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共生
动植物的共生关系

动植物的共生关系动植物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共生关系。
共生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体彼此关系密切地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依赖。
这种关系可以是互惠互利的、双方获益的,也可以是一方获益而对另一方无害的。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共生关系。
一、花与昆虫的共生关系1.授粉共生在自然界中,花朵与昆虫之间存在着一种重要的共生关系,即授粉共生。
花朵通过提供花粉和花蜜吸引昆虫,而昆虫通过触碰雄蕊和柱头帮助花朵进行有性生殖,完成传粉过程。
这种共生关系既满足了昆虫获取食物的需求,又有助于花朵的繁殖。
2.保护共生某些植物和昆虫之间存在保护共生关系。
例如,蚂蚁会保护栖息在植物上的蓟马,而蓟马则通过分泌蜜露供蚂蚁食用。
此外,蚂蚁还会排出对植物有害的昆虫,保护植物的健康。
二、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1.珊瑚和珊瑚藻的共生珊瑚礁是由珊瑚和珊瑚藻的共生形成的。
珊瑚为珊瑚藻提供生长的基质,并从珊瑚藻的光合作用中获取能量。
而珊瑚藻则帮助珊瑚排出代谢产物,并提供有机物和氮源供珊瑚吸收。
2.鱼和浮游生物的共生某些鱼类和浮游生物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例如,大部分鱼类会在身上寄生附着体或浮游生物,这些生物为鱼提供隐蔽,同时也获得宿主鱼身上的食物。
三、动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1.地下共生某些地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
例如,地下的蚯蚓通过为根系提供空隙和肥沃的土壤,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
同时,植物的根系也为蚯蚓提供庇护和食物。
2.鸟和植物的共生鸟类和植物之间也存在着共生关系。
某些鸟类会食用植物的果实,并将未消化的种子排泄到其他地方,有助于植物的繁殖和扩散。
植物则通过提供食物来吸引鸟类,从而实现种子的传播。
总结起来,动植物的共生关系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授粉共生、保护共生、共同摄食、提供栖息地等。
这些共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物种的繁衍和适应环境,还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我们应该增强对动植物共生关系的认识,并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以保持地球生态平衡的稳定。
植物与动物的共生关系

植物与动物的共生关系在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地球上,生命以各种奇妙的方式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其中,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就是大自然中一道独特而又美丽的风景。
共生,简单来说,就是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依赖、相互受益。
这种关系并非偶然形成,而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磨合、适应的结果。
许多动物都依赖植物为其提供食物。
比如,蜜蜂采集花粉和花蜜,不仅满足了自身的能量需求,同时在采蜜的过程中帮助植物传播了花粉,使得植物能够繁殖后代。
这是一个经典的共生例子,蜜蜂从植物那里获得了食物,而植物借助蜜蜂实现了种族的延续。
啄木鸟也是与植物共生的典型代表。
啄木鸟在树干上啄洞寻找害虫,这个行为看似对树木造成了伤害,但实际上却帮助树木去除了害虫,减少了病虫害对树木的危害,从而让树木能够更加健康地生长。
而植物为动物提供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鸟类在树枝上筑巢,树洞成为松鼠等小动物的家。
森林中的植被为各种动物提供了躲避天敌和恶劣天气的庇护所。
动物对植物的帮助也体现在传播种子方面。
一些动物在食用植物的果实时,会将种子带到其他地方,通过粪便排出,从而帮助植物扩大了生长范围。
比如,某些猴子吃了果实后,将种子带到了远方,在新的地方生根发芽。
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还体现在化学信号的交流上。
当植物受到害虫侵害时,会释放出特殊的化学物质,吸引害虫的天敌前来捕食,从而保护自己。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的存在对于植物的生长和繁衍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适度的啃食可以刺激植物的生长,去除老化的部分,使植物更加茂盛。
海洋中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也是植物与动物共生的杰作。
珊瑚虫与藻类共生,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能量和氧气,而珊瑚虫为藻类提供了栖息和保护的场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这种共生关系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森林的砍伐、过度的放牧、环境污染等,都破坏了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导致许多共生关系被打破。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共生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
科普揭秘动植物的共生关系是怎样的

科普揭秘动植物的共生关系是怎样的动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自然界中,动物和植物之间通过互利合作,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繁荣。
本文将揭示一些有关动植物共生关系的科学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奇妙而复杂的生物联盟。
一、共生关系的定义和分类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各自的生存和繁衍都是有益的。
在自然界中,共生关系被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互利共生、寄生和共生和利他主义。
1. 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一种彼此合作互惠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两个物种彼此从合作中获益。
典型的例子是蜜蜂与花朵之间的关系。
蜜蜂从花朵中获取花蜜,花朵则通过蜜蜂的传粉行为得以繁殖。
这种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其中一方消失,另一方也会受到影响。
2. 寄生:寄生是指一种物种(寄生者)获取另一种物种(寄主)的营养和资源,而对寄主造成损害。
寄生者通过寄主的身体组织、体液或代谢产物来获取所需的养分或能量。
常见的例子是跳蚤和狗之间的关系,跳蚤寄生在狗的身体上,并通过吸血来获取养分,对狗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 共生和利他主义:共生中的一方从中获益,而另一方对此并不受益或受益甚微。
共生和利他主义的例子包括牛和牛佛陀牛蜱之间的关系。
牛佛陀牛蜱寄生在牛的体表上,通过吸食牛的血液获取养分,而对牛没有明显的益处。
二、动植物共生的具体形式动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包括共生共存、共生竞争、共生掠夺等。
1. 共生共存:这是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动植物共生关系。
在共生共存中,动物和植物彼此相互依存,通过合作实现各自的生存和繁衍。
例如,食草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而植物通过提供养分和隐蔽的栖息地来保护食草动物。
这种共生关系使得动物和植物能够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和谐共存。
2. 共生竞争:这是一种动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但同时也具有某种共生关系。
在共生竞争中,动物和植物争夺有限的资源,例如食物、栖息地等。
植物的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

植物的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植物是自然界中最为丰富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种种关系。
其中最为特殊和重要的关系之一便是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共生关系及其互惠共生的重要性。
一、共生关系的定义共生关系指的是在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生物关系。
在植物界中,共生关系包括亲子关系、竞争关系、拮抗关系等。
互惠共生是植物共生关系中的一种形式,它发生在两个或多个植物种之间,彼此通过相互合作来获取相互利益。
二、共生关系的种类1.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重要的互惠共生关系。
豆科植物的根部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根瘤,根瘤中寄生着与其共生的根瘤菌。
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为植物提供氮源。
而豆科植物则通过根瘤中的根瘤菌吸收氮素,从而实现互惠共生。
2. 金针菇与杨树金针菇与杨树之间是一种典型的互惠共生关系。
金针菇利用杨树的树根为其提供养分和庇护所,而金针菇分解树根中的有机物质,使之更易被植物吸收。
因此,金针菇能够得到合适的生长环境,同时也能为杨树提供一定的养分。
3. 锈菌与百合锈菌与百合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互惠共生。
锈菌寄生在百合植物的叶片上,通过与百合植物的共生关系,它们能够共同抵抗病虫害的侵袭,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同时,百合也能够从锈菌体内获取一些必需的养分,使其生长得更加健壮。
三、互惠共生的意义和价值互惠共生对于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互惠共生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植物通过与其他物种共生,能够获得病虫害抵抗能力更强的优势基因,从而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减少病虫害的侵害。
其次,互惠共生可以扩大植物的养分获取范围。
不同植物之间通过互惠共生,能够共享养分资源,使得植物能够在有限的土壤中获取更多的养分,增加生长时的竞争力。
再次,互惠共生能够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
植物通过与其他物种共生,能够获得一些特殊环境中的生存优势,例如抵御极端气候、适应高盐碱等环境。
植物的共生关系

植物的共生关系
植物的共生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
在植物界中,常见的共生关系包括共生、寄生、共生寄生和互惠共生等形式。
共生是指植物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
其中,最为典型的共生关系是菌根共生。
菌根菌是一种真菌,它能够与根系内部的植物根毛相结合,形成一种菌根结构,从而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同时植物也为菌根菌提供光合产物,使得双方都能够获得利益。
寄生是指一种物种以另一种物种为生存之源的生态关系。
在植物界中,常见的寄生植物包括瘤根、腐生和寄生性植物等。
瘤根是指一些植物的根部会产生一些瘤状物,这些瘤状物是由寄生性细菌或真菌引起的。
在瘤根和细菌或真菌之间的关系中,寄生者(即瘤根)从中获得了氮素和其他必需元素,而细菌或真菌能够从寄生者的光合产物中获得能量。
共生寄生是指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既有共生又有寄生的特点。
其中,最为典型的共生寄生关系是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例如蜜蜂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会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但同时它也会从花中采集蜜汁。
互惠共生是指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都能够从中获益,而且这种关系非常稳定。
例如,植物与蜜蜂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植物会为蜜蜂提供花蜜和
花粉,而蜜蜂则会帮助植物进行传粉,从而促进植物的繁殖。
植物与植物的共生现象

植物与植物的共生现象植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共生现象,这种共生关系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
共生现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互利共生和单向共生。
在互利共生中,两种植物通过相互合作获得益处,而在单向共生中,一种植物从另一种植物中获得益处,而后者并不受到明显的影响。
一种常见的互利共生现象是菌根共生。
菌根是植物根部与真菌菌丝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
这种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非常重要。
植物通过菌根与真菌形成的菌丝网络可以获得更多的水分和养分,而真菌则依靠植物提供的有机物质进行生长。
这种共生现象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特别是在贫瘠土壤中,植物通过与真菌共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养分,提高其生存能力。
另一种常见的互利共生现象是异花授粉。
在异花授粉中,花粉从一种植物传递到另一种植物的花蕊中,以完成受精和繁殖过程。
这种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繁殖至关重要。
花朵通常通过花色、花香和花形等方式吸引传粉媒介,如昆虫、鸟类和风等。
传粉媒介通过采集花蜜和花粉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将花粉带到其他花朵上,促进花粉的传播。
这种互利共生现象不仅保证了植物的繁殖,还促进了花朵的多样性和进化。
除了互利共生,植物之间还存在着单向共生现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寄生植物。
寄生植物依靠其他植物的养分和水分进行生长,而不进行光合作用。
寄生植物通常通过根系或茎的附着器附着在其他植物上,并通过吸取寄主植物的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长和生存。
尽管寄生植物对寄主植物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特别是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
除了上述共生现象,植物还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共生关系。
例如,植物与土壤中的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微生物共生。
这些微生物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并对植物的健康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植物还与动物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如植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而动物则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
动植物共生与共存

动植物共生与共存动植物之间的共生与共存是生物界中一种重要的生态关系,通过相互依赖和合作,动植物能够实现共同的生存和繁衍。
本文将探讨动植物共生与共存的意义、机制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一、共生与共存的意义1. 保护环境:动植物共生与共存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环境,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2. 促进繁衍:动植物之间相互依赖,通过合作能够更好地满足生存需求,提高繁衍的成功率。
3. 提供资源:动植物之间的共生与共存有助于共享资源,提供食物、栖息地和保护等方面的互惠互利。
二、共生与共存的机制1. 互利共赢:一种共生的机制是互利共赢,即双方通过相互合作获得利益。
比如蚂蚁与植物之间的关系,蚂蚁为植物提供保护和传播花粉,植物则提供蚂蚁所需的食物。
2. 形态适应: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往往伴随着形态上的适应。
比如海马和海草之间的共生关系,海马可以通过与海草相似的外形来躲避捕食者。
3. 共生信号:动植物之间通过特定的信号来沟通和协调行为,促进共生与共存的进行。
这些信号可以是化学物质的释放、视觉信号、声音等。
三、动植物共生与共存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系统:动植物共生与共存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促进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稳定性,减少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2. 控制有害生物:某些共生关系可以帮助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
例如,蜜蜂通过为植物传粉,帮助植物繁殖,并控制了一些害虫的数量。
3. 生态服务功能:动植物共同参与了许多生态服务功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动物则通过传播花粉和种子来帮助植物繁殖,维持植物的种群结构。
结论动植物共生与共存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关系,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它不仅有助于物种的繁衍和存活,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保护动植物的共生与共存关系,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动植物共生关系

动植物共生关系动植物共生关系是指动物和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自然界中,动物和植物之间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共生形式,这种合作与依赖关系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动植物共生关系进行探讨,重点分析其中的相互作用和互利共赢的机制。
一、共生关系的分类动植物共生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互利共生、寄生共生和捕食共生。
1. 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指动植物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共同从彼此的关系中获益的现象。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蜜蜂与花朵之间的关系。
蜜蜂吸取花朵的花蜜作为食物,同时携带花粉从一朵花传到另一朵花,实现了花的授粉,促进了植物的繁殖。
而植物则通过吸引蜜蜂传播花粉,增加了自身种子的散布范围。
这种互利共生关系保证了植物的繁衍和蜜蜂的食物来源。
2. 寄生共生寄生共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在另一种生物(宿主)体内或体外,从宿主中获得养分和生存条件的关系。
例如,寄生植物常常寄生在其他植物体内,通过吸取宿主植物的养分和水分来生存。
虽然寄生植物对宿主造成了损害,但它们又无法独立生长,因此与宿主之间形成了一种互赖的关系。
3. 捕食共生捕食共生是指一种生物(捕食者)以另一种生物(被捕食者)作为食物的关系。
某些昆虫如蜘蛛和捕蝇草就属于这种关系。
蜘蛛通过捕食其他昆虫来获取食物,而捕蝇草则通过吸引并捕食昆虫来满足自身的养分需求。
二、共生关系的作用动植物共生关系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的生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传粉与繁殖互利共生中的传粉关系是许多植物进行繁殖的关键环节。
动物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促进授粉和繁殖。
植物反过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 养分供应寄生植物通过寄生在其他植物身上,获得宿主植物的养分和水分,帮助宿主植物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生存条件。
3. 生态平衡捕食共生关系对维持物种之间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捕食者通过捕食被捕食者,控制种群数量,防止物种过度繁殖,从而使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结瘤根瘤菌的种类
根瘤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目前已知能够与豆科植物结瘤的细菌约有40个种,均 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细菌域(Bacteria) 、阿尔法 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 。
阿尔法变形杆菌纲 贝它变形杆菌纲 根瘤菌科 布尔克候德氏菌科 根瘤菌属(13种) 、中华根瘤菌属(9种) 布尔克候德氏菌属(2种) 叶瘤菌科 绕斯托尼亚菌科 另类根瘤菌属(1种) 、中慢生根瘤菌属(8种) 绕斯托尼亚菌属(1种) 慢生根瘤菌科 慢生根瘤菌属(4种)、水花菌属(1种) 生丝微菌科 固氮根瘤菌属(1种) 、德沃夏菌属(1种) 甲基杆菌科 甲基杆菌属(1种)
满江红
鱼腥藻属
Anabaena
植物体 为念珠状丝 状体,但无 胶质鞘。
与红浮 萍共生,能 固氮,可作 生物绿肥。
无花果
榕小蜂
根瘤菌、豆科植物之间不存在严格的专 一性。一种豆科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可与 多属种根瘤菌共生。 大豆 Glycine max
大豆慢生根瘤菌 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埃尔坎慢生根瘤菌 B. elkanii 辽宁慢生根瘤菌 B. liaoningense 弗雷德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 fredii 新疆中华根瘤菌 S. xinjiangensis 苜蓿中华根瘤菌 S. meliloti 天山中慢生根瘤菌 Mesorhizobium tianshanense
2.形态
壳状地衣 叶状地衣 枝状地衣
扁平成壳状,紧附岩石或树皮上,不易于基质分离。
扁平如叶片,一部分黏附于物体上,可以剥离。
直立,仅基部附着于基质上,通常分支。
地衣
A.壳状地衣
1.文字衣属; 2.茶渍衣属
B.叶状地衣
1.地卷衣属; 2.梅衣属
C.枝状地衣
1.石蕊属; 2.松萝属
3. 结构
三种共生起源的假说各自有支持假说的 依据,但也都有不足之处,在各假说的支持 者之间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论。
目前,共生的起源还不是一种假说能统 一的,共生更象是一个多起源的生物学现象。
生物共生是进化的产物
在种群进化过程中,一些个体具有利于生存 的共生特征,在进化中从而能将这些共生特征传 给后代,物种选择性又不断地加强种群的这种共 生特征,从而使得种群越来越依赖共生,于是共 生就进化产生了。
共生指无基因交流的生物通 过一定的种间关系紧密地生活在 一起,彼此从对方获得利益,或 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的生活 方式。 现在通常特指生物体间的互 利共生。
二、共生的起源
1. 偶然起源
共生是两种生物偶然相遇,由于两 者在某些生理机能上的互补而生活在一 起,使得参与共生的双方都增强了生活 能力,在这一前提下,共生体再相互适 应,共同进化。
菌根真菌对高浓度的盐分具有较强的忍耐力,并有 旺盛的吸水能力,所以有菌根的植株抗旱和抗盐碱力也 较强。 菌根真菌还能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
诱发植物的插条生根
有人证明菌根真菌能促进最难扦插繁殖的木本植物 的插条生根。
菌根可以提高月季、樱花、木槿等花木 的生长速度和开花率
六、其它共生现象
满江红(鱼腥藻共生) 无花果(榕小蜂共生)
奥妙植物学专题三
植物的共生 杨瑞武 教授
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理学院
一、共生的概念
二、共生的起源
三、地衣
四、根瘤 五、菌根 六、其它共生现象
一、共生的概念
生物界的物种之间具有不同的种间 关系。
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共生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物 现象,也是生物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必 然现象,是生物适应胁迫环境的有效策 略之一。
5. 非豆科植物根瘤
自然界中除了根瘤菌和豆科植物 形成根瘤外,放线菌和非豆科植 物的共生也能形成具有固氮能力 的根瘤。 已经报导结瘤固氮的非豆科植物 有7个科(桦木科、木麻黄科、鼠 李科、蔷薇科、杨梅科、马桑科、 胡颓子科) 15个属160 种。
五、菌根
1885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和森 林学家Frank在研究中首次发现一 些真菌菌丝与树木根系正常地共生 结合,并把他观察到的真菌与树木 根系共生体命名为“菌根”。
1)外生菌根
真菌的菌丝在根表面形成网状的菌丝套(菌丝 罩), 并不进人根的细胞里面。只有少数菌丝 侵入到根皮层细胞间隙中生长形成所谓的“哈 蒂氏网”。 与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多属于担子菌类和 子囊菌类(例如伞菌类中的红菇属、乳菇属、 鹅膏菌属、牛肝苗属、腹苗类的硬皮马勃菌属、 豆包菌以及子囊菌类的块菌属等 )。 裸子植物中的松科,被子植物中的山毛榉科和 桦木科植物都能形成外生菌根。
菜豆 Phaseolus vulgaris
豌豆根瘤菌 Rhizobium leguminosarum 热带根瘤菌 R. tropici 菜豆根瘤菌 R. etli 贾氏根瘤菌 R. giardinii 高卢根瘤菌 R. gallicum 慢生根瘤菌一新种 Bradyrhizobium spp.
同层地衣 藻细胞和菌丝混合为一体,无藻胞层和 髓层之分。 异层地衣 具有藻胞层、髓层和皮层的区分。皮层 又可分为上皮层和下皮层。
异层地衣与同层地衣
4. 生态
● 喜光,要求空气清新,多生于高山、森 林等空气较清新的地方,对SO2特别敏感,因 此,地衣可作为鉴别大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 适应力强,特别能耐寒耐旱 ● 生长慢,寿命长(几十年仅长几个厘米)
3. 根瘤形成过程
根瘤菌通过根 毛侵入根部皮层细 胞,在皮层细胞中 迅速繁殖,皮层细 胞因根瘤菌侵入的 刺激,也迅速分裂 好生长,从而使根 的局部体积膨大, 形成瘤状突起。
4. 意义
固定空气中的分子态氮形成能被植 物利用的有机氮供给植物吸收利用。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为 生物固氮的主要方式,与其它固氮体 系共同参与全球的氮循环,在陆地生 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可以为植 物,特别是粮食作物提供氮元素,降 低化肥用量,减少水土污染,提高环 境质量,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大豆的根瘤
花生的根瘤
蚕豆的根瘤
豌豆的根瘤
2. 共生的概念
Anton de Bary,1879 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
没有区分共生、寄生、腐生。
1884,论述了共生、寄生、腐生的区别, 描述了许多生物间的各种共生方式。
杜戈尔(W. B. Mcdougall),1949
《植物生态学》
提出“合体共生”与“离体共生”概念。
胡枝子 Lespedeza sp.
圆明慢生根瘤菌 B. yuanmingense
萨赫勒中华根瘤菌 S. saheli
大豆慢生根瘤菌 B. japonicum
埃尔坎慢生根瘤菌 B. elkanii
紫穗槐 Amorpha futicosa
紫穗槐中慢生根瘤菌 Mesorhizobium amorphae
1. 特征
菌根是某些种子植物的根系和土壤中的 真菌形成的互惠互利共生体。 菌根是植物界中最广泛的一种共生体。 菌根菌通过菌丝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 养分,尤其是磷,而植物提供碳源给菌根菌 利用。
2. 类型
菌根有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内外生菌根等 几类。 其中自然界95%的植物能形成内生菌根, 只有少数植物如杜鹃花科、松科和桦木科能 形成外生菌根。 兰科能形成独特的兰科菌根(如天麻),兰 科植物对菌根的依赖达到了离开菌根真菌种 子便不能萌发的程度。
5. 经济意义
地衣酸有抗菌作用,已知300多种地衣酸。 (地衣标本一般不生霉)
地衣多糖、异地衣多糖具有抗癌作用。
含有抗辐射成分。
四、根瘤
1. 特征
豆科植物的根与根瘤细菌形成 的互惠互利的共生结构。 形态上表现为豆科植物根部的 瘤状突起。 豆科作物为根瘤菌提供必要的 养料,以让根瘤菌破坏土壤中氮的 化学键,同时根瘤菌为豆科作物提 供氮作为回报。
牛和草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离体共生关系。
Scott,1969
共生是两个或多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程 度达到平衡状态。
玛格丽斯(Margulis),1981
共生是不同生物种类成员在不同生活周期中 的重要部分的联合。
Golf, 1982
共生包括各种不同程度的寄生、共生好共 栖。
倪达书,1984 “稻鱼共生理论”
松的外生菌根
2)内生菌根
菌根真菌的菌丝主要侵入根 的皮层组织内部。菌丝体分 布于表皮组织和皮层细胞之 间,但不穿过根的内皮层, 而在根的维管束中柱的四周 纵向排列着菌丝。 如禾本科、兰科、桑科、银 杏、草莓等的菌根。
3)内外生菌根
这类菌根具有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种菌根 的性能。菌丝可在根的表皮外集生,形成菌 根套状,但不及外生菌根套那么厚,而且也 不明显,甚至用放大镜还看不清楚。它的菌 丝还能向根的组织内入侵,也可以在皮层细 胞间形成哈蒂希网,但不如内生菌根侵人的 深。 如柳属、苹果等的菌根。
另外, Ahmadjian和Jacob通过在实验室 中“合成”地衣, 并观察到地衣中真菌菌丝 穿透到藻类细胞中的现象,因而也强烈地 主张共生是寄生起源的。
3. 内共生起源
认为共生是由一种生物吞噬,包容了另 外一种生物而形成的,这种假说以 Margulis提出的关于真核生物细胞器起源 的系列内共生理论(Serial endosymbiosistheory) 为代表。
中慢生根瘤菌一新种 Mesorhizobium sp.
甘草 Glycyrrhiza sp.
天山中慢生根瘤菌 Mesorhizobium tianshanense
中慢生根瘤菌一新种 Mesorhizobium 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