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服制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ppt课件

殷墟王陵M260
西汉广陵王墓——黄肠题凑
•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 等级最高。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 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
• 所谓“黄肠”,即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 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 色黄。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 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 坟茔
• 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其来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 名阮翁仲,据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 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 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咸阳, 见到铜人,竟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 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明祖陵神道
•寝 • 祠堂 • 神道 • 石像生
墓地其他建筑
汉代济宁武氏石祠
• 神道:谓通向死者之道。也称墓道。 • 汉代大将霍去病的神道是目前被发现最早的
神道。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象征生前的 威仪。竖在墓道上的墓表又称神道表或神道 碑。
• 陵墓前神道两侧的石兽(即石象生)也有由来。石兽放置 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汉武帝为表彰这员爱将, 特在自己的茂陵之东修建霍去病墓,形式象征祁连山,以 纪念他在河西走廊的功绩。石匠们参照祁连山的天然石兽, 在霍去病墓前凿刻了跃马、卧马、伏虎、卧象、小猪、石 鱼、人与熊、猛兽食羊等生动的石刻形象。其中最著名的 就是“马踏匈奴”,它概括了霍去病短暂一生抗击匈奴的 丰功伟绩。这组石刻便是中国古墓前最早的大型石刻。
君之墓"类字样.
• 神道是帝王贵族墓前竖向的甬道,神道两侧排列有石雕人 像,动物像和传说中的神兽像等.
墓志铭
• 墓志铭又称“埋铭”“圹铭”“圹志”“葬志”等,是埋 在地下的。至北魏时,方形墓志成为定制,即为两块等大 之正方形石板,上下重叠,刻铭文者在下为底,刻碑额者 在上为盖。禁碑令废除后,此风仍不改,从而造成墓碑矗 于地上而墓志藏于地下的格局。
文明祭扫丧葬简办殡葬管理PPT模板

点击此处添加文 本内容
壹
简 洁 生 动 ︒
语 言 描 述 尽 量
风 格 相 符 合 ︐
标 题 文 本 语 言
文 本 ︐ 尽 量 与
添 加 详 细 描 述
动 ︒ 请 在 此 处
述 尽 量 简 洁 生
符 合 ︐ 语 言 描
本 语 言 风 格 相
尽 量 与 标 题 文
详 细 描 述 文 本 ︐
请 在 此 处 添 加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02
输入 标题
03
03.点击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壹
请输入你的题目 请输入你的题目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 标题文本语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 尽量简洁生动。
请输入你的题目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 标题文本语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 尽量简洁生动。
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 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 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 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叁
简 洁 生 动 ︒
语 言 描 述 尽 量
风 格 相 符 合 ︐
标 题 文 本 语 言
动 ︒ 请 在 此 处
述 尽 量 简 洁 生
符 合 ︐ 语 言 描
01 05
点击添加标 题内容
添加标题内容
02 03
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 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 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 修改
添加标题内容
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 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 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 修改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45
• 开吊
一切准备就绪,就是择吉日“开吊”,这 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报丧鼓
铜罄
46
开吊
47
现代城市祭奠
48
3 大殓,收尸入棺仪式
• 开光明
• 套米斗
• 棺材
汉族习惯用松柏制作棺材,禁用柳木。松柏 象征长寿,而柳树不结籽,意味着断子绝孙。寿 材做好后不能随便移动,否则对本人不吉利。寿 材要放在干燥处,越干燥越好,说是可以减少死 者来世的疾病。寿材要早早漆好,不然的话,敛 后再漆,死者要摸暗弄堂。
2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 丧葬礼仪: 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 人们采取丧葬的礼仪的最终目的: 使死者满意,活着安宁。
中国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
3
树葬
不同的葬法葬式
4
水葬
5
火葬
6
以汉族为主的土葬
7
中国丧葬礼仪的发展
8
山东藤县木椁
玉晗
9
从旧时代晚期墓葬习俗的发生,到西周时期, 中国的丧葬习俗经过一万多年的演进和发展,丧 葬礼仪已初具雏形,属纩、三月大殓、饭含、棺 椁制度、明器制度、襚制等都已经出现。
• 饭含:把珠,玉,谷物或钱放入死者口中
· “
”
·· “ ”
的习俗。
也注《
。:周
饭礼
所 以 实
地 官
口 , 不 忍 虚
舍 人 》 郑 玄
事 死 , 不 忍 露 其 口 。
孝 子 所 以 实 亲 口 也 , 缘 生 以
注 说 :
《 公 羊 传 文 公 五 年 》 何 休
古人举行“饭含”之含义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 着肚子到阴间受罪,而让他们有吃有喝。
• 开吊
一切准备就绪,就是择吉日“开吊”,这 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报丧鼓
铜罄
46
开吊
47
现代城市祭奠
48
3 大殓,收尸入棺仪式
• 开光明
• 套米斗
• 棺材
汉族习惯用松柏制作棺材,禁用柳木。松柏 象征长寿,而柳树不结籽,意味着断子绝孙。寿 材做好后不能随便移动,否则对本人不吉利。寿 材要放在干燥处,越干燥越好,说是可以减少死 者来世的疾病。寿材要早早漆好,不然的话,敛 后再漆,死者要摸暗弄堂。
2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 丧葬礼仪: 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 人们采取丧葬的礼仪的最终目的: 使死者满意,活着安宁。
中国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
3
树葬
不同的葬法葬式
4
水葬
5
火葬
6
以汉族为主的土葬
7
中国丧葬礼仪的发展
8
山东藤县木椁
玉晗
9
从旧时代晚期墓葬习俗的发生,到西周时期, 中国的丧葬习俗经过一万多年的演进和发展,丧 葬礼仪已初具雏形,属纩、三月大殓、饭含、棺 椁制度、明器制度、襚制等都已经出现。
• 饭含:把珠,玉,谷物或钱放入死者口中
· “
”
·· “ ”
的习俗。
也注《
。:周
饭礼
所 以 实
地 官
口 , 不 忍 虚
舍 人 》 郑 玄
事 死 , 不 忍 露 其 口 。
孝 子 所 以 实 亲 口 也 , 缘 生 以
注 说 :
《 公 羊 传 文 公 五 年 》 何 休
古人举行“饭含”之含义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 着肚子到阴间受罪,而让他们有吃有喝。
丧葬民俗文化ppt课件

(七)大殓
旧俗一般都在死后的第三天进行,俗称“三朝”。一方 面因当时没有尸体的冷冻防腐条件,遗体不能在家中久停; 另一方面,丧事早日料理完毕,死者灵魂早日安息,生者早 日安心。现在大殓日一般仍沿旧俗,也有在数天以后进行的。 (吊唁,穿衣,整容理发,入棺)
(八)做七
人死后,每隔七日,请和尚或道士做一次法事,超度亡 魂,并设斋祭奠死者。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故七七又称 “断七”。 头七,因死者新亡,仍有亲友来吊唁和告慰家属,比较 隆重。二七、三七、四七祭奠从简。五七,死者的亲戚一般 都要再来吊唁,因此场面仅次于大殓。俗传死者亡魂于“五 七”前夜回家“省亲”。这天夜里,用馄饨和塌饼供奉死者, 至亲守灵至深夜。六七,由出嫁的女儿出资操办。当天早上, 女儿、女婿携带酒菜到父母家供奉祭祀。七七,丧家要举行 隆重祭祀活动,亲友也来吊唁。规格大致与头七相同。有的 人家在这天祭祀完毕后撤掉灵堂,俗称“起灵台”,也有的 至一百天后才撤掉的。Fra bibliotek (二)礼仪烦琐
中国古代为了强化忠孝观念,在丧俗中形成了一整套烦琐的
礼仪,如丧服一项,就有五个级别和类型,不同辈份不同亲 疏的人穿哪一种丧服,都有严格规定。又如《礼记》记载, 服丧三日之内不能进食,三月不能梳扮,三年不能欢娱, “非丧事不言”。 “五服”规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si1)麻。“斩 衰”用极粗的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均不缝边,使断处外 露,服期三年。“齐衰”用生麻布做成,四缘及袖口均缝边, 服期根据亲疏不同,有三年、一年或数月不等。“大功”用 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缝边,布质较齐衰细,较小功粗, 服期九个月。“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辑 边,服期五个月。“缌麻”用最细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 均缝边,服期三个月。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丧礼与丧服PPT课件

大敛: 第三日,三十称衣。
大敛之后成服。设熬,准备出殡。
16
埋藏亲人的遗体:既夕礼
一、殡后居丧 二、朝祖 三、陈明器 四、祖奠
五、大遣奠 六、发引 七、窆和执綍 八、反哭
17
事死如事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 常,所习必有业。
——《礼记·曲礼》
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也。其哀离其室 也。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
——《士丧礼》
13
上图依次为西周、秦、汉墓葬出土玉蝉
14
设铭与重
重,主道也。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 以其旗识之。爱之,斯录之矣;敬之,斯尽其道 焉尔。 ——《檀弓》
为铭,各以其物。亡则以缁长半幅,赪末长终幅, 广三寸,书名于末,曰:“某氏某之柩。”
——《士丧礼》
15
小敛与大敛
小敛: 第二日,十九称衣。
复者朝服……皆升自东荣,中屋履危,北 面三号。卷衣投于前,司服受之,降自西 北荣。
——《礼记·丧大记》
8
屈子行吟图
9
奠
奠的种类很多:
始死奠,小敛奠,大敛奠,朔月奠,荐新奠,祖 奠,大遣奠……
奠的意义:
魂气四散,以酒食置于地上祭祀,希望死者魂灵 有所依附。
10
哭位
大功以上女亲属 丧主之妻
大功以上男亲属
——《礼记·檀弓》
18
事死如事生
明器:
竹不成用,瓦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 钟磬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 不可为也。
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 而用生者之器,不殆于用殉乎哉?
——《礼记·檀弓》
大敛之后成服。设熬,准备出殡。
16
埋藏亲人的遗体:既夕礼
一、殡后居丧 二、朝祖 三、陈明器 四、祖奠
五、大遣奠 六、发引 七、窆和执綍 八、反哭
17
事死如事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 常,所习必有业。
——《礼记·曲礼》
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也。其哀离其室 也。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
——《士丧礼》
13
上图依次为西周、秦、汉墓葬出土玉蝉
14
设铭与重
重,主道也。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 以其旗识之。爱之,斯录之矣;敬之,斯尽其道 焉尔。 ——《檀弓》
为铭,各以其物。亡则以缁长半幅,赪末长终幅, 广三寸,书名于末,曰:“某氏某之柩。”
——《士丧礼》
15
小敛与大敛
小敛: 第二日,十九称衣。
复者朝服……皆升自东荣,中屋履危,北 面三号。卷衣投于前,司服受之,降自西 北荣。
——《礼记·丧大记》
8
屈子行吟图
9
奠
奠的种类很多:
始死奠,小敛奠,大敛奠,朔月奠,荐新奠,祖 奠,大遣奠……
奠的意义:
魂气四散,以酒食置于地上祭祀,希望死者魂灵 有所依附。
10
哭位
大功以上女亲属 丧主之妻
大功以上男亲属
——《礼记·檀弓》
18
事死如事生
明器:
竹不成用,瓦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 钟磬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 不可为也。
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 而用生者之器,不殆于用殉乎哉?
——《礼记·檀弓》
丧葬礼仪ppt课件

43
❖ (6)报丧 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 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 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 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 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亲戚按通知前 往吊丧,俗称“吊纸”.
44
❖ (7)请灵与送灵 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 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 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 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 焚烧了,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 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这也是丧 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 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 “送灵”。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
15
16
八大丧葬方式
中国古代有八大丧葬方式,如下: 8 船葬
中国南方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葬俗。因以船形棺为葬具,故名。 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两种。船棺露天葬流行于东南部古越人所在地, 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区。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是独木舟形, 史称“架壑船棺”、“仙船”、“舟船”等,曾流行于商周至西汉年 间。近年考古发现,这种船棺分底盖两部分,均由整段木头刳成,上 下套合。底部为船棺的主体,中为长方形盛尸处;盖作半圆形,内部 刳空如船逢状。据文献记载,中国中南地区也有类似船棺葬:湖北称 “敝艇”,湖南称“船”,广西称“沉香船”、“仙人舟”。船棺土葬 系四川古代巴族的葬俗,流行于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末。考 古发现,四川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县宝轮院有船棺墓葬群,船棺体形硕大 笨重,用整段楠木刳凿或用6块整板拼合而成,中部为盛尸处,上有木 板为盖。
❖ 有土葬,火葬。悬葬
36
土家族丧葬礼仪
37
哈萨克族的丧葬礼仪
38
高山族丧葬礼仪
❖ (6)报丧 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 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 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 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 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亲戚按通知前 往吊丧,俗称“吊纸”.
44
❖ (7)请灵与送灵 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 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 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 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 焚烧了,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 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这也是丧 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 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 “送灵”。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
15
16
八大丧葬方式
中国古代有八大丧葬方式,如下: 8 船葬
中国南方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葬俗。因以船形棺为葬具,故名。 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两种。船棺露天葬流行于东南部古越人所在地, 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区。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是独木舟形, 史称“架壑船棺”、“仙船”、“舟船”等,曾流行于商周至西汉年 间。近年考古发现,这种船棺分底盖两部分,均由整段木头刳成,上 下套合。底部为船棺的主体,中为长方形盛尸处;盖作半圆形,内部 刳空如船逢状。据文献记载,中国中南地区也有类似船棺葬:湖北称 “敝艇”,湖南称“船”,广西称“沉香船”、“仙人舟”。船棺土葬 系四川古代巴族的葬俗,流行于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末。考 古发现,四川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县宝轮院有船棺墓葬群,船棺体形硕大 笨重,用整段楠木刳凿或用6块整板拼合而成,中部为盛尸处,上有木 板为盖。
❖ 有土葬,火葬。悬葬
36
土家族丧葬礼仪
37
哈萨克族的丧葬礼仪
38
高山族丧葬礼仪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课件

下葬.
做七: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 、“七七”等。旧时汉 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 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23页
报丧礼仪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它用发信号的 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邻里。
逢山开山逢水涉水 不走弯路的苗族葬礼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 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 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 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 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
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守 灵
下葬
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23页
报丧
择日
奇风异俗
湖北仙桃——死人嘴里放茶叶 湖北黄冈——丧偶哭姐妹 湖北满梅——死者捆在椅子上 江浙——喝长寿汤、吃长寿豆 安徽利辛——孝子打阴阳先生 湘西——赶尸回乡
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23页
葬后祭祀
按远近亲疏时间不同分为"五服" 一是"斩衰"(崔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丧服,断处外露,不缉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23页
停尸礼仪
寿终正寝。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 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
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
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把尸体移到灵床上的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 引到灵床上去。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 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 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 "。
做七: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 、“七七”等。旧时汉 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 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23页
报丧礼仪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它用发信号的 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邻里。
逢山开山逢水涉水 不走弯路的苗族葬礼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 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 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 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 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
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守 灵
下葬
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23页
报丧
择日
奇风异俗
湖北仙桃——死人嘴里放茶叶 湖北黄冈——丧偶哭姐妹 湖北满梅——死者捆在椅子上 江浙——喝长寿汤、吃长寿豆 安徽利辛——孝子打阴阳先生 湘西——赶尸回乡
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23页
葬后祭祀
按远近亲疏时间不同分为"五服" 一是"斩衰"(崔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丧服,断处外露,不缉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23页
停尸礼仪
寿终正寝。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 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
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
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把尸体移到灵床上的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 引到灵床上去。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 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 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 "。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PPT课件

11
❖ 公墓和邦墓是中国古代墓地制度的典型形式,邦 墓是国人的墓地,由墓大夫掌管;公墓是贵族的 墓地由冢人掌管。由于公墓是贵族的墓其墓葬的 排列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的。《周礼春官》记载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 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 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由于时代久远,有关 记载比较笼统,公墓昭穆之序的具体情况也模糊 不清。有幸的是三门峡国虢国墓地为认识公墓昭 穆之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6
3.石望柱制度
❖ 石望柱是由用作坟墓的标志的墓柱演变而来的, 最初有两重作用,一是便于墓主后人寻找,二是 便于墓主灵魂出游归来认明止息之所。华表也是 一种起标志作用的柱状建筑, 上端镶有横板,原多木制后改石制。 唐宋以后,矗立在墓前的石望柱、 石华表往往刻有装饰花纹 与石人、石兽等组合在一起, 具有表示等级、炫耀身份的意义。
9
❖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 生产力水平、认识能力、思维方式都有了新的升 腾,灵魂不灭观念日益强化,祖先崇拜明确确立 ,丧葬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先民们按自己的 信仰风俗,对死者遗体进行装扮;根据"坐皆蹲踞 "的生活习惯,折弯他的手足、使膝盖碰着下颚、 双手托着面颊,弄成坐的姿态。然后用土把死者 埋葬在居住区附近的氏族公共葬地。为了便于灵 魂的进出,甚至在葬小孩子尸体的陶灌上面要开 个小孔,作为灵魂的通道。
12
1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4
墓葬多种相关制度
1.神道碑制度
❖ 在神道上立碑,就叫神道碑。帝王贵族和一些高 级官僚墓前辟有竖向的通道,称为神道。
❖ 后世记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事迹并加颂扬的文字多 刻在神道碑上,立在墓前的碑碣一般只刻官爵、 姓氏、名讳。《清通礼》规定:品官墓碑书"某官某 公之墓,妇人则书某封某氏。"八九品以下及庶士 碑文曰 "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妇称 某封氏,无封则称某氏。"
❖ 公墓和邦墓是中国古代墓地制度的典型形式,邦 墓是国人的墓地,由墓大夫掌管;公墓是贵族的 墓地由冢人掌管。由于公墓是贵族的墓其墓葬的 排列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的。《周礼春官》记载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 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 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由于时代久远,有关 记载比较笼统,公墓昭穆之序的具体情况也模糊 不清。有幸的是三门峡国虢国墓地为认识公墓昭 穆之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6
3.石望柱制度
❖ 石望柱是由用作坟墓的标志的墓柱演变而来的, 最初有两重作用,一是便于墓主后人寻找,二是 便于墓主灵魂出游归来认明止息之所。华表也是 一种起标志作用的柱状建筑, 上端镶有横板,原多木制后改石制。 唐宋以后,矗立在墓前的石望柱、 石华表往往刻有装饰花纹 与石人、石兽等组合在一起, 具有表示等级、炫耀身份的意义。
9
❖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 生产力水平、认识能力、思维方式都有了新的升 腾,灵魂不灭观念日益强化,祖先崇拜明确确立 ,丧葬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先民们按自己的 信仰风俗,对死者遗体进行装扮;根据"坐皆蹲踞 "的生活习惯,折弯他的手足、使膝盖碰着下颚、 双手托着面颊,弄成坐的姿态。然后用土把死者 埋葬在居住区附近的氏族公共葬地。为了便于灵 魂的进出,甚至在葬小孩子尸体的陶灌上面要开 个小孔,作为灵魂的通道。
12
1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4
墓葬多种相关制度
1.神道碑制度
❖ 在神道上立碑,就叫神道碑。帝王贵族和一些高 级官僚墓前辟有竖向的通道,称为神道。
❖ 后世记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事迹并加颂扬的文字多 刻在神道碑上,立在墓前的碑碣一般只刻官爵、 姓氏、名讳。《清通礼》规定:品官墓碑书"某官某 公之墓,妇人则书某封某氏。"八九品以下及庶士 碑文曰 "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妇称 某封氏,无封则称某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 四、丧服改进—现代
丧服 五、丧了
5
6
丧服的等级——五服
(一)、划分的原则
某一姓族的繁衍从理论上讲是无止境的,为便于生活和管 理,需要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划分家族。古人将父、己、子 三代作为家族的核心,上下各推一代便为祖、父、己、子、 孙五代,再上下各推两代,便为高祖、曾祖、祖、父、己、 子、孙、曾孙、玄孙九代。这就是家族的范围,即《礼记·丧 服小记》中的“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在此范围内 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 “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丧服制度
• 丧服是什么人穿的衣 服?(死人?活人?)
• 人们为什么要穿丧服?
1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2
一、丧服制度的起源 二、丧服制度的发展 三、丧服的等级—五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 1、斩衰(衰cuī) 2、齐衰 3、大功 4、小功 5、缌(si)麻
9
周承殷制,西周的丧服制度可能是继承了殷人的某些遗规而有所发 展,特别在别亲疏,分嫡庶,强调等级层次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 使之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的情况不 尽一致,但总的趋向是丧服制度更加细密完整,与宗法制度的关系 更加密不可分。春秋文献,丧服之称已屡见不鲜,对丧服制度的具 体内容,也留下了许多记载。《论语·阳货》记孔子与宰我有关父母 之丧的问答,孔子说:“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所言丧期, 与后世服制一致。春秋战国时的丧服制度由儒家整理归纳并予以理 想化,在《仪礼·丧服》中有集中详尽的反映。儒学是战国时的显学, 汉代以后又取得了一家独尊的地位,儒家所倡导的以《仪礼·丧服》 为准则的规范化的丧服制度借助政治的力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得到普遍的推行,被历代王朝列入法典,其间虽然个别地方略有改 订,就其大体而言,可以说是始终一贯,而且作为传统伦理的重要 表现形式,植根于民间,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0
中国古代典籍所称丧服,是“天子以下,死而相丧,衣服、 年月亲疏隆杀之礼”,不仅指居丧者的服饰,还包括居丧的时 间和居丧期间生活起居的特殊规范。凡此种种,又以居丧者与 死者的血缘关系的亲疏而有或重或轻,或长或短,或繁或简的 隆杀之别。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仪礼·丧服》疏中对这种丧服 制度的形成作过这样的表述:“黄帝之时,朴略尚质,行心丧 之礼,终身不变”,“唐虞之日,淳朴渐亏,虽行心丧,更以 三年为限”,“三王以降,浇伪渐起,故制丧服,以表哀情”。 其中虽有后世儒家的涂饰之词,但指出丧服制度的形成是在已 经进入阶级社会的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以降的世代, 并且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则大致不误。丧服一词,最早见 于《书·康王之诰》,这篇西周前期的文献提到成王去世,其子 康王继位,在即位典礼上,康王穿着王者的服饰,麻冕黼裳, 接受诸侯群臣的朝贺。典礼完毕,“王释冕,反(返)丧服”11 , 按照制度为父亲服丧。
古人重视服丧期间的表现,以论德行之高下,禁止饮酒作 乐、生孩子等行为。
12
血缘关系越远,情感自然会递减。这种现象礼书称为 “减杀”。古人根据家族亲情“减杀”的原则,制定了相 对应的五等丧服:斩衰(衰cuī)、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直系向上,亲情逐代减杀,称为“上杀”,;直系向下, 称为“下杀”;亲情向旁系亲属的减杀,称为“旁杀”。
许多民俗学家认为,丧服的最初意义在于表示某种禁忌。 原始社会的先民出于对鬼魂的恐惧心理,担心死者会降祸作 祟,为了不被鬼魂辨识,免遭灾祸,在办理丧事时往往披头 散发,以泥涂面,衣着也同平时大不一样。到后来随着伦理 观念的进步,丧服的意义也逐渐演变为主要表达对死者的悼 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种形式,即所谓“饰情 之表章”。
根据血缘关系又将亲属分为宗亲与外亲、妻亲。同姓本宗 为宗亲;母亲的本宗亲戚为外亲;妻子的本宗亲戚为妻亲; 姑、姊妹是本宗,但其子女随父姓,亦为外亲。由宗亲、外 亲而妻亲,其服丧的范围逐渐减少,丧等亦依次递减。
14
一、斩衰
1、材质 2、适用范围 3、穿戴期间
15
二、齐衰
1、材质 2、适用范围、穿戴期间
16
三、大功
1、材质 2、适用范围、穿戴时间段
17
四、小功
1、材质 2、适用范围、穿戴期间
18
五、缌 麻
1、材质 2、适用范围、穿戴期间
19
还应该提到的是,《仪礼·丧服》规定对未成年去世的宗族成员 另有一套服丧等级,分为殇大功九月、殇大功七月、殇小功五月三 种。郑玄说:“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可哀伤者。”所谓未冠笄, 是指未满二十岁。据《仪礼·丧服传》,“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 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 无服之殇”。宗族成员未成年死亡,就依其血缘关系的亲疏,并分 别长殇、中殇、下殇的不同情况,决定服制的轻重,但即使最亲的 子女、弟妹、叔父、姑母,其长殇也只服大功九月,总的原则是轻 于成人。
7
• 从高祖到己身五代,称为“五服”。出了“五 服”,如何服丧?
• 一是“五世(从父上数五世)袒免(wěn)”, 即所谓“素服”,即在其入殓、出殡时左袒(左 臂袒露)、著免(头上结一条一寸宽的丧带); 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
• 二是“六世,亲属竭也”(即同六世祖的亲属便 是无服亲了 )。
8
(二)、丧服分类
13
从自己开始,上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 孙、曾孙、玄孙,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 叫内亲。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 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同时, 期亲指父系亲属,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 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
丧服 五、丧了
5
6
丧服的等级——五服
(一)、划分的原则
某一姓族的繁衍从理论上讲是无止境的,为便于生活和管 理,需要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划分家族。古人将父、己、子 三代作为家族的核心,上下各推一代便为祖、父、己、子、 孙五代,再上下各推两代,便为高祖、曾祖、祖、父、己、 子、孙、曾孙、玄孙九代。这就是家族的范围,即《礼记·丧 服小记》中的“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在此范围内 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 “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丧服制度
• 丧服是什么人穿的衣 服?(死人?活人?)
• 人们为什么要穿丧服?
1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2
一、丧服制度的起源 二、丧服制度的发展 三、丧服的等级—五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 1、斩衰(衰cuī) 2、齐衰 3、大功 4、小功 5、缌(si)麻
9
周承殷制,西周的丧服制度可能是继承了殷人的某些遗规而有所发 展,特别在别亲疏,分嫡庶,强调等级层次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 使之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的情况不 尽一致,但总的趋向是丧服制度更加细密完整,与宗法制度的关系 更加密不可分。春秋文献,丧服之称已屡见不鲜,对丧服制度的具 体内容,也留下了许多记载。《论语·阳货》记孔子与宰我有关父母 之丧的问答,孔子说:“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所言丧期, 与后世服制一致。春秋战国时的丧服制度由儒家整理归纳并予以理 想化,在《仪礼·丧服》中有集中详尽的反映。儒学是战国时的显学, 汉代以后又取得了一家独尊的地位,儒家所倡导的以《仪礼·丧服》 为准则的规范化的丧服制度借助政治的力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得到普遍的推行,被历代王朝列入法典,其间虽然个别地方略有改 订,就其大体而言,可以说是始终一贯,而且作为传统伦理的重要 表现形式,植根于民间,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0
中国古代典籍所称丧服,是“天子以下,死而相丧,衣服、 年月亲疏隆杀之礼”,不仅指居丧者的服饰,还包括居丧的时 间和居丧期间生活起居的特殊规范。凡此种种,又以居丧者与 死者的血缘关系的亲疏而有或重或轻,或长或短,或繁或简的 隆杀之别。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仪礼·丧服》疏中对这种丧服 制度的形成作过这样的表述:“黄帝之时,朴略尚质,行心丧 之礼,终身不变”,“唐虞之日,淳朴渐亏,虽行心丧,更以 三年为限”,“三王以降,浇伪渐起,故制丧服,以表哀情”。 其中虽有后世儒家的涂饰之词,但指出丧服制度的形成是在已 经进入阶级社会的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以降的世代, 并且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则大致不误。丧服一词,最早见 于《书·康王之诰》,这篇西周前期的文献提到成王去世,其子 康王继位,在即位典礼上,康王穿着王者的服饰,麻冕黼裳, 接受诸侯群臣的朝贺。典礼完毕,“王释冕,反(返)丧服”11 , 按照制度为父亲服丧。
古人重视服丧期间的表现,以论德行之高下,禁止饮酒作 乐、生孩子等行为。
12
血缘关系越远,情感自然会递减。这种现象礼书称为 “减杀”。古人根据家族亲情“减杀”的原则,制定了相 对应的五等丧服:斩衰(衰cuī)、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直系向上,亲情逐代减杀,称为“上杀”,;直系向下, 称为“下杀”;亲情向旁系亲属的减杀,称为“旁杀”。
许多民俗学家认为,丧服的最初意义在于表示某种禁忌。 原始社会的先民出于对鬼魂的恐惧心理,担心死者会降祸作 祟,为了不被鬼魂辨识,免遭灾祸,在办理丧事时往往披头 散发,以泥涂面,衣着也同平时大不一样。到后来随着伦理 观念的进步,丧服的意义也逐渐演变为主要表达对死者的悼 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种形式,即所谓“饰情 之表章”。
根据血缘关系又将亲属分为宗亲与外亲、妻亲。同姓本宗 为宗亲;母亲的本宗亲戚为外亲;妻子的本宗亲戚为妻亲; 姑、姊妹是本宗,但其子女随父姓,亦为外亲。由宗亲、外 亲而妻亲,其服丧的范围逐渐减少,丧等亦依次递减。
14
一、斩衰
1、材质 2、适用范围 3、穿戴期间
15
二、齐衰
1、材质 2、适用范围、穿戴期间
16
三、大功
1、材质 2、适用范围、穿戴时间段
17
四、小功
1、材质 2、适用范围、穿戴期间
18
五、缌 麻
1、材质 2、适用范围、穿戴期间
19
还应该提到的是,《仪礼·丧服》规定对未成年去世的宗族成员 另有一套服丧等级,分为殇大功九月、殇大功七月、殇小功五月三 种。郑玄说:“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可哀伤者。”所谓未冠笄, 是指未满二十岁。据《仪礼·丧服传》,“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 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 无服之殇”。宗族成员未成年死亡,就依其血缘关系的亲疏,并分 别长殇、中殇、下殇的不同情况,决定服制的轻重,但即使最亲的 子女、弟妹、叔父、姑母,其长殇也只服大功九月,总的原则是轻 于成人。
7
• 从高祖到己身五代,称为“五服”。出了“五 服”,如何服丧?
• 一是“五世(从父上数五世)袒免(wěn)”, 即所谓“素服”,即在其入殓、出殡时左袒(左 臂袒露)、著免(头上结一条一寸宽的丧带); 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
• 二是“六世,亲属竭也”(即同六世祖的亲属便 是无服亲了 )。
8
(二)、丧服分类
13
从自己开始,上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 孙、曾孙、玄孙,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 叫内亲。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 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同时, 期亲指父系亲属,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 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