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痛运用心胃同治方法探讨
国医大师徐景藩论治胃心同病

国医大师徐景藩论治胃心同病▲徐景藩国医大师(1927.12-2015.3)徐景藩,首届国医大师,曾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中老年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溃疡病患者,不少兼有胸闷、心悸,甚至心痛彻背等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病症,并且往往因为一病的加重诱发或加重另一病,谓胃心同病也。
《灵枢·厥病》谓:“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
”这是古人对胃心同病的早期认识及典型症状描述。
徐景藩通过临床实践,在脾胃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诊治胃心同病临证经验归纳如下,以飨同仁。
胃居心下脏腑相关胃与心相邻,胃居心下,经脉络属,关系密切。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宗气乃由自然界吸入之清气和经由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助心以行血,故胃与心生理上息息相关,胃气旺盛,气血充足,则心脉流畅。
胃居中焦,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若脾胃虚弱,精微亏乏,气血不足,宗气乏源无以贯注心脉,心脉痹阻则可致心痛。
或因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痰瘀内停,心络闭阻,发为心痛。
心主血脉,有助胃的受纳、腐熟。
若胃阳虚微,阴寒内盛,可上逆心胸。
而心气不足、心血瘀阻的患者,气血运行不畅,食少不易消运,有时在心悸、怔忡、真心痛等发作前,常出现胃部的症状,不少上腹部不适就诊于消化科的患者往往是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重症。
因此,胃与心的生理、病理相互影响,病症可以相兼,应认真诊察,慎为辨治。
审因辨证重视舌脉胃心同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痞满不适,呃逆嘈杂,恶心呕吐,同时兼有胸闷心悸,甚则心痛彻背,面白汗出,头昏乏力。
舌为心之苗,舌为胃之镜,心主血脉,胃气贯脉,故在四诊时应细心注意舌象和脉象。
胃心气阳虚者舌多淡胖,边有齿印,或兼有紫气;阴虚者舌多瘦小,舌质偏红,或红绛少津;血虚者更见舌淡无华;气滞者苔薄白;寒饮湿阻者苔多白腻滑;痰热瘀阻,阴液亏虚则舌苔黄焦干。
2021中医胃心同治理论及其应用范文

2021中医胃心同治理论及其应用范文 摘要: 通过论述胃与心在部位、经络、五行、气血与功能方面的相关性,以及现代医学对胃心相关理论的发展,阐述胃心同治的重要性。
并结合导师陈宝贵教授的临床应用对胃心相关理论作一浅析。
关键词: 胃心相关;胃心同治;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脑肠轴; Abstract: Thisarticle tries to expound the importance of synchronic treating of heart and stomach,by discuss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omach and heart in position,meridian,five elements,qi and blood,fun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theories about stomach and heart.At same time,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is theory combining with professor CHEN Baogui’s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 heart-stomachcorrelation; synchronic treating of heart and stomach; psychosomatic disease of digesting system; brain-gut axis; 消化系统疾病多伴发不同的情绪障碍,因此深入研究胃心相关理论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胃心相关的理论基础、病理、现代研究和陈宝贵教授用畅情志、和脾胃法治疗脾胃病经验,阐述胃心同治的重要性。
1、“胃心相关”的理论基础 1.1、部位相近 脾胃居于隔膜之下,为仓廪之官;心者,位于隔膜之上,为君主之官。
从“心胃相关”角度探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

天津中医药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20年9月第37卷第9期Sep.2020,Vol.37No.9从“心胃相关”角度探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王红霞,王威,周正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381)摘要:通过心与胃在位置、经络等生理及病理联系阐明心与胃的相关性。
总结临床经验,从补心、宁心、清心、泻心角度辨证治疗脾胃疾病,为消化科临床医生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关键词:心胃相关;脾胃疾病;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519(2020)09-1031-03*基金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拓新工程”课题(201302)。
作者简介:王红霞(1983-),女,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脾胃病研究。
DOI :10.11656/j.issn.1672-1519.2020.09.16“心胃相关”是指心和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胃病的患者常伴有心神方面的症状,心的功能异常在脾胃病中也很常见,在辨证治疗时应充分重视心主神志的作用[1]。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脾胃病患者大多伴有情志方面的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重视心主神志的作用,往往会有很好的疗效。
笔者研究生期间曾有幸跟诊南京中医药大学全国脾胃病专家单兆伟教授,通过跟师学习及在长期的临证过程中,不断反思,反复查阅文献,将“心胃相关”理论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心得总结如下,供同道指正。
1“心胃相关”理论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1.1心与胃的生理联系1.1.1位置相邻,经络相连心居于膈上,乃君主之官;胃居于膈下,乃水谷之海,两者一位于膈上、一位于膈下,仅以一膜相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胃脘当心痛。
”唐宋以前,由于心与胃的位置相邻,常心经本身的病变和胃脘痛相混淆[2]。
在经络联系方面,《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于脾,上通于心……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
基于中医心胃同治理论治疗胃心综合征心得

• 1724•光明中医2020 年6 月第35 卷第11期CJGMCM June 2020. Vol 35. 11基于中医心胃同治理论治疗胃心综合征心得张雪峰苏和张晶6摘要:胃心综合征是由食道或胃部疾患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症候群。
临床中发病率较高,易被误诊为冠 心病心绞痛。
中医临床上根据症状常将其归为‘‘心悸”“胸痹”等范畴,或直接命名为“胃心痛”。
临证治疗时单纯从心论治常常效 果欠佳,采用心胃同治则每获良效,本文从中、西医角度阐述了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为临床中医治疗胃心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心胃同治;胃心综合征doi : 10. 3969/j. issn.1003 -8914. 2020.11.046文章编号:1003 -89 丨 4 (2020) -11 -丨 724 -02胃心综合征(Gstrocadriac Sydnrome,GAS)又称Roemheld综合征,是由食道或胃部疾患(如:胃、十二 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溃疡病胃后壁穿孔等)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症候群~。
文献报道较少,但临床工作中非常常见。
其临 床特征为患者在既往慢性胃病的基础上出现非劳力性胸痛、胸憋闷、心悸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心电图检查常正常,少数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易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
当排除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后可诊断为胃心综合征。
中医学中暂没有与胃心综合征完全对应的病名。
临床上根据症状常将其归为“心悸”“胸痹”等范 畴,或直接命名为“胃心痛”。
在中医学古籍中对其描述最早见于《灵枢•厥病》言:“厥心痛,腹胀胸满……胃心痛也。
”形象描写了G A S的临床表现,并首次提出了“胃心痛”的病名[2]。
笔者在总结前辈临床治疗经验后发现,这类病人采用“心胃同治”理念辨证施治,可获良效。
现本文将从治疗胃心综合征中应用“心胃 同治”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经验进行简单论述,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D1心胃同治相关的中医理论基础1.1心与胃生理关系上密切相关肺之清气与脾胃水谷之气相结合生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胃痛同病异治3则

证 。或 短 气悸 乏 , 复 自汗 , 或 四肢 浮 肿 , 食 无 味 , 虚 饮 心
烦 闷, 坐卧 不安 。 总 其 病机 不 外乎 “ ” 此 患者 虽无 ” 郁 ,
以 上 诸 症 , 痰 多 、 白腻 、 弦 , 但 苔 脉 亦属 湿 阻 , 机 郁 滞 , 气
行 , 时需服 泻药 方下 , 平 舌淡红 , 苔腻 微黄 , 脉弦 。证属 胆 腑 实热 , 以和解 少 阳 、 治 清泄 阳 明。方用 大柴胡 汤加
剂 , 煎服 , 后诉 汗 出 , 水 3剂 加桂 枝 3 , 服 7剂 , 症 g继 诸
基本 消失 。 按: 温胆 汤 首见 于《 急 千金要 方》 用 于“ 备 , 大病 后
厚朴 花 1 g 炒 麦 芽 3 g 乌贼 骨 1 g 浙 贝母 6 。 日 1 0, 0, 5, g
达 到 治 疗 目的 。 3 大 柴 胡 汤
李 某 , ,5岁 ,0 8年 4月 初 诊 。 胃脘 隐痛 , 男 4 20 时 自觉寒 热 , 差 , 纳 嗳气 , 酸 , 便偏稀 、 细 , 5日 1 泛 大 变 4~
服 热 药而不 效 者 宜之 ” 瘀 血 阻 于 胃络 , 通 则 痛 , , 不 瘀
沈某 , ,0岁 ,0 8年 3月初诊 。来 时见 胃脘 疼 女 3 20
为有形之 邪 , 故痛有 定 处 , 间较 重 , 其 月经 亦说 明 夜 从
患者 以瘀 为主 。选 用丹参饮 配 以活血理 气之 药共 奏活
也 。
— —
砂仁 6 , 芎 1 g 赤芍 3 g 当归 3 g 桃 仁 1 g 郁 李 g川 0, 0, 0, 0,
中西医结合疗法如何治疗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如何治疗慢性胃炎大家都知道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就是胃,能够对进入人体内的食物进行有效的分解,使得在分解过程中身体所需的营养都能得到相应的补充,为人体生命能力的维持提供条件基础。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消化功能正在承受着各种类型的胃部疾病的侵袭,对于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隐患,慢性胃炎就是其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胃病,如果患上慢性胃炎,那么会有怎样的症状表现,又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呢?“十人九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中的“胃”主要指的就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西医病名,中医中这种病属于“胃脘痛”范畴,在就诊过程中所表现的主要症状多数都是胃痛、胃胀、恶心等。
中医笼统的概括了胃脘痛的诊断,将西医中的许多相关疾病都归于其中,比如胃癌、功能性胃病以及消化性胃溃疡等。
在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时,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会更加明显,今天就一起来探讨如何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有效的治疗慢性胃炎。
一、中西医结合辨病诊断如果患者出现胃部疾病,那么就需要根据实际的症状表现,判断是不是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痛,将胃癌、食管裂孔疝、功能性胃病、胃扭转以及消化性溃疡等诱发的胃脘痛都排除掉。
西医中对慢性胃炎发病原因的研究表明,患者出现慢性胃炎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导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这种全胃炎通常情况下都是以胃窦为主的,而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则是胃黏膜层的主要表现。
有些胃炎患者在后期中非常容易导致胃黏膜固有线体出现萎缩症状与肠化生。
西医中通常都会采用内镜检查以及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对慢性胃炎进行检查和确诊。
二、慢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原因要想有效的治疗慢性胃炎,就需要对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有着全面的了解,这样才方便对症下药,使得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在进行慢性胃炎治疗时,首先就需要将发病原因找出来,然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行高效的治疗,这样不仅治疗效果明显,而且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显著提高。
运用和法辨证治疗慢性胃痛

运用和法辨证治疗慢性胃痛
王春才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1993(0)4
【摘要】慢性胃痛,临床常见。
因病程迁延,虚实兼挟,寒热错杂,体用并病,升降紊乱,治颇棘手。
笔者认为,因本证病机之关键为胃气失和,故治疗理当和胃为主。
和法正
可调和寒热、补虚泻实、和降胃气而流通,通则痛止。
为此,笔者运用和法治胃脘久
痛疗效满意,现结合病例简介如下。
一、温和营卫,护膜固表皮肤为在外之表,禀承大气之寒热。
胃粘膜乃在里之表,禀承水谷之寒热。
胃表亦需营卫之气的温润、营养、固护。
营卫充调,则胃表坚固,自能御邪;反之。
【总页数】2页(P15-16)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药疗法;和解(中医);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药疗法
【作者】王春才
【作者单位】四川省苍溪县卫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和法在辨证治疗慢性胃炎中的临床运用 [J], 朱生岗
2.慢性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J], 王玉贵
3.理气法在胃痛治疗中的地位与运用 [J], 孙富华
4.中医辨证治疗急慢性胃痛的疗效分析 [J], 任伟
5.辨证治疗急慢性胃痛32例 [J], 骆国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慢性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摘要】慢性胃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发病率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危害。
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治疗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该治疗领域优势明显,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文通过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相关经验,对慢性胃痛的中医治疗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慢性胃痛;辨证施治根据胃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笔者认为慢性胃痛的病因大致可分为气滞、血瘀、痰湿、食积和虫症等几种,其病机主要是肝胃不和、热郁湿困、气滞血瘀与脾胃虚弱较常见。
现将笔者治疗慢性胃痛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1疏肝和胃法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笔者认为肝疏泄失常引起胃脘痛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疏泄不及,气壅而滞;二是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胃不和。
其主要病因常见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久郁横逆犯胃,土失木疏,亦可因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年老久病等因素,损伤脾胃,致使中焦运化失职,气机壅滞,从而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一般来说治疗气壅而滞以疏肝为主,治疗肝气横逆以敛肝为主。
然而肝气本身复杂,气郁日久可横逆犯胃,疏泄太过又可耗之成郁,两者可相互转化,并可郁而化热、化火为患。
所以笔者认为从肝论治胃脘痛,不能单纯疏肝或敛肝,而应从调肝疏理气机为治本病的核心。
方选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施治。
常用药:柴胡、枳壳、杭芍、香附、木香、砂仁、甘草。
临症时本法常与清肝、泻热二法并用。
清肝是清肝之郁热,常配左金丸以下气降逆,泄热开郁;泻热是通过泄胃热而缓解病情,常配黄芩、蒲公英等药。
体现了疏理气机,治肝和胃的特点。
较适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胆道感染及十二指肠溃疡所引起的胃脘痛。
临床症见:胃痛、脘痞、嗳气、纳呆等症。
方中调肝之品多属辛散理气药,理气药可行气止痛或降气消胀,所以笔者遣方必用理气药。
疼痛明显者加郁金、延胡、香附;打嗝暖气者加川厚朴、苏梗、旋复花;胸闷恶心、痰涎壅盛者加陈皮、法半夏、枳实、竹茹;胁痛口苦者加川楝子、金钱草、黄芩;大便失调者加败酱草、焦山楂;泛酸者加乌贼骨、瓦楞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 又 舜, 国荣, 2 赵 胡建 中, . 露 消毒丹 对 小 鼠 IN K及 I- 等 甘 F 、N L 2影 响 的研 究 [] 中 国实 验方 剂 学杂志 ,9 95 3 :9 1. J. 19 . () — 1 []宁耀 瑜, 美玲, 宵玲 , 雾化 吸入 鱼 腥草提 取 液对大 鼠呼吸道 及全 3 柯 周 等.
多思善虑, 舌苔薄白, 舌质淡红, 脉弦 。辨证为气郁失疏 。病 因 情志不遂 , 肝郁 气滞, 横逆犯 胃而痛 作 ;气机不 利, 失于疏泄, 则心神失于调畅而 呈现情志异常。治拟理气解郁、调 畅心神为 法 。方剂 以柴 胡疏肝散 合甘 麦大枣汤 加减。可选加绿萼梅 、旋 覆花、佛手 、炒谷麦芽、柏子仁 、灵芝等 品。
神 曲等品。 2 4 调补心脾法 .
Hale Waihona Puke 虑 、抑郁 性心理 障碍 , 就会使机体 处于 一种 高应激反应 状态, 从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导致 胃肠痉挛 、黏膜血 管收缩 、局部
证见 胃脘隐痛 , 喜温喜按, 大便溏薄, 失眠多梦, 心悸健忘, 头 目眩晕, 神疲纳差, 舌苔薄白, 舌质淡, 细弱 。 脉 辨证为心脾双
低下 ;此外, 尚可伴有乏 氏动作反应指数 、呼吸差 、半 卧心律 等反映迷走神经功能的指标异常 。 次是慢性 胃炎患者伴有焦 其
证见 胃脘 隐痛 , 胸脘痞满, 恶心 纳差, 间如有 物塞, 喉 多思 善虑, 惶惶不可终 日, 舌苔 白腻 , 舌质淡红, 脉弦细滑 。 辨证为痰 气痹 阻 。病因气滞痰阻、痰气痹阻于 胃而成 胃痛, 上扰于心而 心失藏神, 呈现情志不 安。治拟化痰蠲 痹、宁心安神为法 。方 剂用半夏厚朴汤合 安神 定志丸加 减。可选 加威 灵仙 、北秫米 、
药合用 , 既可消 除局部炎症 以改善 充血 、 肿胀症状, 又可通 过调
1 9 . . 9 5 1 b
节机体免疫功能促使疾病康 复。在 治疗过程 中, 笔者 向患者 强 调服药时温热、 慢饮, 尽量延长药物经过咽部 的时 间, 以使药物
充分作用 于咽部, 增加局 部药物吸 收, 以达到局 部与全身共 同 发挥治疗作 用的效果。
维普资讯
2 0 年 1 月第 1 卷第 1 期 06 0 3 0
・I 证 , 临 得 ・
中国中医药信 息杂志
・ 1 8・
慢性 胃痛运用心 胃同治方法探讨
王 建康
( 奉化市 中医院, 浙江 奉化 3 5 0 ) 15 0
关键词 :慢性 胃痛 ;心 胃同治
心不藏 神进一步 损害 胃体 , 两者 互为 因果 , 出现 一种疾病两 组 症状 。 现代医学研究表 明, 中医 的心神功 能类似 于现代 医学的各 类神经功 能。慢性 胃炎表 现为 胃痛 时, 同时存 在 胃肠运 动功能 紊乱状 态, 且多数情况 为副交感 神经功 能亢进, 交感神经 功能
中图分 类号 :R 7 . 5 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3 420 )00 8 .2 0 550 (0 61.0 1 0 缺血, 形成大量氧 自由基, 引起脂质 过氧 化反应, 胃肠黏膜被 使 破坏, 导致慢性 胃炎缠绵难愈或加重 。而调整心神类 中药有助 于改善交感 、副交感神经功能, 促进氧 自由基 的清除 。这些都 为治疗本病运用心 胃同治法则提供了依据。
下膈循 胃脘络小肠, 上行挟食道 ; 胃之 大络 出于左 乳下, 上贯胸
膈, 直达宗气结聚之处所, 而宗气直贯心脉 。③血脉相通 。《 内 经》 谓:“ 中焦 出气如露, 上注奚谷而渗孙脉, 滓液和调, 化而 变
赤为血 , 血和 孙络先满 溢, 乃注于络脉 。皆盈 , 乃注 于经脉 ”,
1 理论依据 胃痛属 脾胃之病。脾 胃位居 中焦, 脾主运 化, 胃主 受纳 , 为 水谷之海 、气血 生化之源 。寒邪客 胃、饮 食伤 胃、肝郁 犯 胃、
脾 胃虚弱 等原因, 皆能 引起脾 胃受纳 腐熟 、运化升清之功能失 常, 使胃体受损而发生疼痛 。心位 居上焦, 主血脉 、藏神 。心与 脾 胃密切相关, 其生理基础是:①部位相近 。心藏 胸中, 胃居胸 下, 以膜相隔, 古代 胃脘痛 , 常混称心痛 。②经络相连。足太 阴 脾经从 胃直下过横膈, 入心中, 于手少 阴心经 ; 注 交 手少阴心经
身免疫功能的影响[]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9 7 1 () O 2 J. 19 ;4 4 :7 一7.
参 考文献 :
[]国家 中医药管 理局. 1 中医病 证诊 断疗效标 准 []南京 ;南京大 学出版社 , s.
22 清 胃泻心法 .
证见 胃脘灼热疼痛 , 口干而苦, 躁易怒, 烦 夜寐多梦, 泛酸 嘈杂, 苔薄黄, 舌红, 脉弦数 。 辨证为 胃热扰心 。 因气郁 日久, 病
化热犯 胃, 上扰心神而成 。治拟清泄 胃热 、泻心安神 。方剂用
“ 胃之所 出气血者, 经隧也 。经 隧者 , 五脏之腑之 大络也 。 ”而 心主全身血脉, 故脉道相通 。④功 能相关 。心属火, 脾属土 , 脾
土 的运化有赖心火 的温煦 ;脾主统血, 主运 血, 心 血养神志 , 神 旺反哺脾血 。若 胃痛 日久 , 常呈现脾 胃受损, 导致心不藏神, 而
化肝煎合导赤散加减。可选 加黄连 、龙胆 草、浙贝母 、麦冬 、 远志等品。本证若 伴有大便闭结难解 , 可选加大黄、桃仁化瘀
通腑, 既有利于 胃腑通顺, 又能通脉泻 心, 有助于心神潜藏 。 2 3 蠲痹 宁心法 .
2 治 疗方 法 2 1 理气调神 法 . 证见 胃脘胀痛, 痛连 两胁 , 嗳气频作 , 情绪低落, 失眠多梦,
笔者 临证体 会到, 慢性 胃痛 患者有部 分合并 心神症状 , 诸 如 失眠心悸 、心烦 易怒、多思善虑等, 不纳入整体辨证, 以 若 仅 兼证而加 用安神药品, 其疗 效不佳 。若运 用心 胃同治则能获得 佳效 。特述 录于下, 以供临床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