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共生关系。
共生指的是两种生物在相互依赖的情况下共同生活,并从中获益。
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不仅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还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一、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是植物与微生物之间最为典型的共生关系之一。
根瘤菌能够与豆科植物的根部共生,形成根瘤。
根瘤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使得根瘤菌能够固氮并将大量的氮素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和利用的形态。
同时,根瘤菌还能够分泌植物生长激素和抗生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并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而豆科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栖息地和大量的有机物质,满足了根瘤菌生长和繁殖的需求。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使植物能够获得足够的氮素,提高了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抗逆能力,也使根瘤菌在土壤中形成了一个固氮的循环,促进了土壤氮素的循环利用。
二、菌根与植物的共生关系菌根是指植物根系与真菌形成的共生结构。
菌根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种类型。
外生菌根主要分布在植物的根毛和根尖周围,真菌与植物根毛形成一个类似网络的结构,增加了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表面积;内生菌根则是真菌侵入植物根内并与其共生。
菌根能够为植物提供一系列的生长因子和养分,如磷、氮、钾等,同时也能够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难以利用的养分,提高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
植物则为菌根提供糖类物质和生长环境。
通过这种共生关系,植物得到了更多的养分和保护,真菌则获得了一个稳定的营养来源。
三、共生团队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在植物根际环境中,除了根瘤菌和菌根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其他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植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共生团队。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它们与植物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信号传递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植物通过分泌腺体和根系氧化物,提供碳源和生长因子,吸引有益微生物定居。
而这些微生物则通过分解有机物、抑制病原菌、促进植物生长等方式,为植物提供了多种服务。
微生物与植物共生关系

微生物与植物共生关系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相互作用,微生物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和保护,而植物则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
这种共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植物的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一、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形成的共生关系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根瘤菌通过侵入植物根系中的根瘤细胞,并形成块状结构,这种结构称为根瘤。
根瘤菌在根瘤内与植物共生,从而使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氮气,并将其转化为可供植物利用的氨态氮,促进植物生长。
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二、蓝绿藻与蕨类植物蓝绿藻与蕨类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共生关系。
蓝绿藻寄生在蕨类植物的叶片表面或体内。
蓝绿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为蕨类植物提供养分,并帮助它们进行光合作用。
而蕨类植物则为蓝绿藻提供所需的养分和生存的环境,形成一种共生共赢的关系。
三、菌根与绝大多数植物菌根是一种由真菌和植物根系组成的结构,真菌寄生在植物的根系中。
植物通过菌根与真菌共生可以提高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的能力,包括无机盐和有机物质。
同时,真菌通过菌丝网络可以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并对植物提供保护作用,减少病原菌的侵袭。
这种共生关系对于植物的生长和适应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植物与共生细菌除了以上几种典型的共生关系外,植物与其他一些微生物如共生细菌之间也存在共生关系。
共生细菌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并对植物进行免疫调节,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同时,植物为共生细菌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
综上所述,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它不仅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提高,还对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深入研究微生物与植物共生关系的机制以及调控方法,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应用

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应用在自然界中,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互动关系——共生关系。
这种关系既可以是双方利用彼此的能力从而互相促进,也可以是植物依赖微生物的能力而生存。
本文将从共生关系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等方面来探讨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应用。
一、共生关系的定义共生关系是指两种不同的生物体长期共存于同一种生境中,并互相作用、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一种关系。
其中,两种生物体必须是不同物种的,因为同一物种之间是竞争而不是共生的关系。
二、共生关系的分类根据依赖的程度及其对共生体的贡献,共生关系可分为三类:1. 互惠共生:双方都从关系中获益,它们共同发挥优势,互相促进。
例如,淋菌盘菌和豆科植物的根部有着互惠共生的关系。
淋菌盘菌为豆科植物提供可以吸收氮气的结构——根瘤,豆科植物为淋菌盘菌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糖和氮元素。
2. 微生物对植物的有益作用:其中微生物提供了植物必需的生长因子、营养、免疫保护等,而微生物自身并不从植物中获得直接的营养物质。
3. 微生物对植物的依赖:在这种关系中,植物为微生物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而微生物为植物提供营养和其他的有益作用,如对有害生物和病原体的抵御、促进根系发育等。
这种共生关系对很多植物来说是必须的。
三、共生关系对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1. 提高生物多样性:共生关系弥补了单一生物体能力上的不足,从而实现了多种不同种的生物在一个生境中共生,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2. 促进生产力:植物与微生物的互动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例如,根瘤菌可为植物提供大量营养,同时植物提供了生长环境,从而使它们成为一对相得益彰的共生体。
3. 土壤改良: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对土壤的改良具有重要作用。
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和更新,从而使土壤的肥力得到维持和提高。
4. 生物防治:部分微生物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同时对病原菌和有害生物的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保障植物的健康发育。
四、共生关系的应用共生关系对生物学、医学、农业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应用。
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被称为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生物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相互作用有利于双方的生存和繁衍。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植物与微生物相互合作,实现了一种生态平衡,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一、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共生关系。
根瘤菌通过根部的根瘤形成固氮结节,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
而豆科植物提供给根瘤菌所需的碳源和生长条件,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使豆科植物能够在氮贫土壤上生长,还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菌根与植物的共生关系菌根是指植物根系与真菌菌丝共生形成的结构。
菌根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种类型。
外生菌根存在于植物根系表面,真菌通过菌丝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提供给植物。
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则供给真菌所需的能量。
内生菌根则是真菌菌丝侵入植物根部内部形成的,通过与植物的根细胞形成共生关系,相互合作。
菌根能够增加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提高植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更好地适应恶劣的土壤环境。
三、叶绿体共生关系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光合器官,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部分植物与一些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叶绿体共生关系。
例如,珊瑚与叶绿体共生的微小单细胞藻类共同组成了珊瑚虫礁。
珊瑚提供给藻类所需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而藻类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供给珊瑚,使其能够在贫瘠的海洋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这种共生关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生计具有重要意义。
四、共生关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共生关系促进了养分的循环。
微生物通过固定氮气和分解有机物,将养分释放到环境中,供给其他生物的生长和发展。
其次,共生关系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各种植物与微生物形成不同的共生关系,促进了生物物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
根瘤菌
生物固氮
提供氮源
提供能源 光合作用
共生体
植物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
一、根瘤菌和结瘤豆科植物
(一)根瘤菌的三大特性
豆血红蛋白
感染性(结瘤性)
专一性(根瘤菌和植物根系特异性关系) 有效性(固氮性)
哈蒂氏(Harting)网
外生菌根无根毛,由包在根外的真菌菌丝代替根毛的功能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一、外生菌根
(二)形成外生菌根的植物和真菌
木本植物—森林乔木、松科植物
担子菌、子囊菌、接合菌、半知菌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一、外生菌根
(三)外生菌根的形成过程(P261)
从植物苗期开始外生菌就开始形成, 菌丝随着植物根的不断生长而生长,并 交织形成菌套。
• (一)微生物农药的定义和种类 定义: 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及其基因产生或表 达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制备出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 、环卫 昆虫、杂草、鼠害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制剂的 总称。是指由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等微生物及 其代谢产物加工制成的农药。 种类:按照微生物农药的用途,微生物农药可分为 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除草剂、微生物生长调节剂、 微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生态制剂等。按微生物源农药 来源微生物源农药包括农用抗生素和活体微生物农药 两大类。
•
(1)农用抗生素是由抗生菌发酵产生的具有农药功 能的次生代谢物质,它们都是有明确分子结构的化学 物质。现已发展成为生物源农药的重要大类。用于防 治真菌病害的有井冈霉素、灭瘟素、春雷霉素、多抗 霉素、有效霉素等;用于防治细菌病害的有链霉素、 土霉素等;用于防治螨类的有浏阳霉素、华光霉素、 橘霉素(梅岭霉素)等;用于防治害虫的有阿维菌素、 多杀菌素、虫螨霉素、敌贝特等;用于除草的双丙氨 膦;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赤霉素、比洛尼素 (pirone—tin)等。
植物与微生物共生关系

植物与微生物共生关系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是指两个生物体相互依存,互相获得利益的关系。
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既可以是互利共赢的,也可以是一方得利而另一方不受影响的。
这些共生关系对于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与繁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被称为根际共生。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植物的根部与一些微生物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彼此相互促进。
最典型的根际共生就是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关系。
根瘤菌是一类对植物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微生物。
它们通过与植物的根部结合,形成一个特殊的结构——根瘤。
在根瘤中,根瘤菌与植物之间进行着积极的物质交换。
根瘤菌能够固定大量的氮气,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供植物进行生长和发育所需。
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和有机物质。
除了根瘤菌,还有一些其他根际微生物也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例如,一些枯草杆菌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对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一些溶磷菌能够提供磷元素供植物吸收等。
这些根际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植物对养分的利用率,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二、植物与腐生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植物与腐生微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共生关系,即腐生共生。
腐生微生物主要包括一些分解有机物质的真菌和细菌。
它们可以将有机物质降解为植物可利用的无机养分,并通过与植物根系的相互作用,提供养分供植物吸收。
例如,木霉是一种常见的木材分解真菌,它可以将木质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等单糖,供植物吸收和利用。
此外,一些细菌也可以将有机物质降解为植物可利用的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繁衍。
腐生共生关系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
它们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并增加土壤的肥力。
同时,腐生微生物还能分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减少对植物的负面影响。
三、植物与共生菌根的关系共生菌根是指植物根系与真菌之间形成的一种密切的共生关系。
微生物与植物共生关系及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微生物与植物共生关系及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互动关系,在自然界中,许多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形成了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对农作物生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与植物共生的种类,以及它们对农作物生长的具体影响。
一、根际微生物共生根际微生物共生是指植物根部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形成的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有助于植物吸收养分、增强抗病能力和促进生长发育。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
根瘤菌能够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结构,通过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提供养分供植物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二、叶片内共生除了根部共生外,部分微生物也可以在植物的叶片内形成共生关系。
比如,叶绿体内共生是指植物叶绿体内寄生的微生物与植物互利共生的关系。
这些微生物能够提供养分,促进植物叶绿素合成和生长发育。
而对于植物而言,它们则以叶绿体中的产物为养份,从而实现了互惠共生。
三、根病菌防治微生物不仅能够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还可以帮助植物防治病害。
一些益生菌如拮抗细菌和真菌等可以通过产生抗生素或竞争资源等方式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害侵害。
这种微生物治疗方法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生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植物营养元素供应除了固氮作用外,微生物还能通过产生酶和酸类物质,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将难以利用的养分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
比如,一些细菌能够分解有机氮为无机氮,提供给植物吸收。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够溶解磷矿石,提供磷元素供植物吸收。
这些能力对于土壤贫瘠的地区尤为重要,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多样化的共生关系,这些共生关系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可以提供养分供植物吸收,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和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

植物和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关系之一。
从植物的角度来看,微生物可以为其提供营养、促进生长、防止病虫害和逆境应激等效益。
从微生物的角度来看,植物可以提供氧气、二氧化碳、水和营养物质等所有必需物质。
这种互利共生关系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并提高生物多样性。
第一部分:植物和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植物与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
在长时间的共同演化过程中,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相互适应,不断完善适应性。
微生物对植物的促进作用首先来自于根际微生物。
根际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使得植物吸收到更多的养分。
同时,微生物在根际形成菌丝网络,有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
根际微生物中还存在多种能分解难以降解物质的微生物,如菌根菌,它们能够利用根系分泌的有机物来合成维生素和酶类等代谢产物。
除了根际微生物,植物还与一些叶面微生物形成了互利共生关系。
这些微生物能够分泌植物生长素、抗生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和防止病虫害。
同时,有些叶面微生物还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氮气,为植物提供营养。
第二部分:植物和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对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微生物是分解者和消费者。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微生物吸收植物的有机物,将其分解成无机物质通过死亡物质回归到土壤,成为新的植物和微生物的养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
同时,植物和微生物的互利共生还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会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相反,一个低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则容易受到病虫害、气候变化和污染等的威胁。
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三部分:植物和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的应用植物和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生物剂的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影响VA菌根形成的因素
1、菌根菌繁殖体数目及发芽速度
2、菌种侵染能力
3、根系发育的好坏 4、环境因素 营养 光照 水分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三、菌根菌的应用
(一)菌根菌的主要作用(P261、265-267)
提高宿主植物的吸磷能力 有助于植物吸收Cu、Zn、Mn、Fe等微量元素 促进了寄生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增强植物的抗旱性 产生激素刺激寄主植物生长 刺激某些有益根际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根瘤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瘤固氮 抑制了植物根的某些病害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三、菌根菌的应用
(二)应用 a、外生菌根的应用 彩色豆马勃
寄生范围广 分布广 抗逆性强 易分离易培养
松
茸
客土法接种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三、菌根菌的应用
(二)应用
b、VA菌根的应用
苗期预接种
• 微生物农药种类及特点 • 2011-03-21 作者:admin • 微生物农药(microbial pesticide)包括农用抗生 素和活体微生物农药。为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 防治危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害及促进作物生长 。它包括以菌治虫、以菌治菌、以菌除草等。这类农 药具有选择性强,对人、畜、农作物和自然环境安全 ,不伤害天敌,不易产生抗性等特点。这些微生物农 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或其代谢物,例如苏云金杆 菌、白僵菌、核多角体病毒、井冈霉素、C型肉毒梭 菌外毒素等。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高的要求, 微生物农药无疑是今后农药的发展方向之一。
• (一)微生物农药的定义和种类 定义: 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及其基因产生或表 达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制备出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 、环卫 昆虫、杂草、鼠害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制剂的 总称。是指由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等微生物及 其代谢产物加工制成的农药。 种类:按照微生物农药的用途,微生物农药可分为 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除草剂、微生物生长调节剂、 微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生态制剂等。按微生物源农药 来源微生物源农药包括农用抗生素和活体微生物农药 两大类。
哈蒂氏(Harting)网
外生菌根无根毛,由包在根外的真菌菌丝代替根毛的功能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一、外生菌根
(二)形成外生菌根的植物和真菌
木本植物—森林乔木、松科植物
担子菌、子囊菌、接合菌、半知菌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一、外生菌根
(三)外生菌根的形成过程(P261)
从植物苗期开始外生菌就开始形成, 菌丝随着植物根的不断生长而生长,并 交织形成菌套。
• (2)活体微生物农药是利用有害生物 的病原微生物活体作为农药,以工业方 法大量繁殖其活体并加工成制剂来应用 ,而其作用实质是生物防治。按病原微 生物分类有:
• ①真菌杀虫剂,如白僵菌、绿僵菌;②细菌杀虫剂, 如苏云金杆菌(B.t.制剂)、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防治 蚊虫的球状芽孢杆菌;③病毒杀虫剂,包括核多角体 病毒、颗粒体病毒、质多角体病毒,均有高度专一性 ;用弱毒化病毒防治植物病毒病也是一种利用途径; ④微孢子原虫杀虫剂,例如防治蝗虫的微孢子原虫已 有商品化应用;⑤利用对昆虫无专性寄生的线虫开发 作为杀虫剂的研究,正进入实用阶段;⑥真菌除草剂 ,如中国开发的鲁保一号;⑦细菌杀菌剂,如地衣芽 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 木霉菌、菇类蛋白多糖等;⑧细菌杀鼠剂,如C型肉 毒梭菌毒素、D型肉毒梭菌毒素。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一、外生菌根
(四)外生菌根的形成条件—土壤条件
(1)丰富的有机质 (2)良好的通气状况 (3) 适度的有效养分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一、外生菌根
(五)外生菌根的作用 1、对植物营养和生长的作用 a、扩大寄主植物的吸收面;
b、菌根菌能产生生长刺激素。
2、 防御病害的作用 a、 外生菌根根圈微生物起着防御病菌侵染的作用;
大豆根瘤
豌豆根瘤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
二、根瘤及其功能
有限型根瘤
无限型根瘤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
二、根瘤及其功能 含菌组织:根瘤中固氮作用的部位。 类菌体:在含菌组织内形态和功能上与培养基中的根瘤菌有 很大的区别的根瘤菌。 *高度分化的类菌体不能再分裂繁殖。 共生体:在含菌组织中由植物合成的周膜所包裹的类菌体。 豆血红蛋白:外存于类菌体周膜内外,由蛋白质(寄主)和血红 素(类菌体)组成。 *在根瘤中主要起调节氧气的作用。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
二、根瘤及其功能
(二)根瘤的形成(教材P250)
1、识别 2、根毛卷曲变形
3、细菌侵入根内,侵入线形成
4、根瘤发生并成熟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
二、根瘤及其功能
(二)根瘤的形成(教材P250)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
二、根瘤及其功能
(三 )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二、泡囊—丛枝菌根(VA菌根)
(一)VA菌根的一般结构
根内菌丝
a、菌丝
根外菌丝
b、丛枝:进入根皮层细胞内的菌丝经过连续
的双叉分枝成为立体的灌木状结构 。 c、泡囊:侵入细胞内或细胞间的菌丝的 末端膨大而成,一般呈圆形成或椭圆形结构。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二、泡囊—丛枝菌根(VA菌根)
•
(1)农用抗生素是由抗生菌发酵产生的具有农药功 能的次生代谢物质,它们都是有明确分子结构的化学 物质。现已发展成为生物源农药的重要大类。用于防 治真菌病害的有井冈霉素、灭瘟素、春雷霉素、多抗 霉素、有效霉素等;用于防治细菌病害的有链霉素、 土霉素等;用于防治螨类的有浏阳霉素、华光霉素、 橘霉素(梅岭霉素)等;用于防治害虫的有阿维菌素、 多杀菌素、虫螨霉素、敌贝特等;用于除草的双丙氨 膦;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赤霉素、比洛尼素 (pirone—tin)等。
b、 外生菌根的菌套和哈帝氏网的机械屏障作用;
c、 外生菌根真菌进入植物根部时,根部细胞会产生一 些抑菌物质
d、 产生抗生素。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二、泡囊—丛枝菌根(VA菌根) 内囊霉科的部分真菌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
禾本科和豆科植物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二、泡囊—丛枝菌根(VA菌根)
(一)VA菌根的一般结构
1、根瘤功能的产生与持续 2、根瘤中充气细胞间隙的作用—通气作用 3、根瘤中豆血红蛋白的功能—调节氧分压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菌根:是指某些真菌与植物的共生体
菌根菌:能与特定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一、外生菌根
(一)主要特征 (P260图10-16) (P261图10-17)
真菌菌丝在植物幼根表面生长并交织呈鞘套状结构 鞘套内层菌丝部分穿入根皮层组织的细胞间隙形成网状菌丝体——
有效根瘤(粉红色) 无效根瘤(白色、青绿色)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
一、根瘤菌和结瘤豆科植物
(二)豆科植物的结瘤情况
蝶形花亚科 豆科
含羞草亚科
苏木亚科
90%以上的种类均能结瘤 不到1/3的种类能结瘤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
二、根瘤及其功能
(一)根瘤类型及其结构
1、类型 有限生长型:圆形 无限生长型:为长形
• 由于社会对环境的压力大及化学农药 研究开发费用高等原因,微生物源农药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研究开发也取 得了迅速发展,而农用抗生素的发展远 比活体微生物农药的发展快得多。
• (二)微生物农药的优点 和其他农药相比,微生物农药具有以下特点: 1、选择性强 微生物农药对病虫害选择性相当强,对人畜安全无毒,不杀 伤害虫的天敌和有益生物。 2、不污染环境 微生物农药的生产原料和有效成分属天然产物,使用后无残留 ,不会污染环境。 3、不易产生抗药性 微生物农药和其他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害虫和病原菌难以产生 抗药性。 4、易于改造 可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改造,不断改进产品 性能,提高产品质量。
第十章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
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
根瘤菌
生物固氮
提供氮源
提供能源 光合作用
共生体
植物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
一、根瘤菌和结瘤豆科植物
(一)根瘤菌的三大特性
豆血红蛋白
感染性(结瘤性)
专一性(根瘤菌和植物根系特异性关系) 有效性(固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