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弹力”认识中的两点误区及矫正
高三物理常见错误解析与纠正

高三物理常见错误解析与纠正在高三物理学习中,学生们经常会出现一些常见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导致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分析并解决高三物理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常见错误一:刻板印象导致记忆错误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存在刻板印象,他们会机械地记忆公式和定义,而忽略了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和关系。
这种记忆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应用公式和定义时出现错误。
解决方法:学生们应该重视理解物理知识。
不仅要记住公式和定义,还要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通过实验和实际应用来帮助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此外,经常进行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绘制,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常见错误二:计算错误导致答案偏差在物理题目中,学生们常常会因计算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答案。
这种错误可能是通过漏算、算错符号、算式写错等原因导致的。
解决方法:学生们应该注重基础计算的准确性。
在解题过程中,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仔细检查所写的算式和计算过程,确保没有计算错误。
此外,学生们可以用多种方法验证答案,如代入公式、估算等,以确保答案准确无误。
常见错误三:对题意理解不明确导致答案错误学生们在解答物理题目时,没有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导致答案错误。
这种错误可能是由于对题目中术语的理解不当或者对问题背景的不了解所致。
解决方法:学生们在解答题目之前,要先仔细阅读题目,并对题目的意思进行准确理解。
如果有不确定的地方,可以通过查看参考书或请教老师来解决疑惑。
此外,还可以将题目常见术语和问题的背景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答问题。
常见错误四:未能正确应用物理原理导致答案错误在物理学习中,掌握物理原理并能正确应用到具体题目中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许多学生在考试中没有能够准确地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解题过程中,导致答案错误。
解决方法:学生们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物理原理的掌握和理解,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具体题目相结合。
高中物理力学容易引起的错误认识与对策-2019年教育文档

高中物理力学容易引起的错误认识与对策一、高中物理力学的常见错误认识及成因分析1、基本概念的错误认识。
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之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对于自然科学中,学生在概念学习和找寻规律的物理意义一定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基础概念就可以与物理课本上的概念和规律相呼应,这是前概念对物理学习的积极作用。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高中物理力学是与学生的前概念存在冲突与矛盾的,那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对物理力学知识的错误认识。
例如生活中的“重量”被物理中的“质量”代替,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在解答物理问题时,使用了生活中的重量代替了物理中的重力,这就造成了物理中的质量错误的取代了重力,在物理力学中需要避免的低级错误。
力是一个实际存在却又看不到的抽象概念,在物理学中使用大小、方向、作用点来表征的物理量,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很抽象,对抽象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缺陷,在初中进入高中会有一个过渡的过程,刚接触高中物理中的抽象概念学生有“吃不消”的感觉,这就是很多学者所研究的高中物理“入门难”的问题吧。
因此,从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给我们教师的启示是:必须在高一物理教学中降低难度,给学生讲清楚每一个知识点,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2、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差。
在物理力学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没有自觉利用数学知识对物理力学问题进行解决,还是对于问题解决存在分科现象,存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且普遍存在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差的情况,因此在日常学习中,遇到力学问题需要使用?笛е?识解决时,会无从下手。
数学是一种高度概括,人类长期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工具,属于精密的、符号化的一种定量语言。
在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减速运动一般都是汽车的减速刹车问题,因此形成加速度为正物体加速,加速度为负物体减速的错误认识。
对于这种错误的认识来源主要是对于数学图像的不理解,加强数学知识的运用。
而物理力学考试试卷说明,目前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满足基本的物理知识学习,但是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相对较差,主要是因为数学语言与物理语言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存在直接联系的关系,语言实践指的是对文字语言的实践,自物理学习后,均能够通过文字语言进行表达、理解与思考。
高中物理中的力学中的常见错误

高中物理中的力学中的常见错误在学习力学这一门科学时,我们必须要了解物理世界的力的作用和性质。
然而,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
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中力学中的一些常见错误,并通过解析正确的概念和应用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力学。
一、概念错误1. 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错误观念:许多学生认为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力就越大。
正确概念:力是物体受到的推动或拉动的作用,它与物体的质量并不直接相关。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因此,物体的质量与受到的力并无直接关系。
2. 重力与地面垂直错误观念: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物体受到的重力总是与地面垂直,无论物体的形状如何。
正确概念: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在地球表面,重力会使物体朝向地心加速下落,但并不一定是垂直于地面。
二、计算错误1. 忽略摩擦力的影响错误观念:许多学生在求解力的问题时,常常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正确概念:在实际的力学问题中,摩擦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与物体受力的方向相反,需要进行合适的计算并加以考虑。
2. 混淆质量和重力错误观念:有些学生在计算问题时,混淆了质量和重力。
正确概念: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它与物体的重力无关。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的作用力。
在计算力的问题时,要区分清楚质量和重力的概念,并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转换和计算。
三、应用错误1. 混淆动量和力的作用时间错误观念:一些学生会混淆动量和力的作用时间,错误地认为动量与力的时间成正比。
正确概念: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与力的作用时间无关。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所受力的改变率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率,即力等于动量的变化率。
因此,动量和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比例关系。
2. 静力学问题的解法不唯一错误观念:在解决静力学问题时,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问题只有一种解法。
正确概念:静力学问题有多种解法,取决于问题的具体条件和假设。
学生在弹力认识上的六大误区

A. 桥面受向下的弹力 , 是 因为桥梁 发 生了弹性形变
即只有 B图中 n 、 b 间一定存 在着挤压趋 势 , 才会 有弹力 产生 , 故正 确选项 为 B 。
二、 误 认 为物 体 发 生形 变 就 产 生 弹 力
解析 : 平衡 时 , 弹 簧被 压缩 , 产 生 弹 力大小 F—m g 。抽 出 c瞬 间弹簧长度 未变 , 弹力 不变 。 此题 的接触面均光滑 , C沿水平 方 向运 动 , 但 A 与 B 在 水平方 向上 均无 运 动 , 也 无加 速度 。竖直 方 向上 , 在 C 与 B 分开瞬时 , A、 B均在原位 , 弹簧未来 得及恢 复原状 ,
相接触 , 弹力 的 方 向 垂 直 于 接 触 面 ; ② 圆弧 ( 或球 面) 与
平面接触 , 弹力在 两面接 触 点与 圆心 ( 或球 心 ) 连线上 ;
而弧面与弧面 ( 或 球面 与球 面) 接 触 处 的 弹力 方 向 一 定
通过两弧间的 圆心 ( 或 球心 ) 和 接触 点 ; ③点 线接 触 、 点 图2 面接触 、 点与弧面 ( 或球 面 ) 接触 , 弹力 方 向均 与过 接触 点 的切线 ( 或切面) 垂直 ; ④绳 状 ( 或链 条状 ) 物 体只能 承 受 拉力 , 其形 变方 向与 该处 的线状 物 的切线 方 向一致 , 弹力方 向与切线重合 。
种 力叫弹力。由于弹力产生的不确 定性 , 学生对弹力的认识和理解上 常常存在误 区, 容易发 生错 误 , 值得教 师重视 , 文章对此作些
分 析探 讨 。
[ 关键词] 学生 认识
弹力 误 区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7
一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0 5 8 ( 2 0 1 5 ) 1 7 — 0 0 7 3
高三物理弹力问题知识点

高三物理弹力问题知识点弹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它在高三物理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高三物理中与弹力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弹簧弹力、胡克定律、弹簧劲度系数等内容。
1. 弹簧弹力弹簧是一种具有弹性的物体,当外力作用于弹簧时,弹簧会产生弹力。
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变形量有关。
根据胡克定律,当弹簧的形变量为x时,弹簧弹力F和变形量x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F = kx表示,其中k为弹簧的弹性系数,是弹簧的固有特性。
2. 胡克定律胡克定律是描述弹簧弹力的基本原理。
根据胡克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弹性形变作用时,形变量与作用力呈线性关系,且反向相等。
即作用于物体的弹力与物体的形变量是成正比的,且方向相反。
这一定律也适用于其他形式的弹簧,例如拉伸弹簧和压缩弹簧。
3. 弹簧劲度系数弹簧劲度系数是衡量弹簧刚度的物理量,用符号k表示。
弹簧劲度系数k定义为单位形变量下的弹簧所受的弹力。
弹簧劲度系数的大小决定了弹簧的松软或硬度,劲度系数越大,弹簧越硬。
4. 弹性势能当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会在其中储存弹性势能。
弹性势能是弹簧因形变而具有的储存能量,可以通过变形量和弹簧劲度系数来表示。
对于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其弹性势能E可以用公式E =1/2 kx^2来计算,其中k为弹簧劲度系数,x为形变量。
5. 弹簧振子弹簧振子是一种由弹簧和质点组成的振动系统。
当弹簧振子处于平衡位置时,弹簧不受弹力的作用,而当质点偏离平衡位置时,弹簧会产生弹力使质点趋向平衡位置。
弹簧振子的振动频率与弹簧劲度系数和质量有关。
通过了解和理解上述物理弹力问题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弹力问题。
在高三物理学习中,弹力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它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深入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物理学科的学习成绩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高三物理中与弹力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弹簧弹力、胡克定律、弹簧劲度系数等内容。
高中弹力的知识点

高中弹力的知识点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弹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在力学问题中频繁出现,对于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弹力。
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这里要注意“弹性形变”这个词,它指的是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当外力消失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
比如我们常见的弹簧,当对它施加拉力或压力时,它会伸长或缩短,一旦外力去除,它就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那么,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呢?第一,两个物体必须直接接触;第二,接触处必须发生弹性形变。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比如说,一个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虽然球与水平面接触了,但由于水平面不会发生弹性形变,所以水平面对球没有弹力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常见的弹力类型。
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支持力和拉力。
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垂直于接触面的,压力的方向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比如,一本书放在桌子上,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垂直于桌面向上,书对桌子的压力垂直于桌面向下。
拉力的方向则沿着绳子等物体收缩的方向。
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对于弹簧来说,胡克定律给出了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
胡克定律表明: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 F 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x 成正比,即 F = kx ,其中 k 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取决于弹簧的材料、匝数、粗细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胡克定律只适用于在弹性限度内的情况。
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了弹性限度,弹簧就不能再遵循胡克定律了。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如何判断弹力的方向呢?对于平面与平面接触的情况,弹力垂直于接触面;对于平面与曲面接触的情况,弹力垂直于平面指向曲面的圆心;对于曲面与曲面接触的情况,弹力垂直于公切面。
再来说说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各种车辆的减震装置就利用了弹簧的弹力来减少震动;跳板跳水时,跳板的弹力使人获得向上的速度;射箭时,弓弦的弹力使箭射出去。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反思总结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反思总结
首先,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学生们应该有机
会自己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弹力的产生和计算过程。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计算
弹力大小时往往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我应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理解公式的本质,而不只是死记公式。
最后,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学生们能
够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
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对弹力的误解及其纠正

影响弹簧伸长量的内外因 1.
系, 为何只探究弹簧 伸 长 量 与 弹 力 的 关 系 , 弹簧伸长量与其
①
在验证胡 克 定 律 实 验 中 , 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
) 图 1- ( 中所示 , 分别为弹簧测力计与裸弹簧两端均施加大 2
) ; ) . 教改项目 : 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 ( J A S 1 5 1 2 5 1 Y 2 0 1 6 0 4
他因素是否有关系 ? 是 什 么 关 系 ? 若 将 影 响 弹 簧 伸 长 量 的 因素分为外因与 内 因 , 外 因 便 是 外 力, 内 因 是 劲 度 系 数.外 因与内因同时影响弹簧的伸长量 , 但外因 与 内 因 之 间 无 因 果 关系 , 只能说外因与 内 因 都 与 弹 簧 伸 长 量 有 关 , 外因与内因 之间的有关是指有 关 联 , 关 联 的 桥 梁 是 弹 簧 的 伸 长 量, 但是 它们之间并无因果 关 系 . 这 也 就 说 明 了 在 胡 克 定 律 中 为 什 时用到的是比值定义法 , 而非控制变 量 法 . 即 不 能 通 过 控 制 改变k. 内因劲度系数是 弹 簧 的 固 有 属 性 , 我们通过探究弹 簧伸长量与外力的关系来探究外因对弹簧伸长量的影响 . 探究弹簧伸长量 与 弹 力 的 关 系 中 , 拉 力㊁ 弹力与重力 2. 在探究胡克定律实验中 , 外力 , 即拉弹簧的力, 设 为 F. 么 k 与弹力大 小 无 关 . 所 以 我 们 在 定 义 弹 簧 的 劲 度 系 数 k 也 不 能 通 过 控 制 F 不 变, 改变x 来 x 不变改变 F 来改变k,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 鹏 娟
( 陇西 县 文 峰 中学 , 甘肃 陇西
摘 要 :本 文 对 弹 力 的产 生 : 在 物 体 发 生 形 变 的过 程 中 .
.
高 中 物 理 必修一“ 弹力’ ’ 认 识 中 的 两 点 误 区及 矫 正
7 4 8 0 0 0 )
不 管是 发 生 弹 性 形 变 还 是 非 弹性 形 变 ,物 体 都 有 恢 复原 状 的 趋势 , 会 对与 之 接 触 的 使 其 发 生 形 变的 物 体 产 生 弹 力 的 作 用 ;
版《 物 理》 必 修 一 的 课 本 中 对 弹 力 的定 义 是 “ 发 生 形 变 的 物 体, 由于要 恢复 原状 , 对 与它接 触 的物体 会产 生力 的作 用 ,
这种力 叫做 弹力” 。 问题 就 在 这 里 的 形 变 上 , 根 据 物 体 受 力 后 撤 去 作 用 力 物 体 能 否 恢 复 原 状 ,可 以将 形 变 分 为 弹性 形 变和非 弹性形 变。 而 非 弹 性 形 变 又 可 以分 为 不 完 全 弹 性 形 变
有 关 弹 力 是 只 有 弹 性 形 变产 生 。 还 是 所 有 形 变 都 产 生 的 问题 。
一
、
是 发 生 弹性 形 变 还 是 非 弹 性 形 变 . 物 体 都 有 恢 复 原 状 的趋 势 . 会 对 与之 接 触 的使 其发 生形 变 的物 体 产生 弹力 的作 用 。 我在 此 对 形 变 有 这 样 的 一 个 猜 想 : 所 有 的形 变 , 都有 一个
并 对 支持 力 和 压 力是 否 属 于 弹 力 的 问题 作 了分 析 。 关键词 : 弹力 弹 性 形 变 非 弹 性 形 变 支持 力 压力 “ 弹力 ” 这个名词对 于每个人 来说并不陌生 . 生 活 中 常 常 遇 到 与 弹力 相 关 的现 象 , 比如 在 练 臂 力 时 拉 弹 簧 , 在 家 休 息 坐 沙 发 等这 些 细 小 的 活动 中都 有 弹力 的存 在 。在 普 通 高 中课 程 标 准试 验 教 科 书《 物理》 必 修 一 的第 三 章 弹 力 这 节 的 教 学 过 程 中 ,我 从 学 生 反 馈 的信 息 中发 现 学 生 对 于 弹 力 的相 关 知 识 在 些 方 面 还是 存 在 疑 问 。下 面我 针 对 学 生 的 问题 提 出个 人 的 观点。
一
分 形 状 的 过 程 中 ,对 接 触 使 其 发 生 形 变 的 物 体 有 弹 力 作 用 ( 比如 揉 面 的 过 程 ) , 如果 是塑性形 变 , 它 只 是 在 发 生 塑 性 形
变 的 过 程 中 对 与 之 接 触 使 其 发 生 塑 性 形 变 的 物 体 产 生 弹 力 作用 ( 比如 捏 泥 人 ) 再从 产 生 弹力 的微 观 本 质 来 看 :弹 力 是 当 物体 发生 形 变 时, 构 成 物 体 的分 子 偏 离 了原 来 的平 衡 位 置 . 物 体 内 正 负 电荷
的 分 布发 生 了畸 变 。 使 分 子 间 出现 了引 力 或 斥 力 占优 的 情 况 . 从 而 产 生 了弹 力 。 也 就是 说 , 只 要 物 体 发 生 了 形 变并 且有 要恢 复 形 变 的趋 势 就 会 有 弹 力 ,与 外 力 撤 除 后 能 否 完 全恢 复 到原 来 的 形状 无 关 , 即发 生 的 形 变并 非一 定 是 弹 性 形 变 。 因此 , 综上 所 述 , 我认为 : 在物体发生形变的过程 中。 不管
二、 有 关 支持 力和 压 力 就 是 弹 力 的 问题 。 直 以来 , 讲 解 弹力 这 节 课 . 老 师 多 以 放 在 桌 面 上 的课 本 与 桌 子之 间 的支 持 力 和 压 力 为 例 . 以此 给 学 生 介 绍 弹 力 分析
一
力 的 作 用 效 果 之 一 是 使 受 力 物 体 发 生 形 变 .且 与 此 同 时也产 生 了弹力 。 因 此 弹力 的产 生 与 形 变 有 直 接 关 系 . 人 教
和塑形形变 。 有 些 学 生 提 出只 有 发 生 弹 性 形 变 的 物 体 才 会 产 生 弹 力 ,甚 至 在 许 多 参 考 书 中 也 给 出 了产 生 弹 力 的 条 件 : 一 是相互接触 , 二 是 发 生 弹性 形 变 。 那么, 究 竞 非 弹 性 形 变 有 没 有弹力产生 呢? 我 们 以捏 橡 皮 泥 为 例 来 分 析 : 捏橡皮泥 时 , 橡 皮泥发生塑形 形变 , 撤 去外力后 . 不 能 恢 复形 状 . 此时变形 了 的 橡 皮 泥 不 会 对 与 之 接 触 的手 掌 产 生 弹力 。 这 样 分 析 似 乎 非 弹 性 形 变 的确 没 有 产 生 弹 力 。但 是 在 手 捏 橡 皮 泥 的 过 程 中 , 手发生弹性形 变 。 势 必对 与 之 接 触 的 橡 皮 泥 在 捏 的 全 程 中都 有弹力 作用 , 由于力 的作用 是相 互 的 , 推 出该 过程 中 . 橡 皮 泥 对 手 有 等 大 反 向 的 弹 力 产 生 。 由 此 可 知 非 弹 性 形 变 的 过 程 中也 有 弹 力 产 生 。 只 不 过 , 发 生弹性 形变 的物体 . 在 发 生 弹 性 形 变 的过 程 中和 发 生 弹 性 形 变 撤 去 作 用 力 之 后 .都 会
弹性 限度 。塑 性 形 变 的 弹 性 限 度 值 无 限接 近 于 零甚 至 可 能 为 零, 不 完 全 弹性 形 变 的 弹性 限度 值 较 小 。 而 弹 性 形 变 的 弹性 限 度 值 较大 。 这样 , 我们 可 以通 过 弹 性 限 度值 的范 围对 形 变 进行 分类 。 当然 . 这 只 是我 个 人 的一 个 猜 想 , 正确与否 , 还 有 待 实验 和 科 学 的证 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