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事物形象导学案生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教案教案标题:诗歌鉴赏事物形象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生能够通过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学生能够创作自己的诗歌,并巧妙运用事物形象。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强调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2. 提出问题:你们在读过的诗歌中是否遇到过描述事物的形象?这些形象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探究:1. 分发几首诗歌给学生,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事物形象,如花、月亮、山等。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这些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事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实践:1. 提供一些简单的诗歌片段给学生,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事物形象的理解,补充完整诗句或创作新的诗句。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形象,用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诗歌中事物形象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强调通过鉴赏事物形象,可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周围的事物,并尝试用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校园中寻找事物形象,拍摄照片并撰写诗歌,形成一个小小的诗歌集。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展示自己对事物形象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园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诗歌中事物形象的研究和创作经验。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中事物形象的理解和分享。
2. 收集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评估他们对事物形象的运用和创造力。
3. 组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作品来提升对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教案延伸:1. 在其他文学课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戏剧等作品中的事物形象。
2.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如绘画和音乐,了解不同艺术形式中事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1.4.1事物形象 导学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班级: 姓名: 学号:1事物形象一、基本概念:诗歌中的事物形象是指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和杂事中的物。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二、设问方式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形象?有何作用?2、XXX 物象具有什么特征?3、简析某句中的XXX 物象 三、解题思路(参照人物形象) (一)解题方法第一步:找:读懂诗词,明确是什么物,找到诗人所描绘的事物形象的有关诗句。
第二步:析:分析事物形象的基本特征。
方法:分析刻画事物的手法,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尤其注意对比衬托,写出了物怎样的特征。
第三步:明:点明描绘形象的的作用或效果,就是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二)答题步骤①特征+形象;②手法+分析(结合具体诗句);③情感/哲理(作者寄寓在物象上的感情) (三)答题模式①这首诗给我们塑造/刻画了一个A 、B 的C 形象;②分析A 、B ;③诗人托物自比,表达了D 、E 的志向/气节。
四、习题1.(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咏山泉 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早梅 唐·张渭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诗人是如何借早梅来展现自我形象的。
3、(201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鉴赏诗歌人物、事物形象“导学案

古诗词鉴赏复习——人物形象与事物形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梳理并了解近三年全国卷古诗词鉴赏解答题对人物、事物形象的考查情况。
2.积累鉴赏人物、事物形象的必备知识,掌握相关鉴赏方法。
3.通过当堂练习,巩固复习成果,提升解题能力。
二、考情微观三、方法指津——“三、必备知识梳理、积累(一)鉴赏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的分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2.鉴赏人物形象的抓手(1)抓正面描写从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动作)、心理、神态、理想、人生态度等角度入手分析,抓住反映感情的词语,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2)抓侧面描写注意他人、他物,比如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烘托作用,或从次要人物的角度,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3)看标题、注释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
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摩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
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
劳停驿,驿站名。
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塑造的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4)抓作者和时代特征熟悉的作者,可借助生平境遇、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不熟悉的作者,可依据其生活的大环境判断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2)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应先分点说明,再概括;或先概括,再分点说明(3)概括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此步骤有时也可省略(二)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古诗词中被人格化,寄托着诗人的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的事物。
1.鉴赏事物形象的抓手(1)抓住与物象有关的句子,概括其特点。
(2)抓住议论、抒情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寄寓其中的情感和理想,挖掘事物和人的连接点。
(3)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2.答题步骤(1)概括物象的特点(2)找到“物”与“人”的切合点,分析运用的手法(3)知人论世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___导学案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___导学案诗歌鉴赏——事物形象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一、鉴赏事物形象:【教学目标】1、概括事物形象特征。
2、掌握答题方法。
3、品味事物形象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准确规范答题。
【教学流程】(一)、考纲解读定义: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1.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离别、游子)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凄凉、悲愁)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高洁、隐逸)美人神女灵修(国君)杜鹃磁针(坚贞)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思乡)青鸟鸿雁雁足尺素(书信、音信)白雪玉壶冰心(高洁)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答:(2)、规律总结1、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思路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导学案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导学案学习要点:复习鉴赏事物形象题型方法与技巧学习过程:一、考点分析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高考例题1、(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3.(07重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①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⑴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⑵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两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三、方法总结1、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2、刻画事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3、事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4、常见思想感情(咏物诗)三、课堂训练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③。
返照④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⑤: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注释】①回塘:曲折的水塘。
②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
鉴赏事物形象教案

鉴赏事物形象教案教案标题:鉴赏事物形象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形象的概念,并能够准确描述和表达事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于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3. 通过鉴赏事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事物形象的概念。
2. 学会准确描述和表达事物形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图片、物体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展示不同的事物形象。
2. 笔记本电脑或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素材。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创设情境,介绍事物形象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张美丽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其中的事物形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事物形象?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讲解与示范:1.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的事物形象,例如动物、植物、建筑物、艺术品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事物的形象特点。
2. 引导学生使用形容词和具体的词语来描述事物形象,例如颜色、形状、纹理等。
3. 示范给学生一些描述事物形象的例子,并解释其中的形象特点和感受。
实践与巩固: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片或物体,描述其中的事物形象。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比较各自的描述,讨论其中的异同之处。
3. 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创造力,发挥想象力,描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事物形象。
总结与延伸: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事物形象的重要性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提供更多的鉴赏事物形象的机会,例如参观艺术展览、观赏自然景观等。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观察和感知事物形象,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扩展:1.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需要,可以适当增加难度,例如要求学生用更具体和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事物形象。
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例如让他们绘画或写作,表达自己对于事物形象的鉴赏和感受。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于事物形象的理解和描述能力。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认识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和分析事物形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对事物形象的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二、教学内容1. 事物形象的定义和作用: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事物形象的提取和分析:教授学生如何从诗歌中提取事物形象,如何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3. 事物形象与诗歌情感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事物形象与诗歌情感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事物形象的定义和作用,教授提取和分析事物形象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让学生深入理解事物形象与诗歌情感的关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事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事物形象定义、作用、提取和分析方法的PPT。
2. 诗歌案例:准备一些具有典型事物形象的诗歌,用于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一首具有鲜明事物形象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事物形象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事物形象的定义和作用,教授提取和分析事物形象的方法。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事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事物形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分析诗歌事物形象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不同诗歌中的相同事物形象,分析其差异和表达的情感。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运用事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旨。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事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收集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语文鉴赏事物形象导学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明白怎样鉴赏事物形象,形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培养正确的做题习惯。
【预习案】
通过阅读文本,写出你把握住的的鉴赏事物形象的几个方面。(形成知识树)
(
【探究案】
探究点一:怎样思维
先结合课本105页《野菊》来理解怎样思维。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回答:(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回答:(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淅川二高学校语文学科《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教师版)鉴赏事物形象
第一课时设计:梁磊审核:
课堂环节突破策略:
【课堂导入】考点分析
物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怎样鉴赏事物的形象
(第三道题A类学生必做,BC不做统
一要求)
2、分组展示、其他组补充,6分钟
3、教师总结(提前准备好课件)1-3分钟
【目标回扣与自主完善】
操作要求: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联系学习
目标。学习班长总结。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事物形象的类型
2、了解常见事物形象的意义
3、掌握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方法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一)事物形象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二)认知理解形象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故臣,宋亡后不仕。
★本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探究解题思路和方法
白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如何规范答题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探究答题步骤
沙场点兵
1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简析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形象?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试分析本诗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诗人借竹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说说诗人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孤雁这一形象的。