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宗教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四章

合集下载

导游基础知识(43第四章第三节)

导游基础知识(43第四章第三节)

三、道教名胜
(一)五岳 4.南岳衡山 位于湖南衡阳。主庙南岳大庙供奉南岳大帝(即衡山 神,主星辰分野),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物。 衡山也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
三、道教名胜
(一)五岳 5.北岳恒山 位于山西浑源。主庙北岳庙, 供奉北岳大帝(即恒山神,主江河 湖海)。
二、道教的宫观
(二)道教发祥地 青城山 ——位于四川都江堰市西南,为蜚声海内外的道教名 山。青城山道教属全真道。
一、道教概述
真武大帝 全国著名的真武庙还有: 广东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 云南昆明太和宫(其建于清初的金殿,俗称铜瓦寺, 为全国最大铜殿,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容县经略台真武阁(为古建筑杰作,属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一、道教概述
文昌帝君 七曲山文昌宫(梓撞大庙)是全国文昌庙的祖庙。
一、道教概述
3.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正一道的形成,事实上就是江南道教的统一命名,统 归龙虎山天师府的领导,并以此与北方的全真道相对。正 一道集符箓派之大成,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 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奉持的主要经典为《正一经》。 道士可以有家室,可不出家,不住宫观,清规戒律也不如 全真道严格。
一、道教概述
(六)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三官(三元大帝):指天官、地官、水官。道教称,天 官赐福(民间视为“福神”,近代又将天官与员外郎、南 极仙翁合在一起,称福、禄、寿三星);地官赦罪;水官 解厄。因道教将三官的诞辰日编在在三元日,即上元正月 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故三官大帝又称“三 元大帝”。
二、道教的宫观
(三)其他道教名山大观 崂山——位于山东青岛市东。为全真道随山派祖庭, 全真道第二丛林。
二、道教的宫观
(三)其他道教名山大观 成都青羊宫——位于四川成都市郊。

《中国文化概观》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中国文化概观》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任务1:观看第十七讲汉字古文字系统,第十八讲汉字今文字系统,第十九讲汉字六书,第二十讲汉字的基本精神视频;
任务2:学习汉字书法演变文本辅导;
任务3:观看《中国文化概观》第二十一讲儒道思想,第二十二讲墨家、法家和两汉经学,第二十三讲玄学理学,第二十四讲清代朴学视频;
任务4:学习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本辅导;
任务3:学习文化与中国文化文本辅导;
任务4:观看第七讲中国地理和历代疆域总体特点,第八讲历代疆域介绍,第九讲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与现状视频;
任务5:学习中国古代地理与行政区划文本辅导;
任务6:观看第十讲中国历史发展概述,第十一讲讲宋元明清历史视频;
任务7:学习历史上少数民族的下落参考资料;
任务5:《中国文化概观》课程参考资料-中国传统节日。
任务2:《中国文化概观》中国传统艺术重难点剖析;
任务3:《中国文化概观》第二十九讲肉食、酒与调料,《中国文化概观》第三十讲衣冠服饰之头衣,《中国文化概观》第三十一讲衣冠服饰之头衣分类,《中国文化概观》第三十二讲衣冠服饰之上衣,《中国文化概观》第三十三讲衣冠服饰之下衣和配饰;
任务4:《中国文化概观》课程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婚姻习俗;
任务7:《中国文化概观》课程参考资料-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下落;
任务8:《中国文化概观》第十四讲先秦的姓与氏,《中国文化概观》第十五讲姓氏的来源与变迁,《中国文化概观》第十六讲古代的名字号;
任务9:《中国文化概观》课程参考资料-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模块二
第五章汉字、第六章学术思想、第七章宗教思想、第八章古代教育、第九章科举制度
任务1:学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文本辅导;
任务2: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文本辅导;
任务3:观看第二十九讲肉食、酒与调料,第三十讲衣冠服饰之头衣,第三十一讲衣冠服饰之头衣分类,第三十二讲衣冠服饰之上衣,第三十三讲衣冠服饰之下衣和配饰视频;

大二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1

大二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1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历程四字歌)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元谋肇始,(元谋猿人为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猿人,上古文化由此开始)京火生光(北京猿人发明用火,上古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辉)。

新石标志,仰大红良。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最著名的四个代表)原始观念,日趋缤纷。

三大崇拜,境祖图腾。

(自然环境崇拜、祖先崇拜亦称生殖崇拜和图腾拜为原始人的三大崇拜)最古艺术,陶塑犹存。

童年气息,活泼天真。

人类在世,两大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自己。

母系社会,石器时代。

娲庖农巢,燧人列排。

(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人物)父系社会,铜石共在。

私有产生,五帝登台。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禅让非虚,古制光彩。

石铜并用,生产加快。

国家建立,曙光初开。

上古文化,多元状态。

三大集团,共呈精彩。

(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为上古时代中华大地的三大文化集团)华夏居北,黄河一带。

炎黄共工,三支一脉。

东夷位东,鲁徽一带。

蚩尤后羿,归属此派。

苗蛮据南,长江一带。

伏羲女娲,在此舞台。

文明前夜,纷争突起。

炎黄联袂,蚩尤败绩。

炎黄内讧,炎帝南移。

黄代华夏,独举大旗。

继征夷蛮,节节胜利。

华夏主流,奠定大局。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人猿叩别,文化发端。

起始同类,嗣后变迁。

商人迁殷,文字出现。

贞人记事,有册有典。

文明时代,首开纪元。

殷商时期,思维混沌。

尊神重巫,以神为本。

听命上帝,侍奉鬼神。

武王伐纣,以周代商。

文化维新,成果辉煌。

宗法建制,分封起航。

制礼作乐,律定纪纲。

仪为形式,礼节揖让。

(礼仪是周礼的外在形式,讲究礼节揖让)亲亲尊尊,礼之二纲。

周礼主旨,八字统括:贵贱须别,尊卑排行。

(别贵贱、序尊卑是周礼的主旨)周人之礼,儒家发扬。

礼制文化,周人首创。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天子失威,礼崩乐坏。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针灸
中医在临床治疗时,针对病人头痛,医生会从手指扎针,让西医大 惑不解;有时中医诊断病人「肝火旺」,西医去测量他的肝脏指数, 却毫无异象,也让他们产生质疑。中、西医学交流的障碍,绝不只是 中英文之间的差异而已,而是整个理论系统南辕北辙。这两套系统沟 通起来,如何找到对话的焦点? 针灸是最早、也最受国际重视的中国医疗技术。英国剑桥大学教 授李约瑟探讨中国科学史的巨作《中国之科技与文明》中,有探讨针 灸的专书,里面提到早在一九○一年就有法国人在中国学习针灸,三 十年后回国推展,使针灸技术因此传入欧洲。 最震撼西方世界的,是一九七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森访问大陆时, 随行一名记者突患急性盲肠炎,开刀手术后接受针灸止痛,效果奇佳, 让许多随行的外国医师叹为观止,针灸的名声因此传扬开来,不仅许 多医师那时开始学习针灸,有些国家如美国、德国、西班牙在其后的 二十几年内也陆续开设针灸科系或学院,世界卫生组织更将它列为重 点研究对象,像研习技术、翻译经典、制定国际标准穴道名词、召开 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等。
3、对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探索
4、方法与手段
中医采用不割断子系统间的关联关系的方法来研究人体,较能正 确地反映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它应用所有能应用的知识,即多 学科知识来研究人体。 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西医学把人体分 割为小系统,割断子系统的联系来处理问题,也就是把整体分为部 分,把部分再加起来作为整体 。 中医综合各学科知识,综合各种治疗手段等。如《内经》是集许 多医家的成果。西医重视多学科发展。如西医与其他科学相结合, 产生了医学物理学、医学化学、医学信息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 理学等。 中医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思想。中医的定量是以模糊数学方法为 手段。如脉有浮、沉、迟、数、虚、实数十种,舌苔有薄白苔、厚 腻苔、薄干苔等。西医注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各个层次上分析, 又在各个层次上综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
高山——有高才有低
事物之间这种对立相反的 关系是复杂的。从表面上 看来,它们相持不下、互 不相容,但老子经过深入 的观察和思考后发现,它 们之间又是互相包含、互 互相包含、 互相包含 相渗透的。 相渗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祸之所伏。 正是由于对立双方的这种 互相包含互相渗透,才使 得它们之间能够彼此相通, 并最终导致了互相转化。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并不是要灭绝私欲, 而是主张恬淡为上,把私欲控制在 一定的限度之内,使其不至于对社 会和人的身心造成危害 。 弃绝“智巧” 弃绝“智巧” 智慧出,有大伪 老子这里所批评的“智”,显然不 是今天我们所谓的聪明、智力,不 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而是指心机、奸猾、狡诈、巧伪, 它不是出于人的自然本真之性,不 符合自然的原则,所以老子称其为 “大伪”。 弃绝了智巧和诈伪,人心就恢复了 淳朴自然的本来状态,社会也就恢 复了正常的生活。
老子骑牛图
尹喜才看清青牛所驾的车 中,一位老人须发如雪, 仙风道骨,气度不凡。 尹喜恭恭敬敬地行过大礼, 然后,小心翼翼地向老翁 提出,请他在函谷关住些 日子。 老子在函谷关住了一百多 天,常常与尹喜彻夜长谈, 向尹喜传授内外修炼的方 法。经尹喜再三恳求,著 书五千余字后西出幽关而 去。
国 画 《 老 子 出 关 》
高山流水,生生不息
“道“法自然 道
老子所谓的“自然”, “自然” 不是现代人所谓的“自 然界”或“大自然”, 而是自己如此、本来如 自己如此、 自己如此 自然而然的意思 。 此、自然而然 人法地,地法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道”所以受万物尊 崇,就在于它是“自然” 的,从不对万物发号施 令,从不对万物进行丝 毫的限制与干扰,完全 顺其自然地任万物自我 化育、自我完成。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影响广泛存在于音乐、绘画、 雕塑、建筑等方面,尤其对 寺塔艺术和佛窟艺术影响。 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 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成 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艺术 宝藏。
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
因果报应、轮回转生、 修行成佛等一套说教。 这些说教对人们的心理 造成巨大冲击,并逐渐 形成庙神膜拜和超度亡 灵的信仰民俗。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求法的 佛教
第一节
求仙的 道教
第二节
三教合流
第三节
2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玄奘(zhidao602年-664年),是唐朝 著名的“三藏法师”(对精通佛教圣 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9
大乘佛教
乘是车子、运载的意思,大乘即大车子,小乘即小 车子。它们的喻义是搭乘佛法,离开苦难的此岸,到达 快乐的彼岸。之所以称为小乘,是因为小乘的小车子只 是用来运载自己(度自己)的,而大乘的车子不但运载 自己(度自己),而且还用来运载他人(度他人)。小 乘倾向自觉,只求自己觉悟而脱离生死,并无济度众生 的意思;大乘则在自觉之外还要觉他,要救度一切众生 而同登彼岸。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过程必须是一方面 通过思辨、禅修获取无上的智慧;另一方面以利乐众生 的慈悲心,做种种助人、度人的善行。
31
道教方术,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其中的命、相、卜,显然属于唯心主义和迷信范畴, 但尽管如此,其中一些方法在心理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如“山术”中的食疗、筑基、拳法等,“医术”中的方剂、针灸、等,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

五、佛教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
佛教依附政治而发展,其兴衰存亡,制约于世俗君 主,受国家权力所直接支配控制。 以儒释佛,以佛合儒,佛教接受儒家传统政治思想 的改造而不断儒化。 佛教通过参与政治,服务皇权,体现出其“辅助王 化”的世俗政治功能。 佛教僧人被置于严密的国家行政控制的监管约束之 中,一定程度丧失了作为宗教组织所应当具有的相 对独立性。
禅宗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
当我细细看, 啊,一颗荠花, 开在篱墙边! 墙上的花,我把你从裂 缝中拔下; 握在手里,拿到此处, 连根带花。 小小的花,如果我能了 解你是什么, 一切一切,连根带花, 我就能够知道神是什么, 人是什么。
三、佛教的宇宙哲学观
1、须弥山与大千世界 须弥山原本是印度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著名神 山,须弥是梵文的音译。佛教创立,借用印 度民间古老神话传说,把须弥山作为宇宙的 中心。佛教认为,须弥山是耸立在宇宙中心 的一座高山,其他海洋、山川、河流、大地 等等,均是围绕须弥山而依次排列,无限延 伸而构成宇宙世界。
灭谛 指消灭烦恼与痛苦,获得彻底解脱与自由 的真谛。 道谛 指灭除烦恼的修行之道,是揭示灭苦的具 体方法即通向涅槃或达到涅槃境界的正道 。
八正道”亦称为“圣贤八道”,是“道谛”的具体 修行理论与方法。具体分为正见、正志、正语、正 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即对“四谛”的正确理解;正志亦称正思维, 是在正见的基础上对“四谛”作认真细致的思考; 正语,指语言正确,不说谎不骂人,不作一切非佛 理之语;正业,指行为正确,不盗、不淫、不杀生 等等;正命,指修行过程中克己知足,所作所为符 合佛门戒律规定的正当生活;正精进,集中精力, 正确修行;正念,随时忆念佛教“四谛”真理;正 定,根据“四谛”道理,专心正确修习佛法禅定。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四课古代宗教(实用模板)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四课古代宗教(实用模板)

古代宗教模块一原始宗教说到宗教,有人会认为是封建迷信,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偏颇的思想意识。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古代宗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全方面和全过程,甚至很多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早在尚无成文历史的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人类最早的宗教,而且在很长一段的原始社会发展时期,仍存在着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初期状态的宗教,被称为原始宗教,多表现为对植物、动物、天体等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生殖、图腾和祖先的崇拜等。

这些表现了早期的人类对外界及自身的意识,具有自发性、地域性、氏族性、象征性等特点。

项目一 自然崇拜天体崇拜自然力崇拜自然环境崇拜 动植物崇拜主要指对日、月、星等天体的崇拜。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主要指对风、雨、雷、电等自然天象的崇拜。

(“雷公”“电母”“风婆婆”) 主要指对山川湖海等的崇拜。

(“雷公”“电母”“风婆婆”)崇拜的种类很多,小至昆虫、龟蛇,大至虎豹熊罴,有野兽,也有牲畜。

植物崇拜也有很多种类,最常见的一种是对农作物的崇拜,其次是祭树神,均是祈求丰收、平安等。

项目二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指把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看作与自己的民族有某种特殊关系,是本民族的象征和保护者。

图腾崇拜体现在原始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旗帜、舞蹈、服饰、文身、祭祀仪式及各类器物的装饰等。

项目一先秦诸子图腾崇拜发展的三个阶段010203对动植物直接认同、崇拜,建立幻想中的血亲关系。

构建半人半兽或人兽结合的图腾形象部分重要图腾随着氏族、部落的扩大、融合而被不断地综合化、艺术化。

项目二 史学的发展从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发展而来的龙凤崇拜逐渐形成一种龙凤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项目三祖先崇拜早期祖先崇拜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先祖丰功伟绩的赞颂;二是对先祖美德的赞美,即崇拜的是祖先的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从中发展出圣贤崇拜,成为人文主义的文化理想,起到了增强氏族成员的认同感,强化氏族团结的作用,有利于氏族的发展和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宗教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
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最大特点。

一、传统宗教发展历程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就有了原始崇拜。

例如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发现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说明他们已经具有关于灵魂的观念。

1、原始宗教主要崇拜形式有:
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

如图腾崇拜就是原始部落中,人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或植物,并把它神话为部落的保护神,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

英雄崇拜是把真实存在或者幻想出来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作为崇拜对象。

中国原始英雄崇拜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部落首领,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一类是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明者,如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

2、儒教
儒学通过孔子、孟子创立,董仲舒完成,到宋明理学发展和升华,最终成为具有礼教性和宗教性的博大、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符合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需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和主干。

历代统治者为强化儒学思想的精神统治,进一步将孔子神圣化,将儒学宗教化,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因此发挥着宗教的社会功能。

董仲舒作为先秦儒学的继承者和汉代儒学的奠基人,有——汉代孔子之称。

儒教的基本思想(简答)
儒教的基本思想具有宗教性和礼教性,其特点是:
一是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是儒教信仰和制度的核心。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祖辈中的圣贤突出出来,使其人格得到神化。

黄帝、尧、舜禹等圣贤,都被隆重地加以祭祀。

随着孔子地位的一日高于一日,封号越来越高,祭孔的规格也越来越高,孔子及历代群儒也进入孔庙。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崇拜的神灵,来自人世而非彼岸世界。

所以它重视现实人生和人伦道德。

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观点。

儒教认为天人并非对立,神人可以相通。

董仲舒进一步吸收、融合法、道、阴阳各家学说,建立起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

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佛、道两家精义,使儒家“天人合一”的道德论和宇宙观更加成熟、完善。

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是儒教的重要特征。

儒家非常重视宗教在政治、伦理上的教化功能,将儒学和政治、伦理融为一体,和世俗生活、百姓生活紧密结合,所以儒教既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又得到自下而上的普通庶民的支持,这是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并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

3、道教
道教产生于东汉,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系统宗教。

道教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为宇宙起源论。

道教的理想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

为此,道教徒探索了种种修炼方式,如内养功、炼丹等。

4、佛教
佛教是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的。

古印度佛教有大乘教和小乘教两派。

只注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

而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称大乘佛教。

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鼎盛。

出现了许多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派。

主要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和密宗。

佛教基本思想有四谛说、缘起论、业报轮回和三法印
等理论。

其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苦、一切皆空。

四谛说(名词):谛即真实无妄的道理。

“四谛”包括苦、集、灭、道,是佛教坚持的四种宗教义谛。

苦,是佛教对人生的总体评价。

集,就是人生痛苦原因的集合。

灭是人生苦难的寂灭,佛教徒称这种境界为涅,即进入极乐世界。

道是追求涅般的途径和方法。

以儒、佛、道三教合一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宗教有那些特征呢?
二、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
1、中国传统宗教的不发达性
中国人和是其他民族相比,宗教观念淡薄,信仰系统宗教的人数比例很低。

中国人没有因为纯粹的宗教原因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

向欧洲历史上的十字军东侵等战争,就是宗教战争。

在中国历史上,各宗教基本和平相处,没有大的宗教迫害,宗教势力总是依附于王权。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有这样几个原因。

民众宗教观念相对淡薄。

中华民族是农耕稼穑为生,人们不得不付出巨大的辛苦谋求生活。

这就使人们集中精力于衣食住行,而无暇幻想。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中国人看重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喜欢虚无缥缈。

中国古代的神和其他民族的神相比,也是人性多于神性。

如开天辟地的盘古、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伏羲、神农等,这些人与其说是神,不如说是原始先民心中伟大的发明家。

宗教从未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在中世纪占据一切意识形态领域长达千余年,统治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权高于皇权。

而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宗教一直是统治者利用的工具,中国没有出现政教合一的王朝,从来没有!宗教从未凌驾于政权之上,而是依附于王权。

中国系统宗教大多是舶来品。

中国系统宗教大多是从外族引进的。

历史上,先后传入中国的系统宗教有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

犹太教在世界各地都曾受到排挤,12世纪来到中国后,中国人尊重他们的信仰,不歧视他们。

后来,在中国的犹太教被中国文化同化。

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虽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但未受到强力限制。

2、中国传统宗教的实用性
中西方宗教心理差异。

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把人生的意义寄托于上帝,寄托于来世天国。

中国人追求的是现世的快乐,不把幸福放到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他们担忧“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喜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所以中国传统文学创作往往是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中国民间流行鬼神信仰,中国人信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人相信有实际功用的鬼神。

中国民间信仰的鬼神都贴近民众生活,为民众降福消灾,某神灵验,则香火旺盛,否则,则门可罗雀。

临时抱佛脚,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

观音菩萨成了救苦救难的送子娘娘,这种实用功利性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是随处可见的。

信仰实用性在道教中表现为不强调来生来世的重要,追求人生的理想是长生不老,白日飞升,得道成仙。

信仰实用性在佛教中表现为禅宗倡导的“本心即佛”,反对苦修、坐禅、读经念佛,否定一切清规戒律。

主张顺应自然,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向中国人的实用心理妥协的结果。

也是佛教来到中国后本土化的一个标志。

3、中国古代宗教的兼容性
中国人宗教信仰还具有兼容性。

中国人信仰宗教主要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谁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就相信谁,对中国人来说,几乎不存在信仰的纯粹性问题。

当然,中国人对异教徒也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而不会想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将异教徒视为洪水猛兽,在中国各种宗教信徒可以和睦相处,如在《红楼梦》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僧一道形影不离,《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同时存在。

这种多种宗教共生共存的现象,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教的兼容性。

官方宗教政策也具有兼容性。

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某些帝王偏爱一种宗教,如梁武帝佞佛、唐初皇帝把道教位列三教之首,但总体上来说,历代统治者对各种宗教基本上是一视同仁,不过分抬高,也不过分贬低。

所以各宗教在中国基本相安无事,和睦相处。

各种宗教之间相互融合。

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渗透是众所周知的。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生根开花,曾援道入佛。

许多名僧学习神仙方术,用道家思想解释佛教。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正统文化,其他宗教为了立足中国都依附于儒家的礼教。

道教初创就从儒家吸取营养,强调积德行善,尽忠尽孝。

佛教初入中国就注重不与儒家伦理相悖。

宋明时期,儒、佛、道三教合一,就是最好的例证。

以上是中国传统宗教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传统宗教的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