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结合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一)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一)【摘要】脊柱骨折若是急性暴力所致,多病情严重,可是全身复合伤的一部分,则应积极进行综合治疗,以挽救生命。
如果是单纯脊柱骨折,则按骨折的分类和稳定性,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
不稳定骨折或伴有神经损伤病人,多主张及时手术治疗,解除椎管内压迫,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关键词】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脊柱骨折若是急性暴力所致,多病情严重,可是全身复合伤的一部分,则应积极进行综合治疗,以挽救生命。
如果是单纯脊柱骨折,则按骨折的分类和稳定性,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
根据脊柱骨折分类判断脊柱稳定性及影像学明确脊髓有无受压和受压的部位是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
无神经损伤的稳定性骨折或相对稳定性骨折如单纯压缩骨折、轻度爆裂骨折或安全带损伤可卧硬板床,酌情进行闭合复位,积极进行腰背肌锻炼,4~6周后辅以外固定使病人早期活动,这类骨折经保守治疗均可有良好效果。
不稳定骨折或伴有神经损伤病人,多主张及时手术治疗,解除椎管内压迫,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后路手术内固定】1)Harrington器械内固定术组成Harrington棒由上钩、下钩、C形环、撑开棒(或压缩棒)组成。
最初用于治疗脊柱侧凸,后经改进,增加加压棒,使Harrington装置更加完善,广泛用于脊柱骨折,至今仍公认为治疗胸腰椎骨折伴或不伴截瘫的有效治疗方法。
特点是简单安全,轴向撑开力强,对脊柱序列严重错位或多节段骨折疗效尤佳。
但对前中柱作用小,固定阶段长,可有断棒、脱钩的缺点。
适应证前纵韧带完整的脊椎骨折脱位与爆裂骨折均可采用撑开棒;对有后凸畸形的不稳定骨折,有人用加压棒。
固定范围是骨折脊椎的上、下2~3个节段。
固定段太短则固定不牢,太长则又使腰椎活动丧失。
而植骨融合只限于骨折脱位节段。
注意事项①放置上钩的最佳位置是胸椎的下关节突,放置下钩的最佳部位是腰椎的椎板上缘。
②Harrington棒适当弯曲,以适合脊椎的生理弧度,避免脱钩。
《脊柱外科杂志》2010年第8卷(1~6期)卷终总目次

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 中椎体 内植骨与非植 骨病例
2年随访疗效比较 … ……… … 孔维清 , 徐建广 , 周蔚 等 . ( )7 81 :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 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 … … … … … … … … … … …
李大伟 , 马远征 , 朴庆佑 等. ( ) 2 1 85 : 6
腰椎融合术后感染 ………… 胡光 宇, 李新锋 , 黄平 等. ( ) 28 8 5 :7
一
儿 童中、 上胸椎 可容纳椎 弓根钉直径临床研 究
… … … … … … … … … … … … … …
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多节段脊柱结核
… … … … … … … … … … … …
经后路全脊椎切 除在重度脊柱侧 凸的临床应用
… … … … … … … … … … … … …
项良碧 , 于海龙 , 陈语 等. ( )2 3 8 5 :8 黄阳亮, 刘少喻 , 梁春祥 等. ( ) 26 8 5 :8
张忠民 , 则征 , 大地.( )31 刘 金 8 6 :2
尹 刚 辉 , 大 地 , 忠 民 . ( ) 36 金 张 8 6 :2
… … … … … … … … … … … … … …
李忠海 , 马辉 , 赵杰 等. ( ) 1 81 : 5
后路 手术治疗 颈椎后纵韧 带骨化症 的疗效分析
… … … … … … … … … … … … …
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 内固 定在腰椎椎 间盘突出症
术后复发 中的应用 …………… 项 良碧 , 刘军 , 陈语 等. ( ) 2 8 1 :0 后路椎 弓根钉系统联合 c g ae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
前后路分期矫形术治疗极重度脊柱侧弯的护理

11 一般资料 .
~
2 4岁 , 均 1. 平 8 5岁 。术 前 身 高 1 2 1 7c 4 ~ 5 m。M R 显 示 I
C b o bS角 9 。 1 2, 凸 角 8 。 1 5。人 院 后 均 行 肺 功 能 3~ 7 。后 O~ 4 。 测定 , 示 2 显 O例 为 重 度 、 5例 为 中 度 限 制性 通 气 功 能 障碍 。
3 1 1 心 理 护 理 患者 外 观 畸形 严重 , 理 压 力 较 大 , 格 .. 心 性
孤僻 , 连 续 二 次 手 术 , 手 术 缺 乏 相 关 知 识 , 心手 术 失 败 需 对 担 和效果不佳而产生恐惧 、 忧郁 心 理 , 想 负 担 重 。我 们 主 动 、 思
热情 地 以专 业 理 论 知 识 为 基 础 采 取 书 面 、 口头 、 例 等 多 种 实
将 凸侧 的 间盘 及 部 分 椎 体 切 除 松 解 , 置 胸 腔 闭 式 引 流 管 。 放 2
周 后行 二期 后 路 脊柱 侧 弯 矫 正 加 剃 刀 背 切 除 加 植 骨 融 合 术 , 取 俯 卧 位 由 T ~ 棘 突连 线 切 口, 3 ~ 5 F 。置 人 椎 弓根 长 7 0C - D
1 2 手 术 方 法 前 后路 手术 均 为 全 麻 。 期 行前 路松 解 术 , . 一
醒 患 者 并 指 导 肢 体 活 动 , 录 患 者 唤 醒 并 能 按 要 求 正 确 活 动 记
肢 体 的 时 间及 正确 率 。 313 肺功能训练 ._ 患 者 胸 廓 畸形 明 显 , 腔 容 量 减 少 , 胸 肺
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头盆环牵引的护理体会

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头盆环牵引的护理体会发布时间:2021-01-28T09:58:15.4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0月10期作者:李彩红张丽霞通讯作者[导读] 总结严重脊柱侧凸患者行头盆环牵引术期间的护理体会。
李彩红张丽霞通讯作者(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云南昆明650000)摘要目的:总结严重脊柱侧凸患者行头盆环牵引术期间的护理体会。
方法:对4例严重脊柱侧凸患者行头盆环牵引期间实施的护理。
结果:通过对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在头盆环牵引期间进行精心的护理,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其顺利施行二期矫形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论: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在实施头盆环牵引的过程中加强心理支持、体位护理、并发症的观察、肺功能训练、营养支持、健康教育等,严格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顺利的接受二期矫形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脊柱侧凸,头盆环牵引,护理脊柱侧凸是指脊柱在冠状面上的侧方弯曲、矢状面上的后凸或前凸以及水平面上的旋转共同构成的一种“三维畸形”,在我国的发病率约1%,好发于青少年[1]。
脊柱畸形在进行矫形手术之前,为了减小畸形角度,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术后矫形率,牵引仍然是脊柱畸形尤其是严重脊柱畸形临床治疗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治疗方式之一。
随着现代脊柱矫形外科技术的进步,许多脊柱畸形已经可以得到良好的矫治,但对于严重脊柱畸形的治疗而言,无论是在脊柱畸形的有效纠正、躯干平衡的重建,还是在脊髓安全保护、相关并发症防治等方面,都面临着极大困难;严重脊柱畸形的治疗仍然是脊柱外科医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牵引作为脊柱畸形最古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500年[2]。
而在现代脊柱外科技术高度进步的今天,使用牵引的方法仍然在脊柱畸形治疗应用中发挥着优势:通过牵引可以缓慢增加脊柱的柔韧度、增加胸廓等脊柱前方结构的顺应性;牵引可以安全而有效的改善脊柱畸形,同时亦可以减少由于矫形手术过程中强力、快速矫形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尤其是对于脊髓安全的威胁[3]。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

动 ,1 4 d 将 伤 口缝线 拆 除 ,1 8 d 拆 除头 盆牵 引 。 1 . 3 观 察 指标 :对 比患者 治疗 前 后 的脊 柱 侧 凸C o b b 角 ,随 访 患
者1 年 ,观察 统计 患者 的并 发症 发 生率 。
裂 。通过 经 验总 结为 毛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 ,脱 钩主 要是 由于长 时间 的牵 引导 致
柱侧 凸患 者 给予头 盆环 支持 牵 引 、Ha r r i n g t o n  ̄ 支撑 和钢 丝具有 较好 的效果 ,值 得应 用 。
【 关 键 词】 重度僵 硬 ;脊 柱侧 凸 ;手术 重度 僵硬 性 脊柱 侧凸是 严 重影 响青少 年 的生 活质 量 ,而 临床 对 脊柱 侧 凸 的矫正 装 置也 较多 ,虽 然 取得 了一 定 的治 疗效 果 ,但 并 不理 想 。尤 其是 中毒僵 硬性 脊柱 侧 凸是 临床 较 为难 治 的一种 , 其 矫正 难度 高 ,效 果不 佳 。文 章研 究 分析 了重 度僵 硬性 脊 柱侧 凸
7 0 。 ~1 5 0 。之 间 ,平均 ( 1 0 7 . O 1 ± 2 1 . 2 5) 。。 1 . 2 方 法 :所 有患 者 均在 牵 引后 进行 分 节段 的多根 H a r r i n g t o n 棒
操作 复 杂 ,导致 治疗 效果 不佳 】 。 我 院 在 临床 工作 中采用 了头 盆支 撑 牵引 、Ha r r i n g t o n 棒钢 丝
支 撑 、椎 板 下 钢 丝 固定 联 合 的 治 疗 方 法 。牵 引在 局 部 麻 醉 下进
行 ,首 先 安 置头 环 和 盆 针 ,将 螺钉 拧入 到头 皮 进 行 固 定 ,并 保
2 1 例 患者 治疗 后 平均 脊 柱侧 凸 C o b b 角为 ( 5 7 . 9 9 ±1 2 . 4 1 ) 。 ,与
颅盆牵引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围手术期整体化护理

一
报告医生 。 同时密 切观察病情变化 , 休息数 日, 如病人症状消失 , 可再考
虑继续撑开矫正 ; 如症状不消失或加重, 则应适当缩短延伸长度观察, 稳
定后 即进 行第三期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6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护理 : ()
定 , 板间植骨融 合术 。 椎
3 围手 术期 护理
对于 重度僵硬性 脊柱侧 凸畸形 , 一期脊柱 侧 凸矫形 内固定无法取 得满意 的疗效 , 且容易发生 脊髓 的不可逆损伤 。 通过头盆 环持续 、 缓慢 地 撑开牵 引, 既避免 了脊髓 不可逆损伤 , 得了一期脊柱侧 凸矫形 内 又取 固定 所无法取得的疗效 , 最大限度 的矫正 脊柱畸形 , 但由于牵 引时 间较 长, 或疾病本 身原因 , 容易发生并发症 , 但经过详细 的的健康教育 、 密切
期前路 脊柱 松解、 二期颅盆牵 引、 三期 后路内固定” 三期复合进行 手
术治 疗 , 取得 了满 意效果 。 本文 阐述颅 盆牵引术 围手 术期的护理 体会 。 1 资料 与方 法
1 1 一般 资料 .
本 组病 例共 2 例 , 中 男8 , l例 ; 龄最 大3 岁 , 小9 , 4 其 例 女 6 年 O 最 岁 平均2. 均采用一期前路脊柱松解术并同时行二期颅盆牵引术 , 1 岁 6 持续
4 讨 论
在髂前 上棘外 上2 c 分 别穿过2 ~4m, 枚骨 盆针 , 装骨盆 环 , 人休息 安 病 1 d ,根支撑 柱固定头环 和盆环 , 保持 中立位 。 ~2后 4 使头 以后 每天调 节 螺丝 , 缓慢撑 开牵 引, 平均每天撑 高2 m () ~5 m。 三期后 路脊柱 畸形矫 3 形内固定 术 : 持续牵 引4 2 ~l周后 , 行后路脊 柱畸形矫 正钉棒 系统内 固
脊柱侧弯(凸)的治疗方法及矫形器支具的配置

脊柱侧弯(凸)的治疗⽅法及矫形器⽀具的配置脊柱侧弯(凸)的治疗⽅法及矫形器⽀具的配置2007-11-06 19:44脊柱侧弯(凸)是⼀种病理状态。
当脊柱的⼀段或⼏段出现侧⽅弯曲,可逐渐加重,不仅可累及脊柱、胸廓、肋⾻、⾻盆,严重者影响到⼼肺功能,甚⾄累及脊髓,造成截瘫。
重度侧凸需⼿术矫形,轻度侧凸通过指导下的体疗,电刺激治疗、牵引治疗、特别是⽀具治疗可以防⽌或减少畸形的发展。
【治疗措施】脊柱侧凸的治疗可分为两⼤类,即⾮⼿术治疗和⼿术治疗。
早期病例多采⽤⾮⼿术治疗,包括:体操疗法、电刺激疗法、牵引疗法、⽯膏矫形治疗及⽀具治疗等。
⽽侧弯在青春期发展较快,Cobb⾓在40°以上的特发性侧凸,或⾮⼿术治疗⽆效的僵硬型先天性侧凸,均应给以早期⼿术治疗。
现重点将⾮⼿术治疗和常⽤的⼿术治疗介绍如下:⼀、⾮⼿术治疗(⼀)矫正体操疗法矫正体操对脊柱侧凸的疗效尚有争议。
但根据作者对20°以内的特发性脊柱侧凸采⽤矫正体操治疗结果,治疗组侧凸消退率为%,⽐没有治疗,单纯观察组的消退率明显⾼。
矫正体操的作⽤原理是有选择地增强脊柱维持姿势的肌⾁。
通过凸侧的骶棘肌、腹肌、腰⼤肌、腰⽅肌,调整两侧的肌⼒平衡。
牵引凹侧的挛缩的肌⾁、韧带和其他软组织,以达到矫形⽬的。
矫正体操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的脊柱侧凸有不同的效果,特别对少⼉或青春前期轻度特发性侧凸、可屈性好尚⽆明显结构性改变者,体操疗法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结构性改变明显及先天性侧凸很难单独通过矫正体操矫形,需与其它⾮⼿术治疗特别是⽀具治疗结合应⽤。
因此,体操疗法仍为⼀种必要的辅助疗法,可防⽌肌⾁萎缩及其他因制动引起的废⽤性改变。
下⾯介绍作者编制的⼀套矫形体操。
按患者不同情况可选择其中⼏节重点练习。
全套体操共九节:1.前、后爬⾏患者肘膝卧位,⽤肘膝向前及向后爬⾏(图1)。
图1 前、后爬⾏2.左、右偏坐患者跪位,双⼿上举,先臀部向右侧偏坐(a),然后再向左侧偏坐(b、c),反复交替练习(图2)。
对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体会

中 国脊 柱 脊 髓 杂 志 2 0 第 1 0 7年 7卷 第 4期 C i s o ra pn n pn C r 2 0 V 1 7 N . hn eJun lfs i adS i ̄ od,0 7,o. , o4 e o e 1
2 53
对 后 路 全 脊 椎 切 除 术 治 疗 严 重 脊 柱 侧 后 凸 畸形 的体 会
吕国 华 ( 中南大 学湘雅 二 医院 脊柱 外科 4 0 1 湖南 省长沙 市 ) 10 1
重 度僵 硬性 脊柱侧 后 凸是 严重 的脊 柱 三维畸 形 。 广泛前 后柱 结构 的僵硬 , 以及脊柱 冠 状面 和矢 状面 的严 重失衡 。 使得 单纯 传统 后路 内固定矫 形 或前路 松 解联合 后 路矫形 技 术不 能获 得满 意矫 正效 果 , 并具 有较 高 的脊髓 神经损 伤 风险 。 虽然 常用 于强 直性 脊柱 炎 胸腰椎 后 凸畸形 治疗 的后 路 脊椎 截骨 术 (pn l sia ot tm ) 经关 节 突“ 型截 骨或 经 椎 弓根椎 体 截骨 ) 轻 、 s oo y ( e V” 在 中度 成 人僵 硬侧 凸或 脊柱 侧 凸 翻修 手 术 中 取得 成功 , 但对 于重 度 、 僵硬 的脊 柱侧 后 凸畸形 , 由于截 骨范 围有 限 , 两种 方法 均不 能取 得 畸形 的满 意 该 矫正 和躯 干平 衡恢 复 。 于先 天性 脊柱 侧 凸半椎 体切 除 和脊柱 恶性 肿瘤 后路 全脊 椎 切除 的经 验 , 脊椎 基 全 切 除术 (etba o m eet n V R) vr rlcl n rsci , C 主要 适应 证 为 : 发性 或各 种继 发 因素 引起 的结 构性 主 弯冠 状 e u o 特 面 Cb o b角 超过 9 。 支点 反 向弯 曲侧 凸 自动矫 正 率< O 顶 椎 位 于 中胸 段 、 O, 3 %, 胸腰 段 和 上腰 段 的侧 后 凸 畸 形 。B afr rdod和 Tiu 报 道 了 2 r s b 4例 一期 前后 路 全脊椎 切 除 治疗 僵硬 失 代偿 脊柱 畸 形 的临 床结 果 , 侧 凸矫正 率为 5 % 。 2 脊柱 冠状 面和矢 状 面失衡 的矫正率 分 别为 8 %和 8 %, 均手 术时 间 为 7 0 i , 均 2 7 平 3mn 平 术 中失 血 5 o Il其 中 1 5 0I, l 4例 患者 出现 3 例 次手 术并发 症 , 中有 3例 神经损 伤 。 u 1 其 S k报 道 了 1 6例后 路 全 脊椎 切 除 治疗 严重 僵 硬 脊柱 侧 凸 的研 究结 果 。 凸矫正 率 为 5 %, 柱 冠 状 面 和矢 状 面 失 衡 的矫 正 侧 9 脊 率 分别 为 7 %和 5 % , 发症 发 生率 2 % , 中 1 出现 完全性 截 瘫 , 9 5 并 5 其 例 平均 出血 量达 7 3 m 。 究表 明 , 0 4 l研 通 过前 后路联 合 或一期 后 路将 畸形 顶椎包 括 相邻 上下椎 问盘完 全切 除 。可完 全去 除 畸形关 键 部位对 矫 正 的阻挡 , 合 三维矫 形 器械 和脊柱 缩短 术 的应用 , 可取 得满 意 的畸形 矫正 和躯 干平 衡 的恢 复 。但 无 结 均 论 前后 路联 合或 一期 后路 全脊椎 切 除治 疗重 度僵 硬性 脊柱 侧后 凸均 是一 种损 伤 巨大 、复 杂而 高风 险 的 手术 。 笔者 认为 , 一期 后路 全脊 椎切 除对 于角 状 后凸 畸形是 一较 佳选 择方 案 , 可在 损伤相 对 较小 、 安全性 较高 的范 畴 内取得 畸形 矫正 、 干平衡 。而 长节 段重 度脊 柱侧 后 凸的病理 解剖 较短 节段更 为复杂 。 顶 躯 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牵引结合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张宏其王永福唐明星刘金洋赵迪刘少华陈凌强郭超峰【摘要】[目的]探讨Halo-股骨髁上牵引结合后路矫形对柔韧性30%~40%的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的疗效。
[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6月治疗的41例柔韧性30%~40%重度脊柱侧凸患者,按照是否行牵引治疗分为两组。
牵引组A组22例,主侧凸平均Cobb’s角91.2°;对照组B组19例,主侧凸平均Cobb’s角87.5°。
[结果]两组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
A组平均牵引18 d(14~22 d)后主侧凸平均矫正46%,14例肺功能减退患者均改善。
两组均行一期后路松解三维矫形术,术后C7~S1偏移值、顶椎偏移矫正A组优于B组。
A组主侧凸平均矫正55.2°,B组45.7°,A组优于B组(P0.05)。
A 组平均随访40个月,B组平均随访42个月,末次随访两组平均冠状面矫正丢失分别为3°、2.4°,矢状面无丢失,两组均获骨性融合。
[结论]对于柔韧性30%~40%的重度脊柱侧凸,术前Halo-股骨髁上牵引可改善肺功能,结合牵引下后路松解矫形术可以获得更好的畸形矫正和躯干平衡,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脊柱侧凸重度侧凸牵引后路矫形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icacy of Halo-femoral traction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surgery for idiopathic scoliosis. [Methods]A total of 41 patients with severe idiopathic scoliosis(flexibility of 30%~40% ) from Jan.2000 to Jun.2006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patients were de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whether preoprative traction was used (n1=22,n2=19 respectively).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Cobb’s angle was 91.2°in group A and 87.5°in group B.[Results]No severe neural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in both groups. Traction was used in group A for an average of 18 days before spinal fusion ( range, 14~22 days). After traction ,the patients in group A achieved a mean correction of 46%, and 14 of them with pulmonary function compromise got respiratory function improved .All 41 patients underwent posterior extensive release and correction .Shorter operative time and better C7PL-CSVL distance and AVT(apical vertebra translation) corretion were achieved in group A. The major coronal curve was reduced by 55.2°and 45.7°after posterior spinal fusion,respectively.The average loss of correction was 3°for major coronal curves at an average of 40-month follow-up in group A, and2.4°at an average of 42-month follow-up in group B. All cases got solid bony fusion.[Conclusion]Perioperative halo-femoral traction can improve pulmonary function and reduce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severe scoliosis with flexibility of 30% or 40%. Better deformity correction and trunk balance can be achieved by traction as an adjunct to posterior extensive release and correction.Key words:scoliosis;kyphosis;traction;posterior correction牵引一直被作为重度侧凸的重要辅助治疗措施,目前僵硬性重度侧凸,或Cobb’s角100°者凸侧侧屈位残留角度40°,或伴严重后凸畸形、脊柱严重旋转、肺功能不全的侧凸被认为有牵引指征[1]。
但是对于僵硬性重度侧凸定义尚未明确,一般把柔韧性(凸侧侧屈位相矫正率)<30%定义为僵硬性侧凸,邱勇等[1、2]将Cobb’s角≥70°定义为重度侧凸,而柔韧性<40%为僵硬性侧凸。
对于柔韧性<30%的僵硬侧凸牵引的疗效已得到肯定[1],而对柔韧性为30%~40%的重度侧凸,因牵引指征不明确,牵引的疗效少见报道,因此探讨牵引对于此类病例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现对本院侧凸患者做回顾分析,以探讨牵引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本院自2000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1例柔韧性介于30%~40%的重度侧凸,依据是否行牵引分为两组,A组为牵引组,共22例,B组未行牵引,共19例。
所有病例均无脊柱手术史,未发现明显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及神经系统病理征。
所有病例凸侧侧屈位X线片残留角度均大于40°。
A组主侧凸Cobb’s角平均91.2°±7.6°(72°~103°),12例有矢状面序列异常,其中胸椎后凸减小7例,另5例呈胸椎后凸畸形,平均58°;B组主侧凸Cobb’s角平均87.5°±4.9°(70°~98°),10例有矢状面形态异常,其中胸椎后凸减小7例,另3例胸椎后凸畸形,平均59.6°。
A组牵引前肺功能检查10例示轻度或中度肺通气性功能障碍,4例VC、FVC40%预测值。
B组4例轻度肺通气性功能障碍。
两组相关特点比较见表1。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构成、主侧凸Cobb’s角、柔韧度及C7~S1偏移值(C7PL-CSVL)、顶椎偏移(AVT)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术前两组病例特点比较(略)1.2 治疗A组先行Halo-双侧股骨髁上牵引,开始以2 kg维持,再以每日2 kg逐步增加牵引重量,最大达体重的1/3~1/2。
每日牵引12 h以上,睡觉时牵引重量减轻50%。
密切检查神经功能,并且在牵引间歇时行床上肢体功能锻炼,特别注意膝关节功能锻炼。
每周复查脊柱全长X线片,肺功能严重减退者每周复查肺功能。
当复查X线片所见的侧凸改善达一平台,肺功能VC、FVC≥40%预测值时行后路矫形手术。
B组不行牵引直接行后路矫形术。
41例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
A组后路矫形术中以2/3术前牵引重量维持牵引。
术中彻底松解凹侧挛缩的软组织、关节突关节囊、僵硬节段的横突间韧带、黄韧带,必要时切断僵硬节段的横突和肋骨。
在融合近端置“钳形”结构,余关键椎置椎弓根钉。
一般从凹侧开始矫形,若合并胸椎后凸畸形则先从凸侧矫形,适当利用撑开、加压、旋棒、平移等操作。
矫形完毕拆除牵引,在同一切口内做胸廓成形术,切除肋骨3~6根,将所切除之自体肋骨、横突或棘突骨植入植骨床。
B组后路矫形操作基本同A组。
术中应用SEP全程监测脊髓神经功能,术中矫形棒置入完毕行唤醒试验观察双下肢足趾运动。
术后配戴支具6个月~1年。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进行两组间统计分析,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A组术前行Halo-双侧股骨髁上牵引14~22 d(平均18±3.8 d),平均牵引重量15 kg,占平均体重的40%。
行矫形术前复查X线片,主侧凸平均矫正46%。
术前复查肺功能,4例牵引前VC、FVC<40%预测值者均改善至40%以上,余10例肺功能异常者VC、FCV值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牵引过程中,5例后颈部疼痛,查颈椎X线未见明显异常,予对症处理后缓解;1例牵引重量达体重的1/2时,出现双下肢麻木,立即减轻牵引重量后消失;2例出现双侧膝关节活动受限,予积极主动与被动膝关节功能锻炼后恢复。
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
术中出血量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组手术时间较A组长(表2)。
B组术中2例横突骨折,被迫改变固定方式或延长固定节段。
两组无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
术后C7PL-CSVL、AVT比较A组均小于B组(P0.05),主侧凸A组平均矫正55.2°,矫正率为62%,B组平均矫正45.7°,矫正率为54%,A组优于B组(P0.05),(表2)。
A组12例矢状面形态异常者9例术后获完全重建,合并后凸者后凸全部矫正(平均后凸角25°),另3例术前胸椎后凸减小者术后矫正70%;B组10例矢状面畸形者中6例术后获完全重建,另3例为合并后凸畸形,术后后凸平均为48°,1例术前矢状面序列正常者术后胸椎后凸角为10°。
A组平均随访40个月(24~78个月),B组平均随访42个月(24~85个月),平均冠状面矫正丢失A组为3°,B组为2.4°,矢状面无矫正丢失,随访中无钉棒断裂、移位及假关节形成。
表2 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略)3 讨论牵引治疗很早就被用于严重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前的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