都充分利用神权来加强君权的不可侵犯性。

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学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圣又神秘的外衣。

凡取得正式皇帝名号的人,便“奉天承运”,成为皇天上帝授权处理人间政事的最高代表。

“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

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为父牧养之之”。

礼制与严刑礼乐制度是维护皇权的又一个重要支柱。

历代皇帝大力加强礼的建设,使礼乐礼仪成为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巩固等级秩序,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

以礼入法、入政,提倡“礼本刑辅”,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他们还推行儒家礼治的理论,宣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全国全社会以尊卑上下区分的等级关系。

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还运用法律的强制力来捍卫皇帝的尊严和权力,严厉打击对皇权的任何侵犯。

从隋、唐到明、清,各个封建朝廷颁行的法典中都在首要地位列有被认为是罪大恶极的犯罪“十恶”,集中打击一切图谋反对君主统治、侵犯皇权的思想言论和活动。

封建官制历代封建王朝的文武职官设置及其实际职、权、责的规定也都体现了对皇权的维护。

中国的封建官制以皇权为核心向全国各级伸展,构成网络式的结构,历代皇帝总是极力保持和加强对它的绝对控制,并为此目的不时进行调整。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轨迹,大体是皇帝将身边的侍从人员逐步演化为朝廷的正式官吏,由职秩较低的事务性官吏提拔为位阶较高、拥有相当权力的政务官僚,将身边的侍卫人员提拔为军事将领,其中少数人甚至一度执掌过重大的军政实权。

宦官制度有时在这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皇帝依靠宦官控制军政大权,维护皇权不受侵犯(见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但是,当这些部门或人员掌握的权力已构成对皇权的威胁或被认为已存在潜在的危险时,皇帝便毫不犹豫地采取保留其官衔名称,削弱其实权,再将新的亲信侍从或宦官外戚等以新的名义取而代之。

名位制度是维护皇权的一种重要规定。

秦始皇在确定皇帝称号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维护皇帝的尊严,突出正统并加以神化。

汉朝沿用这些名号,又作了许多修订和补充: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他为陛下;皇帝的言曰制、诏;皇帝使用的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宫曰省中;皇帝的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皇帝的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等。

唐、宋、元、明、清各朝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强化、调整、充实,围绕皇帝的名号形成了系统严密的不容僭用侵越的名位制度,并长期固定下来。

皇帝名号制度还扩大延伸到皇亲国戚。

皇帝的亲属也有特定的尊号,诸如太上皇、皇太后、皇后、妃、嫔、皇太子、皇子、公主、皇弟(妹)、皇孙等,甚至连皇帝同一宗族的人也被称为宗室皇族,按其亲疏辈份享有不同等级的特权。

皇帝的名号制度还包括皇帝生前使用的年号,死后的谥号、庙号、陵寝号等。

①年号是反映在位皇帝的执政纪年。

自西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40年定为建元元年起,至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溥仪的宣统年号被废止,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亦有中途改元的。

②谥号是皇帝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

早在西周时期,谥号便已在贵族之间普遍采用。

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摘,下令废去对皇帝之谥。

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复,一直沿用到清末。

谥号本应反映去世皇帝一生的功过,但实际上多用推崇溢美之词,而且字数越来越多。

如清光绪帝爱新觉罗。

载□1908年去世,被谥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帝的谥号。

谥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由礼官拟定,报请新皇帝裁定公布。

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朝为前朝末帝定谥号的,如清朝建立后,曾为明朝的崇祯帝朱由检定谥为庄烈愍皇帝。

③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

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系为庙号。

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作为庙号,在“祖”或“宗”之上再选择一个符合去世皇帝“功业”的字眼,如西汉创业的刘邦,其庙号为“高祖”;唐朝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等,其他如世祖、真宗、仁宗等不一。

清末光绪帝死后被称为德宗,此亦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帝庙号。

④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是根据去世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

开国皇帝之陵一般称为“长陵”,其后诸帝则应依其事迹和世系来命名,诸如康陵、定陵、显节陵等。

也有以所在地命名的,如霸陵、首阳陵等。

为皇帝建陵后,还要设置守陵奉祀之官以及禁卫和陵户。

皇位继承制度皇位继承是皇帝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关系到皇权的延续和王朝的稳定与兴衰。

自传说中的西周到清朝中叶,预立太子制是皇位继承的正统做法。

即沿用宗法制度嫡长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则,皇位由正后所生的长子继承,如长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

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庶生的长子。

皇帝无子则依照穆亲疏顺序选立继位人。

制订这套制度是为了避免皇族内部因争夺皇位而激成内讧,希图借此保持皇位交替的相对稳定。

但是,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皇位继承的残酷斗争即与之俱兴,宗法制度不断受到冲击。

历史上不断出现骚乱、争议、政变、兵变、谋杀、篡位等。

直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雍正下诏宣布废除预立嫡长为太子的制度,改用“密建皇储”的办法。

即皇帝在自己诸子中物色、选择继承人。

皇帝将选中的继承人的名字及有关诏旨写好密贮,等到临去世前或去世后,才将密旨公布,被选定者立即登位,一切嫡庶兄弟尽列臣位。

选立继位人之权全由皇帝一人掌握,任何人不得进言推荐。

密建皇储制度,削弱了宗法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法定支配作用,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选择范围。

选立继位人不以嫡、庶、长、幼为条件,而以是否具有统治才能和是否符合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为原则。

这是对皇帝制度的重大改革。

后宫制度它是维护皇权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为了满足皇帝的各种私欲,而且是培育皇位继承人,使皇权世代相传的重要保障。

在这种制度下,当皇帝幼小昏庸、懦弱或皇嗣中断的情况时,皇后有权以监护人名义,监督和选立后嗣,甚至临朝称制或垂帘听政,代行皇权(见9楼中国古代后宫制度)。

[ 此贴被苹果奶昔在2007-09-09 23:07重新编辑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中国古代宗教事务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宗教事务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历代中央王朝设置机构、官吏,管理宗教事务的制度。

它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宗教概况古代中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当时诸教并存。

原始宗教与宗教长期共存,土生土长的道教与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共存。

汉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是对天帝和祖宗神以及各种鬼神的崇拜,相信男觋女巫能代人祈祷神灵,能沟通神与人的意志。

周秦以来的历代帝王都宣称自己是“受命而王”,受天帝之命来统治人民。

他们“建国受命,兴动事业”,都必先求助于卜筮,甚至把“决定诸疑,参以卜巫,断以蓍龟”视为千古不易之道。

古代“蛮夷氐羌”等少数民族也相信卜筮,他们“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史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