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古代丧服制度
记述古代丧服制度

记述古代丧服制度丧服制度在古代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事儿呢,今天咱就来唠唠这古代丧服制度。
古代丧服制度有个特别的名字,叫“五服”。
啥是“五服”呢?其实就是五种不同等级的丧服啦。
这五种丧服就像是五个不同亲疏程度的小圈子。
第一等丧服叫斩衰。
这可是最重的丧服呢。
一般是儿子为父亲,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的时候才穿。
这斩衰的衣服制作可特别啦,要用最粗的生麻布做成,而且衣服的边儿是不能缝的,就得那么毛糙糙的,就好像是悲痛得都没心思把衣服好好做了一样。
穿这个丧服的人,那得拄着哭丧棒,吃最简陋的食物,住最简陋的地方,得守孝三年呢。
这三年可真不是个短时间,足以见得这种关系的重要性和悲痛的程度啦。
再说说第二等丧服,叫齐衰。
齐衰就比斩衰稍微轻一点。
它用的是粗熟麻布。
这齐衰又分好几种情况呢。
要是儿子为母亲,那就得穿齐衰三年,不过这三年和斩衰的三年还不太一样,稍微有点差别。
要是为继母、慈母,也是齐衰,不过时间就短一点啦,可能是一年。
要是为祖父母呢,那也是齐衰,时间又更短一些,是五个月或者三个月。
这齐衰就像是个大家庭里不同亲疏关系的体现,关系近一点的就多守孝一段时间,远一点的就少守孝一些时候。
第三等丧服是大功。
大功就用比较细的熟麻布做啦。
这一般是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之类的亲属穿的。
穿大功的人守孝期就更短了,只有九个月。
这就好比是家族里稍微远一点的亲戚,虽然没有像父母子女那么亲,但也是有一定的家族情谊在的,所以也要守孝一段时间,表示尊重和悼念。
接着是小功,这是第四等丧服。
小功用的麻布更细了,是较细的熟麻布。
这是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等亲属穿的,守孝期只有五个月。
这感觉就像是家族里关系又远了一些的亲戚,不过依然要遵循这个丧服制度,来体现家族里的秩序和亲情。
最后一等丧服是缌麻。
缌麻用的是最细的熟麻布。
这是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等比较远的亲属穿的,守孝期就只有三个月啦。
虽然是比较远的亲属,但是古代人也觉得应该有个表示,这就体现了古代家族观念里那种广泛的亲情联系,哪怕是关系很远,也不能完全无视这种家族关系呢。
古代服丧制度

古代服丧制度是指古代社会中对于丧事期间的服饰规定和礼仪制度。
古代服丧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服饰规定:在丧期内,亲属和亲近的人要穿着素色衣服,通常是白色或黑色,不戴饰物,不染发,不修饰容貌,以示哀悼之情。
而其他人则要穿着朴素的衣服,避免过于鲜艳和华丽的服装。
2. 礼仪规定:在丧期内,人们要遵守一系列的礼仪规定,如不外出娱乐,不参加婚嫁等喜庆活动,不与他人争吵或发生争执,尽量保持安静和冷静的状态。
同时,人们还要遵守一些特殊的礼仪规定,如不吃肉类食物,不参加宴会,不剪指甲等。
3. 丧期长度:古代的服丧期限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情况下,至少要持续数月,有时甚至可以达到一年以上。
丧期的长短也与丧者的身份和地位有关,如国君或贵族的丧期通常较长。
4. 丧葬仪式:在古代,丧葬仪式也是服丧制度的一部分。
丧葬仪式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定,如进行祭祀、焚香、撒纸钱等。
同时,丧葬仪式中也要注意丧家的形象和仪态,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古代服丧制度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
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简介《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sī)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1.斩衰这是最重的丧服,适用于子为父、未嫁之女为父、嫁后因故复从父居之女为父,嗣子为所嗣之父、承重孙为祖父,妻妾为夫,父为长子。
明清二代,规定子(包括未嫁之女及嫁后复归之女)为母(包括嫡母、继母、生母)也服斩衰。
子女为父母服最重之丧,这容易理解,妻妾为夫也不难理解,因为这都是以卑对尊,但父为长子却是以尊对卑,为什么要服斩衰呢?长子指嫡妻(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如嫡妻无子,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可在妾所生之子中立最年长的一个为长子。
长子是家族正统所系,同被称为庶子的其他诸子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
“父为长子”,这里所称的父,必须本身就是长子,是上继父、祖、曾祖、高祖的正嫡,他的长子将来要继承正嫡的地位,是先祖正体的延续,承受宗庙付托之重。
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先死,父为之服重丧,一则表示为自己的宗族失去可以传为宗庙主的重要人物而极度悲痛,二则表示对祖宗的尊敬。
秦汉以后,随着典型的宗法制度的瓦解,斩衰中父为长子服重丧这一项,一般说来也就不再实行了。
持斩衰之服的男子全套丧服是:斩衰裳,苴绖(jū dié)、杖、绞带、冠绳缨、菅屦。
衰亦作缞,是麻质丧服上衣,裳为下衣。
斩是不加缝缉的意思。
斩衰裳用每幅(二尺二寸为一幅)三升或三升半(八十缕为一升)的最粗的生麻布制作,都不缝边,简陋粗恶,用以表示哀痛之深。
斩衰裳并非贴身穿着,内衬白色的孝衣,后来更用麻布片披在身上代替,所以有披麻戴孝的说法。
苴绖,指用已结子的雌麻纤维织成的粗麻布带子,共两条,一为腰绖,用作腰带,一为首绖,用以围发固冠,有绳缨下垂。
杖,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哭丧棒,斩衰所用之杖为苴杖(苴有粗恶之意),竹制,高与胸齐。
古代“五服”丧服礼制

古代“五服”丧服礼制丧葬礼,是人生最后的一段人生礼节。
只不过,和出生礼、冠礼、昏礼等人生礼仪不同的是,死者已经不能亲身体验或履行礼仪了,只能由他(她)的家人亲友来履行。
自原始社会时起,人们或许就逐渐萌生了人死后有魂灵的观念。
在此观念的支配下,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草草地处理亲友们的后事,而是在“事死如事生”观念支配下,构建了日渐繁缛的丧葬礼仪。
在繁缛的丧葬礼仪中,丧服是亲友们对死者的去世表示悲伤和悼念的体现。
周代丧礼中,亲友们要依据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等级的丧服。
因丧服共有五种等级,故谓之“五服”。
这种丧服礼仪,自周代至清代,传承不改。
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丧服等级差异上,也体现在守丧时间(丧期)的长短,及守丧期间,守丧者在饮食、居住、言语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等方面。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的丧葬礼仪,往往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仅用“披麻戴孝”来加以体现,“五服”的形式与内容,基本丧失殆尽。
今天,咱们就来仔细地介绍一下,到底什么是五服。
斩衰(cuī),不是斩哀。
这是亲人们为死者穿戴的最重的一种丧服。
穿戴此丧服者,与死者血缘关系最亲近:包括儿子、未出嫁的女儿为父亲;承重(将来接任家/族长身份)的嫡孙为祖父;父亲为嫡长子;妻、妾为丈夫;臣为君穿戴斩衰。
穿戴这种丧服的人,持丧杖,服丧时间为三年(实为27个月)。
斩衰服用极粗糙稀疏的生麻布制成。
这种丧服的密度是三升(一升为八十缕),即在幅宽二尺二寸的布面上,用二百四十根经纱。
制作时,将麻布斩断,不缉边,故意让断处的线头外露,故称之为“斩”。
以此来表明穿戴这种丧服的人内心极度悲痛,无意于服装的修饰。
另外,还要在上衣胸前加一块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这片麻布被称为“衰”。
除服(衣裳)外,还有与之相配的冠、履。
历代的斩衰冠有所不同:除斩衰服外,服丧者还要在头上、腰上绑扎用麻制成的麻绳带,分别谓之首绖、腰绖。
历代也多有差异:穿用粗劣的草编织的草鞋,不修剪、修饰缘边,谓之“菅(jiān)履”。
中国古代的五服制度

五服是一种制度,一种丧葬制度,准确地说就是丧服的制度,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你家里死了人,你穿什么衣服,这个叫五服。
为什么叫五服呢?因为它有五个等级,哪五个等级呢?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要注意的是,斩衰中的衰要念崔,齐衰要念成资崔。
这五个等级有什么区别呢?三大区别:布料不同、做工不同、(穿着)时间不同。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五个等级的丧服,都是麻布,不是绸缎的,因为要表示哀悼,所以要穿得差一点。
都是麻布,但是麻布有生的,有熟的,斩衰是生麻布,是粗麻布,在做斩衰的时候,不能用剪刀绞,要用刀砍,也就是说在裁的时候用刀砍,即斩。
斩下来以后,不能缝边,就得把那个碎穗子都留出来,就像我们现在穿的很酷的牛仔裤一样,那裤脚都是在上面挖个洞,在现在叫“酷”,但在当时叫做“苦”,表示极其悲痛,这是第一等,叫斩衰。
第二等,叫齐衰,它的特点是什么呢?熟麻布。
从齐衰开始就改熟麻布了,除了斩衰,其他几个都是熟麻布,或者可称之为粗麻布,在制作过程中,用剪刀绞下来,然后缝边,之所以叫齐衰,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都是用熟麻布去制作齐衰、大功、小功、小功、缌麻,而且它们都需要剪裁,裁完之后要把边给封上,那要怎么区分它们呢?是这样的:齐衰是粗麻布,大功是比较粗的麻布,小功是比较细的麻布,缌麻是细麻布,就是说缌麻的面料最好,又熟又细,所以叫缌麻,就缌麻这个词本身的意义而言,就有细麻布的意思,穿上缌麻,那种悲痛的情绪就显而易见,说明此时心境是及其悲苦的,所以缌麻要留给与死者关系最亲的人穿,那你知道这五个等级怎么穿吗?是这么规定的:斩衰是臣为君,君死了,做臣的穿斩衰;子为父,父亲死了,做儿子的穿斩衰;妻为夫,丈夫死了,妻子穿斩衰。
还有一个特例,服丧的时间最长的是三年,实际是二十五个月,因为古人的数字往往是有水分的,号称三年,实际二十五个月。
齐衰,是父亲死了之后,母亲去世,儿子穿,时间为三年;妻子去世,丈夫穿,时长一年;祖父母去世,孙子孙女穿,五个月;曾祖父母去世,曾孙曾孙女穿,三个月。
古代丧服制度

古代丧服制度九族五服图九族中,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横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往上数,上辈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
往下数,下辈中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姑、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任孙妇、曾侄孙女等。
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图。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高祖一代一服四世缌亲四世而缌,服之穷也,xx二代二服三世小功亲xx三代三服二世大功亲父四代四服一世衰亲己五代五服己子六代孙七代xx八代xx九代古代丧服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斩衰斩衰,丧服名。
衰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古代丧礼制度

葬礼形式1、天葬2、土葬3、水葬4、火葬5、崖葬6、树葬7、洞葬8、沙葬9、缸葬通报⒈报丧一切布置停当后,开始向亲友报丧。
报丧帖是粉色纸条,以家中老仆人的名义出帖,其内容为:家老爷(或老夫人、大老爷、大夫人)讳XXX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订于X月X日X时大殓,特此奉闻。
家人XXX叩禀其帖去印刷局(或自己油印)赶印若干份,分送亲友(事先开出“溜子”,按姓名、住址送达),以此迎接吊唁之人。
⒉立丧榜丧榜形似旧式大帽镜,上装一花牙于帽,高约5尺左右,宽3尺,中心用白纸写文,放在大门内。
⒊挂佐钱纸黑漆木杆,头装白铜如意钩,挂上白纸一缕(上琢钱印),每串三条,角相连,下端剪成尖头形(男性)或凹形(女姓)。
按死者年岁而定条数。
插在木座上,以男左女右置放大门过道。
⒋立幡杆在大门外用三棵杉篙,上涂白粉,男左女右立好,杆顶装一纸糊的“童子骑仙鹤”。
还有一则是:如死者有父母均在世,不封门,不立幡杆,其灵床也不能停在过堂屋,要停在旁屋。
小殓小殓的程序大体都差不多。
有些人家则在老人断气前开始为死者理发、刮脸、净身,女性要梳好头。
之后先由孝子孝女替老人穿小衣,外边各层寿衣领香•断气后,点燃一股香,由屋内送到大门外,扔在街上。
同时烧纸人、纸马、纸轿,意思是叫死人骑马坐轿走。
而由床上移到吉祥板上时,也要请“阴阳生”看好方向,此曰“正寝”。
寿衣穿好,在其袖内放烧饼一个,左右手各放一金银元宝。
•灵前有小桌,上放香炉、烛扦、油灯、白蜡、供果。
点上一支倒头香(烧两头),然后一张张地烧纸钱,未大殓不得供饭食,大殓后烧纸才能卷起来烧。
献孝•“献孝”与“送孝”献孝是外姓人(亲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妇带着仆人(或茶房)捧一木茶盘,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头。
茶房一举托盘,穿孝人接过,茶房帮助穿好。
另外是向姑老爷或孙姑爷献孝服,•孝子比姑爷辈多大都得跪献,叩头(孝子孝妇见了亲友和吊唁的人行礼,都是双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礼是单腿跪)。
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指的是在各个时期、不同地区中,对于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人群所规定的丧服等级制度。
一、不同丧礼等级分类1.五服:是对于五种亲属使用的服装。
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儿子、女儿;兄弟2.四服:主要是指贵族子女在哀悼父母时所使用的服饰,其中分“玄服”、“素服”、“缟服”、“纯服”,分别对应着父亲、母亲的不同位置。
3.三服:这个等级是用于一般平民百姓丧礼时的规范。
分别是“大功”、“中功”、“小功”。
4.一般丧礼中,穿着深色、朴素的服装比较普遍。
二、丧服等级划分在每种丧礼等级中,都规定了具体的丧服细节,如建筑、器物、家具、食物等方面的规定。
丧服等级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点:1.官方规定:依照官方的权力对丧礼的规范,划分不同的等级,以示公正公义。
2.身份等级:在古代社会中有各式各样的身份等级,不同的身份等级规定的服装也会有所不同。
3.社会风俗等: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有着深厚的影响,这也是丧礼等级制度的形成之一。
4.地方习俗:地方因素的影响也是构成丧礼等级制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个地方都有其传统的习俗和规矩,这些也都会影响到丧礼等级制度的划分。
三、丧礼等级制度的影响丧礼等级制度是古代中国礼制的一部分,其规定的丧服等级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它对于敬重先人、坚持传统尊重的文化价值作出了规定。
其实,这便是借助丧礼等级制度去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
其次,丧礼等级制度对社会阶层的分化有一定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丧礼仪式中,同时还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人们身穿的服装也会有所不同。
最后,丧礼等级制度的规范也提高了丧礼仪式的隆重性和庄重性,对于人们表达敬意和悼念亲人的情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历经漫长的历史时光,不同的时期、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丧礼等级制度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问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到了如今,仍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丧服制度
九族五服图
九族中,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横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往上数,上辈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
往下数,下辈中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姑、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任孙妇、曾侄孙女等。
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图。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高祖一代一服四世缌亲四世而缌,服之穷也,
曾祖二代二服三世小功亲
祖三代三服二世大功亲
父四代四服一世衰亲
己五代五服己
子六代
孙七代
曾孙八代
九代玄
孙.
古代丧服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
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斩衰
斩衰,丧服名。
衰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
齐衰
齐衰,丧服名。
齐,下衣的边。
衰通“缞”。
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
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衰三年。
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
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
《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
”《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
曰齐衰不杖期,为伯、叔父、母,为亲兄、弟;为亲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同居继父两无大功以上亲者。
“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大功
大功,亦称“大红”。
丧服名。
是次于“齐衰”的丧服。
用粗熟麻布制做。
服期为九个月。
清代,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
《史记·孝文帝本纪》:“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
”裴骃集解:“服虔曰:‘当言大功、小功布也。
'”《明史·礼志十四》:“曰大功九月者,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为众子妇,为女之出嫁者;祖为众孙;为兄弟之子妇......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
”《清史搞·礼志十二》:“曰大功服,粗白布,冠、致如之,茧布缘屦。
”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小功
小功,亦称“上红”。
丧服名。
是次于“大功”的丧服。
用稍粗熟麻布制成。
服期五年月。
清代,凡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
《仪礼·丧服》:“小功,布衰掌,牡麻致,即葛五月者。
从祖祖父,从祖父母报;人祖昆弟;从父姊妹篇,孙嫡人者;为人后者为其姊妹嫡人者。
”《新唐书·礼乐志十》:“小功五月殇,正服:为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叔父之下殇,为姑、姊妹之下殇,为从兄弟姊妹长殇,为庶孙之长殇。
降服:为人后者为其兄弟之长殇,出嫁姑为侄之长殇,为人后者为其姑、姊妹之长殇。
义服: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夫之叔父之长殇。
”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缌麻
缌麻,丧服名,是次于“小功”的丧服。
“五服”中最轻的一种。
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
清代,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
服期三月,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即所谓“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
宋人车垓说
此仪久废,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
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
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仪礼·丧服》章所载亲属间各种服制被后世奉为权威性的准则,历代遵行,但也有所变通
五服的具体应用
斩衰,“衰”(读做“催”)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
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是最重的孝服。
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
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
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
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
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
称为“漂孝”。
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
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
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五服规定,是晚辈对长辈的丧服规定,夫妻属平辈不穿孝服,戴黑袖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