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肿瘤与微生物感染

合集下载

生物学中的微生物和人体健康

生物学中的微生物和人体健康

生物学中的微生物和人体健康微生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等。

它们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微生物和人体健康的知识点:1.微生物在人体内的存在:微生物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外,如皮肤、口腔、肠道等。

它们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微生物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提高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同时,微生物也可以帮助人体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3.微生物与营养吸收:微生物在人体肠道中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特别是某些微生物能够产生人体无法自身合成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2、维生素K等。

4.微生物与药物耐受性:微生物可以在人体内产生药物代谢酶,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因此,微生物与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密切相关。

5.微生物与感染疾病:某些微生物可以引起人体感染疾病,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导致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6.微生物与肿瘤发生:一些微生物与人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等。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7.微生物与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使得它们在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同时,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也为人体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8.微生物与环境污染:微生物在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某些微生物可以分解石油、有机农药等有毒物质,减轻环境污染。

9.微生物与生物制药: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如生产抗生素、疫苗、激素等。

这些微生物制品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0.微生物与食品安全: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可以引起食品污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因此,食品安全与微生物的控制密切相关。

肝癌的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

肝癌的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

肝癌的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肝癌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肝癌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体内微生物组的影响。

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癌的微生物组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肝癌微生物组的发现研究人员通过对肝癌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组。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与此同时,肝癌组织中的微生物组与正常肝脏组织中的微生物组存在明显差异。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微生物和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特定的细菌株在肝癌患者中呈高表达,并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和基因表达来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二、肝癌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肠道菌群是指寄生在人体消化道内的细菌群落,不仅与肝癌有关,也与肠癌、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肝癌的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首先,一些肝癌患者在肠道菌群中会出现失衡现象,表现为某些细菌丰度减少,而其他细菌丰度增加。

这种失衡状态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其次,肠道菌群中的某些细菌可以通过产生代谢产物,如氨基酸、胆汁酸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肝癌的发生。

这些代谢产物在利用肝脏中的细胞信号通路,并进而改变肝癌组织的生长和转移。

最后,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影响机体免疫应答来调节肝癌微环境。

例如,菌群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三、微生物组和肠道菌群的调控了解肝癌微生物组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可以为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方法来调控微生物组和肠道菌群的平衡。

首先,营养干预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来调控微生物组。

例如,摄入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乳制品和发酵食品,可以增加益生菌在肠道中的数量,改善菌群的平衡。

其次,使用特定的抗生素可以抑制或杀死肝癌微生物组中的有害微生物。

这种抗生素选择性地靶向某些微生物,在不影响肠道菌群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杀灭肝癌微生物组中的病原体。

微生物群落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与机制

微生物群落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与机制

微生物群落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与机制引言:微生物是一类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在内的微小生物体,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

在人体内部,存在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微生物,构成了人体微生物群落。

近年来,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对人类健康和疾病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群落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并揭示其机制。

一、微生物群落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1 人体微生物群落的构成人体微生物群落主要存在于皮肤、口腔、消化道和生殖道等部位。

消化道是最复杂的微生物聚集地,其中以厌氧菌为主。

人体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生殖状态、环境和饮食习惯等。

1.2 微生物群落对健康的重要性微生物群落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它们在免疫系统发育、营养代谢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微生物群落可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防止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此外,微生物群落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有助于维持人体营养平衡。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微生物群落与情绪、行为和认知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微生物群落与人类疾病的关系2.1 微生物群落与肠道疾病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多种肠道疾病密切相关。

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和肠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微生物群落失衡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这些疾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致病菌的增长和有益菌的减少。

调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可以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新策略。

2.2 微生物群落与免疫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等与微生物群落失衡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落中某些菌种的过度增殖会导致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微生物群落的调整可能成为免疫性疾病治疗的新途径。

2.3 微生物群落与心理健康近年来,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落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肠道微生物群落可通过肠-脑轴传递信号影响大脑功能和心理状态,进而影响情绪、行为和认知功能。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摘要:目的对重症监护室感染的影响因素与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并总结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建立预防和控制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 86 例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临床诊治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ICU医院感染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住院患者86 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 26 例(30.2%),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

原因分析:1、患者因其特殊的自身因素,如年龄、患有各种基础疾病,长期卧床。

2、侵入性诊疗护理操作、医疗仪器、物品的消毒等均成为ICU感染的原因。

我们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加强ICU管理2、各种侵入性操作已导致污染和感染环节3、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与护理4、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5、提高手卫生依从性6、提高认识注重医务人员培训。

结论 ICU 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以 G-菌与真菌为主,耐药程度一般较高。

应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降低与控制ICU监护过程中的医院感染并积极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流行。

进行重点监测,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加强基础护理和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管理,重视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等措施可减少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院内感染率;影响因素;护理医院感染对于患者的健康与预后有着负面影响,一些细菌因此还会产生耐药性。

因此,医院感染已经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

ICU 的创建对于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患者病情严重,抵抗力较差,一般患者具有潜在性疾病或长期抗菌药物使用史,使得其中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要比普通患者很多。

探讨胃肠道手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在术中的应用现状

探讨胃肠道手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在术中的应用现状

探讨胃肠道手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在术中的应用现状胃肠道手术必然涉及到微生物定植的上皮屏障的破坏,术前肠道消毒被用来减少感染相关的并发症,但是同样会带来肠道菌群的改变,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准备和手术操作会对肠道菌群产生巨大影响,也会引起功能改变。

下面将从术前准备对肠道内微生物的数目和种类的影响,手术和消化道重建对菌群的影响,肠道菌落结构和数量的改变与胃肠道患者术后并发症间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微生态制剂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从调理肠道菌的角度出发,为胃肠道手术患者快速康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术前准备对肠道内微生物的数目和种类的影响:大型胃肠道手术前禁食、服用缓泻剂、机械排便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均会使肠道菌落在数量和结构上发生改变。

术前肠道准备是为了去除硬粪便物质,降低结肠内细菌负荷,但是肠道准备却会导致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丰度明显降低,而大肠杆菌和肠道球菌的丰度反而增加。

短暂的肠道准备引起的菌群比例失调可以较快的得到纠正,但是预防性运用抗生素会引起长期的菌群比例失调。

手术和消化道重建对菌群的影响:胃肠道手术已经由早些年的常规开腹手术演变为如今的腹腔镜或机器人微创手术,各种加速康复措施的实施使患者恢复速度加快,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切除病变的肠段会导致严重的分解代谢压力,可能需要复杂的重建手术来维持肠道的功能连续性,这些消化道手术重建会在术后显著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然而,胃肠道具备较强的适应新解剖结构的能力。

许多消化功能和营养吸收被认为取决于肠道菌群的作用,正如前述所讲胃肠道的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特殊的共生生态系统,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加工和吸收,因此,对肠道的手术重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下游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影响消化、营养吸收和免疫功能。

手术本身,即使不是毁损性大型手术也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发生重大变化,在大鼠模型中,结肠切除术诱导粘膜相关腔内细菌的转移,肠球菌、大肠杆菌和志贺氏杆菌的数量分别增加了50倍、60倍和200倍。

口腔微生物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口腔微生物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口腔微生物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部肿瘤关系的研究,引发了对口腔微生物与肿瘤之间关系研究的热潮。

本文从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部肿瘤的关系,口腔微生物群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关系,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口腔微生物群落与肿瘤的特殊且密切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口腔微生物群落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对口腔微生物与肿瘤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以实现通过检测口腔微生物对肿瘤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甚至辅助治疗的目的。

标签:口腔微生物群落;口腔鳞状细胞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幽门螺杆菌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tumor Ge Yang,Cheng Lei,Zhou Xue-do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al Diseases,West China Hospital of Stomatology,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classif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s a definite (class Ⅰ)carci-noge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tumors is gaining increased interest. This review focused on thre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al microbiota and tumors,i.e.,between oral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gastric tumors,between oral microbiota and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nd betwee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d tumors. The aims were to realize the early diagnosis of tumors with oral microbiota and support studies on treatment development.[Key words] oral microbial community;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elico-bacter pylori定植于口腔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以细菌为主,是人体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之一[1]。

微生物治疗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微生物治疗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微生物治疗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胃肠道疾病是指影响胃和肠道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体不适和健康问题。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药物副作用和手术风险。

近年来,微生物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微生物治疗是指利用益生菌、益生元和粪菌移植等方式来调节宿主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胃肠道微生物群落是由大量的微生物组成的,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它们与宿主的肠道黏膜紧密相连,共同参与胃肠道的生理功能。

研究表明,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衡与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中,微生物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

首先,微生物治疗可以调节宿主肠道菌群的组成。

研究发现,某些益生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增加有益菌的数量,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

其次,微生物治疗可以调节宿主肠道菌群的功能。

肠道菌群参与多种代谢过程,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消化吸收,以及维生素的合成等。

微生物治疗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改善胃肠道疾病患者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此外,微生物治疗还可以调节肠道免疫系统的功能。

肠道免疫系统是宿主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它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微生物治疗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增强肠道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宿主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微生物治疗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粪菌移植是一种将健康人的粪便中的微生物直接移植到患者肠道的治疗方法。

研究表明,粪菌移植可以治疗顽固性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等疾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此外,某些益生菌和益生元也被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

这些微生物制剂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改善胃肠道疾病的症状和炎症反应。

尽管微生物治疗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微生物治疗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益生菌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新进展

益生菌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新进展

益生菌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新进展摘要: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与微生物相关,是肿瘤导致微生物群体的改变,还是微生物群体的改变导致肿瘤的发生,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没有确切的定论。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慢性炎症反应或基因毒性直接诱发消化系统的肿瘤,肿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也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及细菌异位有关,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从而对肿瘤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治疗作用。

笔者从益生菌对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的作用以及益生菌在减少放化疗毒性和增强免疫功能角度阐述益生菌与肿瘤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益生菌,微生物,肿瘤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probiotics in digestive tract tumorsSuxianxu,Zengyong (Department of Oncology, Dujiangyan People’sHospital,Dujiangyan,Sichuan,611830) Abstrac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gestive tract tumors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lated to microorganisms,whether the tumors cause changes in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 or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 changes cause tumors, there is no definitive conclusion yet. The intestinal flora can directly induce digestive system tumor through chronic inflammatory reaction or genotoxicity. The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of tumor cells may also be related to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 and bacterial ectopic. Probiotics can regulate intestinal flora, treatment the tumo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biotics and tumors from the role of probiotics in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of digestive system and probiotics in reducing the toxicity of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and enhancing immune fun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Key Words:Probiotics, Microorganisms,Cancer 19世纪末,研究者发现微生物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15 ] 。 据 报 道, 岛甲 基 化 在 50% EBVaGC 病 例 中 有 LMP2A 表达。利用胃癌细胞系重组 EBV 感染的研究 发现,LMP2A 负责促进 DNA 甲基化。LMP2A 通过磷
酸化 STAT3 上调细胞 DNMT1 , 使 PTEN 基因 CpG 甲基 EBVaGC 观 察 到 化。与 EB 病 毒 阴 性 胃 癌 相 比, p16INK4A、 TIMP3 、 Ecad、 DAPK 和 GSTP1 等肿瘤相关 基因的甲基化率较高。 EBVaGC 临床病理学特点是以男性为主, 最常见 弥漫型胃腺癌发 的是近端胃包括贲门胃底部和胃体, [14 ] 生频率高 , 提示 EBV 与近贲门端胃癌的发生关系 更为密切,这与胃癌的另一感染性致癌因子 H. pylori 相反,H. pylori 相关胃癌主要病变部位是胃窦部。 另 外, 残胃癌中 EBVaGC 频率高于常见胃癌中 EBVaGC [13 ] DNA 载 频率 。 H. pylori 阳 性 患 者 中 有 较 高 EBV[17 ] 量, 提示 H. pylori 可能调节裂解阶段的 EBV 转化 。 H. pylori 感染后胃再感染 EBV 并最终导致 EBVaGC , 有关 EBV 和 H. pylori 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关系尚需进 一步研究。 1. 2. 2 JC 病毒: JC 病毒 ( JCV ) 属乳多空病毒科多瘤 为非包裹的环状双链 DNA 病毒, 是一种机会 病毒种,
[5 ]
CagA 阳性 H. py研究发现,
lori 患者患胃腺癌的危险是 CagA 阴性 H. pylori 的 7. 4 16. 6 ) 。 Ohnishi 等[6] 首先在动物活 体内实验证实了 CagA 是潜在的癌基因。 研究发现, 在转基因表达 CagA 的小鼠中, 发现胃上皮细胞增生 和胃腺癌形成, 提示 CagA 在 H. pylori 相关性胃癌中的 重要作用。 VacA 基因通过作用细胞膜上的 Na + K+ATP 酶, 影响离子间转运导致多种细胞活性如细胞空泡形成 、 细胞膜通道形成、 凋亡和免疫调节等。VacA 基因存在 但表达 VacA 蛋白仅有 50% 于所有 H. pylori 菌株中, 60% 菌株[3-4]。研究发现, VacA 可导致线粒体去极
· 110·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3 年 2 月第 22 卷第 2 期
Chi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Feb 2013扰细胞骨架各成分, 引起 [34 ] 。 VacA 基因 肌动蛋白重排致使微管结构发生紊乱 信号区有 s1 和 s2 两种等位基因, 中间区有 m1 和 m2 , s1 / m1 基因型与胃癌相关。 病例对照研究发现, 携带 VacA s1 、 VacA m1 等位基因患胃癌的风险分别增加了 16 倍和 5. 7 倍[7], 提示 VacA 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BabA 可导致胃黏膜损伤加重, BabA 表 研究表明, 达与高 密 度 H. pylori 定 植 和 严 重 临 床 后 果 密 切 相 [8 ] H. pylori 菌 株 具 有 CagA、 VacA 和 BabA 关 。因此, OipA 基因在 蛋白质赋予胃癌发生更大的风险。 此外, 西方国家中 东亚地区各种 H. pylori 菌株中表达普遍, OipA 基因表达 仅有少于 50% 的菌株表达 OipA 基因, [9 ] 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有明显的相关性 。 研究表明,Micro RNA( miRNA ) 是一类含 20 25 个核 苷 酸 非 编 码 小 RNA 分 子,通 过 调 控 转 录 后 靶 mRNA,对基因表达起负调控作用, 并在胃癌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Zhang 等 研究表明, 用胃 21 表达 黏膜上皮细胞与 H. pylori 共培养观察到 miRmiR21 在胃癌组织与胃癌细胞株均 上调显著; 同时, miR21 能直接抑制肿瘤抑制基 有不同程度的过表达, 因 RECK 的 表 达,促 进 细 胞 增 殖、 抑 制 细 胞 凋 亡。 [12 ] ChunZhi 等 miRNA221 、 miRNA222 通 研 究 表 明, 过 PTEN 调 控 H. pylori 感 染 后 胃 癌 的 侵 袭、 转 移。 PTEN 基因通过磷酯酰肌醇 3 激酶 / 蛋白激酶 B 信号 或者通过调控 通路 ( PI3K / AKT ) 途径作用于 VEGF, MMPs、 分泌型 VEGF 进而调节肿瘤细胞的迁徙和转 21 和 miR222 两 移。目前,H. pylori 感染时仅有 miR需要进一步研究 miRNA 在胃癌发 种 miRNA 被上调, 生中的确切作用。 证据表明, 在啮齿类动物由细菌引起的胃癌中, H. pylori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健 ,马

2
1.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03 ; 2.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生物治疗 中心 【摘要】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 胃肠道肿瘤与微生物感染( 细菌定植、 病毒和寄生虫感染) 有关。 这些诱导因素在消化道肿瘤的发 生发展、 细胞分化和转化、 细胞周期失调和肿瘤相关基因表达中的作用值得重视 。本文对细菌、 病毒和寄生虫在消化道肿瘤( 胃癌、 结直肠癌和肝细胞癌) 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旨在为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提供新见解 。 【关键词】 胃癌; 结直肠癌; 肝细胞癌; 幽门螺旋杆菌;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EB 病毒; 寄生虫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5709 ( 2013 ) 02 - 0109 - 07 0108 收稿日期: 2013-
胃癌和细菌感染 50% 人群中胃黏膜存在有人 H. pylori 的定植, 并且是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一个关键 WHO 将 H. pylori 定义为 Ⅰ 类致癌物 因素。1994 年,
通讯作者: 李健,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消化道肿瘤 mail: jiuwei@ 163. com 的基础与临床。E-
CagA 蛋白是通过 H. pylori Ⅳ 型分泌系统被输送 由 cag PAI 所编码。 到胃上皮细胞的细菌效应蛋白, H. pylori 利用 CagA 蛋白进入到宿主细胞的细胞质中 导致细胞增殖、 形态改变和细胞运动
[34 ]
。 这些过程
进一步导致宿主细胞极性受损、 细胞连接溶解、 细胞外 , catenin , 基质重塑等形态改变 并活化 β 途径 赋予细 胞的致癌潜力。Held 等 倍( 95% CI 3. 3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3 年 2 月第 22 卷第 2 期
Chi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Feb 2013 ,Vol. 22 ,No. 2
· 109·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5709. 2013. 02. 004
消化道肿瘤与微生物感染
[13 ] [10 ] [11 ]
( EBV 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 EBVaGC ) 。据估计, 所有胃癌总数的 10% 与 EBVaGC 有关, 每年有 超 过 90 000 例患者被确诊与 EBVaGC 有关[16]。 EBV 致癌机制主要为 EBV 潜伏感染和细胞恶性 其中 EBNA 和 LMP 基因被认为是 EBV 转化基 转化, 几乎所有 EBV 感染和转化的细胞核内 因。研究发现, EBNA2 是 B 细胞转化的 均可检出 EBNA。研究表明, myc, 并 刺 激 必需 蛋 白, 其 可 反 式 调 控 LMP1 和 c[14 ] CD23 、 CD21 等生成 。LMP1 具有转化 B 细胞、 上调 EGFR 与 CD23 和下调 CD10 等表达的作用; LMP2A 具
[15 ] 有显著增强 LMP1 对 NFκB 途径的激活作用 。 BARF1 ( BamH I A rightward open read研究表明,
ing frame1 ) 是 EBVaGC 致癌 基 因。 BARF1 基 因 属 于 EBV 裂 解 期 中 早 期 基 因, EBV 潜 伏 感 染 状 态 存 在 BARF1 表达, 约 90% EBVaGC 组织中可检测到 BARF1 [16 ] 。 BARF1 增强胃癌细胞的肿 蛋白 诸多研究 显示, 瘤原性, 如可诱导原代猴肾上皮细胞永生化 , 抑制紫杉 醇诱导的人胃癌细胞的凋亡, 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和 EBV 阴性的人 B 细胞系的恶性转化。 EBVaGC 中最先出现的分子异常是启动子区 CpG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umors and microbial infections
LI Jian1 ,MA Jun2 1.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People’ s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Henan Provincial People ’ s Hospital,Zhengzhou 450003 ;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China 【Abstract】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data suggests the associ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umor with microbial infections ( bacterial colonization,virus and parasitic infection) . It is crucial importance to consider these inducers in cancer development,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transformation,cell cycle deregul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tumorassociated genes. In this paper,the pathogeninduced tumorigenesis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umor were reviewed and to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novel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umor treatments. 【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Colorectal canc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licobacter pylori; Hepatitis B virus; Hepatitis C virus; EpsteinBarr virus; Parasite 进入 21 世纪, 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突破 性的进展, 肿瘤依然是一个重大的健康风险问题。 遗 传易感性和生活方式 ( 吸烟、 饮酒、 超重和其他因素 ) [1 ] 是肿瘤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风险因素 。 越来越多的 研究表明, 病原微生物发挥着比以往认识更加显著的 [2 ] 致癌作用。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 , 全球每年约 200 万例新发肿瘤病例与感染相关, 占每年新发肿瘤病例 的 16. 1% 。欠发达国家的感染相关肿瘤是发达国家 的 3 倍。每年约 190 万例新发癌症病例与幽门螺杆菌 ( H. pylori ) 、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 HBV ) 、 丙型肝炎病毒 ( HCV) 和人乳头状瘤病毒 ( HPV ) 感染相关, 主要为胃 癌、 肝癌和子宫颈癌。据统计, 全球范围内胃肠道肿瘤 占所有肿瘤的 20% 以上, 并分布在发展中和发达国 [1 ] 家 。本文对常见的消化道肿瘤 ( 胃癌、 结直肠癌和 肝细胞癌) 中病原微生物在致癌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 一概述。 1 1. 1 胃癌 IARC 再次重申这 一 分 类 质。2010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