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源远流长,世代相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中,包括了儒家思想、礼仪制度、家族观念、宗族制度以及封建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制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礼仪之道,提倡仁爱和忠诚。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就是“仁”,即关注和关爱他人,尊敬上级,关心社会公众利益。
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力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行为准则中,并在传统的社会制度中得到了体现。
其次,礼仪制度在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包括了婚礼、葬礼、宴席等方方面面。
礼仪制度体现了中国人对宗族观念和家庭重点的关注,通过规定仪式和礼节,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秩序。
此外,礼仪制度也是一种社会规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再次,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在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家族的利益,将家族放在第一位。
家族制度是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核心之一,它由共同的祖先、世袭的财富和封建等级组成。
家族观念强调了亲人之间的关系和亲情的重要性,并通过严格的家族规则和传统,维持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的延续。
同时,宗族制度也是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宗族制度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宗族制度以家族和家族部落为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
宗族制度通过规范继承权、婚姻制度、土地分配等,维持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最后,封建制度也是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封建制度以君主主导,以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为核心。
封建制度通过明确的等级和地位,规定了人们的责任和权利。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忠诚和服从关系,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基础。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墨家
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 徒多是下层群众。墨家强调 尚力,节用,兼爱,强调尊 崇天神,鼓吹专制统治。
墨子(战国)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 宏阔的文化精神 •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秦汉帝国
• 秦始皇创立的秦帝国与古罗马、古印度并立三个 世界性大国。
•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 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唯有罗马帝国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 • 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石器)、火的使用、农业
、畜牧业、陶器。
灰黑陶高领三足罐形鼎 龙山文化
陶折复圆 河姆渡文化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群 、家族、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
• 原始观念文化:
宏阔的追求 • 长城 • 阿房宫 • 秦始皇陵 • 长安昆明湖 • 《史记》
秦始皇陵兵马俑
思想、文化的统一
• 秦朝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 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学兴起
书同文
小篆体(the small seal)十六字砖 (秦)海内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
车同轨
黄帝
炎帝
中 华 民 族 远 祖 分 布 图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东夷: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 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 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蚩尤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苗蛮: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景教、伊斯 兰教、医术、建筑艺术等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首先,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文化体现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体系中。
封建王朝以帝皇为最高统治者,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国家的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实行官僚体系。
根据传统的思想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权神授,臣民忠诚。
这种制度文化促进了统一国家的管理和治理。
同时,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还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以德治国,以仁爱和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其次,中国传统的经济制度文化主要以农业社会为基础。
农耕文化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农业制度强调耕稼、秋毫之末不可夺取,注重耕者有其田的原则,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
此外,土地所有权的传统还导致了土地分配的不平等,农民地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第三,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文化体现在家庭和社区结构中。
中国传统家庭的核心是以父亲为首的家族制度,遵循男权制度,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传统社区则以村落为基础,村落自我管理,注重集体利益和社区道德规范。
此外,中国传统的道德制度文化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和教育。
儒家思想将仁、义、礼、智、信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人们追求道德的至善行为,尊重长辈和上级,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制度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变。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逐渐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借鉴了西方的一些政治和经济制度。
中国加强了法治建设,推行了市场经济,并强调科学发展、开放合作和社会公平正义。
尽管如此,中国的传统制度文化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它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持久的塑造作用。
对于中国人来说,了解和尊重自己的传统制度文化,有助于继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中国也应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积极推动制度变革,并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绪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5.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传统:每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8.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9.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社会组织民俗

社区组织民俗较丰富的表现是在庙会上 不同层次 的社区都有自己的中心;而这个中心往往就是庙宇 庙宇通常由一方的民众集资 出工而修建 各村或各 姓推举人员组成理事会之类的机构;负责筹办 主持 落成大典;确定一年之内的大祭 祭祀期间就是庙会 庙祭固有的活动是敬神班子摆供祭神;一般民众烧香 叩头;许愿还愿 庙祭而成为会;它的实际功能变得异 常丰富;活动内容几乎包括社区生活和文化的一切方 面
2 有关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
1分家
宗族在结构上的总趋势是;一方面;家庭和房支不 断分蘖;维持着相对稳定的规模;另一方面;宗族不断合 组 发展成越来越庞大的组织
传统的中国家庭是一个同居共财 养老育小 举行家 祭的多功能社会单元;分家包括分灶 分居 析产 划分 养老送终的义务 设立单独的祭祀
2立族
立族通常需要设立族产;编修族谱;成立宗族管 理班子 立族的方式通常不是直接把各个家庭网 罗在一起;而是按血缘序列用树状结构把各个家 庭归属于一层层的房或支;由房或支构成族 因此; 家族包括多层次的组织
4 社区组织
为了通婚 进行物资交易 祭祀保佑一方水土 的神灵等;人们走出宗族;超越行会;建立更广泛 的互助关系;开展公益活动 这些关系的确立形 成了地缘性的社区组织;并相应地存在着一定的 习俗惯制
村落组织是小型的社区组织;只有那些多姓杂居 的村落;才有必要在宗族组织之外建立村落组织; 以协调居民的关系 村落组织一般有村庙供奉保护 神有些村庙只供土地神;有村规民约界定村民的 义务和权利 外来户取得居住权的条件等;有青苗 会负责与生产有关的事务;如农田用水;防涝抗旱; 家畜管制;看护庄稼;摊派钱物;祭祀鬼神
从立族的过程来看;一村一乡的家族组织往往 是一个一个的房支组织不断加盟的结果
3入族
古代文化制度

古代文化制度古代文化是我们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社会中,文化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还传承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科举制度以及官职制度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化制度。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追求的是至善至美的人格。
在儒家思想中,人们要有孝悌之心,尊重长辈,关爱家人。
同时,儒家思想也注重君臣之道,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体现圣人之德。
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规范行为的作用,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中。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文化制度。
科举制度起源于汉代,唐代开始形成规模化的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是通过文化知识的考核选拔人才,强调了人才的选拔公正性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科举考试一度成为很多人的求学目标,也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不仅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还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官职制度是古代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官职制度规定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在古代中国,官员职位是根据功绩和资历来晋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
古代官职制度的运行,使得国家事务能够有序进行,同时也为人民提供了公正的法律保护。
古代文化制度的重要性无法被低估。
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发展,还对今天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文化制度的传承和发扬,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为我们的社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因此,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好古代文化制度,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展现新的活力。
总结起来,古代文化制度在儒家思想、科举制度以及官职制度三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官职制度规范了官员的权力范围,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古代文化制度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单元测试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1、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叫文化,这是狭义的文化概念。
答案:错2、西方讲文化,CULTURE,它原来的含义是一种栽培、培养,文化就是一种培养,详细讲就是培养人的。
答案:对3、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答案:对4、抛弃不合理的,传统方不致一足落网而全身受缚;承受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无事。
所以马克思说“一切合理的,都应该成为现实的。
〞答案:错5、科学的现代化,必然会带来人文与社会的进步。
答案:错6、人文学科求美,社会学科求善,这与自然科学求真是不完全一致的。
答案:对7、中国文人做学问有三个要点,即文学有三要:“不读?春秋?,不能忘世;不敬?老庄?,不能涉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答案:错8、宗法关系浸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导致专制政体的早熟和长期延续,深入影响了中国社会开展。
答案:对9、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
答案:制度文化10、“刚柔交织,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出自〔〕。
答案:?易经?第二章单元测试1、“礼〞,源于宗教,而后内化为道德,再外化为法律,具备了宗教、道德和法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功能。
答案:对2、孔子是周公的追随者,孔子“以仁释礼〞,试图通过对自然亲情的体验和提升而唤起并强化人们的道德理性,自觉自愿地遵守“礼〞。
答案:对3、到了秦代,经过最高统治者的推广,儒学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以致中华文明被人们称为“儒家文明〞。
答案:错4、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周公提出“明德〞的执政纲领。
为了保证这样一个纲领的施行,周公制礼作乐。
答案:对5、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古代文化从敬鬼神转向重人事。
答案:对6、子思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概念,致力于培养至大至刚的精神,将追求精神的自我完美作为人生的至上意义。
答案:错7、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孔子、孟子以后古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绪论:一、名词: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涵十分广泛,其层次结构则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
狭义文化则排除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即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思维模式、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
2、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选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二、简单:1、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继续发展时期的标志2、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第一章: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答:1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①.早期农耕文化的发生和发展;②.农耕文化重心南移;③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2.周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3.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影响。
①中国文化的农耕性.②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3.宗庙祭祀制(二)君主专制制度与君权至上。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守法与专制的结合形成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2.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3.专制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一、名词解释1.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2.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3.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4.三公九卿:秦朗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朗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
5.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6.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7.科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8.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9.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
10.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11.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12.行卷: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赏识与推荐,士子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13.法律制度: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14.《法经》: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的李埋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15.《唐律疏议》: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公元454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16."春秋决狱":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17.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18."五服":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这本是周代的古礼,来自儒家礼制;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丧服制度.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宗法人伦关系与等级制度在五服礼制中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
二、简答题I,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答: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2.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答: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大权.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3.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第二,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4.科举制的特点是什么?答: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前代选官制度比较,科举制具有以下三个显明的特点:第一,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第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侯皇帝下达诏令;第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5.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科举制对唐宋文化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行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6.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是什么?答: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7.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是什么?答: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重要地位.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8.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答: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领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9.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是什么答: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证宗法的伦理关系,因此传统礼俗规约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其特点是:第一,传统札俗的等差性,严整的礼俗制度维持的是不平等的社会秩序.第二,传统礼俗的调和性,注意等级关系之间的协调.第三,传统礼俗的规范性,这是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礼俗对社会生活的规范是通过礼义原则与礼俗规制的内容结合实现的。
10.传统社会礼与俗的区别与关系是什么答:礼起源于俗,但礼不同于俗.礼与俗的区别在于:俗是民众自发形成的行为习惯,具有纷繁的复杂性的特点,礼是自上而下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其中贯穿着特定的整合社会的理念.礼具有规范,严密,适于操作的特点.札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文化混沌未分时,不存在俗与礼的区别;伴随着既阶级分化,文化分层的过程.礼逐渐从原始习俗中提纯出来.礼最初是人神关系的调节,后来扩展到人,最后扩展到社会,成为严格的社会行为规范。
11,怎格认识皇家贵族礼制的文化特性答:皇家贵族礼制可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不以明示等级尊卑为宗旨,皇家贵族的礼仪活动注意规模与程式;将礼仪过程视为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强化王权,明晰统治集团内的等级与名分始系,礼制成为维系传统社会的强有力的文化纽带。
12.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的表现是什么答;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岁时礼俗的伦理性.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的伦理规范有两重意义,一是自然伦理属性,二是社会伦理屑性. 第二,人生礼俗的家族性.人生礼俗的内容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在个体的人生礼仪上,有着浓厚的家族色彩.第三;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具有一定功能。
13.家训族规的规范功能的表现是什么答:从家训族规的内容看,其礼俗规范功能有如下表现:一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二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三是以劝戒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家训族规因为其与民人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团聚宗族,联系乡里,保障地方,安定社会,服务国家的社会文化功能。
14,怎格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答:秦汉以后君主专制制度日益成熟和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对民众进行严密的人身控制,这一切都给传统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专制社会里,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和民众生活几乎很少不受到集权政治的影响.特别是在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力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沉阿与单调。
15,怎样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答:中国古代法律制度重视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这都表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封建伦理特性.由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法律逐渐儒家化,礼法结合,古代法律既有明显的残酷性和严苛性,又保留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原则.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者享有法律的特权,强调家族内部的身份区别,家国相通,君父相联,伦理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保证了传统中国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固。
三、论述题1.论述宗法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影响答:宗法制作为一种曾经实施的政治制度已成为历史,但宗法制在中国所留下的历史影响,却异常深远.宗法关系,宗法观念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之中,并深远地影响着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家国一体,父权与君权相结合的政治结构,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以亲亲为基础,以君王国家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文化历经磨难而未中绝的文化动力.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之下,在统一的国家基本上不存在的时候,中国文化仍能保存传承,就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当然,宗法制度原则与君王制度的结合,也给中国文化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在伦理政治的限制之下,人们固着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个人的一般要求,易于养成惟上,惟书,惟亲的被动性格,人们大多缺乏文化创新的活力。
2.论述宗法制与王朝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是王权政治的沃土.一方面,在王朝出现危机的时刻,宗室贵族每每自觉地担当起匡扶社稷,复兴王朝的政治使命,使家天下的王权政治模式得到不断的复制与再生.在中国古代,皇室贵族拥有封地与优厚的待遇,人口众多,他们对外有一致的家族利益.而一般臣民习惯于视皇族为国家利益的代表,在国家出现危机时,皇室宗亲自然成为他们拥戴的目标.西汉末年的刘秀就是依赖王室后裔的特殊身份而重建汉家天下的.另一方面,在宗法文化的浸染下,人们将家天下的王权政治视作天经地义的统治模式,不仅旧贵族要重振家门,就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模伤着旧有的宗法模式,构建新的王.朝.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王朝国姓屡经更,王朝政权模式却一如既往,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